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稠油是重要的石油资源,约占石油总资源量的53%。我国稠油资源储量丰富,每年的稠油产量约占原油总产量的10%。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稠油在改善热采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降低能耗、提高探明储量动用率等方面都面临较大的技术挑战。近年来,利用高效稠油降解菌对稠油进行降解、利用代谢生物表活剂对稠油进行乳化降黏等微生物冷采技术,已经在室内研究与矿场试验得到了证实。简要论述了微生物冷采技术机理、冷采微生物及营养激活剂,总结了近十年来国内外稠油微生物冷采技术的研究进展。微生物冷采技术将为稠油油藏改善开发效果、降低能耗及提高采收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稠油经济开采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一种可行路线。  相似文献   

2.
姚涛 《辽宁化工》2007,36(6):401-403,406
目前葡萄花油田过渡带的稠油如何开采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微生物能降解油层中的重烃组分,降低原油粘度从而有效的改善原油的流动性,并且微生物驱相对于其他开采技术成本较低。为了预测评价微生物驱的效果,开廖适合葡萄花油田微生物驱菌种的室内筛选与评价工作。研究结果表明:驱油菌种可大幅度降低原油粘度和重质组分含量,有效改善原油流动性并且驱油菌种混合后的降粘效果优于单一菌种;在水驱后采用调、驱菌种相结合,采收率可提高8%以上。  相似文献   

3.
对菌种进行活化和筛选,培育出了适合辽宁某油田稠油的菌种,并通过实验分别考察了该菌对降低稠油中粘度、含蜡量及降低稠油界面张力的作用:50℃的条件下,稠油的粘度降低了22.7%;含蜡量降低了12.4%;稠油的界面张力降低了20.8%。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稠油中大分子的烃类含量降低,小分子烃类含量明显增加,稠油的流动性增强;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使稠油形成油水乳状液,增强了稠油的流动性,从而提高稠油开采率。  相似文献   

4.
针对锦25块特稠油油藏原油具有密度大、粘度高、胶质加沥青质含量高、初馏点高的特点。本实验提出了利用微生物的发酵过程来实现稠油降粘的方法。通过实验研究,在培育新型强解烃功能菌种的基础上,配合微生物环境配伍性及跟踪监测技术,确定微生物液量注入、焖井时间及注入方式。达到降低原油粘度,提高稠油周期产量、延长生产周期、降低稠油开采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目前稠油降粘开采技术(包括加热降黏法、掺稀降粘法、化学降粘法、改质降粘法和微生物降粘法)的降粘机理、优缺点和研究进展。经过比较分析,油溶性降粘剂与表面活性剂以及其他助剂的复合降粘开采具有较好的优势,应优先考虑。改质降粘和微生物降粘开采具有一定的优势,是未来稠油降粘开采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于洋  刘琦  彭勃  吕静 《化工进展》2021,40(3):1574-1585
稠油因黏度高、流动性差,存在开采难度大、开发成本高的问题。沥青质等重组分含量高是造成稠油高黏度的主要原因。微生物通过降解重组分可降低稠油的平均分子量,从而降低稠油黏度。本文从沥青质的结构与组成出发,阐述了微生物对沥青质的降解机理,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微生物降解沥青质研究与应用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微生物对沥青质的降解主要是通过将多环芳烃进行开环降解、将长链正构烷烃降解为短链、将杂环化合物进行开环除去杂原子三个方面。但因沥青质的分子量较大且组成有着不确定性,所筛选的微生物是否能够高效地降解储层中原油所含沥青质仍需进一步探究,因此高效沥青质降解菌株的筛选和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改造菌株应是未来工作的研究重点。此外,通过菌株的复配,利用菌株间的协同效应也可以达到更为高效降解沥青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进步,这也进一步提升了能源的消耗程度,大众对于油气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稠油和一些油气资源的应用范围相对较为广泛,同时稠油在开采的时候,需要降低其粘度,所以相关部门需要对稠油实施降粘技术,本文主要针对稠油降粘技术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前稠油油藏通常采用热采的方式提高采收率,开采方式以蒸汽吞吐和蒸汽驱为主,由于稠油开采的特殊性,因此针对稠油油藏的试井分析理论研究进展较慢;目前的研究主要借用了两区或三区的复合油藏模型,在此基础上加入各种限制条件,使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接近油藏真实情况;本文调研了国内外稠油油藏试井分析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了目前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稠油试井研究仍存在的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9.
於日义  王沛迪  杨凯 《当代化工》2016,(5):1062-1064
基于稠油开采对天然气这种高品质能源的大量消耗,将介绍一种新型的强化稠油开采方法。在太阳辐照资源丰富地区采用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直接产生蒸汽,然后注入稠油油井,降低稠油粘度,增加稠油的流动性从而提高稠油产量的方法。对槽式太阳能直接蒸汽强化稠油开采详细实施步骤进行了论述,通过试验成本预算证实该方法的可行性。并讨论了太阳热能在石油行业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稠油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稠油油田的采收率,采取必要的降黏措施,如热力采油技术措施的应用,依靠提高油流温度,降低黏度的方式,不断提高稠油井的产能,满足稠油开采的需要。研究微生物采油等新工艺技术措施,提高稠油井的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驱油技术的主要机理之一就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原油中含有大组分,降低原油粘度,进而改变原油的物性.利用原油以及含油污水中筛选出能降解稠油的菌组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作用使原油物性发生明显变化,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含量降低,组分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油物性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稠油开采过程内-外源菌的协同驱油机理,以嗜烃乳化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L-1作为外源菌,考察了该菌与内源菌群的协同降黏、降烃性能。通过16S rDNA扩增子测序,探讨了内-外源菌的协同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菌株SL-1后,稠油中的长链烷烃被显著降解,原油黏度降低约79.5%。菌群结构分析表明,菌株SL-1的加入有效激活了烃降解菌、产氢菌等采油功能菌,产气量及甲烷含量升高,同时增强了菌群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有利于采油功能菌代谢性能的发挥。物种相关性分析表明,菌株SL-1与PseudothermotogaCoprothermobacterGelria等产氢菌呈正相关性,这些物种间的相互协同可推动烃降解及产甲烷等进程,进而有利于提高稠油的采收率。本研究为菌株SL-1在稠油开采中的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稠油开采过程内-外源菌的协同驱油机理,以嗜烃乳化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L-1作为外源菌,考察了该菌与内源菌群的协同降黏、降烃性能。通过16S rDNA扩增子测序,探讨了内-外源菌的协同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菌株SL-1后,稠油中的长链烷烃被显著降解,原油黏度降低约79.5%。菌群结构分析表明,菌株SL-1的加入有效激活了烃降解菌、产氢菌等采油功能菌,产气量及甲烷含量升高,同时增强了菌群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有利于采油功能菌代谢性能的发挥。物种相关性分析表明,菌株SL-1与PseudothermotogaCoprothermobacterGelria等产氢菌呈正相关性,这些物种间的相互协同可推动烃降解及产甲烷等进程,进而有利于提高稠油的采收率。本研究为菌株SL-1在稠油开采中的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何鹏  曲浩琳  严冬 《辽宁化工》2013,(10):1238-1240,1243
稠油由于黏度高、密度大,因此在开发利用上存在很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本文从稠油高频辐射破乳脱水技术的机理、实验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该项技术的突出优点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简述;得出该项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业化推广价值,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汪润民  张晓东  徐成华  于丹丹  余冉 《化工进展》2022,41(10):5653-5660
基于重油污染场地生物修复需求,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高效重油降解混合菌群并通过降解前后重油组分结构及官能团的变化对混合菌群的降解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混合菌群的结构在重油降解的不同阶段有明显差异。Pseudomonas、Reyranella、Parvibaculum和Pseudoxanthomonas等菌属在重油降解过程中先后起到主要作用,其中Parvibaculum和Pseudoxanthomonas属的功能菌在重油重质组分的降解中或起主要作用。经过对重油降解混菌长期连续强化培养,可使50天内重油降解率由25.42%提升至41.57%。将不同来源富集获得的四种重油降解混合菌群复配得到了QM混合菌群,20天和50天内重油降解率可分别达到42.31%和53.48%,同时50天沥青质降解率可达25.56%。经过菌群降解后重油内轻质组分及甲基、亚甲基等轻质基团含量大幅度下降,同时重质组分的饱和度增大、多环结构被活化、酯、醚等含氧重质组分实现轻量化,实现了高效且稳定的重油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6.
李彤  黄凤兴 《广州化工》2009,37(9):29-31
综述了水热裂解开采稠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介绍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使用该技术在油田企业的现场试验结果,阐述了稠油水热裂解反应机理和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工业飞速发展,这就导致了能源消耗量的逐年增加。非常规原油中的稠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储备能源,其合理高效的开采尤为重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对稠油进行降黏处理对于提高稠油采收率及管道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稠油降黏剂的开发也成为当前研究重点。综述了国内外稠油的致黏机理、各类降黏剂的合成方法及其降黏机理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降黏剂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其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唐正  赵松  钱雅洁  薛罡  贾汉忠  高品 《化工进展》2020,39(4):1521-1527
持久性自由基(PFRs)因其持续反应活性和潜在毒性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生物炭在高温热解和水热碳化制备过程中会产生PFRs,并可转化形成活性氧物质,从而促进环境污染物的氧化还原转化和降解,同时也产生潜在的环境健康风险。本文综述了生物炭PFRs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归纳了PFRs在生物炭制备过程中的形成和转化机制,总结了生物炭PFRs生成ROS降解有机污染物、光诱导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氧化还原转化等方面的环境应用研究现状,初步探讨了生物炭PFRs的毒性效应,并对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生物炭PFRs的进一步环境应用提供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雁翱  崔立元 《辽宁化工》2014,(10):1284-1286
我国的稠油资源极其丰富,目前已探测的储量就高达80亿吨,但由于稠油富含胶质和沥青质,具有粘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等特征,因此稠油的开发及集输处理的工艺较为复杂。若要大规模地合理开发潜藏的巨大稠油资源,就必须寻求可靠、经济、有效的稠油输送方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常采用的几种稠油降粘输送方式的优缺点比较,对收集到的油样室内流变性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认为稠油掺水降粘输送具有一定的优势,并找出了稠油及其油水乳状液的流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