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直肠感觉训练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外科2010年11月~2012年2月收治的105例直肠感觉容量敏感异常的功能性便秘患者实施直肠感觉训练治疗,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105例患者行直肠感觉训练后,总有效率87.62% (92/105).治疗后患者便秘主要症状(排便不尽、肛门坠胀、排便费力)、肛管直肠测压直肠感觉容量阈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直肠感觉训练治疗操作简单,治疗效果显著,患者覆盖范围广,是临床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中老年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异同点。方法:选取41例功能性便秘(FC)患者,26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患者及19例无症状健康受试者,经肛门直肠测压检查,比较FC、IBS-C患者各参数的变化。结果:(1)FC患者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最小直肠诱发容量、直肠扩张初始感觉阈值增加(P<0.05),模拟排便肛管松弛率降低(P<0.05),矛盾收缩运动增加(P<0.01),排空功能降低。(2)IBS-C患者直肠扩张初始感觉阈值、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增加(P<0.05),模拟排便肛管松弛率降低(P<0.05),矛盾收缩运动增加(P<0.01),排空功能降低。结论:中老年FC、IBS-C患者肛门直肠功能与健康人不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无助于鉴别中老年FC与IBS-C。  相似文献   

3.
张威 《浙江医学》2017,39(1):52-53
目的探讨中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特点。方法选择72例中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肛门直肠压力测定,并与48例青年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中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肛管最大收缩压明显低于青年患者(P<0.05);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最大耐受阈值均明显高于青年患者(均P<0.05);模拟排便时肛残余压、引起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的最小容积、肛残余压异常率均明显高于青年患者(均P<0.05)。结论中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盆底肌肉群收缩能力明显减弱,盆底肌群改变造成的出口梗阻严重,直肠灵敏度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直肠感觉功能及肛门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PCpolygraf HR高分辨多道胃肠动力测定仪,对20例IBS-C患者与18例健康对照组测定直肠-肛门的压力变化,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感觉阈值、排便阈值及直肠的顺应性.结果直肠肛门的静息压、模拟排便时直肠肛门的收缩压、肛门内外扩约肌的净减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肛门直肠的屏障压、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感觉阈值、排便阈值及直肠的顺应性均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便秘型IBS存在直肠感觉功能的异常及肛门的动力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结肠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直肠容量刺激.研究其可能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08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门诊及住院的功能性便秘患者53例.用不透X线标志物测定全结肠和结肠节段通过时间,通过直肠球囊内注入空气,观察直肠容量刺激对初始感觉阈值、最大耐受性的影响.结果:功能性便秘患者结肠通过时间延长,且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区、乙状结肠直肠区,同时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异常.结论:结肠直肠肛门动力紊乱与直肠感觉异常均参与功能性便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功能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功能性便秘(F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功能的研究,比较不同类型FC患者病理生理机制上的异同.方法:根据结肠转运时间(CTT)和传输指数(TI)对FC患者进行分型,分为传输时间正常型(NTC)、慢传输型(STC)、出口梗阻型(OOC)和混合型(MC);用肛门直肠测压的方法测定不同类型FC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及感觉功能,同时选择健康人作对照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C患者肛管静息压降低,排便感觉阈值和最大耐受容量均增高(P<0.01);各型FC患者肛管静息压均降低(P<0.01);NTC组和OOC组排便感觉阈值和最大耐受容量增高(P<0.01);STC组引起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的最低容量(MRV)降低,初始感觉阈值降低、排便感觉阈值增高(P<0.05);各组间肛管静息压、缩榨压、排便感觉阈值比较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功能异常,是FC患者发病的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NTC患者和OOC患者在动力和感觉功能上表现出一定的共性,推断其病理生理机制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STC患者的发病是多因素造成的动力紊乱.  相似文献   

7.
成娟 《中外医疗》2010,29(31):85-86
目的评估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对45例出口梗阻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训练,应用症状积分量化和肛管直肠测压测定肛门直肠动力及感知的变化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生物反馈训练治疗45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2.22%,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肛管直肠测压显示患者治疗后的肛门静息压、直肠感知阈值、排便阈值、最大耐受量均有明显下降,大部分患者的矛盾运动得到纠正(P〈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是有效的,具有无痛苦、非创伤、无药物不良反应、价格低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戴志毅  易文全 《西部医学》2012,24(7):1282-1283,1285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患者直肠肛门压力变化及生物反馈治疗对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18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便秘组)被纳入本研究,采用维迪胃肠肠动力检测和生物反馈仪行直肠肛门测压和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并记录直肠、肛管静息压、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域。60倒无排便异常患者(对照组)作为正常对照,接受直肠肛门测压。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功能性便秘患者直肠、肛管静息压、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及直肠肛门抑剞反射域值均明显增高(P〈0.05)。②治疗后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显效45例,有效96例,总有效率约78.3%。直肠、肛管静息压、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域值降低(P〈0.05)。结论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直肠肛门压力异常,生物反馈治疗可通过改善直肠肛门压力异常达到治疗便秘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 采用生物反馈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患儿37例,观察治疗前后肛门直肠测压值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肛管静息压、最大缩窄压、直肠感知阈值、排便紧迫感阈值、最大耐受量及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总有效率为81.08%.结论 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肛门直肠动力状态及临床症状,是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的特征。方法 :采用PCPolygrafHR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检测 32例 (IBS)患者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容量感知、疼痛阈值、耐受阈值等指标 ,并与12例健康人做对照。结果 :IBS的直肠静息压、肛管括约肌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及肛管长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初始感觉阈值、疼痛阈值、排便阈值腹泻组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便秘组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排便时IBS便秘组患者的肛管松弛压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IBS患者排便功能和直肠感觉功能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特发性便秘 (CIC)患者直肠肛门运动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瑞典Medtronic公司生产的消化道压力检测系统对 5 9例老年慢性特发性便秘 (CIC)患者和 36例老年对照者及 15例非老年对照者进行直肠肛门压力测定对照研究。结果 :①老年对照组肛管静息压、最大缩榨压和模拟排便时肛管压力变化均低于非老年对照组 (P <0 .0 5 ) ,括约肌长度短于非老年对照组 (P <0 .0 5 ) ,而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和引起直肠肛门抑制反射 (RAIR)的最小容积高于非老年对照组 (P <0 .0 5 )。②老年CIC患者最大缩榨压、模拟排便时肛管压力变化低于老年对照组 (P <0 .0 5 ) ,直肠初始感觉阈值、排便阈值和最大耐受容量均高于老年对照组 (P <0 .0 5 ) ,并有 2 8例( 4 7.5 % )老年CIC患者模拟排便时出现肛管压力异常升高。结论 :①老年人存在肛门自制力减退、内脏感觉阈值升高和内脏运动神经反射迟钝等改变。②老年CIC患者与直肠低敏感、高耐受及排便时直肠肛管运动不协调有关  相似文献   

12.
生物反馈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生物反馈对慢性功能性便秘治疗的疗效。方法对门诊3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结肠通过时间检查和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结果 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结肠通过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示直肠感觉阈值较治疗前降低,最大耐受量降低(P<0.05),肛门内、外括约肌的矛盾运动全部消失。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结肠通过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肛管直肠测压示直肠感觉阈值较治疗前亦降低,最大耐受量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是一种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行之有效、而且有确切长期疗效、无副作用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及混合型便秘的肛管动力学特点及其生物反馈治疗的意义。方法55例患者生物反馈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进行排便情况、肛管测压、24h GITT以及直肠和盆底肌电描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每周自主排便次数由治疗前的(0.8±0.3)次/周增加到(4.1±1.1)次/周;24h GITT由治疗前的平均19.4%增至62.1%;功能性出口梗阻及混合型便秘患者经治疗后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消失;便秘组直肠感知阈值、最大耐受量、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阈值有所下降。结论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及混合型便秘均存在肛管直肠动力异常,并有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治疗后肛管直肠动力异常改善,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消失,每周排便次数增加,便秘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肛门直肠高压与痔形成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2011年来我院就诊的40例普通外科患者(无腹泻、便秘及内痔等肛肠疾病史)作为对照组,4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作为便秘组,40例内痔患者作为内痔组,分别测定三组患者肛门直肠压,记录数据并加以分析。结果便秘组患者的排便阈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感觉阈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痔组患者的肛门静息压及收缩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便秘组,排便阈值低于便秘组。三组患者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均存在,一般于注气量20~40mL时出现。结论痔的形成机制主要在于腹内压的异常增高导致静脉淤血,从而导致痔的产生。肛门直肠高压与痔的形成更是息息相关,正是因为直肠内高压的共同参与或促进,才导致肛垫下移或静脉曲张,最终产生痔。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便秘患者肛管直肠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鑫  钱可大  唐训球 《浙江医学》2002,24(11):652-654
目的 研究功能性便秘患者肛管直肠的动力学改变。方法 对22例非老年 (<60岁 )、10例老年(>60岁 )功能性便秘者使用低顺应性水灌注式测压系统 ,采用静止测压法进行肛管直肠测压 ,并分别与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便秘组非老年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缩榨压及出现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需最小空气量与对照组非老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均P>0.05) ,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和直肠最大耐受量与对照组非老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和<0.05)。便秘组老年直肠静息压和肛管缩榨压与对照组老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均P>0.05) ,而肛管静息压与对照组老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出现肛管直肠抑制反射所需最小空气量、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和直肠最大耐受量与对照组老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均P<0.05)。结论 功能性便秘患者发病可能与直肠的低敏感及高耐受感觉有关 ,并且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直肠扩张不能及时使肛门内括约肌松弛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便秘患者直肠肛门动力与直肠感觉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可能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采用不透X线标志物测定53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全结肠和结肠节段通过时间,通过直肠球囊内注入空气,研究直肠容量刺激对初始感觉阈值、最大耐受性的影响。结果功能性便秘患者结肠通过时间延长,且结肠通过时间延长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区、乙状结肠直肠区,并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异常。结论结肠直肠肛门动力紊乱与直肠感觉异常均参与功能性便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模式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慢性特发性便秘(C IC)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多模式生物反馈疗法,对90例C IC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包括盆底肌放松训练、肛门直肠协调性训练,直肠敏感性反馈训练。观察治疗前后C IC病人临床症状、肛门直肠压力、直肠敏感性、心理测试的变化。结果生物反馈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明显降低(P〈0.05);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最大缩榨压较治疗前明显增高,模拟排便动作时肛门括约肌的剩余压明显降低(P〈0.05;P〈0.001;P〈0.001);直肠的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阈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治疗后抑郁、焦虑分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改变肛门直肠动力学参数及心理异常,恢复排便的生理功能,是治疗特发性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压力及感觉功能指标变化与中医虚实辨证分型的变化.方法:109例CFC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虚秘69例、实秘40例,选取健康人组20例,并检测了直肠静息压(RRP)、肛门括约肌静息压(ARP)、最大缩榨压(MSP)、肛门高压区长度(HPZL)、直肠感觉及排便功能.结果:CFC虚实证患者的直肠及括约肌内压力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虚秘证患者存在直肠初始感觉、最大耐受量阈值的上调与实秘证及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结论:虚秘型CFC患者可能存在直肠感觉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9.
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对32例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10~30次),观察治疗前后排便情况,进行直肠肛管测压及结肠传输试验并作对比分析。结果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7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2例、慢传输型患者5例),总有效率为78.1%;24钡条排出率由治疗前的平均18.5%增至61.71%(P<0.05)。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经治疗后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消失;便秘患者治疗前初次排便感觉阈值、肛管一直肠抑制反射阈值异常增高,治疗后则有所下降。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各种类型的功能性便秘均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特发性便秘(CI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及直肠对容量刺激感觉的变化,同时观察西沙必利对CIC的疗效及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用肛门直肠测压法检测30例CIC患者,服用西沙必利前后的直肠动力及直肠对容量刺激感觉的变化.20名健康者作对照.结果:肛门直肠括约肌最大收缩压降低(P<0.05),引起直肠肛门抑制性反射的最小松弛容量(MRV)增大(P<0.05),直肠内部容量刺激的排便阈值及疼痛阈值均明显增加(P<0.01);西沙必利10 mg,每日3次,治疗4周可显著改善CIC患者上述异常改变(P<0.01),增加CIC患者排便次数(P<0.01),治疗总有效率为46.67%.结论:CIC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及内脏感觉异常,西沙必利可改善上述异常表现,对约半数CIC患者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