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在构建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04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K)、手术组(S)、模型组(M)、复合模型组(F),中成药组(C),中药低、中、高剂量组(D、Z、G),每组13只。第1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构建慢性输卵管炎模型,第8天开始构建气滞血瘀症候模型,第29天D、Z、G分别给予膈下逐瘀汤加减方生药1.485、2.970、5.940 g/kg;C组给予康妇炎胶囊0.064 8 g/kg,给药体积均为0.1 mL/kg,K组、S组、M组、F组用等体积纯净水代替,连续治疗28 d。以ELISA法检测输卵管炎症大鼠TNF-α、TGF-β1的表达,以RT-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输卵管炎症大鼠输卵管中TLR2、TNF-α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可显著降低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大鼠血清中IFN-β、TNF-α的表达,与复合模型组比较,P 0.01;亦可显著降低慢性输卵管炎大鼠输卵管中TNF-α、TLR2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与复合模型组比较,P 0.01。结论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可以通过调节炎性因子,进而抑制炎症反应,并缓解机体的血瘀症状与炎性病理改变,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大鼠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气滞血瘀型输卵管炎性不孕大鼠模型血流变学及TNF-α蛋白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8只雌性大鼠,雄性大鼠8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成药组、中药组4组,每组12只。对除去正常组的其他3组雌性大鼠先后输卵管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复合刺激复制气滞血瘀模型。于造模的第29天,成药组给予康妇炎胶囊悬液,中药组给予膈下逐瘀汤加减方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纯净水,每日1次。分别于用药的1、14、21、28 d的观察各大鼠的宏观体征变化并记录,连续用药4周后,各组选取6只雌鼠处死、取材,余6只与雄性大鼠合笼10 d(每组2只雄性大鼠),以观察受孕情况。腹主动脉取血以测定血流变学指标,免疫组化法测定输卵管上皮TNF-α表达情况。通过比较模型组与正常组的各项指标判断造模是否成功。结果:①同模型组相比,中药组的宏观体征、血液黏度、TNF-α表达、受孕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且差异具有显著性。②同成药组比较,中药组的宏观体征、血液黏度、TNF-α表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膈下逐瘀汤加减方能够改善气滞血瘀型输卵管炎性不孕大鼠的宏观体征、血液黏度、TNF-α表达、且效果优于成药组,可提高妊娠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大鼠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表征、病理组织形态学及血清IL-6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K)、复合模型组(F)、成药组(C)、膈下逐瘀汤加减方组(Z),每组13只。除K组外,其余3组雌性大鼠先于输卵管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造成输卵管炎症模型,后进行复合刺激造成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第6周开始,Z组给予膈下逐瘀汤加减方灌胃,C组给予康妇炎胶囊悬液灌胃,F组用等体积纯净水代替,持续4周。造模开始后,每7 d对大鼠气滞血瘀症候积分进行评分。于给药第29天取材,取双侧输卵管,肉眼观察各组输卵管组织形态学评分,并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形态,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6的含量。结果:(1)与K组比较,F组证候积分显著升高(P0.01);同F组比较,经治疗后,C组和Z组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其中Z组下降显著(P0.01)。(2)肉眼观察,F组输卵管壁肿胀、管壁增厚、盆腔粘连例数明显增多,Z组的输卵管炎性症状减轻,优于C组。(3)病理结果显示,F组炎症造模成功,输卵管病理表现最重,经治疗后的Z组病理表现减轻,优于C组。(4)血清IL-6水平显示,F组IL-6水平最高,经GD治疗后水平下降,疗效显著(P0.05),与C组趋势一致。结论:膈下逐瘀汤加减方通过改善模型大鼠的中医症候积分、输卵管的形态、病理表现及IL-6水平,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膈下逐瘀汤加减方(GD)对模型大鼠中医证候评分、血流变、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和多巴胺(Dopamine, DA)的表达水平、输卵管病理表现及输卵管组织形态,来探讨GD治疗气滞血瘀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K)、病证结合组(B)、膈下逐瘀汤高剂量组(H)、膈下逐瘀汤中剂量组(M)、膈下逐瘀汤低剂量组(L),每组20只。除K组外,余雌性大鼠,先于输卵管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制备成输卵管炎症模型,后进行声、光、电+夹尾复合刺激。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大鼠模型制备成功后,从实验第29天开始,H、M、L三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GD液灌胃,B组用等体积蒸馏水代替,持续给药28 d。于末次给药后的第二天,每组随机选取12只大鼠行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流变学指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DA、NE的含量;取模型大鼠双侧输卵管组织,行HE染色制备病理切片及进行电镜观察输卵管组织形态。结果:与K组相比,B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血清DA、NE的表达均有极为显著的变化(P<0.01)。与B组相比较,经过高、中剂量GD治疗的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及DA、NE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B组模型大鼠输卵管病理表现最为严重,治疗后的H、M、L组病理表现均减轻,其中H组最优。电镜下观察输卵管组织形态显示:B组模型大鼠输卵管的病态组织形态最重,表明模型制备成功,经治疗后,H、M、L组输卵管组织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结论:GD可以明显改善模型大鼠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DA、NE的表水达平、病理表现及输卵管组织形态,对气滞血瘀型输卵管炎不孕症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膈下逐瘀汤加减方治疗气滞血瘀型输卵管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中药高、中、低浓度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建立气滞血瘀型输卵管炎大鼠模型;中药高、中、低浓度组分别给予高、中、低剂量膈下逐瘀汤加减方混悬液;模型对照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在末次给药后取材,肉眼观察输卵管形态变化,显微镜下观察输卵管病理学变化,并对大鼠外周血进行血流变学相关指标检测,Elisa法检测IL-4、IL-8的含量。结果:中药各浓度组较模型对照组能够不同程度改善血液流变学的部分指标(P<0.01,P<0.05)及输卵管的病变程度;且均能改善IL-4、IL-8水平(P<0.05),其中中药高浓度组IL-4、IL-8含量显著高于中药中、低浓度组(P<0.05)。结论: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可能通过调控促炎因子/抑炎因子平衡,调节机体免疫失调,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目的,进而治疗输卵管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探究膈下逐瘀汤对模型大鼠输卵管中炎性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核因子激活的B细胞的κ-轻链增强(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52只雌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K)、模型组(M)、对照组(D)、膈下逐瘀汤组(G),每组13只,并将M、D、G组造成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于第6周G组予膈下逐瘀汤灌胃,D组予康妇炎胶囊悬液灌胃,M组用等体积纯净水代替,疗程28 d。随后即取双侧输卵管,以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形态,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输卵管中炎性因子ICAM-1、NF-κ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病理学HE染色显示,M组输卵管炎症表现最重,G组炎症表现最轻,并可有效下调输卵管中炎性因子ICAM-1、NF-κ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且均优于D组。结论膈下逐瘀汤可有效调节模型大鼠输卵管中炎性因子ICAM-1、NF-κ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对慢性输卵管炎(气滞血瘀型)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膈下逐瘀汤对实验性肝硬化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膈下逐瘀汤低剂量组、膈下逐瘀汤高剂量组、阳性药对照组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四氯化碳(60?l4)、普通饮食及乙醇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造模成功后,低剂量组每日用药剂量为1.3g/kg(相当于成人剂量的10倍),每日1次灌胃;高剂量组每日用药剂量为2.6g/kg(相当于成人剂量的20倍),每日1次灌胃;对照组用复方鳖甲软肝片的混悬液灌胃,用药剂量1.2g/kg(相当于成人剂量的20倍),每日1次灌胃.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容积均为1 mL/只,每日1次,连续灌药4周.检测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模型组大鼠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升高(P<0.01).用药后,膈下逐瘀汤高、低剂量组和阳性药对照组大鼠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P<0.01),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膈下逐瘀汤高、低剂量组与阳性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膈下逐瘀汤可有效地纠正"低凝高聚"这一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进而改善肝脏微循环,从而达到治疗肝硬化的目的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加输卵管通液术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就诊于我院,诊断为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患者共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输卵管通液术及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内服膈下逐瘀汤加减方。两组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输卵管通畅率及1年内宫内妊娠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研究证实,针刺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口服配合输卵管通液术,整体与局部治疗相结合,临床疗效显著,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TNF-α的影响。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膈下逐瘀汤煎服,观察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TNF-α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及TNF-α均降低,血浆黏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及TNF-α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TNF-α比较,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膈下逐瘀汤可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调节TNF-α水平,为膈下逐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通络清热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滞血瘀兼郁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通络清热汤组和膈下逐瘀汤组各45例,通络清热汤组给予通络清热汤治疗,膈下逐瘀汤组给予膈下逐瘀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通络清热汤组高于膈下逐瘀汤组(P<0.05)。与膈下逐瘀汤组比较,通络清热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更明显(P<0.05)。通络清热汤组子宫血流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较膈下逐瘀汤组水平更高(P<0.05),血流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较膈下逐瘀汤组更低(P<0.05)。结论:通络清热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滞血瘀兼郁热型疗效较好,利于改善子宫血液微循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对血瘀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探讨其防治NASH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及膈下逐瘀汤3组,每组10只。以高脂饮食喂养联合NE加BSA复合因素造模,同时膈下逐瘀汤组每天灌服膈下逐瘀汤流浸膏14g/kg.d-1。全部大鼠于第12周末观察大鼠血瘀体征,测定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化学法测定肝组织匀浆TG、CHOL含量;ELISA法检测血浆TXB2、6-Keto-PGF1α、t-PA、PAT-1、ET-1及血清NO水平;油红"O"染色及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脂肪变和炎症程度,并进行NAFLD炎症活动度积分(NAFLD activity score,NAS)。结果:模型组大鼠血瘀体征积分、NAS、全血黏度(高、中、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中、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刚性指数、肝脏TG和CHOL含量、血浆TXB2、PAI-1、ET水平以及TXB2/6-Keto-PGF1α、PAI-1/tPA、ET/NO比值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血tPA含量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应用膈下逐瘀汤干预后,大鼠血瘀体征积分值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肝组织的脂肪变及炎症程度明显减轻(P<0.01),全血黏度(高、中、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中、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刚性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P<0.01),大鼠肝脏TG、CHOL含量明显降低(P<0.05),血TXB2、PAI-1、ET含量以及TXB2/6-Keto-PGF1α、PAI-1/tPA、ET/NO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P<0.01),而tPA含量则明显增高(P<0.05)。结论:血瘀型NASH大鼠存在肝组织脂肪变和炎细胞浸润的脂肪性肝炎病理特征,以及中医血瘀证表现。膈下逐瘀汤调节血液流变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其防治血瘀型NASH发展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段文飞 《新中医》2020,52(12):25-28
目的:观察柴芍六君子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方联合现代医学常规疗法治疗慢性胰腺炎(CP)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CP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2组均行内镜治疗,术后服用胰酶肠溶胶囊、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若疼痛不能控制则服用氨酚曲马多片。观察组加予柴芍六君子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内服。2组疗程均为8周。评价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统计氨酚曲马多片使用情况,治疗前后评定中医证候积分和胃肠生活质量量表(GIQLI)评分,治疗后评价脂肪吸收指数(CFA),比较2组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3 d、5 d、7 d的VAS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P0.01)。观察组治疗3 d、5 d、7 d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GIQL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GIQL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氨酚曲马多片使用量少于对照组,CFA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术后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柴芍六君子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方治疗CP术后患者,近期可有效减轻腹痛,减少氨酚曲马多片的使用量,远期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脂肪吸收情况和胰腺分泌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武荣芳 《河北中医》2008,30(2):195-197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对肝硬化大鼠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膈下逐瘀汤高剂量组、膈下逐瘀汤低剂量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四氯化碳(CCl4)、普通饮食及乙醇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胃,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容积均为1mL/只,每日给药1次,连续灌胃4周。检测各组ET-1、NO、TXB2、6-Keto-PGF1α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膈下逐瘀汤高剂量组ET-1、NO、TXB2、6-Keto-PGF1α明显降低,与模型对照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膈下逐瘀汤低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膈下逐瘀汤可通过有效地抑制NO、ET-1的产生,恢复血管平滑肌的正常舒缩状态,改善肝脏血流动力学;可显著降低肝硬化大鼠血清TXB2和6-Keto-PGF1α含量,调节二者的比例,使其达到适宜的有效浓度,以消除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改善肝脏微循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从肝论治自拟行气活血方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急性前列腺炎(气滞血瘀)的临床观察。方法患者7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抗感染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行气活血方加减治疗,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前列腺炎有效率、血尿常规、前列腺液(EPS)中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总缓解率为91.89%,高于对照组的80.56%(P 0.05);两组治疗后血、尿、EPS中WBC、CRP、TNF-α、IL-1β、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5%,低于对照组的33.33%(P 0.05)。结论从肝论治自拟行气活血方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急性前列腺炎(气滞血瘀)确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气滞血瘀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气滞血瘀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患者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予膈下逐瘀汤加减方中药口服加输卵管通液术,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电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情况,输卵管通畅度以及1年内受孕率。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4.8%,对照组为6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输卵管通畅度总有效率达87.9%,与对照组的6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治疗组受孕率为42.4%,对照组为18.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气滞血瘀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输卵管通畅度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6.
严小丽 《新中医》2016,48(6):86-88
目的:观察祛痰散瘀方联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影响。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88例随机分为2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盐酸二甲双胍片等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祛痰散瘀方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记录其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TNF-α水平及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小板黏附率、红细胞积压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6%,对照组为7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项积分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TNF-α、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及红细胞积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治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2组患者血小板黏附率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0.05)。结论:祛痰散瘀方辅助治疗痰瘀证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可有效调节TNF-α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三甲散加减方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用CCl4油液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透邪通络组4组。造模的同时予药物灌胃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1 ml/100 g.d灌胃,阳性对照组予秋水仙碱溶液1 ml/100 g.d灌胃,透邪通络组予三甲散加减方浸膏1 ml/100g.d灌胃。8周后,处死各组大鼠,取肝组织,光镜下观察纤维化程度和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TNF-α的表达。结果: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三甲散加减方能逆转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显著降低TGF-β1和TNF-α的表达,并且其表达低于阳性对照组。结论:三甲散加减方能减轻肝纤维化大鼠的病理损害,有效降低肝组织TGF-β1、TNF-α的表达,阻止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从而减轻或逆转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纤维化肝组织细胞因子TGF-β1、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泄浊解毒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泄浊解毒方低剂量组、泄浊解毒方高剂量组,每组20只。秋水仙碱组每日给予0.1 mg/ml秋水仙碱混悬液2 ml灌胃,泄浊解毒方高、低剂量组每日分别给予含生药量24.7、6.175 g/L的泄浊解毒方中药混悬液2 ml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每日给予2 ml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均灌胃10天,每天1次。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于灌胃第4天采用单尿酸钠晶体溶液注射大鼠右后侧膝关节制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造模后5、10、24、48、72 h测量大鼠膝关节肿胀度,计算关节肿胀指数。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各时间点膝关节肿胀指数均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造模10、24、48、72 h秋水仙碱组及泄浊解毒方低、高剂量组膝关节肿胀指数均减小(P0.01)。与泄浊解毒方低剂量组比较,泄浊解毒方高剂量组造模10、24、48、72 h膝关节肿胀指数均减小(P0.01)。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MMP-3含量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组及泄浊解毒方高、低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MMP-3含量均降低(P0.01);泄浊解毒方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MMP-3含量低于泄浊解毒方低剂量组(P0.01)。结论泄浊解毒方能显著减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膝关节肿胀,且以高剂量效果最佳,降低血清IL-1β、TNF-α、MMP-3含量可能为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加减荆防败毒散对风寒型外感热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风寒型外感热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应用加减荆防败毒散治疗,观察2组患者退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改变及疗效;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健康组,测量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及健康组血清TNF-α、IL-1β含量。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中医证候改善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NF-α、IL-1β含量均较健康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血清TNF-α、IL-1β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减荆防败毒散可能影响外感热病(风寒证)患者血清TNF-α、IL-1β水平而发挥抗炎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陈巧露  邬丹丹  许吉凤 《新中医》2023,55(5):126-129
目的:观察凉血泻火消肿方联合西药治疗浅静脉炎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奇偶数分组法将75例浅静脉炎患者分为对照组(37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凉血泻火消肿方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评估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11%,高于对照组72.97%(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10 (IL-10)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TNF-α低于对照组(P<0.05),IL-10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凉血泻火消肿方联合西药治疗浅静脉炎疗效确切,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