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镇作为城市与农村重要的结合点,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载体,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秦岭河谷型乡镇地形条件特殊,并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特色,在进行该类乡镇镇村体系规划时需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该文以汉中市洋县桑溪镇总体规划(2016—2030)为例,在分析镇域镇村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镇域发展战略和镇域镇村体系布局优化方案,以期对类似乡镇镇村体系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工程质量》2010,(5):80-80
从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近日出台的《河北省镇、乡村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要求,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搞好县(市)域镇村体系规划,对村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加强村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5,(Z2)
广西近几年实现了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及镇乡总体规划的全覆盖,也开展了大量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但自上而下、政策导向性的编制方式使得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文章在总结广西现有县域村庄规划编制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乡村视角出发,提出了三个层面、五个规划的县域村庄规划编制体系,即宏观层面的县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观层面的镇、乡村庄体系规划,以及微观层面的村域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希望能为其他村庄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村庄规划是未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从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方法和技术体系面临的转变分析入手,以西部农业腹地的典型乡村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椿林镇敬母寺村为例,从面向绿色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村域"三生空间"布局优化及边界管控,基于乡村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促进本体发展提升的乡村产业规划和以基础培育为目标的村庄近期建设规划四个方面进行了村庄规划的实践探索,以期对西部地区村庄规划方法的转型和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东部80%的村镇分布于浅山区。浅山区沟壑纵横、高寒缺水、生态脆弱、民族众多;同时也是"三江源头""中华水塔",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中肩负着重要作用。在新型城镇化、现代化及退耕还林还草战略背景下,浅山区村镇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地形破碎,村镇分散,迁并困难;耕地锐减,农业转型,人地矛盾突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公共服务设施难以高效利用;人口持续衰减,村庄空废严重。近年来,新型农村社区、美丽乡村等建设持续推进,极大地改善了浅山区村镇人居环境,但也同时引发"重复建设、短效浪费"的新问题。青海瞿昙镇总体规划是一次尝试和探索,基于"人—生产性用地"对应关系,探讨适宜于沟壑区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的镇总体规划技术方法。通过划定现代农业基本生产单元,重新整合农业生产用地与农村生活空间的对应关系;基于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出适宜性人口规模预测方法;进行生产、生活相互协调的新型农村社区区划,提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一体的新型镇村体系。  相似文献   

6.
陈亮 《规划师》2012,28(5):15-18
针对原有村庄规划缺乏分类指导标准、编制不规范等问题,福建省在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出台了以《福建省村庄规划导则》(试行)为代表的一系列规范,为高效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研究结合福建省工作实际,以镇村体系规划为规划统筹的主要手段,以镇(乡)为单元捆绑编制村庄规划,对村域协调、分类定位、规模核定、"两规"耦合、基础设施布局等核心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有效地推进当前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7.
凯文·林奇开创的城市空间意象分析体系应用广泛,但乡镇层面的空间意象研究尚需拓展。本文采用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以烟台市7个镇为例,采集了105份认知地图,尝试探析小城镇空间意象的构成要素和认知特征。研究表明:(1)小城镇空间的认知构成要素以道路和地标为主,区域、边界、节点不显著,道路、地标的频次差异与路网密度、地标功能相关;(2)城镇居民认知范围在村庄—镇区—镇域内混合,且受到镇区规模等因素的影响;(3)认知类型中"以路径为主导的序列型感知"的比例高,同时低等级认知类型占比更高;(4)居民认知"正向"以南北向为主,与方格路网和主街朝向有关。集体认知的分析显示,开发项目、新区建设等对小城镇居民的空间认知结构产生影响,并归纳得到小城镇空间意象的三种类型:镇村融合型、镇村独立型和飞地开发型。希冀本文对小城镇空间意象的阐释,能为我国的小城镇风貌建设、空间规划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和全域旅游指导下,结合广西百色市德保县燕峒村村庄规划实践,从全域协调角度出发,展开县域—镇域—村域三个层次梳理村庄旅游定位、线路和景点策划,提出"构建管控体系—探索内部肌理—挖掘村域特色—把控区域全局—建立参与机制"紧密联结的规划工作思路和"抓产业、落空间"有机利用土地资源、"大区域、大线路"融入全域旅游节点、"提目标、分类别"整合居民点职能等有针对性的规划内容,形成一套有效的旅游型村庄规划编制办法。  相似文献   

9.
权衡粮食生产和经济效益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空间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挑战。首先建构基于粮食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村庄土地资源配置分析框架;其次以溧阳市粮食生产功能区H村为例,从人、地、产等3方面分析H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出发,比较H村土地资源配置的5个情景。多情景评价模式有助于村庄规划的农业空间优化分析,廓清村庄发展的政策选择路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农业空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亩产收益的一般性排序为非农生产>非粮生产>粮食生产;粮食生产优先导向下应确保粮食生产规模,但农业现代化可能造成对老年劳动力的“挤出效应”;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较好,具有地理品牌的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则更好;农业空间优化需要把握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土地流转与民生保障、非农就业与镇村融合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镇域村镇体系规划中产业空间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制镇量大面广,既处于我国城镇体系中的最基层,又直接带动与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建制镇既有城市的产业集聚与中心职能,又有发展与服务于农业等任务;村庄亦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及组织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它是建制镇规划的基本单元。所以,建制镇总体规划尤其是在镇域村镇体系规划中应体现这一特点并逐渐向上述发展目标诱导。 以镇城区与村域为单元的镇域村镇体系规划主要应明确镇区与村域产业发展方向、社会化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配套、人口分布与调整、耕地保护与土地利用以及镇域村镇整体上上述内容的结构与布局。在镇域村  相似文献   

11.
面对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出现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传统社会网络的解体、生产—生活—生态脱节等问题,引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试图立足于三位一体的"空间"视角,以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个维度为核心,寻找相对应的策略方法,对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生产提出相适应的改进及优化措施,引导新型农村社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高邮市镇村布局规划为例,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的思路和方法的转变,重点关注四个方面:一是强化分类管理的思维。规划应以促进村庄发展、恢复农村活力为导向,对所有自然村庄现状进行分类管理;二是倡导"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编制方法。县(市)域层面应通过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分析和多种规划的统筹协调,提出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分类技术标准,镇、村层面强调在技术标准指引之下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互动协商,最终形成方案;三是建立"设施有限配置、服务全面覆盖"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覆盖乡村地区的同时,又强调服务设施的限量和差别化的配套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引导乡村建设提高集约化水平;四是强调村庄建设用地使用的动态管理,弱化人口规模控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根据村庄建设用地的现状制定相应的农村建房分类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探讨了沂蒙山区农业型村镇的现阶段发展困境与诉求,进而提出了适应其现代农业生产、现代乡村生活的新型农村社区"生产-生活"空间布局模式,并将研究视角置于镇域层面,探索了"现代农业基本生产单元区划-居民点选址-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布局"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江西省分宜县钤山镇为例,对乡镇村庄布点规划进行探究,总结出低山丘陵地区乡镇村庄布点规划的工作思路,提出优化布局的相应发展策略. 一、钤山镇村庄空间发展现状 (一)村庄空间聚集形态 镇域村庄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村庄空间聚集形态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散点分布类型.该类村庄多分布在镇域西部海拔较高、地形较复杂的丘陵地区,该区域山间谷地狭小,耕地少且在村域内零散分布,村民往往在自家耕地附近就近居住,村庄较为均衡的呈点状分散于村域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历程来看,镇村已经逐步从经济供给区域转向为社会共生的重要载体,对待镇村发展问题的态度,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价值观和长远的利益问题。根据目前湖北省在小城镇规划编制方面的创新探索,文章针对湖北省小城镇规划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明了新时期下镇域规划的内涵要求,并系统阐述了湖北省镇域规划编制在体系观、发展观、策略观、方法观和实施观五大方面的转型探索,最后结合湖北省杨寨镇"四化同步"试点规划的编制经验,对湖北省镇域规划的编制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以期为新时期下我国小城镇规划编制思路起到一定的理论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长乐区玉田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坑田村村庄规划编制同步开展进行镇村联编探索与实践,将统筹的思路贯穿镇、村两级,打破就村庄规划论村庄的困境,加强统筹协同,建立传导机制,编制实用型村庄规划。  相似文献   

17.
全域视角下的镇域村镇布局规划编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村镇规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传统镇域规划实践体系和理论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研究通过对全域视角概念的解析,在对现有的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点)规划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结合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的规划编制实践,探讨了全域视角下镇域村镇布局规划编制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的构建,并明确了编制要点,以期为相关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村庄聚落的建设,源于农耕社会的人群结构和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家族式聚居与小农式生产方式为农耕社会中典型村庄建设的基础特征。当前在全国范围内,传统村庄正以每年近9万个的速度消失,标示出农耕社会村庄建设基础依托的失效。随着当代社会逐渐由工业向后工业和信息社会的转变,人群的社会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相较传统农耕社会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并导致当代的村庄建设突破原有的格局而发生整合更新。社会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作为村庄建设的两类依托基础,当代协作化的社会组织结构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传统的"农耕型"村庄向当代的"农产型"村庄更新整合。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我国镇村体系规划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灵聪 《规划师》2012,28(5):5-9
镇村体系规划是城镇体系规划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为城镇服务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需要以镇村体系为纽带向农村地区延伸,从而实现设施的集约、节约布局,达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的。从总体上看,我国镇村体系规划的理论研究与编制实践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我国镇村体系规划还需进一步弱化镇村空间关系,细化村庄建设目标,突出产业类型和规模分布,关注农村居民的民生工程,进一步引导村庄的整合运行。  相似文献   

20.
西藏农耕文化体系下形成的村庄,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吞达村是西藏自治区的古村落,其聚落空间、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带有典型的西藏农业文明印迹。本文研究农耕文化要素对吞达村农业村庄聚落发展的影响,探寻在西藏传统文化演进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