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完善的刑事赔偿程序是保障刑事赔偿案件双方当事人权利,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础。本文阐述了我国刑事赔偿程序规定的缺陷及对司法实践带来的困惑,提出了完善我国刑事赔偿的依法确认程序、赔偿决定程序和追偿程序等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被害人主要通过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来获得赔偿。但在实际操作中,被害人往往不易得到赔偿或不能得到全额赔偿。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强化我国刑事被害人获得刑事赔偿权力的保障,增设国家补偿制度具有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刑事赔偿是国家赔偿制度的基本构成之一,从性质上讲,它属于司法赔偿。它是对违法行使侦察、检查、审判,给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的赔偿责任。其主体、行为等方面都有特殊的构成要件和条件,从而与行政赔偿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纵观历史的发展,刑事错案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刑事错案导致许多无辜者的存在。保护无辜者的利益是国家赔偿法的宗旨,因此,进一步探讨刑事赔偿制度的缺陷,完善刑事赔偿制度,对于我国刑事错案中无辜者的赔偿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文明的社会需要进步的法律文化,进步的社会呼唤法治。国家赔偿法律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它在追究国家责任方面开了先河,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国家赔偿法实施十余年来的现实状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值相距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赔偿法立法上不够严谨的先天不足所致。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人民法院、赔偿义务机关以及赔偿请求人对刑事赔偿依法确认程序的理解与认识存在严重分歧,本文试就司法实践中的刑事赔偿确认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期为国家赔偿法的修改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6.
2008年3月31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许霆案”进行了重新审理,最后判决被告人许霆犯盗窃罪。法院认定许霆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是不合理的,应当判决许霆无罪。“许霆案”的发生带来了新的法律问题,我国立法应当尽快加以完善,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家赔偿法》实施十年之久,随着《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力国际公约)的签署,相应地,国家赔偿中的刑事赔偿也应作如下改革:拘留、逮捕的条件和标准只能由《刑事诉讼法)规定,同时将全部的刑事强制措施纳入《国家赔偿法》的范畴;扩大“错案”的范围;明确刑事强制方法的规定;由人大任命设立专门的、独立的赔偿委员会,并由委员会成员审理赔偿案件。  相似文献   

8.
我国立法没有明确规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通说也认为对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不予赔偿。然而为了更好地保护受害方,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国家现均承认对违约引致的精神损害予以赔偿,相关的国际立法也是如此。我国立法应填补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家赔偿法确立了对错拘、错捕、错判行为予以刑事赔偿的错案赔偿法律制度,但由于现实情况的复杂多样及法律规定的不够明确,带来实践中具体适用这一制度时的许多困惑。为此,文章主要对错拘、错捕范围的法律界定,错拘、错捕的具体适用情形,及超期羁押、变相羁押可否给予国家刑事赔偿等问题作些理论上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0.
行政赔偿立法的目的在于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在行政赔偿立法中,核心的问题是确立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政赔偿归责原则是整个行政赔偿立法过程中的基础,也是行政赔偿立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诉法第12条规定“未经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种否定式表述只是禁止了有罪推定。而无罪推定的关键是在禁止有罪推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无罪的法律状态。我国刑诉法的修改应与国际通行表述接轨,采用“推定为无罪”或“视为无罪”等字眼准确表述、真正确立无罪推定原则,为人权保障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当前,无罪推定原则不仅成为国际公认的人权标准,而且已成为国际刑事司法的基本原则。但是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刑事诉讼方面虽然对这一原则的精神有所吸收,但与这一原则的完全适用却还有相当的距离,即我国法律远未建立完整的无罪推定原则。因此,阐述和分析无罪推定原则的历史渊源、含义、内容及其具体规则和要求等内容对于更好地理解无罪推定原则的内涵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无罪推定原则是各国公认的一项国际司法准则。文章从产生、发展过程探索分析了“无罪推定”的基本含义和实质内容 ,并对我国贯彻无罪推定原则提出一些看法 ,特别是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与无罪推定原则相矛盾的内容。认为我国要贯彻无罪推定原则必须赋予被告沉默权和律师帮助权 ,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从立法上得到根本完善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吸收了无罪推定的合理内核,体现了刑事诉讼制度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但是,该法又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如实回答的义务。本文试图说明,如实回答义务与无罪推定在根本上是矛盾的,我们有必要全面确立无罪推定,废除如实回答义务,使刑事诉讼制度能够更好地保护人权,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刑法理念的司法化与人权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的发展趋势和最终目的是保障人权,法官是法律和生活的连接点,要发挥刑法保障人权的精神和理念,关键是法官要在司法活动中贯彻保障人权的司法理念。法官首先要树立罪刑法定的司法理念,在审理之前假定被告人无罪,在认定犯罪时坚持形式的理性而非实质的理性,在刑法适用有疑难时作出有利于被告的判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典型案例着手,在对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立法和相关司法解释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理依据,并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事法律规范赋予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刑事法律规范否定了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立法缺乏统一性.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利于被害人的心理恢复,培养被告人的责任感;有利于解决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竞合与冲突.立法中应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权利主体、赔偿标准和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刑事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又未能从犯罪人或其他渠道得到充分赔偿时,进行法律救助,有效保障刑事被害人权益,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我国刑事被害人法律救助的法律缺陷和对被害人法律救助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刑事被害人法律救助最有效的途径是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并对建立国家补偿制度提出设想,希望能够在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救助制度的构建和立法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无罪推定原则作为人权保障的重要武器,被许多国家的刑事立法所采纳,甚至规定为宪法原则。对于法治建设中的中国来说,此项原则更是具有不可争议的重要意义。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让人们看到无罪推定原则的一线曙光,但围绕此条,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议。需要在了解无罪推定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中国法律中体现该原则的点滴,同时把着重点放在其不完善之处,在立法、司法及诉讼观念方面做相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刑事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我国刑事非法言词证据排除的概况,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文化、体制、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了形成当今现状的原因,论述了完善我国刑事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我国刑事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