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对老年白内障患者的疗效,分析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选取三门峡市中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92例老年白内障患者,根据手术切口位置分为角巩膜缘切口组(A组,102例)与角膜切口组(B组,90例)。记录患者切口恢复相关指标,对比手术前后裸眼视力和散光度,分析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A组患者角膜切口修复时间和上皮修复时间短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逐渐降低,散光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时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A组裸眼视力值与散光度均低于B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并发症,A组出现4例(5眼)角膜水肿,3例(3眼)眼干燥症,B组出现3例(3眼)角膜水肿,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角膜切口相比,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可以加快切口部位愈合,更快改善老年白内障患者的裸眼视力和散光情况,提高患者术后康复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前瞻性研究常规正上方切口、颞上方切口以及角膜地形图引导下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的疗效。方法接受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患者111例120眼,随机均分为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白内障手术透明角膜切口(切口位于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A组)、颞上方切口(B组)和正上方切口(C组)3组。检测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度和视力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1周,3组间裸眼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后1个月和3个月A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B、C组(P值均<0.05),而B组与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97±0.35)、(1.21±0.32)、(1.17±0.26)、(1.03±0.27)D,B组分别为(1.03±0.19)、(1.56±0.37)、(1.54±0.37)、(1.37±0.28)D,C组分别为(1.05±0.24)、(1.52±0.13)、(1.48±0.10)、(1.29±0.13)D,A组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显示著小于B、C组(P值均<0.05)。B组超声乳化时间显著短于A、C组(P值均<0.05)。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位于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的切口有助于控制术后散光和视力恢复。颞上方角膜切口利于操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引导下,取最陡曲率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评价其矫正白内障患者原有角膜散光的疗效.方法 挑选71例(85眼)术前IOL-master检查角膜曲率差值(△K)为1.5~3.5 D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按散光轴向分组:顺规散光组(A组)23眼,散光轴位>45.且≤135.;逆规散光组(B组)29眼,散光轴位≤30.或>150.;斜轴散光组(C组)11眼,散光轴位>30°且≤45°或>135 °且≤150.;对照组(D组)22眼.A、B和C组的主切口均位于最陡曲率子午线的透明角膜上;D组的主切口均位于角膜缘11点方位.术者坐位可根据切口所在轴位灵活改变,但无需改变常规操作习惯.观察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及角膜散光度.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且均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1.0,A组7眼(30.4%)、B组12眼(41.3%)、C组2眼(18.2%)、D组3眼(13.6%),A、B组显著高于C、D组(P值均<0.05),而A组与B组及C组与D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A、B组的△K分别为(1.39±0.49)、(1.37±0.57)D,均显著低于术前的(1.87±0.41)、(1.96±0.53) D(P值均<0.05),且均显著低于D组的(1.75±0.64)D(P值均<0.05).结论 在IOL-master测量的最陡角膜曲率上取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较常规上方切口可有效矫正部分角膜散光,且该方法适宜在大规模常规白内障手术中开展.对顺规及逆规散光的矫正效果较好;对斜轴散光的矫正效果不可预知,可能导致过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巩膜隧道式切口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影响。方法 :对 33眼采用巩膜隧道式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30眼采用角膜缘阶梯状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比较术后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变化。结果 :巩膜隧道式切口术后 5 d平均角膜散光 ( 3.1 5± 1 .5 4 ) D,术后 3个月 ( 1 .1 9± 0 .4 8) D;对照组为 ( 5 .1 2± 2 .1 3) D和 ( 3.2 5± 1 .5 8) 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术后 5 d裸眼视力≥ 0 .5者 2 6眼 ,占 78.8% ;对照组 1 0眼 ,占 33.3%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巩膜隧道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好、散光小 ,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白内障复明手术。  相似文献   

5.
曹全刚  江航 《重庆医学》2018,(15):2085-2087
目的 探讨手术位置切口不同对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120例白内障患者均接受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0例(70眼)患者(观察组),其中顺规性散光者(34眼)选择上方角膜缘切口,逆规散光者(36眼)选择颞侧角膜缘切口.另外60例(68眼)患者均选择上方角膜缘切口(对照组),患者均采用6 mm巩膜隧道式反眉弓状切口.结果 观察组术后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术后3d、1周角膜散光度逐渐升高,术后3个月均降低,观察组术后裸眼视力大于0.5的眼数占8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6%(P<0.05).结论 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在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行切口可有效减轻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对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种不同方式的切口在白内障囊外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并评价角膜切口的安全性。方法:将95例(108只眼)白内障患者,分别以角膜切口(A)、巩角膜切口(B)、巩膜隧道切口(C)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记录术后视力及并发症,测量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角膜屈率,以B组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角膜散光术后1周、1个月A组高于B组(P<O.05),术后3个月A、B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O.05);术后各随访时间C组明显小于B组(P<0.05)。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C组较好,A组较差。A、B组术后并发症有所不同,A组后弹力层撕脱发生率高于B组(P<0.05);C组并发症较少。结论:角膜切口是可行的,但安全性及疗效不如后两种,对有条件者推荐采用巩膜隧道切口。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3种不同方式的切口在白内障囊外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并评价角膜切口的安全性。方法:将95例(108只眼)白内障患者,分别以角膜切口(A)、巩角膜切口(B)、巩膜隧道切口(C)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记录术后视力及并发症,测量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角膜屈率,以B组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角膜散光术后1周、1个月A组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A、B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C组明显小于B组(P<0.05)。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C组较好,A组较差。A、B组术后并发症有所不同,A组后弹力层撕脱发生率高于B组(P<0.05);C组并发症较少。结论:角膜切口是可行的,但安全性及疗效不如后两种,对有条件者推荐采用巩膜隧道切口。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手术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182例 (2 0 1眼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所有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分别采用角膜缘切口或巩膜瓣切口。于术后不同时期观察角膜散光情况。结果 :巩膜瓣切口组术后角膜散光明显降低 ,与角膜缘切口组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改良手术切口可减少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 ,提高复明效果  相似文献   

9.
分别采用传统角膜缘切口、梯形阶梯状切口及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周期植入人工晶体。观察术后1周裸眼视力及角膜屈光力变化。结果显示,巩膜隧道组角膜屈光力术前术后之差明显低于梯形阶梯状切口及传统角膜缘切口组,梯形阶梯状切口组明显低于传统角膜缘切口组,术后1周裸眼视力巩膜隧道组明显高于梯形阶梯状切口组及传统角膜缘切口组,梯形阶梯状切口组明显高于传统角膜缘切口组,三组间差异显著。由此得出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所采用的巩膜隧道切口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好,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理想方法。对于不适于超声乳化手术的病例或没有条件开展超声乳化手术的医院,采用梯形所梯状切口也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张爽  谢志 《医学研究通讯》2002,31(12):39-40
分别采用传统角膜缘切口、梯形阶梯状切口及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周期植入人工晶体,观察术后1周裸眼视力及角膜屈光力变化,结果显示,巩膜隧道组角膜屈光力术前术后之差明显低于梯形阶梯状切口及传统角膜缘切口组,梯形阶梯状切口组明显低于传统角膜缘切口组,术后1周裸眼视力巩膜隧道组明显高于梯形阶梯状切口组及传统角膜缘切口组,梯形阶梯状切口组明显高于传统角膜缘切口组,三组间差异显著,由此得出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所采用的巩膜隧道切口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好,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理想方法,对于不适于超声乳化手术的病例或没有条件开展超声乳化手术的医院,采用梯形所梯状切口也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肛裂病人术式效果对比观察。方法随机选择120例肛裂病人,其中60例采用扩切术,60例采用侧切术。结果扩切术组肛裂治愈率95%,好转率5%,总有效率为100%;侧切术组治愈率75%,好转率20%,无效5%,总有效率95%。结论扩切术优于侧切术。扩切术既无并发症也无复发者,是Ⅱ、Ⅲ期肛裂很好的治疗方式,侧切术由于疗程短,创伤小,可作为Ⅰ期肛裂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对瘢痕子宫行再次剖宫产时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的利弊。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需要二次剖宫产的孕妇110例,所有孕妇及家属均知情并同意,把第一次剖宫产横切口的55例孕妇作为对照组,第一次剖宫产纵切口的55例孕妇作为治疗组。两组均按照原腹壁旧切口手术。观察两组盆腹腔粘连、胎儿娩出的时间、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治疗组胎儿娩出时间、总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及胎儿窒息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少,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粘连率为23.63%(13/55),对照组为54.50%(30/5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再次剖宫产手术可能的产妇切口应首选腹壁纵切口,以利于再次手术操作,同时减少手术创伤,对二次剖宫产的产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峻  李刚  黄钰生 《河北医学》2013,19(1):63-66
目的:探讨放射状切口保乳术和弧行切口保乳术治疗乳腺癌患者的手术疗效和美容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乳腺外科住院治疗的10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研究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放射状切口保乳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弧行切口保乳术进行治疗,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和美容效果,并对本研究所有入选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复发、转移和生存率。结果:患者在入组时,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干预2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入组时(P〈0.05),而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中社会/家庭状况和情感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美容优良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弧行切口保乳术治疗乳腺癌疗效确切,且该术式的美容效果和生存质量中社会/家庭状况和情感状况明显优于行放射状切口保乳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边缘切口与正中切口皮瓣修薄整形术的对比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皮瓣术后臃肿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治疗切口的不同,将行边缘切口皮瓣修薄整形术者纳入对照组(n=63),实施正中切口皮瓣修薄整形术者纳入观察组(n=57),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围术期相关指标,同时对患者相关血清炎性因子变化情况予以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修薄效果、血供情况相较于对照组更好,观察组的感觉恢复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较差(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损伤率均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2组CRP、PCT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对照组炎症因子水平较观察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边缘切口与正中切口皮瓣修薄整形术对皮肤创面的修复各有其优缺点,临床在行皮瓣修薄术时,应具体根据皮瓣形态、臃肿程度、修复部位等情况个性化地选择手术方式。相对于边缘切口皮瓣修薄术,2种术式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正中切口皮瓣修薄整形术对皮瓣血运干扰更小,能有效提高机体愈合的生物学环境,减轻炎性反应,治疗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患者功能和外观的恢复,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手术的切口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8年来该院2485例腹腔镜的切口并发症,并复习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分析切口并发症与手术的关系。结果 腹腔镜手术切口并发症的发生与穿刺、手术操作技巧、标本取出方法及切口封闭方法有密切关系。结论 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标本取出切口及方法、仔细缝合切口有利于预防切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研究腹部横切口与纵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再次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按首次切口方式分为观察组(使用腹部纵切口)和对照组(使用腹部横切口),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分娩时间、手术切皮开始至进腹时间、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盆腹腔粘连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纵切口方式对产妇再次剖宫产手术影响较小,可以有效降低再次手术对母婴的伤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小切口胆囊切除在普通外科学的可行性与优点。方法:右上腹肋缘内侧第8助间水平做4~6cm长的平行于肋弓的斜切口,于肝镰状韧带右侧进入腹腔,显露胆囊,找到Calof三角,逆行切除胆囊。结果:36例术后给予肌注度冷丁50mg,其余病例未用任何止痛剂均在12~24小时离床活动,术后24~72小时进食。住院3~7天,10~14天完全恢复,切口留有纤细瘢痕。结论:小切口选择综合生理解剖特点,不离断腹壁任何肌群,手术操作方便,可以顺利完成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小斜切口胆囊切除的可行性与优点。方法右上腹肋缘内侧第8肋间水平做4~6cm长的平行于肋弓的斜切口,于肝镰状韧带右侧进入腹腔,显露胆囊,找到Calof三角,顺行切除胆囊。结果80例术后给予肌注度冷丁50mg,其余病例未用任何止痛剂均在12~24h离床活动,术后24~72h进食。住院3~7d,10~14d完全恢复,切口留有纤细瘢痕。结论小斜切选择综合生理解剖特点,不离断腹壁任何肌群,手术操作方便,可否顺利完成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周全  肖绍文 《医学综述》2013,19(3):462-464
传统的头皮缝合方法仅能达到闭合切口的作用,不但并发症高,而且切口美容效果差。为提高切口的愈合率和美观效果,需要不断地改良手术缝合方法。随着新的缝合材料的出现,缝合方法不断改良,头皮切口的愈合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皮内缝合法的优点是切口对合整齐,瘢痕小,美观;所有皮下及皮内缝线均采用可吸收线、免拆线,也避免了切口远期线头外露。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安慰了患者的心理,符合生理-心理-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