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道梁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和浓度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柳海燕  张小曳 《高原气象》1997,16(2):122-129
利用1993年9-10月和1994年4-5月及7-8月在青藏高原五道梁采集的大气气溶胶元素浓度资料,分析了气溶胶化学组成的总体特征和浓度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五道梁低层大气中气溶胶在总体上保持自然大气的组成,以地壳土壤元素为主,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轻微,春季的气溶胶浓度约为秋季的1.75倍,夏季可能与秋季接近,基本上反映了五道梁低层大气气溶胶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按元素质量深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将其  相似文献   

2.
南京冬季大气气溶胶的物理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根据1993年11月15日-12月-10日南京北部的大气气溶胶粒子的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浓度,日变化,日际变化,谱分布以及降水对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湿沉降清除。  相似文献   

3.
沈志宝  张小曳 《高原气象》1997,16(4):345-352
基于对五道梁大气气溶胶来源的分析结果和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环流和天气特征,根据各源气溶胶的浓度变化与单站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讨论了气溶胶的源区和输送。五道梁有两个稳定的污染排放源,全年均对该地低层大气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北方局地夏末气溶胶光学特性综合观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放  刘锦丽  吕达仁 《大气科学》1995,19(2):235-242
本文对中国北方相近地理经度不同纬度的三个试验点(内蒙草原生态定位站、北京、新乡)夏末季节大气气溶胶特性进行了地面粒子计数和整层光学遥感等综合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这三个试验点地面和整层气溶胶数浓度通常有内蒙较小,北京居中,新乡最大的特征。文中提出了浓度比这个参量,它可以定量描述地面源气溶胶对整层大气气溶胶的相对贡献。据此分析可知内蒙地面源较弱,与该地区人类活动稀少相对应。由浓度比推测,新乡除近地面城市空气污染较严重外,滨临的黄河河面水汽蒸发作用也是促成气溶胶浓度增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区和郊区黑碳气溶胶的观测对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上海市区和郊区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分布以及来源和输送等特征,利用上海浦东 (市区) 和东滩 (郊区河口湿地)2007年12月—2008年11月的黑碳气溶胶小时平均质量浓度数据,对比分析了两地黑碳气溶胶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以及气象要素对黑碳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浦东和东滩两地黑碳气溶胶小时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3.8 μg·m-3,1.7 μg·m-3。两地黑碳气溶胶浓度具有类似的季节变化特征,均为冬季较高、夏季较低;同时浦东黑碳气溶胶浓度日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双峰结构,并具有显著的周末效应,体现了局地人为源排放的影响。受源排放影响为主的市区与受输送影响为主的郊区,黑碳气溶胶浓度在不同风向上与风速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6.
结合2006年最新的气溶胶排放源资料,以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为气象场,驱动大气化学传输模式MATCH(Model of Atmospheric Transport and Chemistry),模拟了2006年中国地区硫酸盐、黑碳和沙尘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分布及其季节变化。模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结果与CSHNET观测网数据比较分析后发现,基于21个观测站的61组月平均数据与相应模拟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63。模拟结果表明:2006年中国地区硫酸盐气溶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盆地、华北及长江流域等工业较发达地区,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四川盆地及长江以南地区,硫酸盐气溶胶1月份浓度高于7月份,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7月份浓度高于1月份;黑碳气溶胶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南等地区,1月份浓度高于7月份;沙尘气溶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部沙漠地区,4月份浓度最高,7月份次之,其他月份较少。  相似文献   

7.
北京沙尘质量浓度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北京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资料和相关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与尘暴、浮尘、降水和大风四种气象要素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给出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计算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的计算公式,并进一步计算了1971~1996年北京春季月平均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结果表明,从191~1989年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总体呈递减趋势;1990年以后,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徐鑫强  王鑫  黄建平 《高原气象》2011,30(1):208-216
选取张掖和兰州榆中两地春季沙尘气溶胶连续观测资料,主要对2008年5月发生的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中气溶胶粒子浓度变化和谱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发生与锋面过境有关;对比分析背景天气下气溶胶浓度,发现榆中站气溶胶浓度主要受人为源的影响,而张掖站主要受自然源的影响.两地沙尘过程的发生时间与物理属性不完...  相似文献   

9.
兰州市大气气溶胶的特征及其对呼吸道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2000年6月至2001年5月兰州市大气气溶胶的监测资料,分析了兰州市大气气溶胶的浓度、尺度谱分布及其年、月、日变化规律,进而探讨了大气气溶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分析了大气气溶胶浓度与呼吸道疾病发病人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M10月均浓度与同期呼吸道疾病月发病人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者呈显著性正相关;当PM10日均浓度明显升高后1~2 d,呼吸道疾病发病人数也随之增多。  相似文献   

10.
对流层光化学过程中的气粒转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纪飞  苏文颖  秦瑜 《大气科学》2001,25(2):269-276
在MM5和RADM耦合的基础上,考虑了NH3的源排放,获得了NH3的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气体向粒子的转化,结果表明:干气溶胶总量分布与大气中H2SO4、NH3的浓度分布有非常好的对应,富氨环境条件下,产生干气溶胶的多少是由H2SO4浓度决定的;气溶胶中的含水量与干气溶胶的浓度分布没有太多的联系,主要取决于大气中相对湿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科教区冬春季气溶胶的元素组成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2007年冬春季在武汉市湖北大学校区连续采集气溶胶样品,测定气溶胶元素组成,分析气溶胶样品总悬浮颗粒物(TSP)质量浓度,再结合污染源的特征元素组成来确定污染物的来源构成。结果表明:湖北大学校区大气气溶胶污染程度较轻,气溶胶元素以地壳元素为主,其次是具有代表性的人为污染物元素,再次是盐类元素。通过因子载荷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显示,湖北大学周边地区的建筑源、交通源和餐饮源是湖北大学校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12.
2006-2007年冬春季在武汉市湖北大学校区连续采集气溶胶样品,测定气溶胶元素组成,分析气溶胶样品总悬浮颗粒物(TSP)质量浓度,再结合污染源的特征元素组成来确定污染物的来源构成。结果表明:湖北大学校区大气气溶胶污染程度较轻,气溶胶元素以地壳元素为主,其次是具有代表性的人为污染物元素,再次是盐类元素。通过因子载荷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显示,湖北大学周边地区的建筑源、交通源和餐饮源是湖北大学校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13.
敦煌地区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在沙尘源区进行长期监测是获取区域代表性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特征的重要研究方法。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是中国北方主要沙尘源区之一,利用大流量采样器和安德森采样器进行了长达30个月的试验观测研究,获得了该地区沙尘气溶胶的基本特征。其年变化特征与气象资料的年变化关系密切;针对典型天气过程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背景大气、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下TSP浓度存在倍数关系和量级的差异,其质量浓度随粒径的分布特征也明显不同;并与2001年9月-2004年3月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的一些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1990 年春季两次沙尘暴特征分析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讨论了1990年4月发生的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沙尘暴的轨迹和在榆林、延安、太原、呼和浩特和北京等地采集的沙尘气溶胶样品的一些物理化学特征,追溯了沙尘的源地。得出沙尘气溶胶的TSP浓度在沙尘暴期间比无沙尘暴时要高数倍至一个量级左右。沙尘气溶胶中以地壳元素为主,主要存在于大粒子(d<2.1μm)中。一些人为排放污染元素主要分布在小粒子(d<2.1μm)中,在沙尘暴期间富集程度大大下降。沙尘气溶胶中的元素主要来自于自然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验收集大气颗粒物,对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谱分布进行了描述,对气溶胶分布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建立了南京地区7—11月气溶胶化学组分的月平均模型,得出气溶胶等效复折射率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南京地区的大气气溶胶颗粒物,峰值粒径在80~100 nm范围,属于典型的城市型气溶胶。数浓度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与季节和粒径大小有关,在6—9月,相对湿度与细粒子数浓度呈负相关,与粗粒子呈正相关,在10—11月相反,且易受极端天气影响。建立的干气溶胶等效复折射率月平均模型,结合湿度修正模型得到某一日的复折射率,与AERONET站点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较为一致,误差范围在0~0.03。  相似文献   

16.
济南市一次晴空气溶胶粒子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1989年10月17日在济南上空进行晴空探测所获得的PMS资料及08时济南气象观测资料,对济南市上空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浓度分布、谱分布及消光系数等微物理特性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初步探讨了一些气象因子与气溶胶粒子浓度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复杂地形城市冬季边界层气溶胶扩散和分布模拟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郑飞  张镭  朱江  王慧 《高原气象》2007,26(3):532-540
着眼于城市冬季气溶胶扩散特征问题,针对地形复杂的兰州市及周边地区,开发了WRF模式,使之与包含了大气气溶胶辐射效应和气溶胶粒子扩散的综合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嵌套,以模拟城市冬季边界层气溶胶的扩散和分布规律。通过一个个例的模拟结果分析,揭示了兰州冬季气溶胶的扩散分布的如下特征;市区盆地内100 m以下存在东、西两个浓度高值中心,中心值为0.6~3.0 mg.m-3,往上浓度递减,1000 m高度处仅为0.02 mg.m-3。受排放源强、源高、气象场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白天盆地内气溶胶浓度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强烈,白天浓度随时间最大变化幅度为1.0 mg.m-3。气溶胶输送扩散高度可达到600~800 m,此高度以上浓度值很小。代表性测点上模拟的气溶胶浓度廓线表明,中午浓度达到最高,垂直扩散最强。这些结果与以往的烟雾层高度观测和气溶胶光学厚度观测结果吻合。夜间,盆地内气溶胶浓度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减弱,气溶胶输送扩散高度在400~500m,夜间浓度随时间变化平均幅度为0.05 mg.m-3。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大气清洁地区黑碳气溶胶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黑碳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中的重要成分,对可见光和红外光都具有强烈吸收作用,对气溶胶的局地及全球的气候效应有重要的贡献。本文给出了1994年7月到1995年底在瓦里关本底台进行的黑碳气溶胶观测结果,结合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在我国东部地区的部分观测结果对该地区大气中的黑碳气溶胶浓度及其变化特点进行了讨论分析。瓦里关山地区的大气黑碳气溶胶月平均浓度为130~300 ng/m3,大大低于我国东部地区;该地区大气中黑碳气溶胶浓度的变化明显地与来自工业及人口集中地区的污染气团的影响有关,不同风向时的黑碳气溶胶浓度水平有明显的差异;由最大出现频数统计分析得出该地区大气黑碳气溶胶的本底浓度范围为50~120 ng/m3;冬季该地区大气黑碳气溶胶的平均浓度和本底浓度都较低,而春季较高。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1998~2001年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北京市1998~2001年气溶胶数浓度的测量,分析了气溶胶粒子谱分布和数浓度变化,揭示了北京市气溶胶数浓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同时还分析了沙尘与北京市气溶胶数浓度的联系.研究表明,北京市气溶胶数浓度自1998年逐年减小,2001年6月开始有所增加,气溶胶数浓度日变化特征同20世纪80年代有较大差异,北京市气溶胶变化与沙尘天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南京不同天气和能见度下云凝结核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惠  刘晓莉  安俊琳  丁伟 《气象科学》2016,36(6):800-809
利用美国DMT公司生产的云凝结核(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CCN)计数器(DMTCCNC),对2013年4—12月南京地区CCN进行观测。对不同天气条件下CCN活化谱拟合,霾天C值最高,为13 085 cm-3,雨后C值降至8 054 cm-3,属于大陆性核谱。不同能见度条件下CCN活化谱特征有明显差异,南京地区不同程度霾天CCN数浓度均远高于轻雾天,浓雾时期CCN数浓度显著偏高。CCN数浓度受到气象要素和天气状况、气溶胶源排放等因素影响。南京地区气溶胶凝结核(Condensation Nuclei,CN)数浓度和CCN数浓度的拟合结果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CCN数浓度值: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春季CCN数浓度日变化有三峰趋势,夏季基本呈单峰型,秋季、冬季双峰特征突出。气溶胶源排放、环境气象条件和气溶胶理化特性均会影响CCN数浓度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