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阅读文言文,常会遇到一些固定结构(或称之为固定格式、习惯用法、凝固结构等),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就很难把握句意读懂文言文。因此,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固定结构的意义及用法特点,是十分必要的。文言固定结构常见的有表疑问的、表反问的、表测度的、表感叹的和表判断的等五种。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例如:①取吾壁,不予我城,奈何?(《廉颇商相如列传》)②吾子取其康鹿,以阐敝邑,若何?(《锻之战》)③与不我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  相似文献   

2.
“安<何>所……”是文言文中表疑问的固定格式。从语法角度分析,当属句子谓语部分的浓缩倒装。在句子谓语部分的主谓短语中,“所”字结构作主语,“安”作谓语。等于说,“所……者(为)安。”如下例:信义安所见乎?(《苏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安所……”格式,与“沛公安在”一类宾语前置句式不同。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有三种情况:(一)否定句代词作宾语;(二)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三)用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何"形成的固定结构频繁出现,研究并掌握它的规律,对于理解文句含义,翻译文言文以及从事中学文言文教学,都大有裨益。下面,梳理一下文言虚词"何"所形成的固定结构,以供大家参考:一、何……为疑问代词"何"同语气助词"为"配合,问者对问题有疑惑,要求对方回答。可译为"为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例如:  相似文献   

4.
"X什么Y"格式是一种高频使用的口语表达方式,表达说话人心中对某事、某现象的疑问,主观否定认识或主观评价,具有强烈的感情倾向,并带有明显的自我印记。经过对诸多语料的分析,"X什么Y"格式具有三种格式义:表疑问,表否定,表任指。  相似文献   

5.
疑问代词结构,是我们阅读与今译文言著作的难点之一。假如对其结构特点不了解,而循词释义,就一定会曲解其意。本文试在各家的研究基础上,就其常见样式与结合特点,作一些粗略的归类与肤浅的解说。 所谓疑问代词结构,或称“习惯句式”,或称“动词词组”,指的是疑问代词与动词或介词所组成的结构,如“如何”、“孰与”、“奈……何”、“无若……何”、“奚以……为”、“何有于”等等;也指疑问代词与指示代词所组成的结构,如“何其”、“何……  相似文献   

6.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当疑问对象是一个单句形式或复句形式的命题时,一般采用疑问词单独成句的疑问格式,即附加问的"IP,何也"形式;也可以是在一个小句内,"何"后面不出现语气词"也"。"何"与疑问对象处于一个小句中,但"何"在作谓语的动词短语之前,用作副词。《三传》中还没出现疑问词单独位于主语前的疑问格式,这说明疑问词不具有句首副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7.
在古汉语中,“何……为”与“何……之为”都是习见的固定结构,如果不深入分析它们的语法特点与作用,很容易使二者混淆起来。“何……为”(“何以……为”、“何故……为”、“何必……为”、“何乃……为”、“何足以……为”)这个格式一般用来表示询问或反问。“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如“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汉书·  相似文献   

8.
"V也V了"结构是现代汉语口语和文学作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格式,该格式中动词以拷贝形式出现在"……也……了"这个构式中,本文就该格式的语表结构和构式含义作一详实探究。  相似文献   

9.
"何所"结构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凝固形式之一,历来为诸多语法学者所研究和探讨,但是仍存在着众多分歧.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古汉语诸多典籍,认为在古汉语中,"何所"结构并不仅仅是一种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  相似文献   

10.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中常常碰到一些凝固格式,对于这种凝固格式的教学需要动一番脑筋,"X什么X"格式就是一例。从形式上看,"X什么X"格式有疑问代词"什么",是特指问,从表意上看,是逆对方之意而诘问,不要求作出回答。"什么"读轻声,并不负载疑问信息,只是起加重反诘语气,强化否定性质的作用如果将形式内容结合起来,就是用特指的方式表达跟对方相违逆的意思简称为"逆意特指问",这是汉语中常用的一种格式。外国留学生如果不懂得此类格式的整体意义,理解起来常常感到困惑,运用起来常常出错下面是留学生在运用这种格式时出现的病句:  相似文献   

11.
课文注释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并加注「何(以)……为」一是表示疑问语气的一种格式。我以为译成:「凭什么要攻打它呢?」更确切些。「何以……为」的形式,既不同于「何为」,与「何……为」也有差别。「何为」可译成「为什么(或干什么)」如「若何为生我家?」对译为:「你为什么生在我家  相似文献   

12.
章以疑问代词“何”及“何”字结构的运用入手,认为疑问代词“何”在句子可作宾语,定语;“何”用于副词“尝,乃,不,必”前构成“何尝”等结构,表示反问的语气,“何”用在助动脉“可是……”前,构成“何可”等结构,用在介词“以,为……”等前构成“何以……”等结构,并探讨了“何”同“如似……”等构成某种特殊意义的固定结构。  相似文献   

13.
在古汉语中,“何不”与“何…不…”均构成反问句,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格式,不能混淆。两个格式的不同,主要在于“何”的词性与语法作用的不同。一、“何不”中的“何”是疑问副词,用在动词前询问原因,表示反问,作句子的状语,译“怎么”、“为什么”。杨伯峻《文言常用虚词》:“‘何’作为副词,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动词用来询问原因,表示  相似文献   

14.
《柳州师专学报》2015,(4):26-29
通过对传世《列子》中的疑问代词进行穷尽统计分析,并与上古汉语和中古时期的疑问代词进行历时与共时的对比,发现"何方""奚方""何术""何所"等在疑问形式的结构或用法上与先秦语法规范不相符。以此为《列子》为魏晋人伪作提供补证。  相似文献   

15.
“为”字使用范围广泛而用法相当灵活:一、用作动词“为”作动词,可根据上下文理解为多种不同含义。还可以和介词“以”、助词“所”、疑问代词“何”组合成不同的固定格式。共六种情况。二、用作介词“为”作介词,其用法也比较复杂,大致有四种情况。总的来说,介词“为”大都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三、用作语气助词“为”作语气动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有疑问代词“何与其呼应,译为“呢”四、用作连词“为”作连词,一种情况是用在后一分句之首,表因果关系,另一种是表假设关系的。五、用作副词由于“为”字用法灵活,在个别句子中也可作副词。  相似文献   

16.
相近语法点的区分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之一。文章对"一边……一边……"与"又……又……"两种格式进行了区别。两种结构在感情色彩、连接的动词结构以及格式连接动词的关联性上均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7.
<春秋繁露>疑问代词"何"和"何"字结构,以及"谁"、"孰"的使用都表现出与同时代的<史记>中的使用有不同的特点,其更多的保留了先秦汉语疑问代词的特点.这是汉语语法在同一时期发展的不平衡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何"字在古文献中最早见于<尚书><诗经>,可以说西周初就开始使用,"所"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中,是个作宾语的名词.在十三经中,"何所……"结构只在<论语>中出现一例.随着汉语词汇双音节化趋势的加强,魏晋时"何所"作为一个复音节词在文献中频繁出现,仅<世说新语>中就出现19次,到唐代<南史>中更是出现36次之多,"何所……"这种结构作为一种句式逐渐被后人沿用.  相似文献   

19.
"0".引论疑问代词,就是表示疑问意义的代词,如"谁"往往询问特定的人。但在特定语境下,即与某些词共现时,"谁"的指称范围发生变化,不再表示疑问,而表示任指、某指(包括"统指"和"特指")和虚指。1.任指用法"谁"表任指,相当于"任何人、每个人",一般出现在以下格式中。1.1"无论(不管/不论)……(都/  相似文献   

20.
对《郩之战》“何施之为”一句,教材注释有如下几种:84年版:[奉则无礼,何施之为」秦国就是无礼,要报答什么呢?则,即、就是。“何……之为”是古代常用的反问句式。何,宾语。之,助词。为,语气词。 87年版:秦国就是无礼,算是什么恩惠呢?“何……之……”是固定结构,何施,前置以加强语气。之,助词。为,算是。 90年版:秦国就是无礼,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为,表示疑问语气。何施,宾语,前置以加强语气。之,助词。笔者以为,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再看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