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许峰  李熹 《淮海医药》2012,30(1):64-65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方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58例,其中男42例,女16例,随机分为2组:即神经刺激定位组(Ⅰ组)、传统方法组(Ⅱ组),记录麻醉操作时间、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即局麻药注毕至可以开始手术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观察手术开始前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评定每组麻醉阻滞效果及术中情况和有无并发症。结果 I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桡神经及肌皮神经阻滞满意率明显高于Ⅱ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而麻醉操作时间、正中神经及尺神经阻滞满意率、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操作过程中2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方便、麻醉起效快,阻滞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经培训后操作时间与传统臂丛阻滞无明显差异,可代替传统腋路臂丛阻滞用于临床麻醉。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药科学》2017,(21):155-157
目的探究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人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5月于我院择期行上肢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好,成功率高,术后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科学》2021,(1):192-19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在我院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部手术患者共160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将所选患者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各40例,A组给予0.25%罗哌卡因,B组给予0.30%罗哌卡因,C组给予0.40%罗哌卡因,D组给予0.50%罗哌卡因,每组患者药物容量均为20 ml。观察四组患者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效果。结果A组感觉阻滞(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长于B、C、D组(P 0.05);A组运动阻滞(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长于B、C、D组(P 0.05);四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及穿刺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D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A、B、C组,D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A、B、C组(P 0.05)。结论从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安全性综合考虑,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浓度为0.50%的罗哌卡因明显具有麻醉起效快、时间长、麻醉效果理想、安全性高的优势,是临床手部手术中麻醉最佳的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10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Ⅰ组应用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操作,Ⅱ组采用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方法,对比观察两组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并发症也显著低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可显著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10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Ⅰ组应用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操作,Ⅱ组采用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方法,对比观察两组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并发症也显著低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可显著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肌间沟异感法和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例ASA Ⅰ或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Ⅰ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操作;Ⅱ组按常规找异感方法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对比观察两组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结果 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并发症也显著低于Ⅱ组.结论 运用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定位,可显著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取ASAⅠ级或Ⅱ级择期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均分为解剖定位组和超声引导组,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后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和对言语指令无反应时,分别在常规定位法和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和腋路臂丛阻滞,术中根据情况吸人不同浓度的七氟醚维持麻醉深度,观察两组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效果、七氟醚用量和相关并发症,并评价其安全性和临床麻醉效果。结果超声引导组完成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短于解剖定位组,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解剖定位组,七氟醚用量明显少于解剖定位组,麻醉后血液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解剖定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很好地满足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需要,极具优势,安全性高,与传统解剖定位方法相比,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麻醉质量,减少全麻药用量,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吴莹 《河北医药》2006,28(4):269-269
我院自成立显微外科以来,已成功再植小儿断指100例,作者采用基础麻醉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效果满意,现将麻醉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前臂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阻滞情况、运动及感觉阻滞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前臂手术患者的麻醉优良率、首次阻滞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臂丛神经阻滞时间、手术等待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同神经的感觉阻滞评分、运动阻滞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前臂手术中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较好的麻醉阻滞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断臂及断指再植手术在我院多采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由于再植手术的时间较长,传统的单次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往往失效,又得采取别的麻醉方法,这就造成了患者精神上的痛苦以及经济上的损失。我院近3年来对这一类手术采取留置套管针行腋路臂丛神经连续阻滞的麻醉方法,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连续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急诊ASA Ⅰ~Ⅱ级单指断指再植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为连续锁骨下臂丛阻滞,B组为单次常规臂丛阻滞.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两组术后0.5、2、8、12、24、48 h的镇痛效果并观察其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前期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延长,A组VAS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神经刺激器的引导下,连续锁骨下臂丛阻滞留置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性高,镇痛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静脉镇痛,利于再植术后镇痛管理及再植的成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拟行上肢手术老年患者40例,采取产生随机种子数的方法分为A组: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阻滞穿刺成功后给予0.5%罗哌卡因30 ml(AstraZeneca AB,100 mg/10 ml).观察并记录患者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上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评估患者麻醉阻滞效果,并记录患者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尺神经阻滞时间较B组短[(10.58±9.79) minvs.(19.45±7.8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A组桡神经阻滞时间快于B组[(5.98±6.84)min vs.(8.46±6.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B组快[(2.55±2.31)min vs.(7.74±4.0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在上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上,A组患者起效时间较B组快[(1.71±1.43) min vs.(4.30±2.2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组麻醉效果优率明显高于B组(95% vs.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A组患者未出现麻醉相关不良反应,B组有1例患者出现穿破血管形成血肿,1例患者阻滞失败改全身麻醉.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能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麻醉效果的同时减少盲探操作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筛选我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一针法,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完善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尺神经阻滞完善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降低麻醉操作时间,并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汪东学  金侃 《安徽医药》2015,36(5):589-591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用于老年桡骨骨折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方法 选择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桡骨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S组(50例)和P组(50例),分别在神经刺激仪和传统异感法定位下予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满意度。 结果 S组操作,臂丛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完善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麻醉满意度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应用于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18例行择期上肢手术的ASA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9例,分别使用不同的神经定位阻滞方法(Ⅰ组为传统的解剖定位法,Ⅱ组为超声引导定位法),两组均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均使用0.6%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75%盐酸氯普鲁卡因合剂。比较两组神经阻滞的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局麻药的用量。结果Ⅱ组的麻醉效果较好,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局麻药用量较少且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提高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减少并发症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上肢手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用0.5%罗哌卡因20 mL,传统一针法,穿刺单次给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D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分别以0.5%,0.4%和0.2%罗哌卡因20mL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分别于麻醉后不同时间点观察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进行感觉和运动检查。结果 D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较其他组延长(P<0.01),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较其他组短(P<0.01);但均大于6 h,因此差别无临床意义。结论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0.2%罗哌卡因可以达到臂丛神经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分离阻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小剂量氯胺酮-丙泊酚加臂丛神经阻滞与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患儿断指再植术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急诊断指再植术患儿8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为氯胺酮-丙泊酚加臂丛神经阻滞;B组为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记录手术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变化,评价麻醉效果以及苏醒期反应.结果 术中,B组MAP和HR明显高于A组(P<0.05),B组的SpO2和RR值明显低于A组(P<0.05);A组氯胺酮、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苏醒期精神症状少(P<0.01).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丙泊酚加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患儿断指再植术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阻滞方法在外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拟实施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神经解剖定位组、神经刺激器定位组和超声引导下定位组3组,比较3组的阻滞效果。结果超声引导下定位组的阻滞效果最好,其阻滞麻醉起效时间显著优于神经刺激器定位和神经解剖定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定位在3种神经阻滞技术中临床阻滞效果最好,起效时间最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锁骨手术120例,ASAI~Ⅱ级,随机分3组,分别采用臂丛颈丛联合阻滞、肌间沟臂丛阻滞、颈丛阻滞。观察麻醉效果以及有无中毒等不良反应。结果颈臂丛联合组麻醉阻滞效果最好,其优良率达100%,高于颈丛阻滞组(75.4%)和肌间沟臂丛阻滞组(64.2%)(P〈0.05)。而3组不良反应对比则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颈臂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颈丛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