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CCK8实验探究75%乙醇、碘伏、葡萄糖酸洗必泰、苯扎氯铵、苯扎溴铵对细胞的毒性以及对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rhColⅢ)促细胞的黏附活性的影响,预测消毒剂的使用在面部填充时对胶原蛋白活性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结果显示:各消毒剂对NIH/3T3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和HFB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均表现出细胞毒性,比较结果为:葡萄糖酸洗必泰<苯扎氯铵、苯扎溴铵<75%乙醇、碘伏,该结果也间接提示75%乙醇、碘伏消毒效果较佳;将各消毒剂原液稀释100倍后,其对rhColⅢ促细胞黏附活性影响比较为:葡萄糖酸洗必泰、苯扎氯铵<75%乙醇<碘伏、苯扎溴铵。碘伏和苯扎溴铵工作液直接接触rhColⅢ均显著降低其促细胞黏附活性,碘伏、葡萄糖酸洗必泰、苯扎溴铵工作液直接接触rhColⅢ可导致其发生聚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芘甲醛作为氧化石墨烯的还原剂,通过一步法制备了羧基功能化的且高度还原的还原态石墨烯(rGO),并以其载体原位还原了高度分散的铂纳米颗粒负载的新型催化剂(rGO-PtNPs)。采用扫描电镜对其形貌进行了表征,发现用1-芘甲醛作为还原剂可以均匀地还原氧化石墨烯并为纳米颗粒Pt的负载提供了位点。利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分别研究该催化剂对甲醇具有优良的电催化氧化活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甲醛是一种电活性不活泼的有机物质,其很难在电极表面直接电催化氧化,所以利用复合纳米材料对甲醛的催化作用,将复合纳米材料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制成修饰电极,进而利用修饰电极对甲醛的电催化活性,从而建立甲醛的电化学检测分析方法。以玻碳电极为基础电极,将氧化石墨烯用滴涂法滴涂于基础电极表面,再在饱和的氯化钾溶液中还原,随后采用电沉积法将纳米铂粒子沉积于还原的氧化石墨烯表面,制备出纳米铂/石墨烯复合电极,依据甲醛在电极表面反应时,产生了电流的改变,甲醛的浓度与产生的氧化电流成线性关系,从而建立了甲醛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并对其条件优化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原代培养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CAF),并检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培养法对26份乳腺癌患者标本进行原代细胞分离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人乳腺癌CAF的形态学特性,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所分离培养的人乳腺癌CAF纤维连结蛋白(Fibronectin,FN)和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ed protein,FAP)的表达,并通过MTT法和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胶原酶消化法的最适酶浓度为0.12%,最适消化时间为10 h。原代培养23份成功,3份失败。培养成功的细胞贴壁生长,形态完整,生长状态良好,背景清晰,有明显的对数生长期,并可传代培养。培养的细胞FN和FAP表达阳性,表明原代培养的CAF为乳腺癌CAF。结论胶原酶消化培养法适合人乳腺癌CAF的原代培养,通过该方法可建立理想的人乳腺癌CAF体外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碘酸钠对海藻酸钠(SA)进行氧化得到氧化海藻酸钠(OSA),以丁二酸酐对壳聚糖(SC)进行接枝改性得到N–琥珀酰壳聚糖(NSC),并与OSA发生Schiff碱反应生成水凝胶。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微米级、纳米级羟基磷灰石并进行相应表征,并与OSA、SA制备复合水凝胶。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ε–己内酯/聚乙二醇细胞分隔膜并表征其形貌特征。采用乳化剂交联法,制备了SA竖直贯通多孔支架并研究了SA浓度、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对支架的影响。通过模块化构建,制备出多层一体化组织工程支架,将各组分材料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共培养以考察支架的生物相容性,采用吖啶橙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细胞增殖定量检测采用CCK–8表征。  相似文献   

6.
刘淑玲  任静 《应用化工》2019,(1):104-108
分别采用物理球磨混合法、化学原位聚合法和化学原位聚合-还原法制备了聚吡咯/氧化石墨烯混合物、聚吡咯/氧化石墨烯(PPy/GO)和聚吡咯/还原氧化石墨烯(PPy/RGO)复合材料。通过三电极测试其电化学性能(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结果表明,通过化学原位聚合法制备的PPy/GO(304. 5 F/g)比电容远高于物理混合(16 F/g)和聚吡咯/还原氧化石墨烯(126. 4 F/g)。化学法原位聚合法制备PPy/GO最佳条件是冰浴条件下和加入表面活性剂对羟基苯磺酸钠。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化学原位制备的PPy/GO组成、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完美石墨烯不具有氧还原活性,掺杂石墨烯是产生氧吸附活性位、提高氧还原活性的关键。以石墨为原料,通过改进的hummers氧化还原方法得到氧化石墨烯(GO)溶液;以卟啉铁为Fe、N源,进一步制备出高氧还原催化活性的Fe、N掺杂石墨烯。结果发现,随着卟啉铁与石墨烯质量比的增加,其活性先增大后减小,当石墨烯与卟啉铁质量比为1∶4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合适的掺杂质量比有利于形成更多Fe_3C活性位点,得到较大的比表面积,从而获得高活性的掺杂石墨烯。  相似文献   

8.
苏静 《河北化工》2013,(4):17-19
采用Hummers法,在浓硫酸、高锰酸钾等氧化剂存在条件下,将石墨粉氧化制备成氧化石墨烯,将氧化石墨溶解于水中,然后用水合肼还原氧化石墨烯后制备得到石墨烯,同时,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透射电镜等手段对得到的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得到了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且二者已经充分剥离。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滴涂法和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磷钼酸溶液制备了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磷钼酸纳米复合物。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所得复合物。通过安培响应曲线检测该复合物对溴酸根的电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磷钼酸/玻碳电极传感器用于检测溴酸根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4μM~8.99 m M,检测限为0.15μM。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石墨粉为原材料,采用改良版的Hummers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并通过抗坏血酸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了还原石墨烯。采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等测试方法对氧化石墨烯和还原石墨烯的形貌、结构与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被抗坏血酸还原成还原石墨烯后,氧化石墨烯的一部分含氧官能团被去掉,氧含量百分比下降,还原石墨烯表面出现褶皱重叠,紊乱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1.
采用Hummers法将天然鳞片石墨氧化为氧化石墨,以水合肼为还原剂还原氧化石墨得到还原石墨烯,并对还原石墨烯化学镀镍,制备镍包覆的还原石墨烯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能量分散、磁强计和双电测四探针测试仪对还原石墨烯、镍包覆还原石墨烯复合材料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还原石墨烯经过碱性化学镀镍处理后,其表面包覆了非晶态的镍-磷合金,电阻率达到4.5064 mΩ·m,明显优于还原石墨烯的导电性;镍包覆的还原石墨烯的饱和磁化强度增大,矫顽力减小,剩磁均较小,适合做软磁材料。  相似文献   

12.
氧化还原法制备石墨烯是已规模化的生产方法之一,制备过程中需通过干燥得到石墨烯,因此不同干燥方法对石墨烯在氧还原反应中活性的影响有所不同。以石墨为原料,通过改进的Hummers法得到氧化石墨烯(GO)溶液,再将GO溶液分别通过真空烘干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后经高温还原制备石墨烯。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BET比表面积测试和三电极系统电化学性能测试,比较了两种干燥方法对石墨烯的形貌、物相结构、比表面积、电化学性能及在氧还原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的影响,采用Koutecky-Levich法探讨了两种干燥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在氧还原反应中的催化机理。结果表明,相比于真空烘干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制得的石墨烯,石墨片层剥离效果优异,呈薄纱状结构,石墨化程度更高,比表面积更大。在氧还原反应中,真空冷冻干燥制得的石墨烯具有更正的起始电位、更大的极限电流密度和更高的氧还原反应催化活性,氧还原反应更接近四电子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水溶性富勒烯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毒性,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与不同浓度水溶性富勒烯共孵育不同时间后,采用MTS法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富勒烯浓度为7.5μg·mL~(-1)且共孵育时间在48 h以内时,富勒烯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产生微小的毒性;若浓度大于7.5μg·mL~(-1)或共孵育时间超过48 h,富勒烯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有较明显的毒性。因此,开发基于水溶性富勒烯产品时,应考虑一定条件下富勒烯材料可能存在的细胞毒性问题,当富勒烯材料与皮肤接触时,建议控制富勒烯材料的浓度在7.5μg·mL~(-1)以下,同时与人体皮肤的接触时间控制在48 h内为宜。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两步合成法在玻碳电极表面上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聚(N-甲基硫堇)复合材料。采用紫外-可见光谱以及拉曼光谱证实了还原氧化石墨烯的表面和电子结构特征。在p H=1.0~12.0,0.2 mol/L PBS中,该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活性。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活性比相应导电聚合物显著增强。这是由于还原氧化石墨烯与导电聚合物链中的芳香环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增强了聚合物的电化学活性以及导电能力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CK8对RSC364细胞株TNF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在TNF-α诱导下的大鼠滑膜细胞RSC364TNF受体(Tumornecrosisfactorreceptor,TNFR)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CCK8在10-6mol/L和10-7mol/L浓度时可抑制TNF-α诱导的TNFR2mRNA在RSC364细胞的表达,且表现了一定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CCK受体拮抗剂丙谷胺则可抑制此作用。结论CCK8可抑制TNF-α诱导的大鼠滑膜细胞RSC364株TNFR2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石墨烯是2004年发现的二维新型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广阔的研究前景。作为石墨烯研究的基础,石墨烯的制备一直备受关注,研究进展迅速。简要分析制备石墨烯的四种主要方法(机械剥离、晶体外延生长、氧化还原、化学气相沉积)的原理和特点。重点从还原剂的选择、还原特点及还原效果评述氧化还原法制备石墨烯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氧化-还原法制备石墨烯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在石墨烯的多种制备方法中,我们选用氧化-还原法制备以保留石墨烯上的某些官能团,获得较高的电导率。我们采用改进Hummers法,以高锰酸钾与石墨粉质量比9∶1为原料,浓硫酸为溶剂更安全高效地制备氧化石墨烯(GO),避免高温氧化时大量破坏石墨的面内共轭结构。采用氢碘酸法、氢碘酸乙醇法、氢碘酸乙酸法三种途径来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r GO),比较发现氢碘酸乙酸还原法是温和高效的还原策略,即在一定量乙酸及55%的氢碘酸的混合液中,氧化石墨烯粉末在40℃下还原2d,其电导率达14600S/m,高于其它两法。通过改进氧化还原条件,制备了仅边缘修饰,面内共轭结构几乎无破坏的石墨烯。制备的r GO在邻二氯苯中能够很好地分散,其后用含溴修饰剂对其进行了边缘修饰,引入了可作为反应位点的溴原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对人子宫肌层成纤维细胞向成肌纤维细胞转化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人子宫肌层成纤维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后,将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以0.1、1、10、100 nmol/L ET-1作用24 h,另以10 nmol/L ET-1分别作用6、12、24、48 h,设未处理细胞作为对照,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α-SMA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人子宫肌层成纤维细胞的α-SMA蛋白染色呈阴性,波形蛋白染色呈阳性;不同浓度ET-1作用细胞24 h后,均可检测到α-SMA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0 nmol/L ET-1实验组表达量最高,与0.1和1 nmol/L ET-1实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10 nmol/L ET-1作用不同时间的实验组,α-SMA mRNA及蛋白均有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作用48 h实验组表达最高,与作用6、12、24 h实验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1可促进子宫肌层成纤维细胞向成肌纤维细胞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普  于杰  秦军  邓青  黄浩  许国杨  吕晴 《贵州化工》2010,35(4):20-22
本文先用Hummers法将天然鳞片石墨制备成氧化石墨,然后用超声波振荡30分钟,最后用联氨对其还原,制备出石墨烯。利用FT-IR、XRD、SEM等技术对石墨烯的结构、形貌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将石墨先氧化后还原法制备出的石墨烯具有无序的晶型、长厚比大。  相似文献   

20.
氧化还原法制备石墨烯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但用此方法制备的石墨烯片比较容易产生皱褶或折叠,厚度偏大,有很多缺陷。所以用此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导电性不理想,使其在电极材料方面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采用氧化还原法制备石墨烯过程中的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拉曼光谱的测试结果来表征和分析石墨烯的缺陷程度,最终确定石墨烯的结构与主要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