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六书》(以下简称《六书》)为陶华所著,成书于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陶华一生著有《六书》及《伤寒全生集》,《六书》为其代表作。由于年代久远,原刻本已不可得,即便为早期版本如明刻步月楼《正脉全书》单行本、李存剂刻本等,亦因辗转流传,衍、讹、脱、倒等在所不少。今有黄瑾明、傅锡钦点校,199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
正再造散是助阳益气,解表散寒的方剂,笔者通过整理本方古今相关文献,并结合抄方的临床体会,对其进行论述,以飨同道。1再造散组成及功用再造散载于明代陶节庵《伤寒六书》:再造散……黄芪、人参、桂枝、甘草、熟附、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煨生姜。夏月,加黄芩、石膏,冬月,不必加。~([1])原文记载该方的煎服方法:水二锺,枣二枚,煎至一锺。槌法,再加炒芍药一撮,煎三沸,温服。再造散的药物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3.
《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注,约撰于金·皇统三年(1144年)。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文注解本。《伤寒论》经王叔和整理,宋·林亿等人校正,并于元祐三年(1065年)及治平二年(1088年)两次由官方刊行,成无己即据此版本作了全文注释。成氏对仲景书精研密谛,  相似文献   

4.
陶华《伤寒六书》及其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华,字尚文,号节庵,明初浙江余杭人,少好医道,精研仲景之术,治病有奇效,尤擅长于治伤寒,名动一时。于临证辨治验证数十年,著成《伤寒六书》一书。  相似文献   

5.
《伤寒方论》(以下简称《方论》)系清代伤寒著作,作者至今未定。该书于1984年7月,由中医古籍出版社按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书(汪午桥秘藏方书版)印行。《方论》共记载伤寒方112首,分五类,不采《伤寒论》原文,进行逐方研究。笔者读后殊觉:方论简洁实用,辨证精当可取,注重病因、传变,不但是研究《伤寒论》方剂之佳著,而且又是研究伤寒学的优作。笔者不揣简陋,评述于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柯琴《伤寒来苏集》学术成就。方法:从清代伤寒大家柯琴著作风格和《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结果:柯琴为重编派《伤寒论》的研究大家。《伤寒来苏集》是重编派的代表作。结论: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对后世理解和应用《伤寒论》的理论及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伤寒知要》(以下简称《知要》)是江西中医学院万友生教授所著,于1982年发行,是作者晚年炉火纯青之作。该书内容分理论探讨(即有伤寒总论、伤寒各论)和临床验证两部分,其编次不采用通俗的逐条注释法,而用专题、证治的方法,以阐明作者“伤寒和温病”、“外感和内伤”必须统一的独特学术思想。兹对《知要》作一评述,以期抛砖引玉。一万氏首先从六淫角度阐明“伤寒和温病必须统一”的学术思想。他认为伤寒病因不可仅限于风寒两邪,而应包括六淫。也就是说,六淫外邪侵入人体后均可导致伤寒病。即使是疫  相似文献   

8.
《秘本伤寒第一书》是清代雍、乾年间作品。据该书之叙称:“雍正初年间,有德清沈月光先生修身养性,学道深山,独得仲景真传”。沈月光传昆山龚潘臣,再传会嵇车质中,三传山阴胡骏宁,在乾隆四十五年(1781年)是书由车质中、胡骏宁补辑成书而刊行于世。全书分元、亨、利、贞四集和附余二卷。“书中所论内伤外感,气运阴阳,表里虚实,直从八卦图中穷源探本,辨析精微”,是一部少有的从《易》学的角度阐发《伤寒论》的著作,值得深入探讨,现就其学术思想略述于下。  相似文献   

9.
《伤寒指掌》(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8月版(以下简称《指掌》)为清代名医吴坤安所著,书中专列有“察舌辨症法”章节,至今仍可作治病诊断之指南。现评述于下,以求正于同道。1 内容丰富颇具特色《指掌》共记载80种舌苔:舌质部分37种(舌色15种、舌神1种、舌形20种、舌态1种),舌苔部分11种(单色苔3种、复色苔4种、部分苔色4种),舌苔合论28种(舌色、苔色合论6种,舌形、苔色合论22种),不治证舌苔4种(舌苔按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中医诊断学讲义》分类)。其特色有三:  相似文献   

10.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北宋肇兴,医界研习《伤寒论》蔚然成风,绍述仲景之学者纷然涌现。著名医家韩祗和,便是其中重要一员。他潜心钴研伤寒之学,于1086年著成《伤寒微旨论》(下简称《微旨》)。全书二卷共十五篇,间附方论,虽然篇幅不长,却能阐述伤寒奥旨,发明仲景未尽之意。惜乎《宋史》未载韩氏,故履贯无从考。《微旨》亦曾亡佚,后人从《永乐大典》中“采掇荟萃,以成完帙”,其内容显然不全,亦未能广为流传。因此,较之庞、朱等人,其  相似文献   

11.
<正> 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清康熙雍正年间人(1662年-1735年),精于伤寒之学,《伤寒来苏集》是代表作.全书包括《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共八卷.该书因编著风格独具,说理精深,在伤寒学的重大学术理论上有所创见,至今仍不失是研究《伤寒论》的重要著作之一.爰将该书中的学术思想,作一探讨. 分篇汇论,编例独树一帜柯氏重编《伤寒论》的动机,认为原《伤寒论》的编次,杂伪脱简、章次混淆之处颇  相似文献   

12.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古本),系桂林左盛德藏书,清光绪年间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1956年由其子罗继寿献出,1960年3月曾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所得乃1980年7月广西人民出版社第二版。古本在编次体例上与流传本《伤寒论》(以下简称《伤寒》)、《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不同,文字及某些方药亦有出入,因之对研究整理张仲景学说颇有重要意义。兹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评述。一、收载内容宏富,可窥仲景学说概貌古本中除经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和林亿校编的《金匮要略》两种流传本所载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万晓刚 《国医论坛》1996,11(1):38-39
庞安时,末·扶州袂水(今湖北稀水)人。少时即喜医方,名顾谁甫请医。担研伤寒,炒得长沙遗旨。其学术思想,上承《内》、《难》,分涉诸家,阐发伤寒,推论温病,每多灼见.其著述有《伤寒总病论》及《难经群》,后者已快.今据《伤寒总病论》浅论其温病学术思想,以就教于贤达之士。且对江病病国的认识庞氏对温病病因的认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1.1庆气致病《素向·生气通天伦》“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说.乃湿病伏气病因学说之滥施。《备急于金要方》载列、品》文:其毒成于肌骨中,至春变为温病,至更变为暑病……是以辛苦之…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前文(见本刊2008年11期16页)已介绍目前公认的<伤寒学>版本有11种,现将各版本之间的关系与异同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杀车槌法是明代伤寒派医家陶华所创的一种处方用药方法,是医圣张仲景治疗思想的延续与发挥。具体体现在治疗原则、处方用药、药物炮制、药物煎煮、服用方法等方面。该法如能正确使用,临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临床实用价值很高的古典医籍,1700余年来长存不衰,倍受推崇。可惜书成之后,几经兵燹,原书无可复睹,致使后世注家蜂起,流派分庭,各抒己见,许多问题,莫衷一是,遂令学者望而生畏。近读平舆蔡德元先生所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一书(1992年12月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顿感别开门径,获益匪浅。兹不揣鄙陋,以荐同道。《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古本》)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12稿,原为广西桂林罗哲初所藏,1939年由黄竹斋刊行(俗称“自云阁本”。见《新中医药》1955年11期),当时鲜为人知,更少有人研究之,甚至有目为伪本者。蔡德元先生首重仲景之书,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空前繁荣。连以往封闭在书斋里的古代中医文献整理工作,也面临着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愈来愈多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要求学习中医药学知识,他们不仅渴望全面了解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概况,而且希望直接阅读古代中医典籍。纵观我国历代医学典籍,卷快浩繁。现存清代以前的医籍就多达八千余种,就是穷毕生之精力,也无法—一通读过目,真有皓首穷经之叹。这些医学典籍由于成书较早,大多文字过于简奥难懂,其中许多古医病名和病证与现代医学的术语相去甚…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科研主要包括3大类型:文献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和临床研究方法。具体到某一中医科研项目来说,文献是基础,实验是手段,临床是目的。中医文献研究内容广泛,其中文献考证必须坚持以原始资料为依据。目前,由于文献研究枯燥,费时,无经济效益,加上衡量中医药院校实力往  相似文献   

19.
<正> 《伤寒论》创立了中医的理论精华——辨证论治,故得到古今中外医家的重视和研究,留下了数百种伤寒著作,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伤寒学派。方剂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与药物之枢纽,历代学者从方剂角度研究《伤寒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文对《伤寒论》方剂研究法的几家代表著作进行评述,以冀有益于对《伤寒论》方剂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历代伤寒注本中归纳成尊经、错简三纲、症状、方证、补亡、寒温、中西医汇通等流派,分别列举了这些流派的代表作,阐明了主要的学术思想,提示不足之处,并记载了流传时期,这对我们了解伤寒注本流派的基本内容有所映照;对今后伤寒学的发展,足资借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