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锦州南油田的主要开发层系为太古宇潜山,裂缝储层预测准确性直接影响潜山油藏的开发效果。为了实现裂缝储层的准确预测,重点开展了基于海上窄方位角地震采集方式下中高角度裂缝的地震预测技术和方法研究,结合研究区域地质及构造特征,深入研究了窄方位角采集方式下裂缝发育程度与地震响应特征的定量关系,进而开展了对纵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技术、远近偏移距地震差异裂缝预测技术、叠前应力场裂缝预测技术的适用性分析及预测研究,最后对3种方法预测成果进行多信息融合处理,实现了对潜山裂缝储层多方法综合预测,降低了单一方法预测的多解性,准确预测了潜山裂缝储层的发育特征,开发井证实预测吻合程度在80%以上,为油田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同时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海上地震资料的裂缝预测技术序列。  相似文献   

2.
渤海东部海域发现一个亿吨级花岗岩潜山油藏,根据岩心、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了潜山储集空间类型和物性特征,在纵向上将潜山分为强烈风化溶蚀、次级风化裂缝和微裂缝3个储层发育带,不同发育带的储集空间类型存在差异.利用地震多属性技术综合分析和预测了潜山储层发育展布特征,指导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同时也为地质条件相似的其他潜山区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岩油藏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裂缝发育段预测的准确程度决定了基岩油藏勘探开发的效果.针对基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主控因素多,导致储层预测难度大等问题,以辽河油田兴隆台潜山为例,综合分析钻井、录井、测井、地震等多种资料,识别裂缝发育段地质、地震、产能特征.结果表明,潜山内幕储层可划分为3类:酸性侵入岩、混合花岗岩为...  相似文献   

4.
针对渤海湾盆地锦州南油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裂缝型油气藏的储层裂缝发育状况、分布规律的复杂性和多级性,以及较难开发的实际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古潜山岩性分布特征、储集空间分类及裂缝发育状况,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等多学科资料,进行单井常规测井和成像资料的对比标定,对古潜山岩性进行识别,并根据储'层成像测井响应特征,将储层自上而下分为残积带、风化壳、缝洞裂缝带、内幕斜交高角度裂缝带和致密结晶带,重点对储层裂缝发育区和裂缝发育方向进行描述和预测;进而建立了锦州南油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裂缝三维地质模型,落实了研究区储层裂缝发育状况及分布规律,提出高效合理的开发方案.实钻开发井表明,建立的潜山裂缝地质模型较好地预测了储层裂缝发育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5.
潜山裂缝储层地震多信息综合预测方法及应用实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针对潜山碳酸盐岩裂缝储层埋藏深、横向变化大、成藏条件复杂的特点 ,应用地震能量吸收分析、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地震相干分析、地震振幅频率参数提取分析等技术 ,综合分析潜山裂缝性油气储层的各种地震属性特征 ,研究了一套预测潜山裂缝性储层分布规律的方法。该套综合分析方法避免了单项技术分析的多解性 ,可以提高同类油气藏储层预测的精度 ,从而降低钻探风险。该方法应用于胜利油田车古 2 0 1地区 ,预测该区古生界潜山裂缝储层的分布和厚度 ,并对储层进行含油气性研究 ,为该区上报探明储量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6.
STG盆地Kab油田潜山岩性为碳酸盐岩,裂缝、溶蚀孔洞型储层发育不均,造成潜山含油性及产能存在差异。为完善该油田的开发井网,扩展油藏边界,认清其缝洞型储层的发育特征,从潜山岩心分析入手,通过岩电关系对比、成像测井分析及多种地震预测方法的综合应用,总结出碳酸盐岩测井分类标准,认识到储层有利发育区在地震上表现为同相轴扭动、错断、呈杂乱反射区域,认为断层发育区、断层尖灭端、地层倾角大以及张性应力较大区域裂缝较发育,从而探索出适用于该类型储层预测研究的系统方法。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有效解决了制约该油田增储上产的瓶颈,部署2口井日产油均在60t/d以上,最高达120t/d,取得较好效果。研究结果对碳酸盐岩潜山储层预测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为例,通过裂缝平面分布特征、裂缝孔渗特征、开发井初期产能等方面分析,对苏德尔特潜山油藏裂缝发育特征与油水分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裂缝发育程度与潜山油藏储层含油性具有正相关性,裂缝的发育程度控制原油在圈闭内的运移与聚集,裂缝性储层纵向发育的非均质性决定了同一断块内不同井区油水界面的差异分布,裂缝在空间的不连通性造成断块内孤立分布的裂缝性储层发育区保存原有的地层水状态。分析裂缝对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油水分布的作用,对于类似地质条件基岩潜山油藏评价及开发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在中国渤海、南海海域陆续发现大中型潜山裂缝性油气田,使得潜山逐渐成为中国海上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潜山裂缝性储层岩石矿物组分复杂、储集空间多样、非均质性很强,从而给测井评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系统梳理渤海海域锦州25-1南、蓬莱9-1、渤中19-6、渤中13-2和南海东部惠州26-6等潜山油气田,从潜山裂缝性储层的岩石矿物特征、储层物性分布和储集空间结构出发,总结了潜山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等岩石矿物组分的精细解释,以不同类型渗透率为核心的储层参数计算,结合裂缝类型、密度、有效性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阐明了潜山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的技术难点,重点包含油、气、水层的准确识别,以裂缝宽度和裂缝延伸长度为核心的裂缝定量表征以及储层产出能力的分级预测;理清了潜山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的攻关对策,核心是实施测井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研制—试验—应用一体化和测井—录井—测试一体化,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攻关研究,旨在系统地建立海上潜山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技术体系,从而为海上潜山裂缝性油气藏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测井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渤海油田潜山储层岩性复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导致测井响应特征复杂,而DST测试一般都是对潜山井段进行大段合试,因此潜山产出层段的划分缺乏可靠的依据。针对该难点,对基质孔隙和裂缝同时存在的双重孔隙介质Biot理论进行推导,并模拟双孔介质情况下岩石的弹性模量与裂缝孔隙度的关系,发现弹性模量随裂缝孔隙度的增大而减小,而裂缝孔隙度是影响潜山裂缝性储层产能的关键参数。因此,应用弹性模量进行潜山储层产能评价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进而建立弹性模量与产出剖面测井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评价潜山储层的产能。文中提出的这种潜山储层产能评价的方法在渤海锦州南油田多口井潜山储层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也扩展了阵列声波测井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以往对于渤海油田中生界覆盖太古界潜山领域的油气成藏模式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近年来,基于新三维地震资料和新钻井获取的大量岩心及测井等资料,在研究渤中凹陷潜山构造演化及地层展布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发育模式研究和储层预测技术攻关,分析了覆盖型太古界潜山的油气成藏模式,运用该模式指导了渤中13-2构造的油气勘探部署并取得了渤中13-2大型整装挥发性潜山油气田的重大发现。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构造主要经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具有印支期—燕山早期挤压逆冲成山、燕山中期拉张反转改造、喜马拉雅期埋藏定型的特征,形成了渤中13-2大型中生界覆盖太古界潜山圈闭;(2)该区受中生界覆盖影响及多期应力叠加控制,储层发育具有"垂向顶部差异、内幕横向连续"的展布特点;(3)研发了基于光滑反射强度滤波的裂缝预测技术,实现了对潜山内幕多尺度裂缝型储层的有效预测;(4)创建了覆盖型潜山"超压强注—接力运移"油气成藏模式,为覆盖型潜山油气远距离运移和规模成藏提供了依据。结论认为,该认识指导了渤中13-2油气田的发现,实现了渤海油田中生界覆盖型潜山油气勘探的突破,对渤海湾盆地及其他地区类似覆盖型潜山的油气勘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渤海海域太古界变质岩分布面积广,已发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潜力巨大。本文基于上百口钻井的井壁取心、岩心和薄片等资料,对渤海海域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特征进行了总结,对其形成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渤海太古界变质岩以片麻岩、变质花岗岩和混合岩为主,局部地区发育变粒岩和角闪岩,具有发育规模性优质储层的岩性基础;浅埋型潜山储层自上向下由黏土带、砂化带、砂化砾石带、裂缝带和基岩带构成,深埋型潜山自上而下由风化裂缝带、内幕裂缝带和基岩带构成。渤海海域太古界变质岩潜山优质储层形成整体受控于6个因素,构造应力控制了裂缝的形成,风化淋滤作用控制了风化壳溶蚀孔形成,古地貌控制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分布部位,岩石类型控制了缝孔发育程度,深部热流体对储层具有双重控制作用,埋藏深度控制了优质储层的类型结构;优质储层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埋深储层控制因素有所差异,其中浅埋型变质岩潜山储层受风化淋滤作用和古地貌因素影响较大,而深埋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层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其次为岩性因素。本文对渤海海域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潜山储层研究相关理论认识,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同类潜山储层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乍得Bongor盆地花岗质基岩潜山储层特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乍得Bongor盆地基底是由早寒武世及更老的花岗岩、混合花岗岩和片麻岩等构成,经历了古生代-侏罗纪长期的风化剥蚀夷平作用。早白垩世受中非剪切带走滑-拉张作用影响形成拉分盆地,同时在基底形成大量的构造裂缝;晚白垩世强烈反转,古近纪发育成为统一的盆地。2007年以来实施多层系立体勘探,不仅在下白垩统沉积地层发现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而且还在花岗质基岩潜山获得高产油气流,证实了5个潜山油藏带。根据储集空间的特征将基岩储层划分为孔隙型和裂缝型两类。综合地震、测井、地层成像、元素测井和岩心分析等资料,垂向自上而下将潜山的储层序列划分为风化淋滤带、缝洞发育带、半充填裂缝发育带和致密带。潜山所处的构造位置和埋藏深度决定了潜山储层序列发育的完整性和物性的好坏。基岩储层的垂向分带性为钻前储层的地震横向预测和评价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以渤海潜山锦州25-1南油田为研究区,通过多专业结合建立了一套潜山裂缝储层预测技术及油藏高效开发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基于海上窄方位角地震资料,利用叠前横波阻抗和不同方位角各向异性差异等属性对潜山裂缝储层进行定量预测;在此基础上整合多尺度信息建立油田的三维地质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潜山油藏开发井型、井位及注采参数优化,形成海上变质岩潜山水平井顶底交错注采开发模式;在油田的实际生产中总结见水规律,形成潜山油藏基于见水诊断的稳油控水技术。通过一系列技术的应用,锦州25-1南油田潜山油藏累增油量达到179.4万m~3,预计采收率可达到25.9%。  相似文献   

14.
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裂缝储层测井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变质岩裂缝油藏岩性复杂、储层介质类型复杂、有效储层识别难和储量参数确定难的特点,开展了裂缝储层特征的综合研究。在总结该区岩心裂缝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针对变质岩裂缝储层测井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实际应用测井解释符合率在86%以上,较好地解决了布达特群变质岩潜山裂缝油藏测井综合评价技术难题,为该区储量评价和开发方案的编制与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针对渤海C油田潜山裂缝型储集层的地质特点,综合利用岩心、测井、油藏动态以及露头等资料,分析了潜山裂缝型储集层的成因及发育特点,确定构造应力场和断层的分布为该油田储集层裂缝发育的2个主控因素。将构造应力场与断层分布相结合模拟离散裂缝网络,预测裂缝分布趋势。通过地质特征对比以及动态资料验证,优选出C油田的离散裂缝网络(DFN)。以离散裂缝网络(DFN)为平面约束条件,以井点岩心统计裂缝几何形态为"硬"数据,计算出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三维分布,并建立了潜山裂缝型储集层的地质模型,为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6.
裂缝性潜山储层地震描述技术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裂缝是潜山油气藏的重要储集层 ,潜山的油气产出与裂缝的发育情况密切相关 ,因此 ,对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和裂缝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尽管单条裂缝在地震资料上难以识别 ,但是裂缝带在地震资料上有其特征。描述了裂缝储层的地球物理特征 ,并利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吸收系数技术、地震相分类和相干分析技术对潜山储层进行预测。通过在车古 2 0 1潜山的应用实例分析 ,说明以上 4种储层描述技术比较有效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基岩潜山分布面积大,基岩岩性类型多样,目前研究薄弱,认识程度较低。松南农103井试气获得工业气流,且多口井在基岩见到良好显示,揭示了基岩潜山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引起了对基岩潜山勘探新领域的重视。本文以德惠断陷基岩储层为例,针对松辽盆地南部基岩潜山开展研究。结合目前松辽盆地基岩潜山发育特征,建立德惠断陷基岩成藏模式;根据"源控藏"理论,针对基岩储层开展精细描述,同时结合裂缝预测结果划分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18.
渤海油田对于太古界潜山的勘探开发力度逐步增大,先后发现并开发了JZ 25-1南太古界潜山油气藏、BZ 19-6特大型潜山凝析气藏,有力证实渤海油田太古界潜山具备极高的勘探潜力。太古界潜山岩性以变质花岗岩为主,油气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裂缝发育程度对油气藏规模评价影响巨大,所以实现太古界变质岩裂缝的快速识别对勘探作业快速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发现,太古界潜山裂缝研究大多聚焦于变质岩储层的储集空间表征、裂缝表征、控制因素、储层分带和测井评价等方面,缺乏录井技术定量识别裂缝的研究。采用钻井参数曲线交会法、井漏法、岩心观察法、壁心观察法、岩屑微观特征法、薄片鉴定描述法将太古界变质岩裂缝分级描述为米级裂缝、毫米-厘米级裂缝、微米级裂缝、致密段4个级别。其在渤海油田近30口井的成功应用,为潜山油气勘探重大突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太古界变质岩潜山油气勘探的随钻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锦州25-1南潜山裂缝储层埋藏深、年代老、非均质性强,影响储层发育和分布的因素非常复杂,采用单一的常规储层预测方法难以准确预测储层的分布。基于裂缝形成的主控因素和储层特征分析,运用等效应力场模拟与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方法综合预测了锦州25-1南潜山裂缝储层分布,并得到了后钻开发井的验证,这在渤海油田尚属首次,对同类储层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弄清低勘探程度区花岗岩潜山优质储层的分布特征,以地质模式为指导,利用刻画花岗岩风化壳效果明显的灰度能量属性,精细描述了渤海海域沙垒田凸起西段花岗岩优质储层的范围和厚度,综合分析构造活动、风化淋滤及古地温变化等因素对花岗岩储层的控制模式和分布特征的影响,探索了一套地质成因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预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沙垒田凸起西段花岗岩潜山优质储层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花岗岩潜山长石等脆性矿物含量高,为优质储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断层两盘地层的错动引发诱导裂缝的发育,褶皱脊部的引张作用力促使高角度裂缝的发育,构造隆升引起的温压变化控制了近水平裂缝的发育;研究区西南缘为3类裂缝的叠加区,裂缝极为发育,且研究区西南缘长期接受风化淋滤作用,是花岗岩优质储层发育带。预测结果与实钻揭示的实际地质情况相符合,这说明地质成因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研究方法能有效预测研究区优质储层的分布,为低勘探程度区花岗岩潜山优质储层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