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3 毫秒
1.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首要疾病.蛋白尿是影响慢性肾小球肾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减少蛋白尿是延缓肾功能恶化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因此,临床治疗以降低蛋白尿、控制血压等延缓肾衰竭的发展.本文旨在观察益肾化湿颗粒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蛋白尿和尿红细胞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控制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提供新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肾小球肾炎目前仍为我国导致慢性肾衰竭第一位原因[1,2],改善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现状可有效降低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病率。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为主要目的,而蛋白尿为导致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西医主要以限盐、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者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降低血压和肾小球内压来  相似文献   

3.
<正>大多数慢性肾脏病(CKD)表现为蛋白尿,即血浆蛋白质丢失到尿液中。肾脏病蛋白尿分为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肾小球性蛋白尿为滤过屏障损伤所致,蛋白尿成分以白蛋白为主。蛋白尿及其相关症状可作为足细胞病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足细胞病(podocytopathy)”被定义为以足细胞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肾小球疾病,足细胞又称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损伤可由免疫复合物肾小球肾炎等多种原因造成,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脏病(CKD)多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而蛋白尿有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之别,即蛋白质丢失是肾小球滤过屏障异常还是近端肾小管对滤过蛋白质重吸收不足.肾小球性蛋白尿以白蛋白为主,而非肾小球性蛋白尿白蛋白只是次要成分.蛋白尿是足细胞受累相关肾脏病的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足细胞是肾小球上"章鱼样"高度特异性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  相似文献   

5.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主要以IgA免疫球蛋白沉积于肾小球为病理特征;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每次血尿和(或)蛋白尿发作是肾小球损伤的标志,如不有效进行干预,可逐渐出现肾功能损害。控制血尿和(或)蛋白尿,降低尿检异常发生的频率,是治疗原发性IgA肾病及防止肾脏慢性化损伤的关键。ACEI/ARB在减少IgA肾病患者的蛋白尿、保护残存肾功能、延缓其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等方面优于其他降压药。IgA肾病如有较多新月体形成、明显血尿和蛋白尿,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与免疫抑制剂。由于IgA肾病是一个慢性化过程,长期随访对改善该病的预后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蛋白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症状之一,临床与实验资料均显示,蛋白尿不仅能反映肾小球损伤,而且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一个导致肾脏病变进展的独立因素,大量和持续性蛋白尿患者预后不良[1]。因此,减少尿蛋白的排泄极为重要,有利于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近年来我们应用雷公藤多苷治疗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尿蛋白分子量与肾小管间质损害及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尿蛋白组份在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聚丙烯酰凝胶电泳( SDS-PAGE)银染法检测50例同步行肾活检诊断明确的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尿蛋白分子量。结果:据SDS-PAGE银染法,尿蛋白可分为四组类型:小球性蛋白尿组,生理性蛋白尿组,混合性蛋白尿23 kd组,混合性蛋白尿10 kd组。混合性蛋白尿10 kd组较23 kd组肾小管间质损害严重,肾小管间质损害评分、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Scr)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SDS-PAGE分型10 kd组尿蛋白对判断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有临床意义,其作为无创性检测手段,可以作为判断肾功能恶化速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IgA肾病(IgAN)系指肾小球系膜区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积为免疫病理特征的一组肾小球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约占肾活检病例的1/3,在确诊后5~25年内有20%-40%的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IgA肾病临床表现多数以血尿为主,可伴有少量蛋白尿、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少数病人可见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病程迁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临床以反复水肿、持续性蛋白尿、血尿等为主要表现。中医理论认为免疫反应性炎症属于湿热[1],慢性肾小球肾炎最基本的病变系体内湿热积聚。体内湿热积聚是蛋白尿的重要病因,不仅与病情活动有关,而且也是促使蛋白尿增加和导致、加重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湿热往往贯穿于肾小球肾炎病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对肾小球足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肾小球足细胞受损不仅可导致蛋白尿的发生,还是肾小球硬化的始动环节,各种损伤如血流动力学改变、足细胞基因突变(包括nephrin、a—actin4、CD2AP等)等均可直接引起足细胞脱落,进而导致肾小球基底膜裸露、肾小球硬化等一系列改变。IgA肾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其预后不良,最终可导致慢性肾衰竭。我们采用肾炎康复片治疗IgA。肾病,观察其对患者尿足细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小球肾炎(以下简称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球的慢性疾患。具有病程长,治疗困难。以持续尿检异常[蛋白尿和(或)血尿]伴或不伴肾功能减退为特点的肾脏疾病。而持续蛋白尿的程度,又是肾实质慢性进行损害和加重的标志。因此,减少和控制蛋白尿是预防肾小球硬化和肾实质进行性损伤以进入肾衰竭尿毒症的关键。我们自2005年12月~2009年12月采用黄葵胶囊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40例,疗效满意,报告以下。  相似文献   

12.
进展性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是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 CAN)的特征性表现.足细胞是蛋白尿最主要的物理和电荷屏障,它的损伤可导致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尽管足细胞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微小病变和糖尿病肾病中的地位已经得到证实,但是其在CAN中的作用机制目前仍知之甚少.美国研究者利用大鼠肾移植模型试图解释足细胞损伤在CAN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隐匿型肾炎表现为单纯性血尿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匿型肾小球肾炎又称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过去认为,隐匿型肾小球肾炎血尿是一个良性经过.随着医学进展,现在认为该病最终可进展成慢性肾衰竭[1].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病变之一,已成为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微量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早期临床表现,往往在数年内发展为大量蛋白尿和慢性肾功能不全。传统观点认为蛋白尿的发生主要与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损伤有关,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已发现足细胞的损伤病变与蛋白尿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糖尿病时高血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氧化应激等因素亦可导致足细胞损害,进一步促进蛋白尿产生与肾小球硬化。本文就足细胞病变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脏病(CKD)尤其是临床表现为蛋白尿合并或不合并镜下血尿时,因其起病较隐匿,往往容易被所忽视。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主要临床症状之一,随着医疗技术及生活条件的改善,广大患者对蛋白尿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资料表明大量蛋白尿不仅能直接损伤肾小球及肾小管,还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持续大量的蛋白尿对患者有着不良的预后[1]。因此减少蛋白尿对慢性肾脏病有着重要的作用心[2]。近年来杭州市中医院应用自制中成药CKD方联合氯沙坦钾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基于蛋白尿的慢性肾脏疾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蛋白尿是大多数肾脏疾病的共同表现。对于绝大多数肾小球疾病而言,蛋白尿不仅是肾小球滤过膜严重受损的证据和结果,同时又是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罪魁祸首,它贯穿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以至向终末期肾衰竭进展的整个过程,并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蛋白尿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机制及防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不同病因的慢性肾脏病进展到终末期肾病(ESRD)的共同病变过程。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表明,各种肾脏疾病进行性肾功能恶化主要取决于肾间质损伤的严重程度。蛋白尿是肾小球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长期蛋白尿不仅引起肾小球硬化,而且可以直接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后者与肾小球疾病进展的关系更为密切。我们的研究发现,在血压、肾功能均正常且其他各项临床指标相近的条件下,显著蛋白尿IgA肾病患者的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更为严重,蛋白尿可作为独立的致病因子,直接造成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因此,研究肾间质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延缓ESRD的进程意义重大。本文重点阐述蛋白尿致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现况。  相似文献   

18.
蛋白尿的非特异性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表现,是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危险因素,多数肾脏疾病与蛋白尿有关。近来,更加引人关注的发现是蛋白尿与肾病患者的肾脏生存率有直接关系,重度蛋白尿患者预后不佳,除肾小球疾病外,此现象也可见于非肾小球疾病,如肾盂肾炎、返流性肾病和多囊性肾病等。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也证实,各种肾病中蛋白尿的水平与慢性肾衰竭进展的速度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9.
正蛋白尿是肾小球滤过膜遭到破坏后血液中的白蛋白外漏的结果。肾小球滤过膜由内皮细胞、肾小球基底膜和足细胞构成,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RAS活化、微炎症、免疫紊乱及其他因素在发病机制中相互交织~([1]),蛋白尿的减少首先在于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lic kidney diseases,CKD),中医在治疗CKD的基础上针对蛋白尿产生的机理,又总结出了诸多经验。刘宝厚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长期研究CKD,对治疗蛋白尿有显著疗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蛋白尿临床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疾病中。大量临床资料证实,长期流失蛋白尿可致慢性肾衰竭,因此积极控制蛋白尿,对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有重要意义。西医治疗包括,非免疫治疗及免疫治疗。非免疫治疗:降压、降脂、降糖、抗凝等对症治疗,疗效欠佳。免疫治疗则包含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可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但会对机体产生一系列副作用,且增加了患者的精神及经济负担。近几年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