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分析快速心房刺激对P波时限及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在74例射频消融术及82例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中,用180ppm的S1S1刺激心房3min,在刺激前后立刻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通过心电图测出刺激前后的最大P波时限、最小P波时限及P波离散度,然后进行比较.结果射频消融组最大P波时限在心房刺激后比刺激前有显著性延长(p=0.002),最小P波时限及P波离散度无显著性差异,食管心房调搏组最大P波时限及P波离散度在心房刺激后比刺激前有显著性增加(p=0.001),最小P波时限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快速心房刺激能引起心房传导时间延长,非均质电活动的离散程度增加.最大P波时限及P波离散度是可以用来评价心房电重构的简便而无创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P波离散度(Pd)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病伴PAF患者53例为观察组,高血压病无PAF患者48例为对照组,窦性心率下测量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并计算P波离散度(Pd=Pmax-Pmin),同时用24h动态心电图测量其心率变异性.结果①观察组的Pmax和Pd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而HRV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时照组(P<0.05);②Pmax、Pd与HRV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发生PAF可能与Pmax、Pd增大及HRV降低有关,Pd与HRV结合可望提高对高血压病患者发生PAF的预测价值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P波离散度的季节性变化与心房颤动发生的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是指同步记录十二导联心电图中,不同导联在同一心动周期所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与P波最短时限(Pmin)之间的差值,即Pd=Pmax-Pmin。  相似文献   

4.
甲亢患者的P波离散度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甲亢患者P波离散度(Pd)变化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比67例甲亢者和67例体检人群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算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平均最长时限(平均Pmax),P波离散度(Pd)及两组间Pd≥40ms的比较。结果甲亢组P波离散度≥40ms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心房颤动发生者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P波离散度(Pd)是预测甲亢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简易而独立的体表心电图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时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P波变异(Pv)的变化,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变化对ACS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20例ACS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房颤组)体表心电图的Pmax、Pmin、Pd、Pv,并与26例ACS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房颤组Pmax、Pd、Pv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max、Pd、Pv均是ACS并发PAF的预测因子,但仅Pd是独立预测因子(P<0.001)。结论Pmax、Pd、Pv均可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而Pd是独立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PAf)者为窦性心律后,P波离散度(Pd)的变化以及与心房颤动(Af)复发的关系。方法对31例转复为窦性心律之PAf者行心电图检查,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与最小时限(Pmin),计算Pd(Pmax Pmin),观察6月后心房颤动(Af)复发组与未复发组Pd差异。并分析Pd<40ms组与Pd≥40ms组心房颤动复发率的差异。结果①心房颤动(Af)复发组Pd较未复发组Pd明显延长(44±15)msVS(27±10)ms,P<0.01。②Pd≥40ms组心房颤动(Af)复发率较Pd<40ms组明显为高(76.46%VS42.85%,P<0.01)。结论Pd延长可作为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率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P波时限(Pmax)和离散度(Pd)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纤颤(IPAF)的预测价值。方法通过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定70例IPAF患者的Pmax、Pd,并与对照组比较,研究Pmax、Pd对IPAF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结果两组研究对象Pmax、Pd、LAD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max、Pd和Pmax+Pd预测IPAF有较高敏感性(98.3%)和特异性(97.9%)。结论Pmax和Pd是预测IPAF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肥胖对P波最大时限(Pmax)及其离散度(Pd)的影响,探讨肥胖导致房颤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肥胖患者40例,按照年龄、性别匹配的原则选取20例作为对照组;描记12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及P波离散度(Pd)。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及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肥胖组体重指数及左房直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肥胖可导致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显著延长,并可能参与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与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关系。方法根据高血压是否并发PAf病史将患者分为两组(各54例),运用12导联心电图分别记录两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及Pd,Pd=Pmax-Pmin;运用超声心动图记录两组的左房内径(LA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Pd[(57±12·5)vs(30·79±10·11)ms],Pmax[(117±10·12)vs(104±9·10)ms],Pmin[(60±10)vs(74±11)ms]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d可作为心房心电不稳定性及高血压并发PAf发生的无创性预测手段。  相似文献   

10.
P波离散度(P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中测定的P波最长时间(Pmax)与最短时间(Pmin)的差值,它反映了心房复极的不均匀性,是近年发现和提出的预测房性心律紊乱、阵发性房颤的体表心电图的1个新指标。本文测量45例阵发性房颤和45例对照组的Pd和Pmax,旨在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改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同部位心房起搏对心房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对心房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对DDD永久起搏器安置术109例(右心耳电极72例、房间隔电极37例)术前、术后分别描记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量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前后最长P波时间(Pmax)及P波离散度(Pd)。结果 右心耳起搏方式,Pmax及Pd较术前明显增加,而房间隔起搏方式Pmax及Pd较术前显著减少(P均〈0.05)。结论 房间隔起搏方式使心房电活动较稳定,有助于预防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2.
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预激综合征患者旁道的电生理特性以及消融旁道后P波离散度(Pd)的计算,探讨预激综合征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机制。方法分析预激综合征合并旁道介导的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127例。根据既往有无阵发性房颤(PAF)发作将患者分为PAF组(23例)和无PAF组(NPAF,104例)2组进行分析。电生理检查测定旁道的前传和逆传不应期。消融成功术后24h描记12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计算Pd。结果消融前PAF组旁道前传和逆传不应期较NPAF组短(前传:265.3±42.5msvs331.4±38.7ms;逆传:255.8±46.7msvs317.5±31.7ms;P均<0.05)。消融术后心电图Pmax和PdPAF组显著长于NPAF组(Pmax:135.2±12.5msvs120.4±8.7ms;Pd:51.6±10.3msvs32.7±6.7ms;P均<0.05)。结论旁道有效不应期缩短和窦性激动在心房内的非均质传导在预激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观察48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PAF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48例老年高血压病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1)观察组的Pmax、P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2)观察组的LA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2)。结论:Pmax、Pd和LAD是提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P波最大时间及离散度预测特发性心房颤动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P波最大时间及其离散度对特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观察20例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及20例健康者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P波最大时间及离散度。结果显示:特发性心房颤动组P波最大时间及离散度均较对照组增大(P〈0.01),P波最大时间〉110ms、P波离散度〉40ms以及两者相结合对特发性心房颤动预测的敏感性分析为90^、85%、75%,特异性分别为80%、85%和90%。提示这两项指标可用于预测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房间隔起搏(ASP)对房性早搏(简称房早)和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一年疗效。方法对46例有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采用ASP和室间隔起搏方式植入DDD45例和AAI1例。植入前检查24h动态心电图(DCG)和12导联体表心电图,植入后1周复查ASP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植入后1周、3个月和12个月复查DCG,用以测量起搏前窦性心律时和ASP时的最大P波时限,以及观察起搏前和起搏后一年内房早和房速的发作情况。结果①与起搏前窦性心律心电图比较:ASP时的最大P波时限明显缩短(76.00±14.59msvs98.00±14.07ms,P0.01)。②与起搏器植入前相比:起搏器植入后1周、3个月和12个月时,DCG检出的房早发作次数和房速发作阵数均明显减少(P均0.05),术后3个月时DCG检出的房速发作例数也有减少(P0.05)。结论 ASP能缩短房间传导时间,减少术后房早和房速的发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房间隔起搏(ASP)对病窦综合征(SSS)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影响。方法 12例SSS合并PAF行DDD(房间隔部)起搏,术前查常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DCG)及超声心动图,测量最长P波时限(Pmax)、最短P波时限(Pmin),计算P波离散度(Pd),观察PAF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测量左房直径等,术后1周内、3个月及1年时复查心电图、DCG及超声心动图,并统计起搏心搏比例。结果与起搏前窦性心律心电图比较,ASP后1年内Pmax和Pd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均0.05)。ASP1周内,PAF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P均0.05);但随着时间延长,PAF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有增多趋势;术后发现再发心房颤动者均有基础病,且已转变为持续心房颤动者心房直径明显大于非持续心房颤动及窦性心律者,但与起搏心搏比例无关;术后左房直径有缩小趋势。结论 ASP能明显缩短Pmax及Pd,可以预防和治疗PAF,降低PAF的发生率,但有基础心脏病、心房直径增大者远期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17.
比较快速心房起搏与急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诱发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变化。以 15 0~ 2 0 0ms起搏周长(PCL)对 4 5例成功射频消融后 (RFCA)病人右房进行S1S1刺激诱发急性房颤 ,据能否诱发急性房颤分为非房颤组和急性房颤组 ;再以 4 0 0msPCL对心房快速激动前后高位右房、低位右房、His束周围等多部位进行S1S2 扫描 ,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 (ERP)、ERP离散度 (ERPd)、右房内及房间的传导时间的变化 ;另以 35 0 ,4 0 0和 4 5 0ms三个PCL随机对RAA进行S1S2 扫描 ,观察ERP频率自适应性的变化。两组心房快速激动后 4 0 0msPCL下右房各刺激部位及三种不同PCL右心耳ERP均较心房快速激动前有明显的缩短 ,并且缩短的程度相同。两组病人心房快速激动前后房内和房间传导时间及ERPd没有明显改变。两组心房快速激动前后斜率均值均较激动后明显下降 ;心房快速激动前、后斜率均值两组间无显明差别 (P >0 .0 5 )。结论 :两种方式的心房快速激动可诱发相似的心房电重构现象。  相似文献   

18.
阵发性心房颤动预测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钢军  杨净  张薇 《山东医药》2004,44(19):8-9
目的 研究阵发性心房颤动 (PAF)的预测因素。方法  PAF组 5 9例 ,对照组 31例。同步记录 12导联心电图 ,测量 P波离散度 (Pdis)、P波最大时限 (Pm ax) ;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 ,计算左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PAF组 Pmax、Pdis、左房内径显著增大 (P<0 .0 1) ;Pmax与左房内径和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呈正相关 (r =0 .2 6 ,P <0 .0 5 ;r =0 .2 7,P <0 .0 5 ) ;结论 左房内径和 Pm ax为 PAF的独立预测指标 ,P波宽度与左房内径扩大和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双房同步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伴房间传导阻滞导致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已应用于临床。通过对 6例安置双房同步起搏器病人术前及术后 1~ 2年的随访来探讨实际应用中若干需要重视的问题。结果 :①术前P波时限和离散度分别在 110~ 15 0ms和 10~ 5 0ms之间 ,双房同步起搏后则分别为 80~ 12 0ms和 10~ 30ms。② 1例房颤发作消失、3例控制、2例无效。③冠状窦电极脱位 3例。结论 :①严格掌握双房同步起搏的指征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P波时限和离散度同时延长且延长越多 ,越适于双房同步起搏。②程控为双极AAT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双房同步 ,合并房室阻滞的病人应选用具有DDTA功能的起搏器。③双房同步起搏体表心电图表现为P波时限短、负向或正负双向 ,PR间期相应缩短。④Medtronic 5 86 6 38M型适配器串联连接双房电极 ,心房电极总阻抗是右房和冠状窦电极阻抗之和 ,不应误认为电极脱位 ,需相应提高起搏电压以维持有效起搏。⑤冠状窦专用电极头端两个弯度必须均进入窦内 ,以深处为佳 ,导管缝扎固定须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