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程伟  张雄  黄捷  龚晋迁  周祥梅 《重庆医学》2012,41(3):244-245,248,313
目的研究CCN1基因在人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其与肾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对42例开放手术切除的肾癌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IPP图像分析软件对染色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运用RT-PCR技术检测肾癌组织标本中CCN1mRNA的表达,应用Quantity one图像分析软件对RT-PCR结果进行定量分析。18例距离癌区2cm以上的正常肾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正常组织。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CN1基因在肾癌组织及正常肾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其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P<0.01)。RT-PCR结果显示肾癌组织中CCN1mRNA的表达显著多于正常肾组织(P<0.01)。结论 CCN1基因在肾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与肾癌的发生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过表达基因(NOV CCN3)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在肝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CCN3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检测肝癌细胞系及正常人肝细胞中CCN3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CCN3蛋白的表达量;通过肝癌细胞过表达CCN3分析CCN3蛋白对肝癌细胞转移的作用;运用Transwell侵袭实验和划痕迁移实验研究CCN3过表达对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50对样本中有39对CCN3的mRNA表达水平在肝癌组织中高于癌旁组织,Western blot提示肝癌组织中CCN3蛋白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体外肝癌细胞的功能试验中,过表达CCN3能促进MHCC-97H?SMMC-7721细胞的侵袭与转移?结论:CCN3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过表达CCN3能促进肝癌的侵袭与转移,CCN3发挥作用机制的研究能为肝细胞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CCN1基因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CN1的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CN1在4例结肠癌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检测117例结肠癌石蜡组织中CCN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意义。结果在4例结肠癌组织中CCN1基因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高于相应正常癌旁组织;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CCN1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7.2%(102/117),强阳性率为58.1%(68/117),CCN1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相应癌旁组织;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CCN1蛋白高表达与结肠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CCN1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提示CCN1在肿瘤发生和转移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细胞外基质蛋白CCN1(cysteine-rich protein 61,Cyr61)在小鼠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中的表达变化和作用?方法:建立小鼠70%肝脏IR模型?肝脏缺血60 min后再灌注,于不同时间点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CN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部分实验中,在IR前给予小鼠尾静脉注射CCN1重组蛋白或生理盐水,通过转氨酶和病理学检测,比较两组小鼠肝脏IR损伤情况;收集肝脏组织,用qRT-PCR检测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肝缺血60 min再灌注3?6?18 h后CCN1的表达明显升高;注射CCN1蛋白的小鼠肝IR 6 h后,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病理改变更严重?注射CCN1小鼠的肝组织中白介素-6?CXCL-10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结论:CCN1在小鼠肝IR损伤中表达显著增加,并可能通过诱导炎症因子的表达对IR损伤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CN1蛋白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早期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探讨CCN1在早期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9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早期患者和159名同年龄段、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血清样本,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的CCN1蛋白水平,通过ROC曲线评估其作为诊断标志物的价值;比较CCN1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不同AML分型分组中的血清CCN1表达是否具有差异。结果:AML早期患者血清中的CCN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23,最佳cut-off值是101.22 pg/mL,灵敏度为0.823,特异度为0.667。CCN1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无相关性。AML不同分型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但AML各型之间的CCN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N1蛋白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早期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表达差异显著,因此CCN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早期诊断中可能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CCN3与纤维化     
肾母细胞瘤过度表达蛋白( NOV/CCN3)属于即刻早期基因编码的CCN家族的一员,参与细胞增殖、黏附、迁移、凋亡及新生血管形成,在创伤修复、纤维化疾病和肿瘤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近研究发现,外源性增加CCN3可以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积聚和Ⅰ型胶原蛋白的沉积,对纤维化具有抑制作用。作者对CCN3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纤维化疾病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纤维化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尿Ⅳ型胶原(Col-Ⅳ)水平与肾组织Col-Ⅳ表达和肾脏病理之间的关系,寻找一种能早期反映CKD进展的非创伤性临床检测指标。方法选取98例接受肾穿刺检查的CKD患者为研究对象,76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尿Col-Ⅳ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Col-Ⅳ表达;应用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肾病理进行半定量分析,观察尿Col-Ⅳ水平与肾组织Col-Ⅳ表达及肾病理损伤的关系;并与尿蛋白排泄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同步对比分析。结果肾病患者尿Col-Ⅳ浓度较健康人明显增高,而血中浓度无差异;在硬化的小球和小管间质均有Col-Ⅳ表达,并随病变加重表达增强,尿Col-Ⅳ浓度与肾组织Col-Ⅳ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也与肾小球基质基膜面密度、小管间质损害显著正相关;尿Col-Ⅳ在轻度肾硬化时已升高,其改变明显早于eGFR异常,且与尿蛋白的排泄不相关。结论尿Col-Ⅳ水平反映了肾组织中的Col-Ⅳ表达水平及肾硬化的程度,可以作为CKD患者病情进展的早期临床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氧环境对小鼠成骨细胞富含半胱氨酸61(Cyr61/CCN1)表达的影响。 方法 分别在氧浓度和去铁敏诱导的低氧环境下培养小鼠成骨细胞,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于不同时间点检测成骨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Cyr61/CCN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分别敲除小鼠成骨细胞中HIF-1α和VHL基因,检测细胞Cyr61/CCN1的表达。 结果 两种低氧环境下,小鼠成骨细胞HIF-1α通路被激活,Cyr61/CCN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HIF-1α基因敲除小鼠成骨细胞Cyr61/CCN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少,VHL基因敲除成骨细胞Cyr61/CCN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 结论 低氧环境通过激活HIF-1α通路来上调小鼠成骨细胞Cyr61/CCN1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新月体肾小球肾炎的尿沉渣谱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JZ  Chen YQ  Wang SX  Pang W  Jie E  Liu Y  Qin XQ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8):1978-1981
目的 探讨尿沉渣谱检查对于新月体肾小球肾炎诊断的临床意义及尿"特殊细胞"作为早期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35例经肾活检病理诊断新月体肾小球肾炎的患者,采用相位差显微镜检测肾活检日晨尿,归纳尿沉渣谱特点,与肾脏病理进行相关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法以podocalyxin抗体检测肾组织和尿足细胞.结果 新月体肾炎尿沉渣谱呈明显血尿,部分白细胞尿,多管型尿,半数以上病例有"特殊细胞"尿,提示肾脏急性增殖性病变.新月体早、中、晚各期,尿"特殊细胞"检出率分别为75%、41.2%和0,提示该3期间"特殊细胞"存在差异趋势.任选部分9/35病例证实其中8例尿中有足细胞.结论 新月体肾炎时,尿沉渣谱和病理损伤的程度、时期有关;尿中发现"特殊细胞"或足细胞有助于新月体肾炎的早期诊断和对疾病活动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CCN家族在Wnt3a抑制鼠胚胎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细胞脂肪分化过程中的作用,为干预肥胖提供新思路。方法:用激素混合物(IDM)诱导多潜能干细胞C3H10T1/2向脂肪细胞分化,观察Wnt3a对脂肪分化的抑制作用及脂肪细胞分化过程CCN家族的作用。实时定量RT-PCR分析CCN家族和PPARγ基因表达,用油红O染色观察脂肪分化程度,免疫荧光观察脂肪分化过程中细胞间基质的变化。结果:Wnt3a抑制由IDM诱导的脂肪细胞分化。分子水平上,Wnt3a显著抑制脂肪分化关键因子PPAR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而IDM诱导CCN家族,尤其是CCN5基因表达的丧失,可部分被Wnt3a所逆转。结论:Wnt3a抑制C3H10T1/2的脂肪分化,至少部分归结于其对由IDM诱导的CCN家族,尤其是CCN5表达丧失的逆转。  相似文献   

11.
新近发现的CCN基因家族包括CTGF、Cyr61、nov、elm1、HICP和WISP-3等,它们由343~38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4个结构模块,都含有3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具有广泛的生物学特性,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粘附和运动。在妊娠、发育和分化、血管生成、伤口修复、炎性作用、肿瘤生长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CCN家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近发现的CCN基因家族包括CTGF,Cyr61,nov,elml,HICP和WISP-3等,它们由343-38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4个结构模块,都含有3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具有广泛的生物学特性,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粘附和运动,在妊娠,发育和分化,血管生成,伤口修复,炎性作用,肿瘤生长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政  曹杰  梁立源  杨平  张通  张伟健  唐伟镖 《广东医学》2012,33(11):1556-1559
目的探讨CCN2及APC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技术检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癌旁组织、结直肠腺瘤、非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cancer,mCRC)及远处转移癌组织各30例中CCN2蛋白及AP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合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非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及远处转移组织中CCN2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76.67%、73.33%和70.00%;而在癌旁组织、结直肠腺瘤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67%、23.33%和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4.263,P=0.000);APC蛋白在非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及远处转移组织中均表现为低表达(表达率分别为26.67%、23.33%和16.67%),在癌旁组织、结直肠腺瘤、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均表现为高表达,分别为86.67%、76.67%和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00,P=0.000);CCN2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和肿瘤组织病理分型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肿瘤的TNM分期及5年生存率相关(分别为2=4.689,P=0.03;2=4.13,P=0.042);APC蛋白表达与CCN2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s=-0.467,P=0.001)。结论 CCN2基因是一种癌基因,CCN2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指标有关系,CCN2可考虑作为诊断结直肠癌或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指标;CCN2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与APC有关,且可能受Wnt信号通路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CN2及APC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技术检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癌旁组织、结直肠腺瘤、非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及远处转移癌组织各30例中CCN2蛋白及AP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合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非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及远处转移组织中CCN2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76.67%、73.33%和70.00%;而在癌旁组织、结直肠腺瘤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67%、23.33%和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4.263,P=0.000);APC蛋白在非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及远处转移组织中均表现为低表达(表达率分别为26.67%、23.33%和16.67%),在癌旁组织、结直肠腺瘤、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均表现为高表达,分别为86.67%、76.67%和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00,P=0.000);CCN2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和肿瘤组织病理分型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肿瘤的TNM分期及5年生存率相关(分别为2=4.689,P=0.03;2=4.13,P=0.042); APC蛋白表达与CCN2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s=-0.467,P=0.001).结论 CCN2基因是一种癌基因,CCN2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指标有关系,CCN2可考虑作为诊断结直肠癌或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指标; CCN2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与APC有关,且可能受Wnt信号通路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研究大鼠牙髓机械损伤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CCN2)覆盖于损伤牙髓处后不同时间点大鼠牙髓的组织形态学变化,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只Wistar大鼠,平均分为5组,随机选取一组为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4组(3、7、14和28 d组)每只大鼠在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备洞,左侧为CCN2盖髓剂的实验组,右侧为PBS对照组。分别于3、7、14和28 d处死大鼠并取其牙齿标本,经固定、脱钙、切片和HE染色,观察各标本中牙髓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对照组大鼠3 和7 d时穿髓孔下方炎症较实验组明显;14 d时炎症反应减轻,有散在的修复性牙本质形成;28 d时形成坏死病灶。实验组大鼠3 d时穿髓孔下方聚集大量炎细胞,血管扩张明显;7 d时炎症减轻,淋巴细胞相对于对照组少;14 d时已无明显炎细胞存在,并形成连续完整的钙化桥;28 d时形成大量修复性牙本质。结论: 牙髓组织损伤后,CCN2参与了组织结构的重建,提示CCN2是一种良好的盖髓剂。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