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州市帽峰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城市森林对改善和美化城市景观起着重要作用.文中在景观分类的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分离度和斑块密度指数四个指标,从景观的类型多样性、格局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三个方面,对广州市帽峰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果林、竹林破碎化程度较高;阔叶混交林类型保持完好,分离度也最小,黎葫林分离度最大;景观类型比例分布最不均衡,组成帽峰山森林公园的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小于广州地区.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森林景观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讨论了1949—1981年黑龙江省森林景观多样性的动态。利用1949年和1981年森林资源分布图,选取7个有代表性的度量景观多样性的定量指标:斑块密度、周长-面积分数维、聚集度、斑块散布与毗连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在ESRI’S ARCGIS 8和FRAGSTATS 3.3软件支持下,系统研究了景观元素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近32年的时间进程中,区域森林景观破碎化现象加剧,其中以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的破碎化最为严重。从斑块多样性、格局多样性和类型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分析看出,原生的景观斑块类型在数量上不断减少或被异类景观所代替,即景观类型所占景观表面的百分比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景观内部空间格局的改变。整个森林的景观多样性和景观类型分布的均匀性降低,优势度增加。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改变了景观异质性,从而造成景观多样性的变化。现在应该把对森林的保护和经营提到日程上来。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于促进林业部门休养生息、培育与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实行采育结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森林的经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森林景观定量分类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孙玉军  王雪军  张志  张志涛 《生态学报》2003,23(12):2540-2544
以金沟岭林场为例,利用电子林相图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基础,借助GIS软件MapInfo和数字化仪跟踪矢量化,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选取分维数、分离度斑块密度、景观优势度和均匀度等指标,对林场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类平均聚类法,选取分维数、分离度、斑块平均面积、最大斑块面积4个景观类型特征指数作为聚类分析的聚类因子,进行定量地划分森林类型,合理地区划森林经营类型,为优化景观水平配置、制定生态采伐规程、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泰山风景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1986年和2001年两期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研究了泰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并探讨了相关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15年的人为干扰是研究时段内景观格局显著变化的主要成因.80年代后期大规模纯林改造和景区建设活动,使大范围的景观斑块被分割,景观类型优势度降低.研究还表明,森林景观要素中松林面积减少最明显,大部分松林变为刺槐林和混交林.研究区景观斑块数量增加,导致部分区域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加剧,特别是裸岩面积增加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5.
大兴安岭北部林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人为干扰影响着景观格局变化的速率和方向 ,这在景观格局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同时景观格局的变化也对人类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对大兴安岭北部林区的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等一系列景观指数来研究该地区森林景观格局的变化 ,简要分析了格局变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大兴安岭森林景观中 ,人为干扰使森林景观短时期内多样性增加、森林的优势度降低 ;景观向破碎化趋势发展 ;景观格局的变化对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森林向不可持续方向发展 ,因此应该进行合理的人类活动使森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采用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和分维数等指数,分析了广州市花都区1979年到2000年的景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量增加,面积变化较大,且斑块形状复杂性增加;(2)景观破碎度增大,景观类型稳定性增加,优势度减少,受人类干扰程度加深;(3)景观斑块间的转移中,林地、耕地不断转移为城市用地、农村居民点以及工矿等用地,农村居民点以及工矿等用地也成为景观格局中的主要组成要素;(4)整体上景观变化后10年比前10年的幅度稍大。  相似文献   

7.
济南城市森林景观生态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森林景观生态格局研究不仅是城市森林系统规划与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生态功能以及创建生态宜居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研究以RS和GIS技术为支撑,通过总体景观生态格局定量分析和梯度分析等研究方法,采用10个景观指数从斑块水平和景观水平两方面,对济南市建成区城市森林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 济南市建成区城市森林覆盖率为15.8%;城市森林总体景观生态格局在景观水平上表现为城市森林景观斑块类型较齐全、景观破碎化程度较大、各类型城市森林所占面积存在差异、以大斑块为主且同种斑块高度连接,在斑块类型水平上表现为生态公益林以大斑块为主且占优势地位、风景游憩林形状较规则且以大中型斑块为主、道路林及附属林形状复杂且以小斑块为主、生产经营林缺乏;在斑块类型水平上,以风景游憩林为主导类型、生态公益林斑块面积最大、道路林及附属林破碎度大,在景观水平上,城市中心森林景观破碎度大、人为干扰严重、景观形状复杂;在城市森林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基础上,提出“一环二网、三片四轴、多点棋布”的济南市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构建方案,从而加强各类型城市森林的连接度,发挥大尺度生态系统的整体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千岛湖生态保护与建设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过程对景观格局产生影响并使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会影响景观的生态过程。应用3s技术和景观指数分析了39年(1964-2003年)内千岛湖库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格局的变化。结果显示,斑块总数和景观破碎度基本保持不变,但是各斑块类型的斑块数量、面积和优势度变化非常显著。最优势斑块类型由荒山(占陆地面积的47.44%)演变为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林(占陆地面积的52.8l%),研究区域内森林植被覆盖率增加。研究还发现景观多样性指数略微下降。景观多样性是对土地利用和覆盖类型丰富度和均匀度的概要度量,并不一定总是和景观功能呈正相关关系。上述变化归因于多项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使得自然演替得以实现。景观格局的优化使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得到提高,包括生境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水土流失减少。森林植被恢复以后,马尾松林斑块的单一化趋势应在今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中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
森林景观格局分析是景观格局优化、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经营与保护的重要基础。以无人机遥感影像和DEM为基础数据,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所选取的不同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分析了丹霞山森林景观的类型、格局特征及其地形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从类型水平指数来看,丹霞山森林景观类型以天然林为主,占总面积的78.42%,表现出较高的集中连片性;2)从景观水平指数来看,丹霞山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较低,而蔓延度指数和连通度指数则较高,分别为77.85和99.97,表明景观以少数大面积的斑块为主,斑块间连接密切,自然连通度高; 3)从功能分区景观格局和地形分异规律来看,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农田、人工林、裸地、居民地、人工水体和自然水体六类森林景观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较低(60—150 m)、坡度平缓(0—5°)、无坡向的实验区内;灌木、草地、天然林和裸岩四类森林景观则较均衡的分布于海拔60—350m的各级坡度和坡向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综上所述,丹霞山森林景观保持完好,破碎化程度较低,人为活动干扰较少,斑块之间物质、能量和物种交换的潜力较大。应建立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长期、准确的跟踪森林景...  相似文献   

10.
北京城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阳文锐 《生态学报》2015,35(13):4357-4366
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以来,北京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期,城市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采用TM遥感影像为信息源,通过RS解译建立了2003、2007和2011年北京市土地利用覆盖空间数据,利用Fragstats对景观格局特征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分别从全市域和六环内城市化典型地区两个尺度研究了北京市城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合社会经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因素,分析了北京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过去近10年,市域景观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建设用地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其比例由15.0%上升至18.0%,相反耕地面积比例由21.3%下降至18.8%。林地一直是市域的优势景观类型,比例维持在51%以上。而六环内城市化典型地区的景观变化更加明显,建设用地比例增加近10%,是六环地区的优势景观类型,耕地比例相应减少10%。建设用地的增长主要以耕地占用为主。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表明,大尺度和小尺度的景观格局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市域大尺度建设用地斑块破碎化程度高,景观蔓延度、聚合度下降,景观多样性增加;而小尺度六环内的建设用地斑块破碎化趋势降低,景观蔓延度和聚合度上升,但景观多样性下降迅速。大小两个尺度的景观空间形态均表现出复杂性增加的趋势。通过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人口规模的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以及城市发展政策的变化是导致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紫金山风景林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紫金山 1 975、1 988、2 0 0 2三个年度的森林二类调查资料 ,在ARCGIS支持下 ,对紫金山风景林保护区景观格局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近 30年来 ,保护区植被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总体表现为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 ,进而向落叶阔叶林的演替。期间 ,针叶林占保护区的面积比例由 38 9%下降为 9 7% ,阔叶林则由 1 2 0 %上升至 4 8 6 %。各景观要素中转移为其它类型概率较小的是水体、苗圃 ,而最高的是未成林地 ,接近 1 0 0 %的转移。在保护区中最易发生变化的地类主要分布在人为干扰比较强烈或者人为活动较少而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1 975~ 2 0 0 2年 ,保护区的景观多样性指数由 1 5 74下降至 1 4 6 2 ,而优势度由 0 6 30升高至0 735 ,景观破碎度略有增加 (0 781~ 0 795 ) ,森林覆盖率从 1 96 3年的 5 1 2 %上升到 2 0 0 2年的 70 2 % ,景观总形状系数则相对稳定 ,但各类景观要素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其中针叶林随着嵌块平均面积的减小 ,破碎度的不断增加 ,形状系数持续变小 ,而阔叶林则嵌块体平均面积不断增加 ,破碎度减少 ,形状系数持续增加。据Malkov链模型预测 ,至 2 0 1 6年 ,阔叶林面积将达保护区总面积的 5 5 2 3% ,森林覆被率将上升至 74 0 9%。  相似文献   

12.
研究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rry.),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 Carr.) 和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当年生和一年生幼苗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①三种植物中,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当年生和一年生幼苗和兴安落叶松当年生幼苗光合速率日变化都呈双峰曲线,具有明显的“午休”特征。兴安落叶松一年生幼苗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②日本落叶松的光饱和点 (LSP) 最高,兴安落叶松光补偿点(LCP)最低。③三种落叶松的一年生幼苗都是在生长中期表现出最大的光合能力。从年龄来看,落叶松当年生幼苗在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的光合能力要低于一年生幼苗,但在生长后期高于一年生幼苗。④从种来看,生长初期,当年生和一年生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均为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生长中期,当年生幼苗的Pmax规律与生长初期相似,一年生幼苗的Pmax为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生长后期,当年生幼苗的Pmax为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一年生幼苗的Pmax与生长中期一年生幼苗的规律正好相反。通过分析我们得到结论:三个树种在生长季节相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光合特性;每个种不同年龄和生长季节不同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光合特性;三个树种中,长白落叶松幼苗对光抑制引起的光合器官损伤的修复能力最强,日本落叶松次之,兴安落叶松最弱;日本落叶松幼苗较喜光,光合作用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光抑制,而兴安落叶松幼苗较耐阴。因此在育苗和造林时应考虑不同树种的光合特性调节最佳的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由1986年台风形成的风灾景观为研究对象。选取1987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0年和2016年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利用Fragstats 4.2软件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定量分析,并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景观综合评价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景观格局变化做出综合评价,揭示风灾后30年景观格局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草本-灌木的优势度不断下降;阔叶林和针叶林在恢复过程中先以增加大斑块为主,后期面积增加主要是以小斑块为主;岳桦林恢复过程中先以增加小斑块为主,后期以大斑块连片生长。(2)小而分散的斑块在恢复过程中转换为大而集中的斑块,景观趋于均质化。(3)草本-灌木,阔叶林,针叶林,岳桦林四种斑块类型在恢复过程中呈现一种演替关系。(4)确定了分别与景观规模、形状和景观聚散度相关的两个主成分,作为表征景观恢复性的关键指标。(5)在30年的恢复期中,研究区整体景观格局质量得到提升,但恢复缓慢,与风灾前依然相差较大。(6)多次强风干扰可以形成长白山西、南坡非标准的垂直带谱。  相似文献   

14.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的遥感分类与制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Landsat-TM多时相数据,采用非监督分类方法,对浙江省天童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进行分类。并利用野外实地调查的数据进行检验和校正。结果表明,天童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的景观可分为常绿阔叶林、成熟常绿阔叶林、次生常绿-落叶阔叶林、山脊常绿-落叶阔叶林、谷地常绿-落叶阔叶林、林缘灌丛、次生灌丛、针叶林(杉木)、竹林、生长作物的农田/菜园地、旱地、裸土、居住区、水体14个类型,这14个景观类型,根据植物群落学分类的群落复合体(cammunity complex)和群落复合体的地-综合群落学(Geo-synsociology)的方法,归并为山坡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人工林(针叶林、竹林)、农田、水体、居住区6个景观单元。在景观分类和合并的基础上,对天童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进行了制图。  相似文献   

15.
赤水河上游主要森林植被中苔藓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赤水河上游典型森林植被中苔藓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1)苔藓植物有15科19属28种(含变种、亚种);生活型有3种:交织型(64.29%)、矮丛集型(28.57%)和平铺型(7.14%)。(2)丰富度以竹叶林中最大(2.131),残存阔叶林中次之(0.687),针叶林中最小(-1.444)。(3)α多样性呈现一定的规律,竹叶林(3.170)>残存阔叶林(3.000)>人工植被地(2.807)>灌木林(2.322)>针叶林=谷顶区(1.585),α多样性的排序规律与丰富度基本保持一致,均出现在竹叶林中最大。(4)β多样性出现灌木林—残存阔叶林生境中最高(1.000),竹叶林—残存阔叶林中次之(0.938),灌木林—针叶林(0.857)中最小的变化差异趋势。分析得出了植被型、湿度和荫蔽度是制约着该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的主要生态因素。通过苔藓植物多样性的探究,为保护该流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森林景观恢复过程中景观要素斑块规模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1959年以来的4期航片为基础资料,通过对研究地区各类景观要素的斑块平均规模和粒级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研究地区森林景观恢复演替过程中景观要素斑块动态特点,阐明了植被演替和干扰格局控制下森林景观要素斑块恢复演替的过程和规律。研究地区森林景观自50年代以来在整体上始终属于细景观,但景观要素斑志规模和粒级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三个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而且不同景观要素的斑块规模  相似文献   

17.
木荷种群在演替系列群落中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木荷种群在3个演替系列群落中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2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203个可重复的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83个,总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90.15%,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2.27%。Shannon信息指数(I)估算的总遗传多样性为0.524 4,平均为0.477 8。Nei指数(h)计算的总基因多样性为0.358 7,平均为0.326 5。3个种群的P、I、h大小顺序均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AMOVA分子变异显示91.56%变异来源于种群内,8.44%变异来源于种群间。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89 7,基因流(Nm)为5.073 1。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平均为0.928 4,遗传距离平均为0.074 4,针叶林种群与针阔混交林种群遗传相似度最高。  相似文献   

18.
溧阳地区森林景观的生物多样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学军  姜志林 《生态学报》2001,21(4):671-675
对在江苏省南部和太湖流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溧阳地区的森林景观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研究,对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分层次进行了植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分析,基于生态系统和物种两个水平的多样性调查, 以W和Z两个指标对研究区域森林景观的生物多样性特征进行历史的动态评价,结果体现出在近20a的森林经营过程中,溧阳地区森林景观的生物多样性水平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不同强度火干扰下盘古林场天然落叶松林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倪宝龙  刘兆刚 《生态学报》2013,33(16):4975-4984
基于2011年7月大兴安岭外业调查数据以林隙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景观生态学中斑块类型指数分析样地内林隙状况,并结合林木分布状态,分析不同强度林火干扰对天然落叶松林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受中度林火干扰的林分内,只保留了少量的落叶松中径木、大径木,先锋树种在林分内呈现聚集分布;在未受林火干扰的林分和受林火轻微干扰的林分内,天然落叶松均呈现显著聚集分布;由于受到不同强度的林火干扰,林下区域与林隙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相互转化,林分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林分按照所受林火干扰强度的递减,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上表现出了森林循环过程中所经历的林隙阶段状态、建立阶段状态、成熟阶段状态。  相似文献   

20.
以实现景观和环保2项功能为主要目标,对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4类群落林相进行改造,分别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群落(A1)、朴树(Celtis sinensis)纯林群落(B1)、水杉-侧柏(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Platycladus orientalis)针叶混交林群落(C1)和以落叶树为主的麻栎-朴树(Quercus acutissima-Celtis sinensis)阔叶混交林群落(D1)改造成马尾松-锦绣杜鹃(P.massoniana-Rhododendron pulchrum)群落(A2)、朴树-乌桕-桂花-枸骨-红叶石楠-绵枣儿(C.sinensis-Sapium sebiferum-Osmanthus fragrans-Ilex cornuta-Photinia×fraseri‘Red Robin’-Scilla scilloides)混交林群落(B2)、水杉-侧柏-枫香树-构树-棕榈-阔叶山麦冬(M.glyptostroboides-P.orientalis-Liquidambar formosana-Broussonetia papyrifera-Trachycarpus fortunei-Liriope platyphylla)针阔叶混交林群落(C2)和以常绿树为主的麻栎-朴树-香樟-女贞-桂花-凤尾丝兰-海桐-阔叶山麦冬-络石(Q.acutissima-C.sinensis-Cinnamomum camphora-Ligustrum lucidum-Osmanthus fragran-Yucca gloriosa-Pittosporum tobira-Liriope platyphylla-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阔叶混交林群落(D2)。应用层次分析法(AHP),从群落结构和群落效益2方面,选取郁闭度、物种丰富度、构景层次、树冠水平投影重叠面积、常绿落叶比、吸收有害气体能力、滞尘与杀菌能力、季相变化、景观优美度和游憩资源10项评价指标,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和赋值建立了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环保型林相改造模式的评价体系。评价结果显示:改造后的群落林相各项指标得分值及综合评分值均高于改造前的群落,特别是群落D2的构景层次、季相变化与景观优美度最佳,对环境的净化功能最强,实现了景观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结果表明: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环保型群落模式改造既要考虑植物自身的生理生态特征,也要注重植物的个体美与群体美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