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液流变学检测在恶性肿瘤诊断治疗与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2例恶性肿瘤病人(其中肺癌35例,乳腺癌20例、消化道癌10例、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17例)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恶性肿瘤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瘤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恶性实体瘤放化疗后继发血液肿瘤3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中位年龄60(47-81)岁,男性14例,女性2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2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恶性实体瘤至血液肿瘤发生的中位潜伏期为42.5(12-120)个月。治疗相关血液肿瘤中位生存时间为10.5(1-83)个月,3年总生存(OS)率为24.3%,治疗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位生存时间为7(1-83)个月,3年OS率为21.4%。结论:恶性实体瘤患者放化疗后其远期并发症治疗相关血液肿瘤预后差,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3.
心脏肿瘤较少见,尸检发现率约0.001%~0.030%,其中转移瘤为原发肿瘤的100倍,原发肿瘤中75%为良性,25%为恶性[1]。原发良性肿瘤中以黏液瘤、脂肪瘤、乳头状纤维瘤、横纹肌瘤多见,原发恶性肿瘤主要多见于血管肉瘤、横纹肌肉瘤、淋巴瘤等。原发心脏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缺乏特异性,有的甚至体检时检出,往往发现时已至疾病晚期,病程相对较短,因此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10例心脏原发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总结多模态影像在诊断心脏原发恶性肿瘤中的优势,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食管与胃相对同时性双原发癌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与胃相对同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982年10月。2001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镜诊断并经病理证实的32例食管与胃相对同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病例。结果 食管与胃相对同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检出率为0.08%(32/39186),男女之比为9.7:1,平均年龄63.7岁,61岁以上21例,占65.5%,吞咽困难(71.9%)与消瘦(68.8%)为其主要临床症状,胃原发癌源自贲门部多见,占62.5%,食管原发癌源自中段多见,占65.6%,早期食管癌比早期胃癌多见(8:1),食管双癌灶占15.6%(5/32)。结论 61岁以上高龄男性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及消瘦等症状时,在发现胃或食管第一癌灶后,应警惕可能发生于该区域的第二癌灶。  相似文献   

5.
牛挺  刘霆 《华西医学》2012,(2):161-162
血液肿瘤和出凝血疾病是血液系统两大类常见疾病。尽管现代化学疗法(化疗)、放射治疗(放疗)、生物治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淋巴瘤、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MM)作为3种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治疗上仍面临原发耐药难治,或复发后效果不理想,和  相似文献   

6.
帕米磷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多发性骨髓瘤骨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曦  田炳如 《临床医学》2007,27(3):55-56
目的观察帕米磷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多发性骨髓瘤骨痛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分别对19例恶性肿瘤骨转移及6例多发性骨髓瘤骨痛患者采用帕米磷酸二钠60mg加5%葡萄糖静滴4h以上,每月1~2次,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25例恶性肿瘤骨转移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痛都不同程度的得到减轻,除1例静滴时出现发冷给予5mg地塞米松处理其余24例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帕米磷酸二钠作为双磷酸盐类药物之一,在对晚期肿瘤骨转移及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骨痛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增加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化为高度恶性淋巴血液病的认识。方法:报道两例分别转化为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和结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以向多种高度恶性淋巴血液肿瘤转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霍奇金淋巴瘤等,其中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ichter’s综合征)最为常见;病程中还可以并发多发性骨髓瘤及黑色素瘤等其他实体肿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血液高度恶性转化或伴发第二肿瘤均作为本病预后不良的指标,治疗效果差,生存期较单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显著缩短。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探讨白血病及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机制,提高我国血液肿瘤的防治水平,由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液学专委会、中华医学会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社、福建省漳州市医院主办的"海峡两岸血液肿瘤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难治性白血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难治性淋巴瘤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多发性骨髓瘤学术研讨会(全国血液肿瘤诊治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拟于2013年10月在福建省漳州市召开。会议将邀请海峡两岸知名学者就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以吡柔比星(THP)为主化疗方案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65例疗效.方法:对本院2004年6月至2008年8月住院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65例,采用以THP为主化疗方案治疗,其中急性白血病52例,恶性淋巴瘤8例,多发性骨髓瘤5例.结果:急性白血病中初治的有效率82.3%,恶性淋巴瘤有效率75%,多发性骨髓瘤有效率80%.65例中总有效率81.5%.吡柔比星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其他非造血系统的反应,多可耐受.结论:TH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为一种高效低毒的诱导方案,THP可作为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蒽环类药物的首选.  相似文献   

10.
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1例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的临床表现、肿瘤发生部位及肿瘤性质等。结果: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最常见临床表现是心悸(82.4%),气短(66.7%)和心脏杂音(27.5%)。51例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中良性肿瘤25例(49.0%),恶性肿瘤26例(51.0%)。左心肿瘤23例,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7例;右心肿瘤23例,良性7例,恶性17例。结论: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中左心肿瘤以良性多见,右心肿瘤以恶性多见,良性心脏肿瘤手术治疗效果好,恶性心脏肿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风湿性疾病合并恶性肿瘤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风湿性疾病并发恶性肿瘤的情况。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并发恶性肿瘤的数种常见风湿病住院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并发恶性肿瘤的20例患者发生了11种恶性肿瘤,其中肺癌7例,胰腺癌1例,肝癌1例,结肠癌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乳腺癌2例,甲状腺癌1例,白血病2例,卵巢癌2例,恶性淋巴瘤1例,膀胱癌1例。皮肌炎/多肌炎并发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最高,为12%(6例/50例),其次是系统性硬化症发生率为5%(2例/40例)。结论对有较高肿瘤发生率的风湿性疾病,应进行监测,以便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继发或伴发第二肿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到2019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检索出继发或伴发第二肿瘤的患者,评估其临床特征及预后转归。结果:共纳入1 935例初诊MM患者,中位年龄为62(18-94)岁,其中≥2次住院者共计1 049人。继发或伴发第二肿瘤者11例,发病率为1.05%,其中血液系统肿瘤3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实体肿瘤8例(肺腺癌2例,子宫内膜癌、食管鳞癌、原发性肝癌、膀胱癌、宫颈鳞癌、脑膜瘤各1例),中位发病年龄57岁,恶性肿瘤诊断与MM诊断间隔中位时间为39.4个月。原发或继发浆细胞白血病7例,发病率0.67%,中位发病年龄为52岁。与随机对照组相比,继发或伴发第二肿瘤组β2-微球蛋白水平较低(P=0.028)、ISS分期处于I/II期者较多(P=0.029)。11例继发或伴发第二肿瘤患者中存活1例,死亡10例,中位生存期40个月。MM患者继发第二肿瘤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7个月。7例原发或继发浆细胞白血病患者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包含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双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包含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双原发恶性肿瘤患者71例,2种原发肿瘤诊断中位间隔时间为19.50(5.93,43.43)个月。对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全切术或次全切术,术后口服131I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131I累积剂量3.70~17.76 GBq,并应用左旋甲状腺素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对另1原发恶性肿瘤,根据相应治疗指南行根治性手术联合放、化疗等规范治疗。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记录患者生存及末次疗效评估时131I治疗缓解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男性、另1原发恶性恶性肿瘤类型、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断年龄≥60岁、2种原发恶性肿瘤诊断间隔时间≥2年、分化型甲状腺癌首发、远处转移、131I累积剂量≥7.40 GBq、131I治疗缓解比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包含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双原发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末次随访时131I治疗缓解率为81.69%,71例...  相似文献   

14.
34例多发性骨髓瘤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冰珠 《临床医学》2004,24(11):56-56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占血液系肿瘤的10%。我院1998年~2002年收治64例多发性骨髓瘤(MM)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34例,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泌尿生殖系是多原发恶性肿瘤涉及的主要器官,作者收集经病理证实的8例与泌尿生殖系有关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现报告并结合文献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见附表。2讨论2.1诊断标准  国内多数学者采用1932年Warren和Gates提出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1~4]:(1)每个肿瘤都是恶性。(2)每个肿瘤具有各自的独特的病理类型。(3)必须排除互相转移的可能性。本组8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例4先发生单个膀胱癌切除后7年又发生多发性膀胱癌。此例再次发生的“复发性”膀胱癌不在原位,非真性复发,而是癌发生的多…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过去的15年,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有了明显的进展,以硼替佐米为代表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和以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雷利度胺为代表的免疫调节药物等多种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尽管如此,多发性骨髓瘤目前仍然不可治愈,因此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和预后.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90在骨髓瘤细胞中高表达,已成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可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并能增加其他靶向治疗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例明确诊断为SLE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生肿瘤的时间、愈后及与SLE用药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肿瘤同SLE同时发生,其余8例均为后续发生,且1例先后发生2次肿瘤;血液淋巴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部位均可发生。结论SLE并发的恶性肿瘤的症状易被SLE自身临床表现所掩盖,故对SLE患者出现不能以疾病本身解释的诸如发热、血液系统、泌尿系统损害和胃肠道等症状,要考虑到有无潜在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张曦  刘耀 《中国输血杂志》2012,25(2):102-104
正目前,恶性肿瘤仍然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是继心血管疾病后的危害人类的第2大"杀手",其中,血液肿瘤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总发病率中排第6位,居青少年恶性肿瘤死亡率之首[1]。血液肿瘤是一系列血液恶性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急性及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现有的常规治疗手段主要为化疗和放疗,但这2种方法不能完全杀灭所有的肿瘤细胞,多数患者最终难免复发,尤其是2种方法都缺乏特异性,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正常组织细胞,  相似文献   

19.
P16基因甲基化与淋巴细胞-浆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常导致基因沉默。P16基因是一定位于9p21的多种肿瘤抑制基因,通过pl6INK4A-cyclinD1-PRb通路维持机体细胞的有序增殖。P16基因甲基化在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淋巴细胞-浆细胞肿瘤中被检测到,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关系,应用甲基化抑制因子或砷剂去甲基化治疗,恢复基因功能可望成为血液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种新手段。本文就P16基因甲基化机制及P16基因甲基化与淋巴细胞-浆细胞肿瘤(淋巴瘤、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为血液系统三大肿瘤,老年人血液肿瘤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症状隐袭,容易造成临床漏诊误诊。本文分析我院遇到诊断曲折的14例,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1 临床资料 男10例,女4例:年龄60~76岁,平均65.3岁。主要临床表现及诊断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