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目前国内外生产渐变纱的技术在精确控制纱线各分段长度内的颜色及长度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等问题,介绍了三通道环锭数码纺纱机纺制渐变纱的数字化牵伸调控混纺比机理,基于三通道数码纺纱系统,分别建立了以品红、黄、蓝为基色的色相渐变体系模型,以白色或者黑色与三原色中任意两色组合为基色的色彩明度及饱和度与色相渐变体系模型;通过渐变颜色模型的建立,在每种模型中筛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渐变颜色规律进行设计与纺制。通过纱线模拟图与实际纱线效果对比验证五基色三通道混合颜色模型的正确性,将纱线颜色多变的效果体现到布面上,设计出具有独特色彩渐变效果的织物。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色纺过程中彩色纤维的显色效应,设计色纺纱的混合模式并对混合效应进行预测。以三通道环锭数码纺纱机为平台,研究以青色(C)、品红(M)、黄色(Y)、黑色(K)、白色(W)5种颜色为粗纱基础色,通过单通道、双通道和三通道这3种混纺模式及梯度调控色纺纱在色相、明度与饱和度变化的机制,构建CMYKW五基色混色色谱体系;基于五基色混色色谱,优化设计红、黄、青三基色明度及饱和度梯度变化的混色纱外观,以此为依据设计纺纱工艺并生产6种明度与饱和度梯度变化的混色纱;测试此混色纱的强力、条干和毛羽,分析不同混纺比对数码混色纱在强力、条干及毛羽的影响。结果表明:完整的色谱体系可直观快速得到目标颜色的CMYK值,提高打样效率;随着混纺比差异增大,混色纱的条干、断裂功与强力的恶化越严重,有益毛羽会减少并且有害毛羽会增多。  相似文献   

3.
针对国内外对色彩渐变纱研究还很少,且生产工艺无法实现对纱线表面颜色和分段长度的精准控制等问题,研究了三通道数码环锭细纱机数字化牵伸调控纱线混纺比的机制,对3个通道喂入的品红、黄、青3根粗纱实施梯度牵伸,纺制具有色相、明度、纯度渐变等特征的色彩渐变纱,并试纺了27.73tex 以10%为梯度可实现品红黄青3色循环的色彩渐变纱,研究了该色彩渐变纱的外观形貌、条干及拉伸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通过三通道数码环锭细纱机的梯度牵伸调控了品红、黄、青3色纤维混纺比沿纱线长度方向的梯度匹配,实现了色彩沿纱线长度方向渐变效果;色彩渐变纱大比例纺制段由于牵伸状况不良导致断裂强力、条干与纯纺色纱相比稍有降低。  相似文献   

4.
为了能在色纺纱的纺纱阶段即时调控纱线颜色,减少混色成本,缩短工艺流程,结合三通道数控转杯纺纱的特点构建了全色域网格化混色模型,该模型可在纺纱过程中进行全色域范围内的色相调控、明度调控和彩度调控。为了解决色纺纱的测配色问题,得到与之相匹配的测配色系统,根据来样快速进行计算机测配色,节约成本,结合传统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的特点,从构建的全色域网格化混色模型中选取混合样来进行颜色预测。从传统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颜色预测的结果发现,部分混合样的预测反射率明显低于实际的反射率,针对这个问题,重新构建了新的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来进行颜色预测得到新的预测反射率,并用插值替换的方法,把传统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预测结果中明显低于实际反射率的部分用新的预测反射率替换,得到最终的混合样预测反射率。结果表明:与传统的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预测混合样颜色结果相比,新的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预测颜色并用插值替换法替换后得到的最终的混合样的颜色,色差平均值从1.48降低到1.04,且所有混合样的色差均能控制在2....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国内外生产的段彩纱色彩变化较单一,且现有工艺无法精确控制纱线段彩长度及颜色等问题,通过环锭数码纺纱机数字化控制分段时间内纤维组分比例的变化,实现段彩纱分段长度上色彩变化的多元化和长度的可控性,并以红、黄、青3根粗纱依次组合进行耦合牵伸为例,给出了三通道环锭数码纺纱机实现数控混色纺纱的机制。设计了CMY三基色等量梯度混色的数学模型并运用Photoshop软件对混色矩阵进行了表达,将混色矩阵作为段彩纱分段长度上色彩选配的依据,绘制了三色、六色、七色段彩纱的外观模型并纺成纱线。结果表明:改变纺纱锭速、捻系数、段彩周期长度、色纤维混纺比,均可得到段彩纱条干及断裂强度值相对较优的纱线。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纺纱技术无法精确调控纱线色彩分布规律纺制色彩渐变纱线的技术弊端,提出了在线调控成形纱线色彩渐变的三通道数控纺纱机制并成功纺制了色彩渐变纱.设计了三色彩纤的耦合-叠加混色模式,构建了包含全体混合子样的混合比矩阵、混合色谱矩阵及其混合色谱;基于混合比矩阵规划了行渐变、列渐变和对角渐变等3类渐变路径,并给出了对应的渐...  相似文献   

7.
改善精梳混色纱布面实物质量的实践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吴爱儿 《棉纺织技术》2001,29(5):305-307
近几年来 ,混色纱生产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 ,产品远销欧美国际市场 ,因混色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色泽的纤维混纺而成的 ,纱线风格独特 ,成纱颜色可根据混色配比不同或配色棉花的改变而任意变化 ,配色选择余地较大。用它织成的织物布面风格是用普通染整工艺所不能达到的。其布面颜色层次清晰 ,色泽自然 ,可与彩色天然原棉纺制的产品媲美 ,并且色泽更艳丽多彩。为了体现混色纱布面自然、逼真的天然效果 ,一般其织物后整理经水洗或漂洗后不再染色 ,纱线上的外观疵点 (色结、色条、色差 )暴露在布面上 ,深浅颜色相互映衬特别醒目 ,严重影响布…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多色纯毛纱混色配比和线密度的在线调控方法,在三通道转杯纺纱机上实现在PLC控制系统驱动下各给棉罗拉速度按照纺纱工艺要求实时变动,通过控制3类纤维条的喂给速度,实现自循环多片段转杯纺混色纯毛纱的生产,优化了纺纱工艺,纺制出不同颜色的多片段渐变色毛纱、段彩毛纱和彩节毛纱,并对纱线性能及其针织面料风格特征进行分析。单根纱线上色彩的自由转换,为通过毛衫整体图案与织物组织结构的互映设计,实现毛衫的一体化快速设计与生产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三通道环锭数码纺纱系统的构成,构建了JWF1551型环锭数码细纱机控制系统、数控纺纱机主电路与PLC电路、PLC控制程序,设计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以三通道环锭数码纺纱机的数字化模型为基础讨论了成型纱线密度、混纺比、捻度的调控机理,根据数字化模型得出了该细纱机可纺以下纱线:恒定线密度和五基色纤维任意恒定混纺比纺制的混色纱;恒定线密度和分段变化色纤维混纺比的段彩纱;恒定线密度和渐进变化色纤维的渐变纱;渐进变化线密度和渐进变化色纤维混纺比的双渐变纱;恒定色纤维混纺比和分段变化线密度的竹节纱;分段变化线密度和分段变化色纤维混纺比的段彩竹节纱。  相似文献   

10.
调色纺产品混合色的形成与视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训荷  刘古旗 《丝绸》1998,(3):50-51
用红色纤维纺纱,纺成的纱线仍为红色,这种色是单纯色。用多种颜色纤维混和纺纱,例如用某种红色纤维与某种蓝色纤维混和纺纱,纺成的纱线既不是红色也不是蓝色,而呈现为另一种颜色。这个颜色就是纺纱用的红色与蓝色的混合色。它的色调、明度和彩度均由包原料的用量比例及其色的色调、明度和彩度所决定。用两种以上颜色纤维纺成的调色纺产品的颜色都是混合色。任何颜色都是视觉的结果,混合色也不例外。我们用有一定倍数的放大镜去观察调色纺产品,无论是纱线还是织品,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原纺纱原料的各种颜色。因此,调色纺产品所形成的混…  相似文献   

11.
文章提出了利用三通道转杯纺纱技术生产纯羊毛混色纱,研究其对应的混色机织物的显色规律。利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纯羊毛粗纱纺制不同混色比例、相同纱线线密度的混色纱,并织成机织物。分别利用最小二乘法及相对值法建立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关于三通道转杯混色毛机织物的混色模型,并对其进行模型验证,计算样本色差及混色纤维比例。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建立的混色模型,预测样本的平均色差均小于1,混色纤维的平均比例误差分别为1.77%、2.38%;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三通道转杯混色毛机织物的混色模型的预测样本色差及平均比例误差均比相对值法的小,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宁丹丹  陈丽华 《纺织导报》2021,(2):56-58,60
为了研究织物结构对热敏变色纤维织物呈色效果的影响,经纱采用棉纱,纬纱选用热敏变色粘胶长丝纱,设计织造了5种不同组织结构的机织物,对其变色前后的颜色空间值、三刺激值、彩度以及白度等颜色指标进行了测试,并分析了织物组织及纬密对热敏变色纤维织物呈色效果的影响及显著性。研究结果表明:织物组织对织物明度、彩度和色相偏红程度影响显著,对白度影响不显著。平纹织物的明度和白度最高,缎纹织物的彩度和色相偏红程度最高;织物纬密对明度影响显著,对彩度、白度、色相偏红程度影响不显著,随着纬密的增加,织物色相偏红程度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对热敏变色纤维织物的设计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袁理  熊莹  谷迁  王丹书  霍达  刘军平 《纺织学报》2021,42(5):122-129
为缩短色纺纱线打样周期并提高制成率,提出利用光谱与颜色特征对纤维与纱线间存在的复杂颜色传递规律进行分析;针对样本自身呈色具有的随机波动性,建立了基于类内与类间特征的类别可分比模型和呈色差异性判别准则。结果表明:当染色纤维混配物形态发生改变时,其光谱特征与颜色特征均存在显著改变,且与配比参数无关;当色纺纱线捻系数改变时,其颜色的一致性会有所提升,且明度值存在变化;色纺纱线的颜色不仅与纤维配比参数相关,而且与工艺参数紧密关联,是典型的双参数呈色模型。本文研究对于探索色纺纱线的颜色表征与分析建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能够为色纺纱线快速打样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数码转杯纺的混色效果,利用红、黄、蓝三原色粗纱纺制混色纱并织成织物,测量其颜色特征值。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及相对值法分别求出单色纤维的吸收系数及散射系数,建立各自的Kubelka-Munk双常数混色模型。采用这二种方法建立的模型对混色织物的颜色及有色纤维的混合比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模型对样本预测的平均色差为0.896,平均比例误差为2.84%;利用相对值法建立的模型对样本预测的平均色差为1.35,平均比例误差为3.04%;与相对值法相比,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Kubelka-Munk双常数混色模型可更好地预测数码转杯纱混色效果及混色纤维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三通道转杯混色毛纱用于针织物时的混色规律,提出了利用有色纯羊毛在三通道转杯毛纺细纱机上生产混色毛色纱。利用三通道转杯毛纺细纱机在线调控纤维比例、混色与成纱同步进行的特点,生产不同比例、不同颜色的混色羊毛纱,并编织针织平纹织物。分别利用相对值法及最小二乘法研究三通道转杯毛纺混色针织物关于Kubelka-Munk(简称K-M)双常数理论的配色模型。结果表明:2种方法预测的样本色差均值均在1左右,比例误差均值在3%以下。最小二乘法对3组分样本的配色效果较好,相对值法对2组分样本的配色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针对色纺织物呈色机制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建立了基于离散Fréchet距离与皮尔森相关系数的光谱泛相似测度模型;结合特征间的类内距离与类间距离, 构建了光谱反射率曲线特征差异性判别准则,并应用于色纺纱线与其织物间的颜色传递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色差分析模型,建立的光谱泛相似测度模型与差异性判别准则具有稳定且有效的颜色表征与判别能力;同时,染色纤维的混配比、性状特性、种类以及捻系数差异均会对其纱线和织物的呈色产生显著影响;当染色纤维混配比差异小于2.0%以及纱线捻系数差异小于10时,纱线与织物间存在颜色变化,但相对于纤维性状与种类差异而言,织造过程引入的影响有限,属于弱干扰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用有色涤纶纤维纺制色纺纱线。着重阐述派力司织物的纱线(黑、白、灰涤纶纤维与粘纤混和)纺制,并探讨了不同混和工艺及试验分析对成纱色调反差与织物风格特点的影响,总结了纺制色纺纱线的经验,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探讨多元彩色自循环转杯混色纱的设计方法。通过PLC控制系统独立控制三个给棉罗拉,实现多根纤维条给棉速度的在线控制,提出了多元彩色自循环转杯混色纱混纺比例和纱线细度的在线调控方法;纺制了不同色彩风格的段彩纱、竹节纱、彩节纱、多片段渐变色纱和色彩与细度双变纱等混色棉纱,对纱线色彩风格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在线混配色的纤维混和效果良好。认为:该生产方式为实现从图案到纱线的逆向生成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纤维混合方式对转杯纺混色棉纱中纤维混合程度的影响,通过不同混合方式(一并条子混合、三并条子混合和粗纱混合)所得的二组分转杯纺混色棉纱和三组分转杯纺混色棉纱的纱线横截面切片样本对转杯纺混色棉纱线中不同颜色棉纤维的径向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引用汉密尔顿转移指数方法表征混色纱中各色棉纤维径向分布的均匀程度,研究纤维混合方式对转杯纺纱线均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一并棉条混合、三并棉条混合,还是粗纱混合,混色棉纱中不同颜色纤维分布均匀,纤维根数比例与设计比例相符合;混合方式对转杯纺纱线的径向均匀度没有明显影响,三通道转杯纺纱机可实现对纤维良好的混合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彩色纺织品的染色品种繁多、用水多、污染严重的现象,提出织物图案与三通道转杯纺段彩纱色彩双向设计的新方法。通过在三通道转杯纺纱机上在线调控三原色纤维条的喂入比例,实现混纺比例的控制,从而生产出柔性灵活的段彩纱。利用段彩纱不同片段长度色彩的自循环形式与织物组织结构相结合,织造出4种段彩纱生成的不同织物图案。所织织物的图案特征表明:以三通道转杯纺段彩纱为原料织成的织物颜色丰富含蓄,图案层次分明,手感柔和,具有朦胧的立体效果。认为:织物图案与三通道转杯纺段彩纱的双向设计为段彩纱织物图案一体化开发提供更多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