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文化价值提升是非遗旅游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场景理论视阈下,非遗旅游地文化场景的打造是实现文化价值提升的有效路径.非遗旅游地文化价值的取向特征可以由包括3个主维度和15个子维度在内的文化场景维度框架进行衡量.在此思路下,浙江省27个非遗旅游小镇呈现出功利型、普惠型和本地型三种发展模式,企业性、功利主义、自我表达和公共...  相似文献   

2.
文化政策与公共文化服务建构——以博物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形成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当前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受到重视,但依然存在供给主体单一,供给与需求脱节,供给内容多元化、丰富性不足等问题,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强。本文以博物馆为例,探讨文化政策的赋权性、交互性、均衡性、综合性导向,并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整合新的发展模式,探索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文化权益的基石,旨在进一步满足文化服务所需,激发内生动力,提高服务效能。以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为例,对地方政策法规、设施建设、社会参与三个领域的现实路径总结分析,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由于经济性干扰使公共空间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诸如被资本挤压、规划失衡、华而不实等现象,带来了公共空间与人际交往的割裂。健康城市理论主张人与城市要素之间互相支持,建立可持续关系以构建优良的人居环境,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化拓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把握健康城市建设的三个维度,贯彻需求为先、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规划前提,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互联网思维,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并健全公众决策机制,使公共空间真正“源之于民,用之于民”,是我国城市化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需要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与文化强国战略的深度融合,不同贫困地区在公共文化扶贫实践中进行了具有特色的差别化因应,反映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政策的三重转向与坚持:目标由充足性向公平性转变、理念回归公益性导向、制定和执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以四个省份八个贫困县(区)为对象,对其公共服务均等化效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效能较低,面临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具体管理规范缺位、供给精准相对缺乏等瓶颈。为此,应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现实路径,即优化资源整合与配置机制、强化管理规范动态调整机制、构筑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夯实服务综合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地区服务联盟,以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效能。  相似文献   

6.
免费开放是全球公共文化服务的成功经验和通行惯例。从2006年迄今,短短六年间,免费开放完成了从全球理念到中国实践的过程,极大地推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也暴露出了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未来免费开放实现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在于:第一,以公众满意度为核心,引领时代、关注时下、聚焦时尚,注重物理空间、知识空间、文化空间的拓展与深化,增强免费开放的吸引力。第二,以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为路径,丰富主题,提升免费开放品牌化水平;创立指标体系,提升免费开放标准化水平;创新服务方式,加强技术应用,提升免费开放的数字化水平,提升免费开放的竞争力。第三,深化改革,完善制度设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免费开放的资金保障机制,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免费开放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2006~2019年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中673篇相关论文为数据基础,运用CiteSpace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出台以来,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发文量逐年递增,研究主题趋向细化发展,涉及学科广泛,研究主体多为高校科研人员,并逐渐形成固定的作者群体。但总体上作者群体之间合作较少,强度较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农村图书馆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空间发展探索等方面;农村公共文化的研究前沿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有关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数字化融合等方面的研究仍待深入。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共文化的陷落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文化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依然掩盖不住公共文化陷落和衰败的颓势。本文对农村公共文化陷落的原因作出了深度解析,认为从表面上看是农村公共文化形式这个外壳在剥落,其实质则是农村传统文化中公共理念消解的后果。接着在农村公共文化的未来走向论述中,以此驳斥了"农村终结论"、"私性文化替代论"和"经济决定论"。最后指出农村公共文化重构的现实出路应该是"嵌入论"和市场化。即通过农民公共观念和公共文化形式两个渠道的共建和互动,来实现农村公共文化的繁荣与振兴。  相似文献   

9.
目前从公共服务理论视角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的研究比较少,文章试图以这一理论为出发点探讨福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不断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体系”,公共文化项目的文化辐射评价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公共文化项目的四个悖论特征,借鉴美国系统性评价工程( ACIP)评价理论,提出了公共文化项目文化辐射评价的四个维度:文化强度、文化耦合、文化距离和文化势能,并结合项目层、项目网络层、项目影响人群层的3个层次分析,对我国当前公共文化项目文化辐射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由于长期过分关注经济发展,而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农村私性文化滋生。本文以农民主体性为视角,分析了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关联;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阐述了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农民主体性实现的因素,着重强调农民的自我意识与农民身份认同转型的重要作用;然后在政府与农民两个层面继续探索促进农民主体性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为破解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双层认同与行动模型”,以湖南省石羊塘镇为对象研究新乡贤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新乡贤扮演了政府、社会、市场与村民之间的沟通者角色,发挥了反馈村民公共文化需求、协助政府履行文化服务职能、整合社会公益文化资源、促进市场力量参与的作用,并从三个维度阐述了新乡贤参与的作用机理:乡土认同是基础,组织认同是保障,身份认同是核心.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有效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内涵进行界定,基于该定义,采用文献计量方法收集并分析2015—2018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相关研究文献,结合深度阅读揭示研究进展,明确当前研究不足。结果表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问题研究围绕现状、实现路径和服务供给主体三大主题展开,但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4.
场景理论为文化旅游社区文化空间的建设与价值生成搭建了分析框架,使用真实性、戏剧性和合法性三个维度对新兴文旅社区进行分析,为文旅社区的构建与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路径.阿那亚文旅社区以建筑IP、文化设施明确真实性环境;以艺术介入、生活创新还原戏剧性活动;通过居民参与、游客背书回归合法性认同.对于艺术介入乡村创生、历史遗产支撑文旅开发和新兴社区构建在地文化的不同类型文旅社区而言,可以通过静态的场所塑造社区形象,将建筑与文化设施作为社区文化的可视符号,明确场景文化真实性;通过动态的活动实现场景互动,成为文化空间中建立气氛美学的媒介,联结人与空间,还原场景文化戏剧性;通过社区参与者构建在地文化,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与居民话语权,增强场景文化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发展乡村公共文化需要在实体空间基础上拓展包括制度空间、生活空间、思维空间、对话空间等在内的虚拟空间。场景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以及社会结构理论等都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解构与建构提供了支撑。在乡村公共文化发展过程中,面对记忆空间、生产空间和制度空间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改变行政指向下单向度的文化植入模式,形成"政府+社会+村民"的文化生产多元主体,依托乡村文化发展的实体空间,展现文化张力,拓展处境空间和形成多元发展动力。发展乡村文化不仅要重复过去,还要创造未来,乡村居民需要通过体化实践增加记忆空间,拓展生产空间,完善制度空间,改变乡村社会的几何图式,形成更加完善的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16.
数字政府空间是数字政府治理的要素和公共需求表达在虚拟数字空间的表现形式,其中包含了以“政-企-民”互动为表征形式进行公共价值创造、表达与输出的过程与结构。作为公共价值子集“治理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形式,协同价值识别是对协同效能提升程度的考察,体现为社会组织、数字企业家、公众对公平协作、互信空间、赋权合法性和主体伙伴关系建构的共同期望,包括主体构成、互动关系、权利结构与系统情境四个主要维度。识别和定义协同价值不仅揭示了数字政府空间治理“共识导向”的公共价值建构过程,也阐明了协同价值共创是多元主体合作关系谱系重构、技术深度融合和制度全面创新的结果。文章结合数字政府空间的治理场景,以价值共创为理念内核,构建了以“政-企-民”三元互动为核心,以赋权、赋能及确权为动能的数字政府空间协同价值实现路径,借以重构协同价值表达、发现及实现的空间网络逻辑。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越来越受学术界与大众关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二者的融合既有“工具技术”层面的融合,也有“内容价值”层面的融合。从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出发,结合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前沿成果和中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诉求,探索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新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与内在契合性,捕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中新媒体艺术的更新意涵,寻找城市公共空间与新媒体融合的策略和创新之道。研究认为,加强宏观设计、开展系统研究、艺术化处理二者融合关键问题等策略是加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新媒体融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邓幸 《国际公关》2023,(7):81-83
本文通过对金湾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在制度建设、基础设施、资源保障、评价反馈的情况的研究,借鉴霍恩—米特理论模型,提炼出服务目标与标准、服务主体、服务目标群体、服务资源及系统环境等五个影响因素,从强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政策标准的制定、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主体的综合素质、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目标群体的参与积极性、优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保障措施、提供良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系统环境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优化路径,进一步推动金湾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范式,根据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并从地方政府、农村非营利组织和农民等方面,分析了滁州市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公共部门为主体,探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农民提供优质、高效、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公共文化需求。但从调查来看,政府的刚性公共文化供给与农民的公共文化弹性需求存在矛盾,一个重要原因是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为此,作者通过对农村公共文化需求的实地调研,分析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的现状、问题,并分析原因,以期对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