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内蕴着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基因。在全面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以传统文化视角回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从根本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根源与价值面向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大一统”理念涵括着党的领导的政治传统;大同理想蕴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民为邦本积淀着人民中心现代化的思想源泉;天人合一凝聚着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精神特质;和而不同奠定着和平发展现代化的道德支撑。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始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并不断从传统文化深邃的思想智慧中汲取丰厚滋养。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非二律背反,而是相互包孕和依存。中国式现代化之“成功推进和拓展”,从根本上看乃由其内在的文化基因密码所规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其中,“民为邦本”的传统规约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传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图景,“以和为贵”的传统厚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勇者不惧”的传统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在今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历史穿透力,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对其进行了激活和唤醒,从而使其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为我们思考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包括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提供了重要启迪。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目标既与传统文化中“天下大治”的最高政治理念相契合,又与传统社会中数千年积淀的社会理想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寻到极为丰富且厚重的思想渊源,因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角度研究中国走上独特现代化道路问题,首要的应阐释其最主要或是从思想源起上最为久远的内容。具体来看,中华传统哲学中内含的“保合太和”和“容民富众”国家治理观内生出“大道之行也”的社会图景,伴随几千年的文化下移过程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形成了期待“太平盛世”的民心常情。士人阶层的政治抱负与普通百姓的朴素生活理想“上下相通”,为中国人在追求民族发展的道路上提供了基本规范,亦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厚的中华文化根脉。  相似文献   

4.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不仅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为此科学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意蕴、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至关重要。从理论逻辑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自信,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就现实逻辑而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反思了三大文明古国消亡的历史教训,克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内在局限,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也是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应有之义。只有科学而全面地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不断将中国式现代化推向新阶段和新高度。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指导中华儿女应对和处理现代化进程中人与国家、人与财富、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国家与世界关系的内在基因和密码,与时俱进地为现代化提供持久主动的精神力量,具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引领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扬弃同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成分,同时也促进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话语体系的时代转化和实践路径的拓展。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和历史智慧,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激发全体人民昂扬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使之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优势和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特色体现在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道路五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遵循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对现代化不懈求索的历史逻辑,淬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之中。在价值旨归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于个体层面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于社会层面指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于世界层面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对于建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百年来经历了从“沉寂”到“复兴”的曲折发展历程,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既是一种注重文化传承与精神引领的知识建构,也是一种凝聚文化教育合力的协同发展。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向,探索教材基于新时代语境的现代化诠释、基于全球化语境的本土化编写的发展向度,塑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象,开发数字教材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入教材。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也应强化规范意识,积极规避“人文关怀式微”的价值危机、“学科视野窄化”的认识误区、“教材泛德育化”的理念偏差以及“教育逻辑缺失”的路向偏移等失范问题,增强责任之心,勇于担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固本与创新中肩负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对于建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百年来经历了从“沉寂”到“复兴”的曲折发展历程,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既是一种注重文化传承与精神引领的知识建构,也是一种凝聚文化教育合力的协同发展。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向,探索教材基于新时代语境的现代化诠释、基于全球化语境的本土化编写的发展向度,塑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象,开发数字教材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入教材。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也应强化规范意识,积极规避“人文关怀式微”的价值危机、“学科视野窄化”的认识误区、“教材泛德育化”的理念偏差以及“教育逻辑缺失”的路向偏移等失范问题,增强责任之心,勇于担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固本与创新中肩负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简称“三大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事业之中。“三大文化”各有其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三大文化”也各有其价值边界,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孕育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文明的基因。革命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引领,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文化发展方向,革命精神谱系则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品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中国发展和中国实际结合的主流价值,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中国式现代化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对“四个现代化”的继承和深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国家社会事业方面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文明契合为党育人,展现科教兴国风貌;以严密的逻辑生成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第二个结合”孕育于“第一个结合”,又具有与之不同的特质并行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它产生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是社会实践发展不断演进的结果。反过来,“第二个结合”直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从不同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不同效应。具体表现为:在造就文化新形态中,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据;在思想解放中,“第二个结合”创新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理论和制度空间;在相互成就中,滋养中国式现代化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确理解把握“第二个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效应,有助于深化对“两个结合”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相似文献   

12.
科学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性问题,也是“双创”“第二个结合”等诸问题展开的“元问题”。科学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从学理层面对当下存在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种认知误区予以澄明和剖析,走出贬损传统、割断历史的“全盘否定论”迷局,超越故步自封、盲目排外的“文化本位论”定式,摆脱以偏概全、以大代小的“范围模糊论”纠结,破除机械僵化、脱离实际的“拼接调和论”困境。只有以辩证思维、科学态度和问题导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全面、整体、系统、细致的思考与廓清,才能赋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话语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显著标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逻辑运演与实践运行上体现出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内在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实现现实联动。只有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静态支撑、动态联缀,才能更好构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向度,强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发展和重大创新。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是由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四个维度组成的。它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基础上,始终恪守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一价值基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追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滋养,并通过全人类共同价值表达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5.
“两个结合”是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历史交汇点提出的重大命题,对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根本指引。在“两个结合”中深入探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逻辑理路,要基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历史必然,基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基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需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和探索性事业,从西方现代化进程遭遇的困境及其反思来看,它需要从“家”的微观处着力以奠定持久稳定的发展根基。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来看,对“家”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对“家”的解构与建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对现代化的认知和探索,对“家”的现代重构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中,应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条件和价值目标,构建“主体—家”的共同体范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复兴,为“家”的现代重构奠定伦理基础和文明根基。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线,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浓厚的现代性意蕴。而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悖论召唤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返场,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育现代性、融入现代性、扬弃现代性。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精华,汇聚着中华民族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相处的伦理智慧,集中体现为“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父慈子孝、耕读传家”的家庭美德,“同甘共苦、守望互助”的乡邻关系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契合乡村振兴伦理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内在张力,探寻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之道,对于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多重价值维度,文化是其应有之义和重要基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之维和思想之魂,文化为其提供前提定位、基础底蕴、动力支撑、目标旨归。文化是一切活动领域中内在的、机理性的内容,以价值观和发展观为形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本精神支撑、价值选择源泉与显著衡量标尺,确定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定位。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因子,彰显中国共产党百年不懈求索的精神气质,汇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文明成果,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文化转型、文化交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作为内生动力,为其提供驱动力、革新力、凝聚力、持久力,铸就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和广阔想象空间。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还将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智慧支撑,并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滋养壮大,展现深远持久的价值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五个必由之路”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遵循“共同—共通—共融”的逻辑理路辩证审思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有助于二者关系的综合诠释和真切传达,还有助于二者相互促进,合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生成逻辑的内在契合性构成了辩证审思的共同点;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价值意涵的高度耦合性构成了辩证审思的共通点;“五个必由之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五维观照构成了辩证审思的共融点。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大历史观,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立足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大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创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持“两个结合”,最终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传承历史的必然选择、是立足当下的必然要求、是展望未来的精神保证,要通过尊重文明多样性、文明平等性、文明包容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