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力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48-5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厘清并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结果的生态逻辑,以个人发展、文化进步、乡风文明建设为表征的文化逻辑。以深耕时代价值、发挥适应性价值、外溢精神价值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多元价值系统的构建;以凝聚发展新合力、促进创新新模式、构建人才新结构催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样态;以促进城乡文化联结、认准城乡生活诉求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新活力,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内涵和现实进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提供新思路,为乡村文化振兴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依循“起点中介终点”的逻辑理路,审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为二者双向律动、共赢发展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切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革新。整体考量与综合阐释二者的关系向度,可见“历史维度-守正传承”“现实维度-创新发展”“未来维度-文化架构”的价值蕴涵构成了关系审思的逻辑起点,“纵向历时态-文化自觉”“横向共时态-文化自信”“两个结合遵循-文化自循”的时空境遇构成了关系审思的逻辑中介,“共通层面-价值共通”“共融层面—多维观照”“共进层面-协同共进”的关系格局构成了关系审思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为我们思考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包括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提供了重要启迪。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目标既与传统文化中“天下大治”的最高政治理念相契合,又与传统社会中数千年积淀的社会理想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寻到极为丰富且厚重的思想渊源,因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角度研究中国走上独特现代化道路问题,首要的应阐释其最主要或是从思想源起上最为久远的内容。具体来看,中华传统哲学中内含的“保合太和”和“容民富众”国家治理观内生出“大道之行也”的社会图景,伴随几千年的文化下移过程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形成了期待“太平盛世”的民心常情。士人阶层的政治抱负与普通百姓的朴素生活理想“上下相通”,为中国人在追求民族发展的道路上提供了基本规范,亦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厚的中华文化根脉。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对百年奋斗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得出的重大论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目标、具体内涵、实现路径等认识的深化中不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始终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在“两个结合”中塑造中国特色、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推进路径、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在历史与现实、本土与世界的贯通中来理解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内涵、新特征,对于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杨飞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57-61
随着媒介形态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变迁发展,文化的传播场域、传播主体、传播模式也呈现出开放化、民主化、互动化趋势。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化转向提供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稀释和失真、商业化趋向,以及异化和断裂。在此背景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向,需要从统筹传统文化与媒介变迁的互动关系出发,通过强化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深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建立跨文化交流平台,来适应媒介方式的变化趋势、应对商业化的挑战、以及弥合媒介开放性引发的文化断裂,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向,不断提升全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孔巧晨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22,(6):10-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现,有其内在逻辑可循。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为二者结合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历史借鉴;从理论逻辑来看,二者相结合的理论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基本前提,二者因相异而互补,又因相似而互融;从实践逻辑来看,二者相结合要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由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主体要素,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国际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新境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内在特质、哲学基础、价值导向等方面所具有的相通相融性为二者的结合奠定了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二者结合对于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及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为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历史主动的精神自觉、守正创新的原则遵循、互学互鉴的实践导向,不断汲取真理和智慧的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8.
张力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28-3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边疆地区的有效传播是促进边疆地区社会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此,应当以边疆地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求为逻辑起点,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构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边疆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蕴得到深化和拓展。在新时代边疆地区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要理清边疆区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促进当地居民的“适应性转型”,推动传播过程的“交往交流交融转向”,注重传播结果的“亲生活化趋向”,切实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边疆地区传播的适应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9.
魏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65-73+18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已发展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基础性的历史观与科学方法。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践,比较细致地分析其生成的历史逻辑:一是从内源因素出发,全面总结中国文化自主发展路向,“通古今之变”的本土成长经验,确立正本清源、推陈出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逻辑;二是从外力因素出发,深刻反思近现代以来“中西之争”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全球化的影响,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创新逻辑。前者主因在于中国历史内源因素,后者主因在于全球化外力因素,由此建构了庚续至今、绵延不绝、推陈出新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从而在更高层次的历史观上,呈现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的历史逻辑和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立胜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3):22-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中国学术必须开启中华新文化创造的“自我主张”、自觉自律,这是文化发展史的深刻启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立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和文化哲学的基本立场,梳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历史环境、精神内核、本质内涵。在此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必然性源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客观需要和各自文化使命的需要,详细探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方法论原则、具体途径及终极目标。最后,阐发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多维度的、层层深入的重大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仲伟通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4-88
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话语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显著标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逻辑运演与实践运行上体现出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内在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实现现实联动。只有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静态支撑、动态联缀,才能更好构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向度,强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文章从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特质出发,从实践维度、价值维度、创新维度、理想维度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种思想体系的内在契合性,印证二者有机结合的理论可能性和实践必要性,为全方位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定位,进一步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曹和修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7-10+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资源,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为引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吸收其传播艺术,借鉴其思想教化方式,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表达,切实提升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新时期,对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叠加传承和弘扬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实现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叠加传承,必然要对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把握其叠加传承逻辑.从深度、广度、力度、可持续度和空间延伸度这五方面对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叠加传... 相似文献
15.
张茂泽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6):52-58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应注意古代和近现代两个传统;两个传统既不同,又一脉相承,历史地联系为中华优秀文化的整体;强调不能用古代反对近现代,也不能用近现代反对古代;古代传统中的中华优秀文化内容已经定型,而近现代传统中的中华优秀文化内容还在发展完善中,正日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都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根、脉、魂,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源头活水,更是我们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而努力奋斗的文化自信之本. 相似文献
16.
陶家韵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8):20-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传承的独有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对整个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体系和社会体系中,传统文化都存在缺失的问题。尤其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本文将从学校教育和社会传播层面出发,探讨如何使中华传统文化与新媒体传播方式融合,发挥新媒体的先进模式和技术优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王朝庆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27-38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非二律背反,而是相互包孕和依存。中国式现代化之“成功推进和拓展”,从根本上看乃由其内在的文化基因密码所规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其中,“民为邦本”的传统规约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传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图景,“以和为贵”的传统厚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勇者不惧”的传统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在今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历史穿透力,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对其进行了激活和唤醒,从而使其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宋慧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4):379-38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显现了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单单为过去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问题提供了独到的解决方式,而且对当代国家和国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只有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鲜和灵动的要素,才更能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断造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融通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在中国根深叶茂,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推进“两个结合”的客观要求。话语融通能够满足对话交流的文化需要、深层阐释的理论需要、激活创新的时代需要、面向未来的发展需要,可在基本表述、契合思想、深层结构和思维模式等不同层面展开,具体方法包括历史考据法、逻辑构建法、跨文化阐释法、语言分析法。 相似文献
20.
童敏君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12):66-69
在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使世界更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通过计划准备、教学行动、观察、成效以及反思等环节,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专业课程的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又能使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塑好三观,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他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