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致使红髓被脂肪髓所替代,造血功能部分或全部衰竭的一组综合征。国内将再障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再障可归属于文献所载虚劳、亡血、血证等范畴;急性再障可归属于急劳、热劳等范畴。其发病与五脏均有关,尤与肾的关系更为密切。1989年大连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会议将慢性再障分为肾阳虚型、肾阴虚型和肾阴阳俱虚型等三型以来,就确立了慢性再障从肾论治的治疗方向。现就近几年来补肾法为主治疗慢性再障作一综述。1慢性再障从肾论治的…  相似文献   

2.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全,呈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症.重型再障(SAA)属中医学"急劳"、"发热"、"血证"等范畴.治疗上多采用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临床呈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病狂,根据它的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的不同特点而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现将急性再障的诊断标准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可归属于中医“血虚”、“血枯”、“虚劳”、“血证”等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再障是因某些因素损伤造血组织,导致骨髓造血障碍。再障患者常有明显贫血、出血及感染发热症状,临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型。急性再障病情凶险,存活期短;慢性再障经治疗多数人可较长期存活。中医治疗再障有肯定的疗效,尤其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用西药或中药效果好,但各家统计数字不一,根据19篇文章共1038例统计,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障,有效率为50%~976%,平均77%,治愈及缓解率为40.9%。1再障的病机分析按中医理论,再障…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以肾为本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药物及不明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HSC)和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异常等原因致造血组织减少,造血功能衰竭进而引起全血细胞减少为主的综合病症[1].根据再障发病急缓、病情轻重及骨髓受损的程度等情况,临床上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急性再障属于中医学中的急劳、髓枯、发热等范畴,而慢性再障属"虚劳"、"血虚"、"血枯"及"血证"范畴,是一种慢性虚损性疾病,其发生可涉及五脏和气血阴阳诸因素的虚损.  相似文献   

6.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难治贫血之一。为了探求提高本病的疗效,作者以“阴阳互根”理论为依据,组成再障方剂,作初步的尝试,今介绍如下。再障属于祖国医学“虚劳亡血”的范畴。顾名思义,因虚劳而亡血,寓含造血功能障碍之意。有的称“再障”为“泛骨髓劳”(Panmyelophthisis),称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为“赤芽球劳”(pure red cell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现状与展望唐由君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50011关键词急性白血病中医药疗法综述中图法分类号R259.557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俗称血癌),临床以高热、贫血、出血、浸润为特征(四大特点),属祖国医学的温病、急劳、热劳...  相似文献   

8.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致的严重贫血综合征。我国不少见。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再障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有较大进展,但在急性再障(急再)和慢性再障(慢再)的分型治疗方面尚不统一。本文结合我院1977~1986年10年间收治再障63例的临床资料,试比较急再与慢再的分型及治疗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中医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血液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我国古代医书《金匮要略》曾有记载:“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脉浮者,里虚也”,又说:“面色白,时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男子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这些描述与再障的症状相似。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血虚”、  相似文献   

10.
白血病的中医命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临床以高热、贫血、出血、浸润为特征,属中医学的“温病”、“急劳”、“热劳”、“血证”、“虚劳”等范畴。根据急、慢性白血病起病的先后顺序和临床表现,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命名分类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被简称为“再障”,虽说每移里也有“贫血”二字,但却和大家平时所说的贫血大不一样。再障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缺乏所致,也就是身体造血最基础的功能发生了缺陷,其治疗比一般的贫血困难得多。一般的抗贫血药物对这种疾病都无能为力,若患者失治误治,则很可能因为发生内脏出血、急性感染而导致生命危险。  相似文献   

12.
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被简称为“再障”,虽说名称里也有“贫血”二字,但却和大家平时所说的贫血大不一样。再障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缺乏所致,也就是身体造血最基础的功能发生了缺陷,其治疗比一般的贫血困难得多。一般的抗贫血药物对这种疾病都无能为力,若患者失治误治,则很可能因为发生内脏出血、急性感染而导致生命危险。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造血系统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造血功能衰竭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按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及预后,可分为重型再障和非重型再障。国内学者将再障分为慢性型再障和急性型再障。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药治疗再障的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表明,中医药治疗再障有明显疗效,对中药治疗再障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已深入到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凋亡、酶学等水平,现就此综述。  相似文献   

14.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从肾论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致使红髓被脂肪髓所替代,造血功能部分或全部衰竭的一组综合征.国内将再障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肝炎并发再障称为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障,它是一种与病毒性肝炎相关的骨髓造血组织减少,造血功能衰竭的最严重的并发症。肝炎相关性再障慢性发病者临床上报告多见,但急性发病者罕见,此2例患者均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已处于恢复期并发急性重型再障并死亡,可见急性黄疸型肝炎并发急性重型再障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由于此并发症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对患者和家庭危害性大的特点,尤其在广大基层医院,医疗条件有限,医务工作者一定要高度警惕,多定期复查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计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6.
通过2例自然恢复的急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其起病方式及血象,骨髓象酷似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对这种“自限性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征”是否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或是急性骨髓造血停滞的某个阶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所确定的再障的诊断标准包括: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②一般无脾脏肿大.③骨髓检查显示至少有一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成份中应见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等检查).④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血织细胞病等.⑤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其中,急性再障,又称重型再障Ⅰ型的诊断标准包括:①临床;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②血象:a.血红蛋白下降速度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再障按急劳温热论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慢性再障中医分为阴虚型、阳虚型及阴阳两虚三型,分别施以补(肾)阴方、补(肾)阳万及阴阳双补方治疗;西药配合康力龙、丙酸肇丸酮等药物。共治疗150例,其中急性再障27例,基本治愈3例,缓解3例,明显进步9例,有效率为55.56%;慢性再障123例,基本治愈29例,缓解32例,明显进步48例,有效率为88.62%。为探讨中医治疗再障的机理,对补阴方、补阳方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两方皆可提高骨髓造血于细胞的功能,改善造血微环境,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且以补阳方为佳。  相似文献   

19.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征。近年来,再障与某些疾病的关系已逐渐被重视,并且相互影响转归,有必要加以介绍。一、再障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再障与PNH同属造血干细胞疾病,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不仅在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有时有相似之处,个别可以相互转变或共存。约有1/4的PNH呈再障表现,约有1/2的PNH在病程中曾表现有骨髓增生低下,再障患者有5~15%的红细胞有  相似文献   

20.
指出真中与类中、外风与内风有其相关性;瘀热阻窍是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理环节;卒中多属标实本虚,但以标实为其病性特点。阐明中风的辨证分类和治疗方法,即首分卒中期、恢复期(附后遗症期),卒中期分为中血脉、中腑、中脏3类;恢复期则按虚实而分证。强调无论出血、缺血,凡属“瘀热阻窍”证候者,均可采用凉血通瘀法,以分解瘀热相搏之势。介绍通腑泄浊三要诀,即下燥热、下痰火、下瘀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