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比右室高位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老年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为寻找新的起搏位点提供依据。方法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组和右室心尖部(RVA)组,分别采用电极右室高位室间隔部植入与心尖部植入起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心室起搏比例、起搏房室间期(PAVI)、QRS波群形态和时限(QRSd)、左室与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3个月后QRSd、LRVPEI、SPWM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两组患者QRSd、LRVPEI、SPWMD、LVEF分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RVS起搏更好地改善了心室间及心室内电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改善了心功能,未来可能成为更好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2.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玉露  丁坤  孙春启  关欣 《淮海医药》2009,27(3):193-195
目的评价在房室顺序起搏治疗中,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均成功植入房、室起搏电极导线和起搏器,随访期间无电极脱位和其他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术前所测定的LVEF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前相比,RVOTS组起搏QRS时限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OTS组显著延长。术后3个月随访,RVOTS组LVEF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RVA组和RVOTS组相比,LVEF显著下降。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而RVOT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RVOT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ROVT)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单腔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右室间隔(RVOT)起搏组(n=78)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RVA组n=72)。分别测量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1年的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数(LvEF)、每搏量(SV)及BNP、QRS宽度。结论ROVT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利于了保证心室收缩的同步性,符合生理性起搏,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86例安装埋藏式DDD起搏器患者分为流出道起搏组和心尖部起搏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结果比较两组QRS波宽度(P〈0.05),术后3-6个月,患者的LVEF、LVEDD及L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LA、LVEF、LVEDD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是前者的QRS宽度明显窄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78例间歇性、持续性二度二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R)患者随机入选右室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39例)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39例)(均置入DDD起搏器),术后随访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24个月随访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LVEF和LVED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LVEDD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 LVEF较术前有所降低,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术后两组LV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LVEF较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维持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室起搏QRS波时限(pQRS)与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67例右室起搏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测量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起搏的QRS波时限,测量术前、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分析pQRS与LVEF、LVEDd及临床症状间的关系。结果平均随访15~48个月,19.4%出现明显心力衰竭, pQRS<180 ms与≥180 ms相比,整个随访期间pQRS≥180 ms组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增高,末次随访时pQRS≥180 ms组较pQRS<180 ms组LVEF显著降低、LVEDd显著增加(P〈0.05)。结论右室起搏QRS波时限的延长与左心功能受损的发生密切相关, pQRS时限可以作为左心功能受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RVSP)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将103例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DDD型)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RVAP组51例和RVSP组52例。RVAP组行右室心尖部起搏,RVSP组行右室中位室间隔起搏,分别记录QRS波群宽度、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左室射血分数(LVEF)、电极导线植入参数,并于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RVSP组QRS波群宽度明显小于RVAP组,且2组术后3个月LRVPE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起搏阈值、LVEF等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P电极导线相对容易到位,长期随访导线参数稳定,无脱位及起搏感知不良等事件发生,是较为良好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具有心室自动夺获功能(AC)的双腔起搏器(Kappa 700)置入后参数的变化情况和安全性。方法随访56例置人Kappa 700型起搏器患者,观察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等参数的变化。结果56例患者于术后1周打开心室自动夺获功能,心室起搏阈值在术后1周达到最大值,由植入时的(0.40±0.05)V升至(0.75±0.22)V,1—6个月后逐渐下降稳定于(0.61±0.31)V。心室起搏输出电压也随之升高而后逐渐下降稳定于(1.22±0.42)V,明显低于普通起搏器的输出电压(2.5~4.5V)。该起搏器由于具有电压4.5V,脉宽0.49ms的备用脉冲,保证了当心室失夺获时起搏的安全性。结论具有AC功能的Kappa 700型双腔起搏器输出能耗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脏同步化治疗(CRT)对于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 3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为Ⅲ~Ⅳ级,采用心电图观察QRS时限、超声心动图计算LVEF,组织多普勒超声彩色心动图了解心室壁同步的情况;6min步行距离测量心脏的负荷能力的变化。结果 (1)双心室起搏[(167±24)ms]和起搏前[(182±39)ms]、右心室起搏[(220±31)ms]、左心室起搏[(210±38)ms]比较QRS时限明显缩短(P〈0.05)。(2)心功能分级(NYHA):术前Ⅲ~Ⅳ级,术后1周Ⅰ~Ⅱ级,术后1个月直至随访时仍旧Ⅰ~Ⅱ级。(3)LVEF:术后1周[(38.80±3.88)%]和术前[(27.30±28.94)%]比较明显提高(P〈0.05),随访时[(39.65±6.75)%]和术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4)6min步行距离:术后1周[(479±123)m]和术前[(388±165)m]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CRT短期可以减轻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增加其运动能力,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双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6例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进行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反流量(MR)和6min步行试验的变化。结果6例患者顺利完成三腔双心室起搏器植入术.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后的第3个月和第6个月,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由术前(3.7±0.5)改善为(2.6±0.5)、(2.2±0.6),P均〈0.05;QRS时限由术前(150.8±21.5)ms减少到(120.2±21.4)m、(118.6±20.2)ms,P均〈0.05;LVEF由术前(0.28±0.06)增加到(0.46±0.08)、(0.51±0.10),P均〈0.05;LVEDD由术前(70.5±8.3)mm减少到(64.6±8.1)mm、(61.8±10.2)mm,P〈0.05);MR由术前(27.8±13.6)ml减少到(16.7±8.7)ml、(10.9±9.2)ml,P〈0.05;6min步行试验由术前(170.6±123.7)m增加到(326.8±112.4)m、(440.2±172.1)m,P〈0.05。结论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万文婷  宋建平 《安徽医药》2012,16(5):630-634
目的比较在不同的心室起搏百分比下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因房室传导阻滞(AVB)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而接受DDD或VVI起搏治疗的患者60例,其中植入DDD型起搏器44例,植入VVI型起搏器16例。根据最终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将其分为三组:A组Cum%VP60%(20例),B组Cum%VP≥60%~100%(20例),C组Cum%VP=100%(20例)。通过观察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6MWT)、监测血浆BNP的变化、QRS时限的变化及常规二维超声,评价不同起搏百分比对心功能影响。采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室间隔及左室各壁基底段、中间段的收缩达峰时间(Ts)并计算其标准差(Ts-SD)及脉冲多普勒采集主动脉瓣血流频谱,计算从QRS起始到主动脉及肺动脉血流出现时间,评价心室同步性。结果三组患者阈值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12月后三组QRS时限及BNP均较术前增加,而活动耐量均较术前下降,其中A组QRS波时限增量及BNP增量均小于B、C组,C组活动耐量下降程度大于A、B组,12个月后三组患者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扩大(P0.05),E/Ea较术前增加,射血分数减少(P0.01),其中C组射血分数下降程度大于A、B组(P0.01);与B、C组相比,A组患者Ts与PPEI-APEI较小(P0.05)。结论右室心尖都起搏时,随着Cum%VP的增加,心功能恶化程度及心室的失同步化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e,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起搏参数与QRS波宽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RVOT间隔部起搏和RVA起搏两组,分析两组起搏参数、标Ⅱ导联QRS宽度。结果 RVA组起搏术后3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为(173.80±5.42)ms,RVOT组为(118.35±3.0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心室起搏比率在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能保证左心室与右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1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NYHA)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35%,QRS>130 ms.安装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比较术前术后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变化.结果 左室收缩同步性指标Tmsv16-SD%、Tmsv12-SD%由术前(11.52±1.73)、(11.95±1.84)减少到术后3个月的(10.46±1.38)、(10.57±1.53)(P<0.05).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作为超声成像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在评价心脏机械收缩失同步方面作用日趋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例置入VVI/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RVOT组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A组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观察术前与术后心电图QRS波的宽度,比较2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的差异。结果RVA组起搏心电图QRS时限明显长于RVOT组〔(0.20±0.01):(0.12±0.02),P〈0.01〕;术前2组LVEF、FS、CI、SV和E/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RVA组3个月随访的LVEF、FS、CI、SV和E/A均有所降低〔(61.4±6.5):(54.2±4.3)%,(30.5±3.1):(26.5±2.8)%,(2.69±0.31):(2.34±0.24),(83.6±9.7):(68.3±11.3),(1.76±0.47):(1.29±0.38),均P〈0.05〕,RVOT组无明显变化〔(58.6±7.2):(57.7±6.8)%,(29.5±2.4):(28.7±2.1)%,(2.62±0.29):(2.59±0.28),(80.3±9.4):(79.6±9.1),(1.68±0.49):(1.66±0.48),均P〉0.05〕。结论RVOT间隔部起搏较RVA起搏能保证心室正常的激动和收缩顺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5.
李辉  宋建平 《安徽医药》2013,17(3):408-410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房室传导阻滞(AVB)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VVI或DDD)患者,根据起搏部位,选择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32,男15,女17),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28,男14,女14)。追踪术前、术后(18±7)个月两组心电图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QRS波时限变化、左房容积指数(LAVI)、主动脉射血前间期(APEI)与肺动脉射血前间期(PPEI)差值来评价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房电活动影响程度。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Pd、Pmax、QRS、LAVI均明显增加,但RVA组Pd、Pmax、LAVI及QRS时限增量变化较RVOT大,P0.05。与RVA组相比,RVOT组APEI-PPEI差值及LAVI较小,P0.01。结论 (1)与RVA相比,RVOT起搏心室间电激动与机械收缩更同步;(2)右室起搏可致心房的电生理紊乱,导致Pd、Pmax的增大;(3)与RVA相比,RVOT起搏对心房电活动影响小。  相似文献   

16.
李南  高海  段小春 《中国医药》2013,8(6):727-729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在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常规予以阿司匹林、硝酸酯类、他汀类、利尿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参附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均为15 d.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浆脑钠肽(BNP)水平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但观察组总有效率[91.1% (82/9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 (72/90)] (P <0.05).治疗后,2组患者BNP、IL-6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332±78)ng/L比(985±123) ng/L、(73±11) ng/L比(102±10) ng/L、(2.8 ±0.3)μg/L比(5.1±0.7)μg/L,对照组:(554±89) ng/L比(978 ± 83) ng/L、(83±8) ng/L比(100±10) ng/L、(4.0 ±0.5)μg/L比(5.2±0.9)μg/L](均P<0.01);与观察组治疗后BNP、IL-6和TNF-α均明显降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联合给药能有效提高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盖延红  陈伟  徐丹  张美华 《中国医药》2013,8(9):1206-1208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及其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04例,其中ACS 7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 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0例,以同期到我院的体检健康者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析血清BNP浓度,并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及舒张末期容积.结果 ACS组(AMI组和UAP组)的血清BNP浓度[(391±136) ng/L,(267±80) ng/L]均明显高于SAP组[(36±21)ng/L]和对照组[(33±14)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LVEF正常的冠心病患者,ACS组的BNP水平[(277±160) ng/L]高于SAP组[(74±3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BNP与LVEF呈负相关(r=-0.44,P<0.01).结论 ①血清BNP浓度在ACS患者中升高.②ACS患者BNP浓度的升高除了与心脏大小和射血分数相关外,也可能与缺血损伤造成的急性期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2例病窦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入选右室心尖部起搏组(50例)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52例),术后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相比,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间隔部起搏组患者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会给心功能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贝那普利对植入VVI患者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置入VVI起搏器心功能Ⅰ~Ⅱ级(纽约心脏协会分级)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贝那普利10mg,1次/d,术前测2组患者血浆脑利钠肽,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术后随访3年,重新测定两组患者血浆脑利钠肽和左室射血分数.对2组术前、术后血浆脑利钠肽及左室射血分数状况进行自身及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前2组LVEF、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年LVEF均较术前降低、BN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试验组患者LVEF降低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BNP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那普利能降低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对心脏功能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赵太阳  王爱玲 《河北医药》2010,32(23):3283-3285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血浆脑钠素(BNP)浓度的关系,并研究依那普利治疗前后LVH及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变化情况。方法高血压患者70例,平均年龄(71±10)岁,其中伴LVH组30例、无LVH组4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高血压病患者予以依那普利10~20mg/d治疗30周。所有对象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E/A比值;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血浆BNP水平,对BNP与LVMI、E/A比值作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病伴LVH组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无LVH组和正常对照组[(201±52)与(91±23)、(37±14)ng/L(P〈0.01)],经依那普利治疗后高血压病伴LVH组血浆BNP水平明显下降[(201±52)与(65±22)ng/L(P〈0.01)]和LVWI[(143±22)与(116±11)g/m2(P〈0.01)],E/A比值显著提高[(0.6±0.3)与(1.0±0.4)(P〈0.05)]。BNP与LVM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3、0.41,P〈0.01),与E/A比值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5、-0.62,P〈0.01)。结论血浆BNP浓度能较好地反映高血压病患者LVH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