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剂量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确诊2型糖尿病并需大剂量胰岛素(>60 U/d)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胰岛素+西格列汀组(胰岛素>60 U/d,西格列汀100 mg,1次/d)和胰岛素组(胰岛素>60 U/d),每组30例。治疗3个月,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剂量。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及两组间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均<0.05),胰岛素组胰岛素用量及体质量指数(BMI)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胰岛素+西格列汀组治疗后胰岛素用量减少,BMI、甘油三酯(TG)降低(P<0.05)。胰岛素组与胰岛素+西格列汀组胰岛素用量[(70.32±6.56)vs(59.26±5.03)U]、TG[(2.64±1.32)vs(2.21±0.92)mmol/L]、BMI(27.24±2.36 vs 26.25±1.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胰岛素组与胰岛素+西格列汀组分别有8例(26.70%)和1例(3.30%)患者出现低血糖。结论大剂量胰岛素(>60 U/d)联合西格列汀(100 mg,1次/d)治疗2型糖尿病有利于患者血糖、血脂、BM I的控制,同时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初诊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及胰岛素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不同治疗方式.选择FBG7.0~16.7 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运动的基础上随机分为胰岛素组、口服药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胰岛素治疗组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及预混胰岛素二次治疗组,治疗前后查OGTT、内生胰岛功能及HbA1c,1~3个月复查1次,随诊1年.结果:强化治疗组与预混胰岛素二次治疗组血糖分别于治疗后(5.9±1.3)、(9.6±2.1)d达到良好控制,达标所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7.9)d(均P<0.05).强化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HbA1c,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口服降糖药组及对照组(均P<0.05);而胰岛素组及口服降糖药组内生胰岛测定由治疗前的(37.3±27.8)、(38.2±28.2)U/ml提高到治疗后的(54.4±31.6)、(40.1±28.3)U/ml.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应用胰岛素或口服药治疗,强化血糖控制均町改变胰岛B细胞功能,并町诱导部分患者长达1年的血糖控制,胰岛素治疗在降低血糖幅度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式,故可考虑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强化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联合吡格列酮及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效果并进行评估。方法选入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均在饮食控制及生活方式调节治疗基础上,给予甘精胰岛素8U始、每天1次皮下注射;吡格列酮,15mg/d;二甲双胍0.25,3次/d开始,可渐加至0.5,3~4次/d。依血糖情况调整甘精胰岛素及二甲双胍用量,将空腹血糖(FBG)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h血糖(2hPBG)控制在4.4~8.0mmol/L。4周后停止应用甘精胰岛素,继续应用二甲双胍及吡格列酮治疗后3、6个月,于停用甘精胰岛素后3d复查用药前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结果患者在治疗后3、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体重、体重指数(BMI)、肝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均无明显变化,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在治疗后3、6个月明显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P〈0.05),甘油三酯(TG)、Homa-IR下降明显(P〈0.01),治疗后3个月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TC、LDL-C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6个月,有8例胰岛素高峰出现在0.5或1h,有21例高峰出现在2h,但均较用药前基础值升高5~8.5倍(P〈0.05)。结论 联合服用吡格列酮及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尽早短期补充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30早期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对84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13 mmol/ L)患者采用门冬胰岛素装泵持续皮下泵入1 w,继之门冬胰岛素30早晚餐前两次皮下注射7 w。结果:84例患者3个月,6个月,12个月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得到良好控制。结论:对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早期治疗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对血糖长期良好控制的影响,对50例初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30例,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20例,治疗期间监测三餐前、三餐后2h及晚睡前血糖,治疗前及治疗后实验室检查空腹及餐后2h血糖、C肽,对比两种强化治疗方法的降糖效果及强化治疗前后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观察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空腹及餐后2h血糖、HbA1c。结果,两种强化治疗空腹及餐后2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SII组胰岛素用量较少,达标时间较早,血糖波动较小,发生低血糖少;强化治疗后血糖下降、C肽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强化治疗后1年,21例患者仅控制饮食及适当运动,25例患者口服少量降糖药,血糖维持正常,4例患者治疗后3个月血糖升高再次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表明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21例患者仅靠控制饮食及适当运动保持血糖良好控制1年;作为强化治疗方法,CSII较MSII更适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叶酸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92例,所有患者保证正常生活规律、饮食以及运动。随机选择46例为对照组,给予患者达美康片80mg,2次/d,二甲双胍片0.5g,3次/d;余46例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叶酸10mg,3次/d,服用6个月。实验开始前暂停服用降糖药物,2周后于空腹以及2h后采血测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6个月后再次测量并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数据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FPG、P2BG、HbA1c、FINS数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比较,观察组5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叶酸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对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方法:对20例初诊空腹餐后血糖均升高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予甘精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甘精胰岛素起始剂量为8个单位,72h内使空腹血糖降低2~4mmol/L,以后根据血糖每3~7d调整甘精胰岛素用量;罗格列酮剂量为每日4mg,服用至少1年。开始3个月内每周随诊1次,以后1个月随诊1次共观察1年。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及随诊1年后检测空腹、早餐后两小时血糖、胰岛素、C肽。治疗前及随诊1年后检测体质指数,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并记录低血糖次数及血糖值;其中5位患者治疗72h进行动态血糖监测。自身前后对照上述指标。结果: 1)治疗72h的24h动态血糖谱变化显示,随着空腹血糖下降餐后血糖也随之降低,甚至下降幅度超过空腹血糖下降幅度。全天血糖波动幅度收窄。 2)治疗3个月后及随诊1年后较治疗前血糖显著降低,胰岛素及C肽水平均较前升高,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降低,余指标变化不显著。 3)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由于空腹血糖逐渐降低而逐渐减少甘精胰岛素的使用至停用,平均使用时间为(12±2.3)周,平均使用剂量为(18±2.8)单位。结论:甘精胰岛素可以同时降低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部分恢复患者的胰岛功能。联合罗格例酮治疗可以较长时间使血糖控制良好平稳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初诊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及对胰岛素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在饮食控制、运动的基础上随机分组,分为胰岛素治疗组、口服降糖药组及胰岛素对照组。其中,胰岛素治疗组随机又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及预混胰岛素二次治疗组,治疗前后查OGTT、内生胰岛功能及HbA1c,各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FBG≤6.0mmol/L,PBG≤6.0mmol/L)后巩固治疗2周,然后停药;停药后第7天复诊,若FBG≥7.0mmol/L,PBG≥10.0mmol/L为治疗继发性失效,未失效的按方案1 ̄3个月复查1次,随诊1年。结果:强化治疗组与预混胰岛素二次治疗组血糖分别于治疗后(5.9±1.3)、(9.6±2.1)d达到良好控制,达标所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1.6±7.9)d(P<0.05),其中强化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HbA1c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口服降糖药组及对照组(P<0.05),而胰岛素治疗组及口服降糖药组内生胰岛测定由治疗前的(37.3±27.8)、(38.2±28.2)U/ml,分别提高到(54.4±31.6)、(40.1±28.3)U/ml。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应用胰岛素或口服药治疗,强化血糖控制均可改变胰岛B细胞功能,并可诱导部分患者长达一年的血糖控制,胰岛素治疗在降低血糖幅度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式,故可考虑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强化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对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20例初诊空腹餐后血糖均升高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予甘精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甘精胰岛素起始剂量为8u,72 h内使空腹血糖降低2~4 mmol/L,以后根据血糖每3~7天调整甘精胰岛素用量;罗格列酮剂量为每天4 mg,服用至少1年.开始3个月内每周随诊1次,以后1个月随诊1次共观察1年.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及随诊1年后检测空腹、早餐后2 h血糖、胰岛素、C肽.治疗前及随诊1年后检测体质指数,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并记录低血糖次数及血糖值;其中5例患者治疗72 h进行动态血糖监测.自身前后对照上述指标.结果 (1)治疗72 h的24 h动态血糖谱变化显示,随着空腹血糖下降餐后血糖也随之降低,甚至下降幅度超过空腹血糖下降幅度.全天血糖波动幅度收窄.(2)治疗3个月后及随诊1年后较治疗前血糖显著降低,胰岛素及C肽水平均较前升高,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降低,余指标变化不明显.(3)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由于空腹血糖逐渐降低而逐渐减少甘精胰岛素的使用至停用,平均使用时间为(12±2.3)周,平均使用剂量为(18±2.8)u.结论 甘精胰岛素可以同时降低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恢复部分患者的胰岛功能.联合罗格例酮治疗可以较长时间使血糖控制良好平稳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马来酸罗格列酮对血糖控制未达标的伴和不伴代谢综合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3例血糖控制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伴和不伴代谢综合征分为A组和B组,两组均予马来酸罗格列酮(商品名为文迪雅)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压水平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并比较治疗后的血糖达标率.结果 A组治疗后3和6个月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hINS)、HbA1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三酰甘油(TG)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值分别<0.01、0.05),治疗后6个月的体质指数(BMI)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略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组治疗后3和6个月的FP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值均<0.05),治疗后6个月的FINS、2hINS,BMI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值均<0.05),治疗前、后TC、TG、HDL-C、LDL-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6个月A组的血糖达标率为81.25%,显著高于B组的61.29%(P<0.05).治疗前、后两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均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结论 马来酸罗格列酮片对伴和不伴代谢综合征的血糖控制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有降低血糖及HbA1c的作用,对伴代谢综合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组甘精胰岛素(长秀霖)联合诺和灵30R治疗单纯诺和灵30R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例单纯诺和灵30R治疗失效的糖尿病患者,给予重组甘精胰岛素每晚睡前1小时1次皮下注射,调整剂量(6~12u)使空腹血糖控制在5.0~6.5 mmol/L.同时联合诺和灵30R,调整剂量是使餐后血糖控制在7.0~9.0 mmol/L,诺和灵30R剂量不变,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HbA1c及BMI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均明显下降(P<0.01).BMI,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甘精胰岛素联合诺和灵30R对单纯诺和灵30R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血糖控制以及产生长期效益的影响。方法:收集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病人20例,入选患者均采取三餐前30min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初始剂量为每餐前普通胰岛素6U,晚上10点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NPH)8~16U,每2天调整胰岛素剂量。血糖达标后维持治疗2周后停用胰岛素,加用二甲双胍0.5g,每天3次,糖尿病专科随访半年,对照自身胰岛素强化治疗前、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即刻、半年后随访时各项生化指标。结果:空腹血糖从治疗前后由(12.6±1.2)mmol/L降至(6.5±0.3)mmol/L,C肽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这种改善能够维持半年以上,在半年时,其中6例患者单靠饮食及运动治疗可以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10例单用二甲双胍治疗,4例磺脲类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结论: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胰岛功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且部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单纯依靠饮食和运动治疗就可以维持血糖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岛素治疗对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和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42例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3个月胰岛素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及C肽释放水平,并随访胰岛素治疗后对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结果胰岛素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餐后1 h、2 h胰岛素及C肽水平明显增加(P<0.05),胰岛素峰值呈显著正相关(r=0.546,P<0.05)。平均随访3个月,有24例患者停用胰岛素,继续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理想。结论胰岛素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胰岛B细胞的功能,推迟糖尿病自然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赵祥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5):19-19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初诊T2DM患者39例,给予甘精胰岛素每日1次皮下注射控制空腹血糖,同时三餐前服用瑞格列奈控制餐后血糖。治疗3个月后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HbA1c以及空腹胰岛素、C肽、餐后两小时胰岛素及C肽。结果: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HbA1c较前明显下降P〈0.01,胰岛功能较前明显好转。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能模拟人生理胰岛素分泌,有效控制血糖改善β细胞功能,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大剂量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本院在2014-2015年收治的2型糖尿病需要应用大剂量胰岛素(60U/d)治疗的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资料,将全部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胰岛素+西格列汀组(胰岛素60U/d,西格列汀100mg,每天应用1次)与胰岛素组(胰岛素60U/d),每组患者有50例。治疗时间为3个月,依据患者的血糖实际情况对药物剂量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的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还要对两组患者间的主要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3个月之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治疗前都有了降低,经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5),胰岛素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与体质量指数(BMI)和治疗前进行比较有了显著的增加(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胰岛素+西格列汀组治疗之后,患者的胰岛素用量显著减少,患者的BMI、甘油三酯(TG)下降,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组和胰岛素+西格列汀组胰岛素的用量分别为(70.32±6.56)U与(59.26±5.03)U、TG分别为(2.64±1.32)mmol/L和(2.21±0.92)mmol/L,BMI分别为(27.24±2.36)和(26.25±1.92),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1)。胰岛素组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占26%,胰岛素+西格列汀组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占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胰岛素(60U/d)联合应用西格列汀(100mg,1次/d)对2型糖尿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胰岛素泵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对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33例,分为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治疗组(CSII组)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组(MSII组),CSII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加餐前大剂量;MSII组给予3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和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对比两组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分泌指数以及治疗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 B)。结果在第1个月内,CSII组和MSII组血糖达标时间[(7±3)d和(15±5)d]、胰岛素用量[(0.73±0.22)U/(kg·d)和(0.94±0.31)U/(kg·d)]、低血糖发生率(0.002和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及P〈0.05);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用量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分泌指数较1个月治疗期内明显增加。结论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更快、更有效、更安全的控制血糖,具有较好的中长期效果,并且可使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使部分病人恢复口服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治疗中甘精胰岛素与诺和灵N应用的有效性.方法 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甘精胰岛素组(25例)和诺和灵N组(25例),甘精胰岛素组患者每天服用甘精胰岛素,初始计量为0.20 U/kg;诺和灵N组患者每天服用诺和灵N,初始计量为0.10~0.15 U/kg.均在临睡前给予其皮下注射1次,每天1次.与此同时,在餐前15 min内,让两组患者口服初始计量为0.5 mg的胰岛素促泌剂瑞格列奈,每天3次.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肝肾功能等,并对其身高、体重、腰臀围进行测量,将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低血糖情况详细记录下来.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PG 、PPG、HbA1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FPG、PPG、HbA1c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精胰岛素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胰岛素量和治疗后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诺和灵N组,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与诺和灵N都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在减少胰岛素剂量、防止低血糖发生方面甘精胰岛素较诺和灵N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5):50-53+57
目的 探讨赖脯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应用于2型糖尿病(T2DM)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5月~2019年6月收治的初诊T2DM患者133例接受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126例治疗后血糖达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3例)与观察组(63例),对照组采用饮食运动治疗,观察组采用赖脯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两组患者维持治疗前、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血糖控制效果、β细胞功能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维持治疗前、1个月后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观察组LDL-C、FPG、2 hPG、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观察组TG、LDL-C、FPG、2 hPG、HbA1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治疗前两组患者β细胞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观察组HOMA-β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HOMA-I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HOMA-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低血糖反应3例、皮肤瘙痒2例,观察组发生低血糖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采用赖脯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维持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逆转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别使用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配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初发2型糖尿病确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均在每日睡前给予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1次,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持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不同时点各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FPG、Hb A1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2 h PG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2、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2.22%(P<0.05)。结论二甲双胍、阿卡波糖配合甘精胰岛素均能有效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工作中可结合患者对药物耐受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改变及缓解期的长短.方法 选取200例新诊断T2DM患者,均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当血糖达标后撤去胰岛素泵.记录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剂量,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的变化.撤去胰岛素泵后,69例患者继续给予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治疗,随访3年,观察停药时血糖达标持续时间(缓解期).结果 200例患者胰岛素泵治疗结束时血糖达到良好控制,达标时间为(5.7±2.9)d,未见严重低血糖反应.血糖达标时胰岛素剂量为(31.8±9.0)U/d;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HOMA-IR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HOMA-β、空腹C肽、空腹胰岛素(FINS)、FINS/FPG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撤去胰岛素泵后继续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者中,缓解期>1个月者占66.7%,>3个月者占60.9%,>6个月者占44.9%,>1年者占33.3%,>2年者占26.1%,>3年者占13.0%.结论 (1)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新诊断T2DM患者的血糖迅速达标;(2)早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有效改善新诊断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并使部分患者获得较长的缓解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