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单纯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后表面抗原 ( HBs Ag)携带者和未免疫携带者 HBs Ag基因变异的流行特点及乙型肝炎病毒 ( HBV)基因型和血清亚型的分布特点。 方法 应用直接测序和基因序列特异固相聚合酶链反应( SS- SPPCR)方法 ,分别检测 69例单纯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携带者和 83例未免疫携带者 ,乙型肝炎病毒 HBs Ag“a”决定簇氨基酸的变异及 HBV基因型和血清亚型的分布。 结果  HBV基因型 B、C和 D均存在 ,其中 B和 C为优势基因型 ;血清亚型 adr、adw2、avr、ayw1、ayw2和 ayw3均存在 ,其中 adr和 adw2为优势血清亚型。直接测序检测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携带者 HBs Ag“a”决定簇氨基酸变异率明显高于未免疫携带者对照 ,变异率分别为 3 1.9% ( 2 2 / 69)和 8.4 % ( 7/ 83 )。14 5、12 6和 13 3位是最常见的氨基酸变异点。应用更为敏感的 SS- SPPCR法分别检测 14 5和 12 6位氨基酸点突变的变异率 ,各组间差别不明显。经直接测序法检测 ,免疫后携带者基因变异危险度 ( OR)是未免疫携带者的 5 .1倍。按基因型和血清亚型分层分析 ,基因型 B和 adw2血清亚型携带者受免疫后出现基因变异的危险度明显高于未免疫携带者 ,分别为3 1.7和 2 8.9。 结论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者可引起表面抗原基因的免疫逃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疆中小学生中乙型病毒性肝炎(HB)病毒(HBV)表面抗原(HBs Ag)阴性而HBV核酸(HBV DNA)阳性的隐匿性HBV的感染情况及S基因氨基酸变异。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新疆4所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检测,对HBs Ag阴性样本进行HBV DNA提取和S基因扩增,对扩增阳性的样本进行测序;采用分子遗传学分析(MEGA 5.0)软件对测得序列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413例HBs Ag阴性样本中,33例在S基因测序中呈现阳性,其中9例学生S基因的亲水区(MHR)氨基酸发生了变异,分别发生7次T143S,5次I110L,5次S113T,5次T126I,3次K122R,3次K160R,2次F134Y和2次K159G。26例B基因型样本中有1例样本为ayw2血清型,其余25例均为adw2血清型。5例C基因型样本均为adrq+血清型。2例D基因型样本均为ayw2血清型。结论 HBs Ag阴性的学生血液中存在HBV隐匿性感染,S基因存在氨基酸突变,需重视HBV隐匿性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长沙地区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流行情况,探讨HBV基因型分布特征和S区氨基酸突变的情况。方法 对长沙地区检测结果为HBsAg-/HBV DNA+的无偿献血血液样本进行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对其中的OBI样本进行HBV病毒载量检测和S区基因扩增,分析血清学标志物抗HBs与病毒载量检出与否的关系,并对扩增产物进行HBV基因分型和突变位点分析。结果 2019年1月—2020年1月长沙地区173 893份无偿献血标本共确认58例OBI样本,OBI流行率为0.033%;共发现7种血清学模式,抗HBc单独阳性最多,占38.98%,所有样本中抗HBc阳性率为89.83%;16例样本能检测出病毒载量,其中14例样本浓度小于100 IU/ml;抗HBs阳性组和阴性组间的病毒载量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75.0%(12/16)样本扩增出S区序列,基因型均为B型,均发生突变,其中11例的HBsAg抗原决定簇及周边主要亲水区域(major hydrophilic region, MHR)发生氨基酸突变。结论 长沙地区无偿献血者中的OBI感染率在全国属于偏低水平;HBV基因型主要是B型,MHR区的氨基酸突变可能是造成OBI的原因,突变有本地特点。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工程》2015,(5):546-549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HBV DNA+/HBs Ag-献血者HBV基因型和S区"a"决定簇及主要亲水区(MHR)分子生物学特征,为进一步阐明OBI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两种ELISA试剂和单人份核酸检测(NAT)平行检测的方法对广州市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筛查,采用巢式PCR对筛查出的HBV DNA+/HBs Ag-标本S区进行扩增,扩增成功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13例HBV DNA+/HBs Ag+献血者标本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标本进行基因分型,分析"a"决定簇和主要亲水区(MHR)的置换位点和置换率。结果对筛查到的60例HBV DNA+/HBs Ag-标本S区进行巢式PCR扩增,有19例扩增成功,两组在基因型分布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MHR区氨基酸序列置换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a"决定簇氨基酸置换率没有统计学差异。19例实验组中变异比较多的位点为T126和Q129,分别为6和7次。实验组21号标本MHR出现6次变异,是置换率最高的一例。各组均未发现有基因缺失情况。结论 HBV DNA+/HBs Ag-献血者S基因MHR存在较大变异,MHR变异对OBI的影响可能大于"a"决定簇,T126和Q129变异可能成为现有引起OBI新的高突变率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和HBV单独感染者HBV基因组三个重点区域的变异。方法收集湖南省HIV-1/HBV合并感染患者(试验组)和HBV单独感染患者(对照组)血清各40份,进行HBV全基因组扩增及测序,并对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有59份血清HBV成功分型和测序,其中试验组21份,对照组38份,试验组与对照组HBV载量值和不同基因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试验组4例患者血清标本HBV在前S区22个氨基酸发生变异,12例在前C区和BCP区45个核苷酸发生突变,试验组和对照组前S区氨基酸总体缺失突变率分别为0. 60%、0. 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42,P 0. 05)。试验组与对照组前C区和BCP区各个主要突变位点变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前C区和BCP区总体变异发生率分别为1. 36%、1. 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920,P 0. 05)。结论共感染患者的HBV变异水平与单感染患者基本一致,短时间内HIV-1暂未对HBV的进化突变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者体内S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报告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 )同时阳性患血清中S区编码碱基序列及基氨基酸序列的为异特点。方法 以adr亚型的HBV基因序列为依据,设计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PCR)引物,自2例HBsAg/抗-HBs均阳性的患体内扩增的HBV全S基因片段,克隆入pGEMTasy质粒,DNA测序确定病毒的变异特点。结果 测序结果发现双阳患与HBsAg阳性患血清中的HBV全S基因比较,核苷酸序列有4个核苷酸位点(0.3%)的替换突变,表面抗原氨基酸序列无特异性替换突变,但HBV多聚酶的间隔区氨基酸序列有3个位点的特异性替换突变。结论 HBV长期携带体内有HBV准种共存: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原因不能归因于病毒的变异,应归结于患免疫系统的个体化反应。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 (HBV)颗粒 ,又称 Dane颗粒。其表面由表面蛋白 (HBs Ag)构成。核心由核心蛋白 (HBc Ag)构成。 Dane颗粒通过裂解剂裂解 ,经 EL ISA法检出 HBc Ag阳性或经荧光定量 PCR检测 HBV- DNA阳性 ,表示 HBV在体内复制〔1 - 3〕。 HBs Ag为乙肝病毒感染指标 ,为探讨其滴度高低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状况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本文对血清 HBs Ag滴度与 HBc Ag及 HBV- DNA检测结果 ,报告分析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临床标本1 .1 .1  HBs Ag阳性、HBe Ag阳性、抗 - HBc阳性 (简称“大三阳”)患者血清 80…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扬州市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现状,为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服务项目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扬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产检的14 132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对其乙型肝炎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孕妇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阳性6 783例(48. 0%),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阳性567例(4. 0%),其中单阳性者335例(2. 4%)、双阳性者232例(1. 6%)。孕妇双阳性者HBV DNA载量水平明显高于单阳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双阳性者HBs Ag滴度与HBV DNA载量水平相关(r=0. 33,P=0. 02)。结论孕妇HBV感染双阳性者、高HBV DNA载量及高HBs Ag滴度是母婴阻断效果评估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人血清进行HBV前S1蛋白抗原 (Pre -S1Ag) ,以便了解Pre -S1在HBV感染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 5 0 1例HBV感染者及 5 0名健康对照组检测。结果HBsAg阳性、HBeAg阳性、HBcAb阳性 (大三阳 )病人组的Pre -S1Ag阳性率为 84 .8% ;HBsAg阳性、HBeAb阳性、HBcAb阳性 (小三阳 )病人组的Pre -S1Ag阳性率为 38.6 % ;HBsAg阳性、HBcAb阳性病人组的Pre -S1Ag阳性率为 4 0 .0 %。大三阳病人组Pre -S1Ag阳性率与各组间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Pre -S1Ag的检测可反映HBV在体内的复制情况 ,它与HBsAg阳性及HBeAg阳性有密切相关性 ,在防治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高校新生HBV感染的血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高校新生 HBV感染状况。方法 :对 1999年入学新生用酶联免疫法 (EL ISA)检测病毒性乙型肝炎五项血清学标志 ,及测定 AL 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结果 :HBs Ag携带率为 6 .16 % ,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其感染模式有 7种 ,以 HBs Ag+HBe Ag+抗 - HBc阳性 ;HBs Ag+抗 - HBe+抗 - HBc阳性 ;HBs Ag+抗 - HBc三种模式多见 ,其构成比分别为 31.38%、 2 9.79%、 2 6 .0 6 %。HBs Ag阳性者与阴性者 AL T异常率分别为 9.5 7%及 0 .70 % ,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χ2 =113.0 7,P<0 .0 1)。结论 :为预防和控制乙肝在高校的传染 ,在新生中应加强乙型肝炎感染的控制和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抗结核药物引起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相关高危因素,进一步探讨恩替卡韦对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与年龄、性别、治疗前HBV-DNA载量、长期饮酒史、低蛋白血症及是否已使用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等因素的关系,并把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72例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17例(23.61%)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经χ2检验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治疗前HBV-DNA载量、有无长期饮酒史、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是否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等因素对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2、14.421、11.466、4.303、7.810,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治疗前HBV-DNA高载量和有长期饮酒史是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030,95%CI:2.402~282.115;OR=27.478,95%CI:1.777~424.891),而抗结核治疗前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是防治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保护性因素(OR=0.079,95%CI:0.008~0.830)。进一步分析治疗前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组抗结核期间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率、肝功能损害率及被迫终止抗结核治疗率分别为8.82%、17.60%、8.82%,均明显低于未抗病毒组的36.80%、52.60%、42.10%(P<0.05)。 结论 HBV-DNA高载量和有长期饮酒史是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口服恩替卡韦可降低乙肝病毒再激活风险,减少肝脏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低剂量辐射对铀矿工人健康的损害作用。 方法 把某铀矿的工作人员按工种是否接触辐射有害因素,同时考虑年龄、性别的构成分为暴露组81人和对照组81人,对两组人员的血象学、肝肾功能、脂质学及甲状腺功能、微核检出率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差异。 结果 暴露组与对照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尿酸(uric acid,UA)、胆固醇(cholesterol,CH)、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等的异常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38.27% vs.22.22%)、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38.27% vs.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5,P=0.040),血清游离三碘原氨酸(serum free triiodothyronine,FT3)(51.85% vs.3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0,P=0.039),血清游离甲状腺素(serum free thyroxine, FT4)、血清促甲状腺激素(serum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微核检出率为96.29%。 结论 低剂量辐射对铀矿工可产生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损害和DNA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探索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灭活疫苗与免疫规划疫苗中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live-attenuate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LJEV)联合接种的效果及可行性,为EV...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蒙氏教育法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蒙氏教育法对2~4岁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选择某幼儿园新入园的257名2~4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蒙氏组和普通组。扣除失访者,最终获得蒙氏组108名和普通组124名的数据资料。蒙氏组除接受常规传统教育内容外,每日参加2小时的蒙氏教育活动,包括蒙氏教具操作,数小豆子、穿扣子、用珠子认识多与少的概念、训练走直线等;普通组仅接受常规传统教育。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和左启华修订的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分别调查儿童基本情况及社会适应能力,于新生入园时及1年后共发放问卷调查2次。比较两组儿童1年前后社会适应能力水平的变化。 结果 两组儿童平均年龄及性别、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构成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线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实施蒙氏教育法一年后,蒙氏组幼儿独立生活[(10.56±0.66) vs. (10.35±0.48)]、交往[(10.41±0.82) vs. (10.11±0.59)]、自我管理能力[(11.72±1.34) vs. (11.16±1.32)]及社会生活总能力得分[(10.64±0.79) vs. (10.22±0.67)]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运动[(10.13±0.75) vs. (10.11±0.41)]、作业操作[(10.70±1.05) vs. (10.71±1.06)]、参加集体活动[(10.59±0.76) vs. (10.54±0.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蒙氏教育可促进2~4岁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剂量接触工人尿镉(urinary cadmium,UCd)、血镉(blood cadminm,BCd)及尿β2-微球蛋白((urinary β2-microgloblin,Uβ2-MG)的变化。 方法 检测某锌粉加工厂作业场所空气镉浓度,连续7年对接触工人进行UCd、BCd、Uβ2-MG检查。 结果 接触BCd[7.05(3.50,11.80)μg/g],高于对照组[2.84(0.92,7.76)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d、BCd超标率、脂肪肝检出率分别为24.1%、56.6%和39.8%,高于对照组(8.9%、33.3%和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7年,接触组UCd、BCd和Uβ2-MG M值分别波动于2.74(1.68,4.29)~4.42(2.88,6.17)μg/gCr、3.78(2.08,5.80)~10.23(3.55,14.54)μg/g、250.0(128.6,449.2)~436.0(366.0,500.4)μg/gCr之间,年度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标率波动于15.6%~41.1%、35.7%~71.4%、2.4%~27.4%,年度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d水平超标构成比年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接触低浓度Cd可影响镉作业工人UCd、BCd、Uβ2-MG水平,UCd、BCd、Uβ2-MG水平处于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长沙市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相关高危行为发生现状、既往接受艾滋病预防服务情况,分析有关影响因素,为制定高校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在长沙市选取三所综合性高校,于2015年11月-2016年1月对校内在读大学生(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个人基本情况、性行为、毒品使用等),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 962名调查对象中有5名男生使用过毒品,83.8%(806/962)最近一年接受过艾滋病预防服务,最近6个月性行为发生率为11.6%(112/962),其中异性性行为、商业性性行为、男男同性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10.3%(99/962)、2.1%(20/962)、4.7%(26/552)。除商业性性行为在性别上无差异外,男性、少数民族、大年龄组、非一本学校、高年级组、文科专业的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均较高(P<0.05)。最近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55.4%(62/112),非商业和商业性行为之间以及男女之间安全套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性性行为的发生率为7.7%(74/962),与性别(男性高于女性,OR=4.163,95%CI:1.752~9.893,P=0.001)、民族(少数民族高于汉族,OR=4.203,95%CI:4.563~11.301,P=0.004)、学校(一本高于非一本,OR=11.187,95%CI:5.371~23.298,P<0.001)、年级(大学3~5年级高于大学1~2年级,OR=2.285,95%CI:1.109~4.708,P=0.025)、近一年接受艾滋病预防服务(接受过低于未接受过,OR=0.339,95%CI:0.158~0.729,P=0.006)有关。 结论 长沙市大学生中存在艾滋病感染风险较高的行为,接受艾滋病预防服务的比例还不高,应特别重视大学生高危行为状况,采取针对性宣传和行为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婴儿睡眠卫生教育对产妇睡眠质量、产后抑郁、睡眠认知和睡眠养育行为的影响。 方法 选择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接受系统儿童保健1月龄婴儿的600名产妇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从婴儿第1月龄开始接受每个月1次的婴儿睡眠卫生健康教育(共5次),包括婴儿睡眠教育宣传页、20 min小讲课、一对一睡眠咨询指导以及电话网络咨询服务。对照组每月定期接受的儿童保健指导。在婴儿1月龄和6月龄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婴儿睡眠健康知识和养育行为问卷对两组产妇进行睡眠质量、抑郁状况、睡眠认知和睡眠养育行为评价。 结果 两组产妇干预前的一般情况、PSQI分值、抑郁状况、睡眠认知和养育行为状况无明显差异(均P<0.05)。干预后:(1)干预组产妇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等评分及PSQI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两组产妇的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t=0.851,P=0.397);(3)睡眠认知方面:干预组认为孕期情绪对儿童睡眠有影响的产妇比例(60.90% vs. 51.69%)、孕期睡眠状况对儿童的睡眠影响的比例(60.53% vs. 49.58%)、睡眠光线对儿童睡眠有影响的比例(59.77% vs. 47.03%)、认为应采取仰卧或侧卧睡眠姿势的比例(75.94% vs. 61.0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睡眠养育行为方面:干预组产妇在睡眠养育行为如孩子独睡比例(30.08% vs. 22.03%)、不喂夜奶比例(40.23% vs. 27.97%)、夜间睡眠期间安抚不抱比例(42.48% vs. 29.66%)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婴儿睡眠卫生健康教育有效促进了产妇的睡眠质量,改善了睡眠认知和部分睡眠养育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学龄前正常儿童事件相关电位N400潜伏期、波幅特点和发展规律,为早期发现学龄前儿童语言认知功能障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2015年8月-2020年1月健康体检的220例3~5岁学龄前正常儿童进行事件相关电位检测,采用声影匹配任务刺激,记录头皮电极Fz、Cz和Pz点N400的潜伏期和波幅.其中对127例记录了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SALL3启动子高甲基化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分析283对HCC及其相邻非肿瘤组织中SALL3的甲基化状态,评估SALL3启动子甲基化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肝细胞癌中SALL3启动子区甲基化率(38.87%)高于相邻癌旁组织(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3,P<0.000 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性别、HBV病毒感染状况、肿瘤大小的肝癌患者SALL3基因甲基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肝癌细胞分化程度(χ2=3.046,P=0.018 9)、临床分期(χ2=4.684,P=0.030 4)、门静脉瘤栓侵犯(χ2=14.930,P=0.000 1)的肝癌患者SALL3基因甲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ALL3基因甲基化(OR=1.73, 95%CI:1.28~2.33, P=0.002 6)、肝硬化(OR=1.56, 95%CI:1.11~2.18, P=0.009 6)、临床分期(OR=1.63, 95%CI:1.36~1.94, P=0.000 0)是患者5年生存的影响因素。多因数Cox回归分析证实SALL3基因甲基化(OR=1.41, 95%CI:1.02~1.94, P=0.035 7)、临床分期(OR=1.73, 95%CI:1.39~2.01, P=0.000 0)是影响HCC患者术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SALL3启动子甲基化的HCC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非甲基化HCC患者[(20.37±3.5)月vs.(30.77±5.5)月, P=0.002 4)]。结论 SALL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是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和预后不良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