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玉米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利用传统植物病理学和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抗生素溶杆菌对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的生防效果和作用机制,为玉米小斑病的生物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抗生素溶杆菌13-6对玉米小斑病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造成菌丝顶端生长受阻、表面粗糙,部分菌丝破裂,代谢粗提物抑制孢子萌发率高达92.19%,PI荧光染色显示病原菌孢子破裂并死亡。温室叶面喷施13-6发酵液、发酵液粗提物后显著降低玉米小斑病病情指数,相对防效分别达到42.43%和68.06%。诱导抗性实验表明:13-6对玉米小斑病的诱导防效达49.57%。玉米植株体内相关抗性基因表达结果显示,在灌根处理3 d后,抗病相关基因PR1PR5、脂氧合酶LOX、乙烯受体ETR1均被激活表达,9 d达到最大值。研究证实抗生素溶杆菌13-6对玉米小斑病具有较好的生防效果,直接喷施可减缓玉米小斑病的发生,灌根施用使植株产生诱导抗性。  相似文献   

2.
哈茨木霉SH2303防治玉米小斑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茨木霉SH2303是本实验室分离获得的1株具有生防效果的菌株,该菌株能够较好的防治玉米小斑病。通过离体叶片试验确定哈茨木霉SH2303诱导玉米抗小斑病的持效期达15 d。盆栽及大田试验表明,防治玉米小斑病防效分别达到78.1%和56.3%。盆栽试验表明,哈茨木霉 SH2303处理的叶片在挑战接种小斑病菌后第36 h,玉米体内防御反应酶系PAL和SOD活性达到峰值。同时,防御基因Pal和Sod的表达水平也明显上升。综合分析表明,哈茨木霉SH2303的诱导抗性作用是防治玉米小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九龙县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山区。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两年来,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相当严重。196~1998年,我站对玉米大、小斑病进行了综合防治,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一、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情况我县耕地垂直分布,立体气候明显,玉米品种有早熟、中...  相似文献   

4.
农作物良种在推动农业生产中愈来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人们长期对农作物种子管理法观念的淡薄,常给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近几年来玉米杂交种生产数量一直不足,一方面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宏观控制不够,群众自某些不法分子处购买伪劣种子,因此玉米病害特别是大、小斑病大面积流行。河北省1990年气候适于病害流行,加之种植感病品种,大部分玉米减产在三成以上。5月份玉米拔节期即布满病  相似文献   

5.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饲、工兼用作物, 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玉米受多种病虫害的威胁, 其中由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小斑病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 是制约玉米高产与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些年该病害的发病频率与严重程度均呈快速增长的态势, 对我国玉米安全生产构成巨大的潜在威胁。本文综述了玉米小斑病发生概况, 包括发生时期和引起的主要症状; 概括了玉米小斑病菌的侵染过程和相关功能基因的致病机制; 总结了抗玉米抗小斑病基因的定位、克隆与功能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措施等, 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以期为玉米小斑病可持续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小斑病和灰斑病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这两种病害都喜温暖、潮湿的环境,且主要在玉米抽雄后发生.其中灰斑病自1991年在辽宁丹东、庄河大发生后,目前已蔓延到全国各玉米产区.由于目前缺少抗灰斑病的杂交种,其为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对于小斑病,20世纪60年代,由于大面积推广感病杂交种,小斑病的为害日趋严重:70年代后,随着抗病品种的推广,小斑病的发生和为害基本得到了控制.但由于抗病性品种的大面积单一化种植和全球的气候变暖,玉米小斑病在我国的发生也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鉴于其对玉米生产的潜在威胁,笔者对1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以期明确不同玉米自交系的抗性差异,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鲜食玉米病害发生种类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鲜食玉米病害种类进行田间系统调查,采集病害标本,通过症状观察和病原鉴定,确诊了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等11种病害;明确了鲜食玉米的主要病害为玉米小斑病和纹枯病,首次在广东发现了玉米弯胞叶斑病和黑斑病。本研究结果可为鲜食玉米病害的防治和深入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甲霜·种菌唑4.23%微乳剂对玉米苗期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甲霜·种菌唑4.23%微乳剂种子处理对玉米苗期病害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甲霜.种菌唑4.23%微乳剂3.375、4.5、5.4g a.i./100kg种子包衣不仅对玉米出苗和生长无不良影响,而且对玉米出苗和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出苗率和田间长势、株高较空白对照提高了1%以上,3种剂量包衣种子对玉米茎基腐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效在75%以上,其中以5.4g/100kg种子包衣的防治效果最高,防效达到82.98%。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甲霜.种菌唑4.23%微乳剂种子处理对玉米苗期病害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甲霜·种菌唑4.23%微乳剂3.375、4.5、5.4g a.i./100kg种子包衣不仅对玉米出苗和生长无不良影响,而且对玉米出苗和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出苗率和田间长势、株高较空白对照提高了1%以上,3种剂量包衣种子对玉米茎基腐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效在75%以上,其中以5.4g/100kg种子包衣的防治效果最高,防效达到82.98%.  相似文献   

10.
ZSB生物种衣剂的开发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SB生物种衣剂的开发应用前景徐加生,商晗武(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杭州310004)我国劳动人民早有利用微生物(如根瘤菌)处理大豆种子,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的习惯,如今已广为用之。但将微生物配制成种衣剂处理其他作物种子,国外仅见美国1988年以来用肠...  相似文献   

11.
根据近年对豫北安阳市玉米黑粉病发生危害情况的调查结果,总结出该病具有发生因品种而异、区域逐年扩大、危害多集中于雌穗、程度逐年加重、局部受害严重的特点;分析其发生危害加重的原因,主要有田间菌源量大、外来菌源传播扩散、缺乏有效防治措施、气候环境条件适宜、玉米品种抗病性较差、相关法律法规未阻止病害随种子传播等多方面;提出了以选用优质抗病品种、减少菌源、加强栽培管理等农业防治为主,以药剂处理种子和茎叶喷雾等化学防治为辅,同时搞好技术服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低温胁迫下种子包衣对玉米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适宜温度(25℃/20℃,白天/晚上,下同)处理为对照,对不同剂量包衣的玉米种子进行低温胁迫。研究结果表明,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种子包衣在适宜温度下对玉米种子出苗具有促进作用,能提高玉米幼苗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对玉米幼苗的株高和鲜重没有抑制作用。但在17℃/6℃、15℃/0℃、10℃/0℃低温胁迫下,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均能抑制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加剧低温胁迫导致的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和对叶绿体的分解。但用苯醚甲环唑处理玉米种子比用戊唑醇更安全,前者能抑制低温胁迫导致的叶片细胞内电解质外渗,后者却会加剧电解质的外渗。比较玉米幼苗根系的呼吸作用也可以发现,苯醚甲环唑比戊唑醇更有利于玉米幼苗补偿和修复低温胁迫所致的伤害。  相似文献   

13.
抗虫转基因玉米荒地生存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转Cry1Ac基因玉米及受体非转基因玉米(郑58)在野外自然条件及模拟野外条件下的生存能力,比较玉米与杂草的竞争力及玉米自身成为杂草的可能性,为转抗虫基因玉米的环境生态安全评价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生存竞争能力非转基因玉米〈转基因玉米〈杂草,转抗虫玉米虽然在与杂草的竞争中优于非转基因受体,其种子也能越冬,但在试验条件下不会演变成超级杂草。  相似文献   

14.
防治玉米顶腐病和黑粉病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0种杀菌剂对玉米顶腐病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80%多&;#8226;福&;#8226;福锌可湿性粉剂、70%多&;#8226;福可湿性粉剂、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最好,而且持效期较长。以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按3〖DK1〗∶1或4〖DK1〗∶1的比例进行复配,抑菌效果达到了其各自单用的抑菌效果。经安全性测定,用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进行种子包衣在低温条件下对玉米出苗和苗期生长有一定影响,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则无影响。田间防治试验表明,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复配对玉米顶腐病和瘤黑粉病均有一定防效。在玉米4~8叶和8~12叶期时,以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 g+有机硅5 mL/666.7 m2和97%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 g+98%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 g+有机硅7 mL/666.7 m2用量分别喷洒,对顶腐病的防治效果达90%左右,并可兼治瘤黑粉病,防治效果达70%左右。  相似文献   

15.
玉米瘤黑粉病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调查研究了沈阳地区田间玉米瘤黑粉病2004年自然发病情况,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玉米品种的产量损失率为1%~10%,都是玉米瘤黑粉病的抗病品种;其中辽单37和辽单120是抗病品种,产量损失较大;新铁单10、沈农1号、丹玉90、铁单17和沈单12是中抗品种;铁单16、掖单2和沈单14是高抗品种,产量损失较小。玉米育种时,应当先从铁单16、掖单2和沈单14等抗病品种中选取,缩短育种周期,加快玉米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6.
多功能菌B1514在小麦根际的定殖及对纹枯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多功能菌B1514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采用紫外诱变和逐步提高诱导浓度法筛选获得抗性菌株,分析其在小麦根际和根内的定殖动态,通过盆栽和微区试验测定其对纹枯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用发酵液浸种后B1514在小麦根际和根内定殖时间分别达49 d和28 d以上;添加玉米秸秆可延长其在根际和根内的定殖时间。B1514发酵液浸种对小麦纹枯病的盆栽防效低于对照药剂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土壤中添加秸秆能提高发酵液浸种处理的防效,可达85.3%,且与戊唑醇无显著差异。田间试验结果显示B1514浸种同时添加发酵物处理的持效期较长,在小麦成熟期防效优于戊唑醇,为55.2%;秸秆降解率也高于对照,为45.5%。表明B1514有加速玉米秸秆降解和防治小麦纹枯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玉米大斑病菌人工接种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efficient and accurate method of inoculating Exserohilum turcicum on maize is most important for studying the corn leaf blight. In this study, four approaches including spore suspension spraying, inoculation with grinding infected maize leaves, inoculation liquid inoculum into the leaf whorl and inoculation with inoculated sorghum seeds were compared with natural induction in fields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maize in the greenhouse and f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sease incidence of all varieties tested were up to 100% by inoculating with inoculated sorghum seeds during the booting stage (11 to 12 leaf stages). This method will not only guarantee the enough pathogen inocula but also be easy to use, and could be an effective way for diseas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in field and greenhouse. 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转Bt基因玉米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抗性,采用室内玉米离体组织生测法测定取食转Cry1Ab-ma基因抗虫玉米CM8101心叶、花丝和籽粒后草地贪夜蛾1龄和2龄幼虫存活数量、存活幼虫的体重、蛹重、化蛹和羽化等参数,分析转Cry1Ab-ma基因抗虫玉米CM8101三种组织对草地贪夜蛾1龄和2龄幼虫的抗性。结果显示,转Cry1Ab-ma基因玉米CM8101心叶可完全杀死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2龄幼虫有存活,存活率为10.0%,但不能化蛹与羽化;花丝可杀死大部分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存活率为3.3%,并阻断其生活史,但对2龄幼虫杀伤力弱,存活率为73.3%,存活幼虫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为20.0%和13.3%;籽粒可完全杀死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2龄幼虫有存活,存活率为13.3%,有少量可化蛹,化蛹率为3.3%、有少量羽化,羽化率为3.3%。表明转Cry1Ab-ma基因玉米CM8101在短期内对草地贪夜蛾1龄和2龄幼虫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玉米全蚀病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山东小麦—玉米两季作物区玉米全蚀病的发生情况进行田间自然发病田、人工接种田为害损失测定。结果表明,玉米受害后果穗千粒重下降,秃顶率增加;对产量的影响:1级减产20%左右,2级减产40%左右,3级减产50%以上。根据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数学模型,结合防治工本、产量水平和产品价格及经济效益,分高、中、低产田对经济允许为害水平进行了估算,并确定了防治指标,经大田验证,可以有效地指导更换品种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