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源于“比特赋型”的技术功能.从原子到比特的媒介转换催生了文学本体的媒介置换,创生了全新的文学家园.比特复制、比特变形和比特速递让文学生产、作品存形和时空域传播实现了迥异于传统的历史性转型,媒介革命创造的文学景观改变了文学的美学呈现.  相似文献   

2.
鲁涛 《云梦学刊》2010,(1):69-69
《比特世界的诗学——网络文学论稿》(欧阳友权著)于2009年10月由岳麓书社出版。该书分为三部分:上篇讨论的是“数字传媒下的文论转型”,试图在一个纵向的“史”的维度上.辨析数字媒介出现后带给当代文艺的历史性变革;中篇“网络文学的本体论”探讨了备受关注的网络文学的本体与本性问题,在学理逻辑上坚守的是一个横向的“论”的思辨维度;下篇“网络视域的诗学反思”,挑选的8篇文章集中解读的是数字技术媒体带给文艺学的理论斯课题和学科创生空间,力求在“史”与“论”融汇点上找到“比特世界”的学理症结和诗学增长点。  相似文献   

3.
王妍 《北方论丛》2011,(6):125-129
虚拟艺术作为虚拟技术现象,彰显出鲜明的技术规定性。虚拟艺术创造出全新的感知形态、感知模式、感知尺度和感知对象,重新建构了作者、作品、实在和接受者等艺术基本问题。在技术现象学视阈下,虚拟艺术使模仿艺术的表意范式发生了本体转向,进而启发艺术问题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理论阐释与构建。  相似文献   

4.
丁筑兰 《学术论坛》2012,35(5):89-92
现代科技对审美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以网络文学为例,网络的强交互性和弱可控性使去中心化与双向交流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特征。从实际效果看,主要表现在: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开拓了文学写作的空间;网络链接实现了文学内容的非线性组织;多媒体技术赋予作品图文并茂、旁征博引的能力;网络文学的双向交互建立了灵活开放的读/写者关系,引发文化意义的内爆。然而网络文学也出现了本体缺失和主体混乱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安文军 《兰州学刊》2008,(11):181-184
后现代主义与网络文学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较多的两大学术焦点,文章系统地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网络文学的关系,并从去中心与自由、平面化与游戏、复制性与互文、消费性与狂欢四个方面分析了网络文学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6.
世界的商品化和商品的世界化造就了景观社会和真实主体消失的社会。整个世界成为了一个超级市场,服从市场的逻辑。在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横行无忌的当代,视像艺术直接挑战建筑本体,建筑的实在性遭到无情的解构。实验建筑试图消除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坚硬对立,寻求建设一种人性化的场所,创造一种观念空间,返回艺术本质。  相似文献   

7.
周敦颐继承《周易》的宇宙创生论和《中庸》的“诚”范畴,并融合佛、道思想,构建了一个以“诚”为本体的思想体系.其中,“诚”是一个核心范畴,起着贯通宇宙和人生的作用,它使天道伦理化和伦理天道化得以可能,从而在人伦次序方面达到形上本体和形下践履的统一.这一理论成就不仅使先秦儒学体系化,而且为宋明新儒学的理论建构开创了思维路径.但是,作为宋明儒学第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诚体”思想内含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从而使其缺乏逻辑严密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孟隋 《天府新论》2018,(1):138-144
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经过探析可知:网络文学在作品创作理念、文本形式上与纸媒作品相比,并未产生“根本性”变化,“网络性”并没有深刻地卷入网络文学本身;网络文学其真实所指显然是某类特定的“大众文化文本”,因此,作为高雅文化研究概念的“文学性”并非网络文学要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文提出“内容组织模式” 这个概念以应对我国网络文学的特殊性。从内容组织模式来看,我国网络文学最常见的有两类,即“线下出版”模式和“收费阅读”模式。  相似文献   

9.
沿袭现代中国乡建传统的艺术创生,融合了地方创生的精神要义,能够实现乡村价值再发现、社会资本再集中和文化景观再生产。艺术创生需要地方文化的挖掘、艺术人才的助推、社会企业的营造和多元主体的实践。当代中国的艺术创生对乡村、艺术和国家的发展都发挥了切实成效,但在从"美丽乡村"到"美好乡村"、从"艺术形式"到"生活样式"、从"乡土中国"到"生态中国"的转变过程中,艺术创生也滋生了脱离初衷、艺术失格、效应内卷等新问题,需要警醒。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就网络文学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走向进行了简略的探讨。在整个当代文学格局中,网络文学毫无疑义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这种地位的占据,是本体文学创作观念的结果。网络文学的创作观念、写作手段、题材选择、样式章法等都显现了自身的特点;而网络文学在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还将因其学术生态的作用,更明显地表现出商业化、游戏化、平面化、短小化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