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分析大姚6.2,6.1级间歇性双震地震序列的地震波、地震活动变化,以类比方法分析了同震型的1976年盐源-宁蒗6.7,6.4级地震序列,1971年普洱6.7,6.2级地震序列,寻求第二主震的前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大姚6.2级与盐源-宁蒗6.7级序列中均出现一组P,S波振幅比为直线的前震;双震序列在第一主震后20~60d内,出现3,4级地震频度增高与b值、h值偏离余震衰减准同步异常的现象,第二主震临震前数天出现3,4级地震平静,与第二主震时间间隔仅2~9h,相距震中8km内发生3级显著地震。为预测预报间歇性双震序列的第二主震提供了一定判据。  相似文献   

2.
张东平 《地震》1989,(4):22-28
本文利用选定的宁夏37度区域范围发生的历史强地震资料,及1966—1986年发生的M_L≥2.0级地震资料,对6级以上强地震的空间展布特征、周期特征、相关地震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该区历史上发生的4次7级以上强烈地震在时空序列上呈现一幅对称迁移活动图象,6级以上强地震的发生有明显的时间间隔规律,同时与华北大区域强地震活动关联较为密切。通过对现今小震活动分级按年度进行频次、平均震级的距平计算,发现该区小震活动在宁夏及邻区发生的6组(8次)5级以上中强震前1—2年,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缺震”异常年份。在异常年份后,该区发生的4级地震具有预测预报宁夏及邻区中强以上地震的短期前兆“信号”作用。在对宁夏区内和邻区的报震时间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内陆强震活动的起伏中,6级以上地震的大范围长时间缺震,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的研究者已将其作为将发生7级地震前的标志之一。作者系统地清理了1897—1988年8月间中国大陆及其邻区6级以上地震“缺震事件”的始末,较多的震例表明,限定“缺震事件”起止的地震具有中期预报意义。它们在地震构造上的原因可能是代表区域最活跃的破裂,突然处于阻碍、闭锁状态,其持续时间大于10个月,再次发生6级以上地震为解锁,并随即出现新的一轮大地震活动。故可以作为一种大地震中期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近期(10年)强震危险性判定和总结四川地区1972--2002年强震预测经验的基础上,清理了中国大陆1920--2002年47次浅源大震事件前地震活动图像特征(M≥4.7),提炼出10个方面12项经验性预测依据:主体活动区、多发时段、关联序列、大陆及地区地震异常图像、地区(带)-地段(震源区)地震增强图像(含信号震、诱发地震、地震条带)、相关地震、窗口地震、复发间隔、大陆及地区缺震、地段缺震与地段强震一缺震转折等。它们在47次震例中的综合出现率≥0.58(即依据比7/12以上)占42例;≥0.66(即8/12以上)占34例。因此,强震(M≥4.7)活动图像经验性预测依据可以作为预测有较大可能发生大地震危险区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李丽清  李群  和国文 《四川地震》2005,(2):32-34,44
引用地震活动因子A值作为基本参量,对1996年丽江7.0、1998年宁蒗6.2、2001年永胜6.0级地震前一年间的M≥3.0级地震资料进行空间扫描,并采用动态跟踪方法,结果发现,三次地震前一年左右,震中周围A值均出现高值异常,并且震前1-2月异常区域面积都明显扩展.因此根据异常面积明显扩展可对M≥6.0级地震进行短临预测。此外,当有多个强震孕育时,常常会有多个异常区出现,因此,当出现多个异常区时,要警惕其后强震的连发。  相似文献   

6.
从中强地震成组连发的角度,分析了成组连发过程中大姚间歇性6级双震孕育和发生的震源环境及其运动学与动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上,着重比较了本次双震和历史上两次6级间歇性双震的序列参数和地震波动力学参数,对深入揭示云南成组地震韵律特性的力学背景和地震活动趋势的研究将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统计特征及预测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1970年以来辽宁及邻区发生的25次震群活动,总结了辽宁地区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探讨了该地区震群活动与未来中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25次震群中,最大地震优势发生时段在震群出现后3天内的占68%,84%的震群中最大地震与次大地震的震级差≤0.5级,平均为0.35。80%的震群持续活动时间约2个月;2震群中最大地震的震级越大,相应地2、3级地震频次也越多,通常1个4级左右的震群,2级地震频次平均约为28,3级地震平均约为6;3当震群中3、4级地震频次分别≥10和4,同时序列的b值为0.6~0.9,此时可判定震群为前兆震群。未来中强震3要素的判定依据为:发震时间为震群开始后1年内,平均6个月;震中距离震群所在地约0~400km,平均为180km;最大强度为G-R预测的最大地震震级加2.0级。当b0.5时,震群有可能为前震序列,即震群开始后1~20天内原地有发生M≥5地震的危险;425次震群中的80%在震群出现1年后对应了M≥4.6地震,空间上辽宁内陆的震群对辽南和唐山地区的M≥4.6地震有较好的指示,长岛和黑山岛附近海域的震群对渤海海峡及其附近地区的M≥4.6地震有较好的指示。  相似文献   

8.
对2003年北黄海5.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背景、地震序列、震中周围中小地震活动图像及地震学参数等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该次地震为前-主-余型,经历了一个活跃-平静-发震的过程;地震前震中附近出现了孕震空区和一些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  相似文献   

9.
基于1970年以来辽宁地区7次5级以上地震,分别从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图像和时序扫描的角度,对历次地震前的地震学指标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提炼,结果显示:空区、条带、b值、A(b)值、D值、缺震及XY值对辽宁地区5级地震的映震效果较好。因此结合以往关于辽宁地区中等地震集中增强和震群特征的研究结果,综合起来初步将其构建为辽宁地区5级地震的地震学指标体系。其中强度预测指标主要有中等地震集中增强、震群序列、条带和空区,未来主震最大震级估算方法为上述四种情况中的最大地震震级加1.5~2.0;地点预测指标与强度指标相同,判定方法是未来5级地震通常位于条带上和空区边缘及其附近地区,若有中等地震集中增强活动,则未来5级地震靠近最近一次中等地震的位置,若出现震群序列,则未来主震发生地点为震群周围200km(前震序列时,主震就发生在序列原地附近);时间预测指标除了强度和地点指标中的4项外,还包括b值、A(b)值、D值、缺震和XY值,总体看来后三者异常通常出现在震前的一年左右,空区和条带的解体时间以及b值异常通常出现在震前的半年左右,前震序列开始时间距离主震发生通常在1~2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0.
2006年6月21日甘肃文县5.0级地震的地震序列余震发育,判定为主震-余震型。之前该地区100多年中强地震平静;震前一年ML3.0以上地震频次增高、地震连发;震前一月ML3.0地震活动平静。没有孕震空区和条带存在。  相似文献   

11.
综合介绍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GPS观测得到的国内外10多次6—9级,不同构造、不同类型的大地震前兆地壳形变震例:2008年汶川8级大地震、2011年东日本9级巨震、2013年芦山7级,直至2020年6月墨西哥7.4级地震和7月美国阿拉斯加州以南海域7.8级地震等。利用GPS连续观测站区域参考框架水平位移时间序列和水平位移场,特别是水平位移向量时间序列的研究证明,同震水平位移是研究地震前兆形变存在的关键;利用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向量时间序列、同震垂直位移及同震水平位移向量的分解,揭示地震弹性回跳真实方式;提出了符合GPS观测和岩石破裂试验结果的地震压-剪弹性回跳模型;根据已有震例,提出预报不同震级地震的可能性和监测临震前兆形变的GNSS站布设设想。   相似文献   

12.
利用h值方法,对1987年1月6日拜城5.9级地震前的三次震群序列及余震序列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拜城地震曾出现低h值(h<1)震群活动。震后利用h值预测余震与实际情况对应较好。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2003年10月25日甘肃省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的序列类型及地震学异常特征,其最大余震震级为Ms4.3,序列b值为0.69,h值为1.5;两次主要地震震级差为0.3级,释放的能量占整个序列能量的71.7%,序列判定为双震型。震前共出现了9项地震学参数异常,最为突出的是中等地震集中持续活动,为发震地点和震级提供了较好的短期判据。本次地震发生在甘肃省地震局圈定的2003年度祁连山中东段6级地震重点危险区边缘,震前作出了较好的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4.
杨欣  聂晓红  夏爱国 《中国地震》2005,21(2):244-253
通过分析昭苏6.1级地震序列特征、震源与介质破裂特性、震源环境与历史地震活动类比及区域地震和前兆资料的异常变化等,对该震前的区域地震活动背景、震后的震情趋势等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和判定。主要结果有:①在2003年新疆境内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背景下,于现代地震活动很弱的昭苏盆地内发生了6.1级地震;②6.1级地震为主一余型地震序列,震后序列衰减正常;③主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与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吻合,表明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并对地震活动有着控制作用;④震源区域构造应力释放充分,区域应力场处于相对稳定的调整状态。综合各类分析结果后认为,震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5.
分析2013年云南洱源5.5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发现地震前震中附近长达8个月M≥3.0地震平静,云南地区2013年2月4级地震连发,在震前一个半月内快速形成M≥3.0地震条带,地震当天在震中东北方距离约30 km处发生前震序列.结果表明,洱源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大区域应力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云南大姚6.2级、6.1级地震前电磁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03年云南大姚6.2级、6.1级地震前云南磁电资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震前地磁Z、D分量及地电阻率、自然电位出现明显异常。6.1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比6.2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更为显著,两次地震发生前均出现多组相对速率变化超差异常。6.1级地震前一周,元谋自然电位NS、EW向同时出现大幅度下降的临震异常。分析总结这些异常特征,对云南地区未来中强地震的震情分析和短临跟踪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莹甄  夏爱国  龙海英  聂晓红 《地震》2007,27(4):121-128
介绍了2006年11月23日新疆乌苏5.1级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特征、发震构造和局部构造应力场;分析了震前数字地震波参数的变化和部分地震学前兆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认为,乌苏5.1级地震是博罗科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发生右旋走滑错动所致。震前观察到震中附近P波初动半周期、P波与S波振幅比以及应力降的变化。震前震中附近曾出现4级地震集中分布、3级地震空区图像,震前6~9个月出现震群活动,震前2个月温泉地震窗异常。除上述异常外,乌苏5.1级地震前整体异常比例不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1920年以来,云南地区M_s≥4.7级地震的时间序列及空间分布的特征标度。结果表明,当区内M_s≥4.7级地震在时间序列上出现我们定义的平静段和活跃段后,分别于418天和312天内即可能发生6级以上地震,对应率分别为71%和87%,1920年以来云南11次M_s≥6.8级地震前,出现活跃和平静特征标度的各5次。在空间上绝大多数(80%)大震震中处于我们所定义的长时间大范围空白缺震背景区或相对少震区内,仅少数(20%)位于4.7级以上地震相对密集区内或附近。4.7级以上地震上述时间序列及空间分布特征标度,可以作为云南6级,特别是6.8级以上地震中期或短期预测的判据和指标。同时可以看出,云南6级以上地震前,4.7级以上地震在时空演变上,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云南地区强震活跃期前调制比的中长期近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逐年追踪云南地区 3~ 4 5级地震调制比图象 ,在以 0 67≤Rm <1为异常指标基础上研究了调制地震的中长期近场特征 ,发现 :强震活跃期前调制比的异常区预示了活跃期强震的危险区 ;调制比最大值出现在活跃期前 3~ 5年 ,活跃期前 1~ 2年整个云南地区无调制比异常 ;强震连发背景下的后续强震仅在震前 1年异常 ;7级地震间发生的 6 7~ 6 8级地震调制比异常幅度小。  相似文献   

20.
2020年5月6日、5月9日,新疆地区南天山西段先后发生乌恰5.0级和柯坪5.2级地震,系统总结2次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其中: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调制地震集中、地震窗、5级以上地震成组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2次地震震中附近震前出现形变、电磁和流体观测异常,其中形变异常3项、电磁异常4项、流体异常1项,主要分布在柯坪5.2级地震震中附近。通过对2次地震序列进行跟踪,发现:乌恰5.0级地震余震较少,震后60天内共记录ML 3.0以上余震4次,最大震级为ML 4.5;柯坪5.2级地震后余震较丰富,震后60天内共记录ML 3.0以上余震10次,最大震级为ML 4.7,计算得到序列h值为1.6,b值为0.73。综合分析认为,2020年5月新疆地区2次5级以上地震前存在的地震活动异常较少,但区域地震活动水平较强,主要存在具有中短期指示意义的地球物理观测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