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脱羧勒克菌是一群氧化酶阴性,革兰阴性小杆菌,被认为是罕见的引起肠道外感染的条件致病菌。于1986年Tamura等提出归属莱克菌属[1],非脱羧勒克菌是其唯一的一个种。临床培养出此类细菌少见,其引起的血流感染少有报道,我们从1例脑炎患者血液中分离到1株非脱羧勒克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非脱羧勒克菌最早于1962年被发现,1986年正式被命名。先前有文献报道过从腹泻患者粪便、痰标本中分离出非脱羧勒克菌。近年来,临床上非脱羧勒克菌制病的报道也呈日渐增多的趋势[1-2]。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从患者血培养标本中检测出1株脱羧勒克菌,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49岁,汉族,已婚,因反复乏力近20年,间断黑便2年,再发1d,门诊拟诊断为(1)胃溃疡、十二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碳青霉烯耐药非脱羧勒克菌(L.adecarboxylata)的耐药基因型。方法 Vitek II Compact鉴定细菌及药敏试验,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结果 该株非脱羧勒克菌产IMP-1型碳青霉烯酶。结论 非脱羧勒克菌临床分离株较少见,此为首次自非脱羧勒克菌检出IMP-1型金属酶。  相似文献   

4.
宋幼林  李晋华 《护理研究》2010,(4):1007-1007
非脱羧勒克氏菌是勒克氏菌属唯一的一个菌株,临床标本少见。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临床标本分离出病原菌的种类及少见菌株不断增加,2009年5月我室从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痰液中2次分离出非脱羧勒克氏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病例:某男,38岁,农民,因眼结膜红、肿、痒、分泌物增多在乡卫生院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我院五官科医生给患者使用可的松滴眼液、红霉素软胶、利君沙、庆大霉素等药物治疗一周,病人症状未见好转,且有加重趋势。经建议作眼分泌物微生物检验,其结果如下:1、眼分泌物原始涂片可见WBC+++,革兰阴性中等大卵圆形球杆菌+;2、眼分泌物未找到真菌丝;3、微生物学检验(细菌培养)。3.1血平板培养基经35℃培养24小时后生长中等量产黄色素、湿润、粘稠凸起,边缘不整齐有皱折、直径为3~4mm大小的菌落;3.2中国兰培养基经35℃培养24小时后生长中等量产黄色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植生拉乌尔菌感染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例植生拉乌尔菌致血流感染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植生拉乌尔菌”为主题词检索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Raoultella planticola”为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6月30日。结合收集的国内外发表的植生拉乌尔菌感染的文献报道,分析发生该病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感染部位、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该例患者为41岁中年男性,患有胸腺神经内分泌瘤(正在接受化疗)、2型糖尿病、4个月前曾行埋入式椎管内镇痛药物输注港植入术,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血培养和脑脊液培养均提示 “植生拉乌尔菌”生长,经美罗培南、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复查脑脊液培养未见该菌再生长。植生拉乌尔菌感染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各年龄段均可受影响,文献报道的67例患者平均年龄53岁(1月龄~92岁),多有基础疾病或相关诱因。植生拉乌尔菌感染可累及全身各部位。抗菌药物治疗以 β 内酰胺类为主,占80.6%(54/67)。总体预后良好,治愈率达88.1%(59/67)。结论 植生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非脱羧勒克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及16S r RNA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常规药物敏感性试验,用E-test条检测菌株对亚胺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m CIM法)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确定耐药基因型;采用接合试验、S1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方法分析其携带质粒的特征。结果临床分离非脱羧勒克菌菌株对亚胺培南、除氨曲南外的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及氨基糖苷类耐药,对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敏感;接合试验使受体菌E.coli J53获得与非脱羧勒克菌相似的耐药谱。碳青霉烯酶表型试验阳性,PCR扩增及测序表明该菌株同时携带blaNDM-1、blaTEM和aac(6')-Ib,而接合子仅携带blaNDM-1;S1-PFGE示非脱羧勒克菌具有3个质粒。结论非脱羧勒克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为携带blaNDM-1基因造成,该基因可能存在于100 kb左右的可接合传递的质粒上。  相似文献   

8.
非脱羧勒克菌(L.adecarboxylata)临床分离株较少见,从腹膜透析液中分离到更罕见。我们于2011年5月从一位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腹膜透析液中检出1株非脱羧勒克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M)是一种较罕见的病原体,常经食物传播,人摄入后引发感染,称为李斯特菌病。李斯特菌感染多发生于新生儿、老年人、肿瘤患者等免疫低下人群,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发热、嗜睡、呕吐、腹泻等症状,感染后病死率可高达30%[1],故及时做细菌学检查以指导治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1例复发难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LM感染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旨在加强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以便提高诊断治疗该病的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报道1例第三梭菌血流感染患者并复习文献,提示在临床诊治中第三梭菌也是血流感染的致病菌。方法 介绍1例在胰腺癌术后化疗期间出现第三梭菌血流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好转的老年女性患者。并以“第三芽胞梭菌”“第三梭菌”“Clostridium tertium”为关键词,检索1963—2022年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相关文献,筛选并总结分析第三梭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此例68岁女性患者以腹泻伴发热为主要表现,血培养为第三梭菌,经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好转。复习文献并结合此例患者共35例,男性20例,年龄范围为1日龄至82岁。原发感染部位以腹腔(25.7%,9例)、肠道(25.7%,9例)为主。20例(57.1%)患者血常规提示存在粒细胞减少。13例(37.1%)患者血培养结果示合并其他细菌。第三梭菌感染若及时治疗预后较好,33例(94.3%)患者血流感染治愈。结论 第三梭菌血流感染较为少见,危险因素以肠道黏膜损伤为主,临床需加深对该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冢村菌所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1例冢村菌引起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英文检索词“Tsukamurella”检索PubMed数据库,以中文检索词“冢村菌”或“冢村氏菌”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获取国内外报道的冢村菌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例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患者系37岁男性,基础疾病为短肠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腹腔硬纤维瘤,长期留置有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主要起病症状为发热,经血培养和导管尖端培养明确诊断为冢村菌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先后经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抗感染后治愈。文献检索获取到56个病例,多为免疫功能受损患者。多数病例采用化学分类和/或分子技术鉴定方法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在治疗过程中,大多患者的血管内导管被拔除。除1例患者结局未知,55例患者中有54例生存,1例死亡,但不能明确其是否死于冢村菌感染。结论 冢村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引起的临床感染相当少见,其鉴定有赖于质谱技术和基因测序。除了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拔除血管内导管对控制感染往往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2.
13.
<正>侵蚀艾肯菌(Eikenella corrodens)是人类黏膜表面正常菌群。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黏膜损伤时可进入周围组织引起软组织脓肿、中耳炎、肺炎、心内膜炎、败血性关节炎及术后感染等~([1])。我们在食管癌术后发热患者血液中检出侵蚀艾肯菌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痰液中检出非脱羧勒克氏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脱羧勒克氏菌是勒克氏菌属唯一的一个菌株,临床标本少见.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临床标本分离出病原菌的种类及少见菌株不断增加,2009年5月我室从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痰液中2次分离出非脱羧勒克氏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周聪  徐茂锁  张慧  沈芳 《检验医学》2020,35(4):387-389
普雷沃菌属是专性厌氧、革兰阴性球杆菌,为条件致病菌,代表菌种为产黑色素普雷沃菌,通常寄生在人和动物口腔及女性生殖道中,与这些部位的内源性感染有关[1-2]。双路普雷沃菌感染相对少见,与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有关,如前庭腺炎、尿道旁腺炎、子宫内膜炎或子宫积脓等,并且会引起胎盘早破,导致早产[3-4]。目前,双路普雷沃菌引起血流感染的报道不多,2018年6月,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从1例因胎盘早破行剖宫产术的产妇血液中分离出1株双路普雷沃菌。  相似文献   

16.
邱阳  王刚  王晶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9):4456-4458
目的:探讨肺诺卡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相关实验室诊断方法,提高对诺卡菌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报告1例肺诺卡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验和治疗情况,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结果:该病临床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显示双肺多发空洞,结节状及片状高密度阴影,容易误诊,诊断主要依据细菌学检验。结论:诺卡菌病是由诺卡菌引起的一种少见但严重的感染,细菌学检验能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治疗主要采用复方磺胺甲恶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8例非艾滋病(AIDS)患者血流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TM)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从而提高对TM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柳州市人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诊断的8例非AIDS患者感染TM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各项指标。结果4例患者存在基础疾病,8例均出现发热,4例出现贫血,7例出现淋巴结肿大,1例出现肝大,2例出现脾大,1例出现肾囊肿,5例出现咳嗽、咳痰,3例出现皮疹,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1例合并脓肿分枝杆菌感染,1例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2例肿瘤患者经抗肿瘤和抗真菌治疗均未好转;3例患者经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治疗,2例无好转,1例死亡;3例未接受抗真菌治疗,2例好转,1例建议到上级或外院治疗。结论非AIDS患者感染TM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结核等疾病,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故应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61岁,农民。10余天前受凉后发热,伴畏寒、寒战,胸闷气短,体温38~39.5℃,在当地应用清开灵、青霉素等治疗不佳,转至我院血液科。既往有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混合性贫血。入院体检:体温38.8℃,心率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80mmHg,神志清楚,贫血貌,皮肤无结节、溃疡、脓肿;肺呼吸音低,腹软,四肢活动自如。  相似文献   

19.
20.
侵蚀艾肯菌属于"HACEK"细菌群。侵蚀艾肯菌是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较高,在含5%~10%CO2环境中生长良好,典型菌落形态需要2~3d才能形成,鉴定较困难[1],很容易被忽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对少见菌及缓慢生长菌的分离培养。1一般资料1.1主诉患者白某,女性,23岁,于2019年4月17日急诊入院,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症状,向后背部放射;无恶心、呕吐、无寒战发热,病程呈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