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3.0 T磁共振T2加权成像(T2WI)、三点法非对称回波水脂分离(IDEAL)成像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14~85岁,平均年龄49.4岁;病程1天~3年,平均病程(65.0±16.2)天;发生椎间盘突出部位L1/2椎间盘2例,L2/3椎间盘7例,L3/4椎间盘23例,L4/5椎间盘56例,L5/S1椎间盘48例。采用T2WI IDEAL水相位图根据Pfirrmann分级标准对椎间盘进行分级,并测量各椎间盘T2信号强度(T2SI)。采用矢状位DTI图测量各椎间盘部分各向异性系数(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比较椎间盘不同Pfirrmann分级间FA、ADC值及T2SI,并统计分析FA、ADC值及T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平滑肌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从而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6年12月4所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例肾平滑肌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26~77岁。6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MRI平扫2例, 其中1例同时行增强检查。结果 6例共发现7个平滑肌瘤病灶,肿瘤最大径2.5~7 cm,平均5.3 cm;其中5个位于右肾,2个位于左肾;5个位于肾脏边缘,1个位于肾实质内,1个位于肾盂。肿瘤呈圆形和椭圆形各3个,呈分叶状1个。CT平扫5个病灶呈高密度,2个呈等密度;1个病灶密度不均,肿块内见坏死、囊变,其它6个密度均匀。CT增强扫描7个病灶均表现出渐进性延迟强化的特点,其中6个呈均匀强化,1个强化不均。MRI平扫2例共检出3个病灶:2个信号均匀,其中1个呈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1个呈 T1WI等信号、T2WI明显低信号;1个信号不均,T1WI、T2WI均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上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肿瘤包膜;2个瘤体内见斑点状钙化。MRI增强检查1个病灶呈均匀延迟强化。结论 肾平滑肌瘤的主要影像学特征为发生于肾脏边缘密度或信号均匀的软组织肿块,CT 或 MRI增强扫描呈均匀延迟强化特点;虽然确诊需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但熟悉其影像表现特点,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尽早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肾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与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OGCT)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6月—2020年12月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卵巢肿瘤患者的MRI资料。其中,20例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卵巢纤维瘤7例、纤维卵泡膜细胞瘤5例、卵泡膜细胞瘤8例),年龄26~75岁;5例成人型OGCT患者,年龄34~58岁。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检查。观察指标:(1)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信号及强化表现等;(2)比较纤维瘤、卵泡膜细胞瘤及成人型OGCT的平均强化率、DWI征象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 (1)20例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中,位于右侧卵巢9例、左侧11例,肿瘤边界清晰,类圆形14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6例,最大径2.0~12.3 cm。T1加权像(T1WI)均呈等信号,T2加权像(T2WI)卵泡膜细胞瘤呈高或稍高信号、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呈高低混杂信号、纤维瘤呈低信号;其中3例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局部囊性变,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纤维瘤多为弱强化表现(6/7)、卵泡膜细胞瘤多为中度强化表现(6/8)。5例成人型OGCT中,位于右侧卵巢3例、左侧2例,边界清楚,圆形或卵圆形,最大径3.0~9.7 cm;均为囊实性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内见多发大小不等囊腔,囊内壁尚光整,实性部分为明显强化。(2)成人型OGCT强化率高于卵泡膜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强化率高于纤维瘤,分别为123.70%±5.44%、89.23%±4.19%、43.50%±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WI征象:卵泡膜细胞瘤呈高信号,纤维瘤呈低信号,成人型OGCT实性部分呈高信号、囊性部分呈低信号。卵泡膜细胞瘤ADC值为(1.28±0.25)×10-3 mm2/s,高于成人型OGCT实性部分ADC值(0.91±0.18)×10-3 mm2/s,成人型OGCT实性部分ADC值高于纤维瘤ADC值(0.67±0.14)×10-3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与成人型OGCT的MR T2WI信号及强化表现具有不同的特点,其DWI征象可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I常用序列在判断恶性骨肿瘤骨髓内浸润范围及显示病变阳性率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3月选取兔龄8周、体质量2.0~3.0 kg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6只,1只制备荷瘤兔,25只接种VX2肉瘤肿瘤组织块于兔右侧胫骨平台下2 cm处的骨髓腔内,制备成恶性骨肿瘤模型兔。模型兔制备成功后,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行MRI检查。选取肿瘤纵径最大层面,观察并测量MR 自旋回波(SE) T1WI、脂肪抑制FSE T2W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脂肪抑制SE T1WI 增强序列图像中的髓内肿瘤浸润纵径。MRI检查完成后,处死模型兔,切取兔右下肢标本,用硬组织切片系统自MR扫描起始点间隔4 mm连续切割,选取与MRI中骨髓内肿瘤纵径最大层面相对应的标本切片进行肿瘤髓内浸润纵径的测量和病理学观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比较MR不同序列之间及MR不同序列和病理切片检查之间肿瘤髓内浸润纵径测量值的差异;并对MR不同序列间显示肿瘤髓内浸润的阳性率{[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100%}进行χ2检验。结果 成功制备21只模型兔。MRI 中SE T1WI、脂肪抑制FSE T2WI、STIR、脂肪抑制SE T1WI 增强序列间肿瘤髓内浸润纵径的测量值分别为(44.5±10.8)mm、(41.0±9.7)mm、(40.7±9.4)mm、(40.3±9.5)mm,4种序列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802,P>0.05)。 4种序列图像的肿瘤髓内浸润纵径测量值均大于病理标本测量值(39.3±9.3)mm,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53、6.334、6.445、8.150,P值均<0.01)。MRI不同序列显示肿瘤髓内浸润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脂肪抑制SE T1WI增强序列(76.54%,62/81)、STIR(57.69%,45/78)、脂肪抑制FSE T2WI(52.05%,38/73)、SE T1WI(45.71%,3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57,P<0.01);组间两两比较,脂肪抑制 SE T1WI 增强序列显示的肿瘤髓内浸润阳性率高于SE T1WI、脂肪抑制FSE T2W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MRI不同序列中,脂肪抑制 SE T1WI 增强序列图像测量肿瘤髓内浸润纵径的测量值与病理测量值最为接近,显示肿瘤髓内浸润的阳性率最高,可作为观察肿瘤髓内浸润范围及显示病变阳性率的优选MR序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CT及MRI的表现特点,为RO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7年7月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RO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36~71(55.2±10.4)岁。患者术前行CT平扫及增强三期扫描,或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坏死、囊变及星状瘢痕,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情况,以及有无肾周组织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结果 24例患者中22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共发现25个病灶,23例为单侧单发,1例为双侧单发;9例位于右肾,16例位于左肾;病灶最大径(3.4±1.2)cm。CT检查22例23个病灶,平扫13例病灶呈等密度,2例可见钙化,3例见囊状低密度影,12例见星状瘢痕;增强扫描均强化明显,动态增强曲线呈“速升缓降”型。MRI检查5例5个病灶,平扫5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D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1例见囊状低密度影,1例见星状瘢痕。所有病例肾周脂肪间隙清晰,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均未见瘤栓,肾门及腹主动脉旁均未见肿大淋巴结。结论 RO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提高对RO的认识,可减少不必要的根治性肾切除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成人与儿童髓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对髓母细胞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7年12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36例的影像学资料。将其分为两组:儿童组(<18岁)25例,成人组(≥18岁)11例。36例患者术前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肿瘤的发生部位、瘤体最大径线、边界、囊变、实性部分强化程度、瘤周水肿、梗阻性脑积水、室管膜种植转移等影像学特征。结果 36例髓母细胞瘤均发生于幕下,儿童常见于小脑蚓部(21/25),成人病灶多位于小脑半球(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儿童肿瘤最大径为(4.50±0.58) cm,其中17例肿瘤最大径超过4 cm;成年人瘤体最大径为(5.24±1.36) cm,其中8例肿瘤最大径超过4 c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95, P>0.05)。成人组和儿童组囊变分别有16例和11例,瘤周水肿分别有4例和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08);而边界、梗阻性脑积水及室管膜种植转移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6例患者髓母细胞瘤实性部分均表现为T2WI及T2WI-FLAIR稍高信号,T1WI等偏低信号。12例做了弥散加权成像检查(5例儿童、7例成人),瘤体实性部分均表现为弥散受限;增强后,两组肿瘤实性区域均表现为轻度至中度强化。结论 儿童髓母细胞瘤好发于小脑蚓部,成人以小脑半球多见;儿童肿瘤囊变及瘤周水肿相对于成年人少。儿童与成人髓母细胞瘤均常表现为边界清楚肿块,实性区域轻度至中度强化,易发生梗阻性脑积水,可发生室管膜种植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伸长细胞型室管膜瘤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复习2例伸长细胞型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同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GFAP、EMA、S-100蛋白、CKpan、Syn、CD34。结果例1位于腰2~3椎管内终丝,临床上主要表现出脊髓压迫症状,如运动及感觉障碍;例2发生于侧脑室,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病理组织学上肿瘤富于细胞,排列成束状、交织状,细胞胞突细长双极,核异型性小,少数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周围形成室管膜瘤的无核区结构。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GFAP、EMA、CD99,而S-100蛋白阴性。结论伸长细胞型室管膜瘤是室管膜瘤的一种罕见亚型,病理诊断时尤其应注意与椎管内的神经鞘瘤和星形细胞瘤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侧脑室室管膜囊肿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侧脑室室管膜囊肿患者的临床及MRI影像学资料。结果10例中有明显症状者3例,其余7例症状不明显。MRI表现为侧脑室三角区和/或体部内单发椭圆形囊样病灶,边界清晰、光滑、锐利,信号均匀,在MRI所有序列上均与脑脊液信号相同,5例增强扫描病灶无增强,邻近的脉络丛受压移位。4例合并同侧颞角轻度扩大,1例合并同侧颞角明显扩大。双侧脑室前角无明显扩大。邻近脑实质无水肿带。结论侧脑室室管膜囊肿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为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 三维重T2加权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T2-SPACE)成像技术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2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51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23例,女28例;年龄16~74岁。51例腮腺肿瘤患者均进行常规MR序列扫描和重T2-SPACE序列扫描,将采集图像信息进行三维多平面重建后处理,并进行面神经和腮腺导管曲面重建。在重T2-SPACE图像上观察腮腺肿瘤的位置、形态、边界、囊变坏死等情况,以及肿瘤在重T2-SPACE序列中的信号特点。在常规MRI和重T2-SPACE图像上分析肿瘤与腮腺导管、面神经的位置关系,判断腮腺肿瘤良恶性;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方法诊断肿瘤良恶性的准确率。结果 重T2-SPACE序列图像显示:51例腮腺肿瘤患者中共55个病灶,其中病灶位于腮腺浅叶25个,深叶16个,跨叶14个;34个病灶形态尚规则、边界清晰,21个病灶形状不规则、边界模糊;31个病灶内信号混杂,可见大小不等囊变坏死区。55侧患病腮腺在常规MR T1WI、T2W1和重T2-SPACE序列上显示面神经分别为39、41、53侧,显示腮腺主导管分别为32、45、54侧;与常规MRI T1WI、T2W1比较,重T2-SPACE序列显示面神经、腮腺主导管数量更多,信号更清晰。55个病灶中,常规MRI序列诊断良性病灶34个、恶性病灶21个,重T2-SPACE序列诊断良性病灶35个、恶性病灶20个。以病理检查结果(良性病灶36个、恶性病灶19个)为金标准,常规MRI诊断肿瘤良性和恶性的准确率分别为75.0%(27/36)、12/19,总体准确率为70.9%(39/55);重T2-SPACE序列诊断肿瘤良性和恶性的准确率为88.9%(32/36)、16/19,总体准确率为87.3%(48/55)。采用重T2-SPACE序列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的总体准确率高于常规MRI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1, P<0.05)。结论 重T2-SPACE序列可以清晰显示腮腺肿瘤的位置、边缘及内部信号情况,可清晰显示腮腺肿瘤与面神经、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对肿瘤良恶性判断、手术方案制定、术中面神经的保护及患者预后判断等具有一定的价值,值得在腮腺MR检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7年1月~2014年12月32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情况。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72个月,平均25个月。32例均采用后正中入路,实施全椎板切除或半椎板切除减压联合肿瘤切除术,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5例出现脑脊液漏,对症保守治疗后愈合。根据术后疗效评价标准,优良率为90.6%。结论 MRI检查是确诊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最有价值的手段,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防止早期病例漏诊的基本措施。手术切除是处理此类肿瘤的有效手段,但是需注意术中操作技巧、避免医源性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以肠系膜上动脉作为脊柱解剖定位标识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01例行胸部和全腹部CT检查患者,运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比分析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对应的脊柱水平位置。结果 在501例患者中,腹腔干起始部位置:2例(0.4%)位于T11/T12椎间隙以上水平;182例(36.3%)位于T12椎体水平;156例(31.1%)位于T12/L1椎间隙水平;152例(30.3%)位于L1椎体水平;9例(1.8%)位于L1/L2椎间隙水平。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位置:13例(2.6%)位于T12椎体水平;56例(11.2%)位于T12/L1椎间隙水平;376例(75%)位于L1椎体水平;43例(8.6%)位于L1/L2椎间隙水平;13例(2.6%)位于L1/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析T2加权成像(T2W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用于直肠诊断及术前分期的效能及其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 ADC)、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疑似直肠癌患者212例,其中男性118例,女性94例;年龄42~83岁,平均年龄60.93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病程5.64年。均行T2WI联合DWI检查,以患者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计算T2WI联合DWI对直肠癌的诊断效能,进行T、N分期诊断;以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计算其T、N分期诊断效能,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观察不同临床特征的患者间r ADC、ADC值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计算r ADC、ADC值对直肠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术后病理诊断恶性172例,良性40例。T1期、T2期、T3期、T4期分别为8例、35例、31例、6例,N0期、N1期、N2期分别为37例、22例、21例。T2WI联合DWI诊断直肠癌的准确度为92.45%,灵敏度为93.02%,特异度为90.00%;分期诊断中T1期、T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管内髓外硬膜下(intradural extramedullary, IDEM)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儿童多节段病变IDEM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8岁,颈段、胸段多发髓外占位性病变。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假菊形团状排列,局部坏死,核分裂活跃。肿瘤细胞GFAP呈阳性,EMA呈灶阳性。肿瘤部分节段完整切除。结论发生于IDEM的室管膜瘤临床少见,尤其是儿童多节段病变IDEM室管膜瘤临床罕见。由于其特殊的发病部位,应根据临床、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进行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多模态MRI技术检测塌陷前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IONFH)患者的股骨头骨组织微循环障碍及脂肪化的情况,并探讨二者与SIONFH疾病发展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确诊的SIONFH塌陷前期患者(即ARCO I期~Ⅲ期早期),运用多模态MRI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DEAL-IQ)、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T1WI和T2WI/fs]进行诊断研究。具体流程包括在采用T1WI和T2WI/fs实现原发灶结构定位的基础上,运用IVIM-DWI和IDEAL-IQ分别测量不同区域(坏死区、硬化区、正常区)的局部微循环(f)和脂肪含量(FF)。重点分析股骨头骨组织微循环障碍及组织脂肪化情况与ARCO分期的相关性,同时对2种病理机制之间相关性进行探讨研究。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SIONFH不同区域的局部微循环和脂肪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其中,在IDEAL-IQ序列中,坏死区FF值最高,硬化区FF值最低。在IVIM-DWI中,坏死区f值最低,硬化区其次,正常区最高。部微循环和脂肪含量呈负相关(r=-0.37,P值均小于0.05)。ARCO Ⅲ期早期的f值最小,而FF值最小(P值均小于0.05),并且FF值与ARCO分期呈正相关(r=0.72,P值均小于0.01),但f值与ARCO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多模态MRI技术(IDEAL-IQ、IVIM-DWI、T1WI和T2WI/fs)定量测量得出,SIONFH在塌陷前期中局部微循环进行性障碍和组织脂肪化增加会关联性出现,并随ARCO分期的进展而逐步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CT影像测量胎儿标本胸12椎体(T12)水平正常椎管的形态、大小,并分析其随胎龄增长的发育趋势。方法 利用64排螺旋CT对30例23~40孕周脊柱发育正常的胎儿标本进行扫描,并以T12椎体中份水平为中心进行3D重建,在T12椎体中份水平横断面图像上观察T12椎管的正常形态,使用Image J软件测量椎管的前后径、左右径和面积,计算出各胎龄所测径线的平均值,并对所测数据和胎龄作回归分析,分析其随胎龄增长的发育趋势。结果 T12水平椎管可以清晰显示,呈类圆形,并随胎龄逐渐增大,其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均随胎龄呈线性增长,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椎管前后径(mm)=0.126+0.26×X胎龄(周),R2=0.857, P<0.01 ;^Y椎管左右径(mm)=-0.411+0.274×X胎龄(周),R2=0.822,P<0.01;^Y椎管面积(mm2)=-52.09+3.43×X胎龄(周),R2=0.911,P<0.01。结论 CT可清晰显示胎儿T12椎体水平椎管形态;T12水平椎管各径线的大小与胎龄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用来评估胎儿脊柱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散发型Creutzfeldt-Jakob病(sCJD)的临床、脑电图、弥散加权成像(DWI)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例sCJD患者的临床特征、脑电图改变和头颅磁共振DWI异常信号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脑电图均有特征性改变--周期性同步放电(periodic synchronous discharge,PSD),反复多次动态检查有利于提高阳性率;DWI病变主要分布于皮层及纹状体,DWI对于早期发现特异的皮层和基底节高信号优于传统磁共振的T1WI、T2WI及FLAIR技术。结论:脑电图及头颅磁共振DWI技术具有无创、快捷优点,有助于sCJD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管内富于细胞性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2019年诊断的,30例椎管内富于细胞性神经鞘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0例中女性21例,男性9例,年龄20~70岁,平均52岁。发病部位:腰椎14例,胸椎2例,颈椎2例,10例同时累及胸椎和腰椎,1例同时累及颈椎和胸椎,1例同时累及腰椎和骶椎。组织学特征:肿瘤细胞丰富密集,呈交织束状排列,缺乏或仅有小灶性Antoni B区。瘤细胞胞质丰富红染,境界不清,核呈梭形,核仁多不明显,少数细胞有轻~中度异型性,核分裂象可见(1~7个/10 HPF)。部分病例见厚壁血管伴玻璃样变性,可见血管周围淋巴套形成。常伴出血、囊性变及含铁血黄素沉积。免疫表型:30例SOX-10均阳性,28例S-100阳性;14例H3K27me3弥漫阳性,16例部分缺失(均小于50%)。2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5个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椎管内富于细胞性神经鞘瘤相对少见,其细胞丰富,有一定异型性,核分裂象易见,易被误诊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组织学结合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背景:虽然MRI在脊柱创伤中广泛应用,但国内尚未建立正常人群胸腰段椎体的MRI形态学参数。目的:利用MRI观测健康人群胸腰段椎体的楔变指数,为胸腰段压缩骨折和正常人楔形变的鉴别诊断提供MRI形态学依据。方法:征集2011年11月至2013年8月20-50岁健康志愿者120名,利用1.5T磁共振成像仪对志愿者行胸腰段扫描。在快速自旋回波T2WI正中矢状位上测量T11-L2椎体前缘高径、后缘高径,并计算楔形变指数。结果与结论:T11-L2椎体楔形变指数分别为0.91±0.05,0.91±0.05,0.88±0.08,0.91±0.08。T11-L2椎体存在楔形变的椎体个数分别为103个(23.52%),112个(25.57%),115个(26.26%),108个(24.66%)。各年龄组间楔形变指数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年龄较大者楔形变指数较小。男性志愿者楔形变指数值小于女性志愿者。重体力劳动者T11、L2楔变指数小于非重体力劳动者。楔形变指数与身高及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结果可见正常人群胸腰段椎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楔形改变,并且楔变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9.
刘新江 《解剖与临床》2005,10(4):302-302
发生在椎管内的神经鞘瘤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其发生部位的特殊性,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不少困难。我院从1997年1月~2002年1月手术治疗神经鞘瘤病人56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恶性神经鞘瘤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51例恶性神经鞘瘤和27例原误诊为恶性神经鞘瘤的软组织肿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研究。结果显示恶性神经鞘瘤S—100阳性率达72.5%,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滑膜肉瘤分别呈Desmin、α_1—ACT或α_1—AT和Keratin阳性。提示恶性神经鞘瘤尤其是无VRD无神经干累及类型与梭形细胞性软组织肉瘤较易混淆,采用多种标记物联合应用是较为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