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大狗巴克》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动物小说之一。胡春兰所译《大狗巴克》译笔灵活,表达手段丰富。其翻译技巧表现出如下特点:多用成语且富于变化;长短句相间,富于文采;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相似文献   

2.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为他在世界文坛奠定了地位,为他赢得了声誉。这部小说的命名比较独特,含义颇深。作者以自己熟悉的美国南方种植园主家庭为背景,创作了既有乡土气息,又充满了悲剧色彩的作品。这部小说采用意识流的方式来描写,极富魅力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当代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在作家运用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是这部小说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元素.通过从身份的象征、色彩的象征、眼睛的象征、人物的象征等方面,探讨作者如何运用象征主义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来揭示小说主题并表达其思想.  相似文献   

4.
《押沙龙,押沙龙!》是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小说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现代小说艺术独一无二的一种艺术实验,这突出地表现在福克纳在小说叙事中尝试了一系列立体主义艺术手法,如多视角叙事、主观并置和拼贴等。主要探讨这部小说叙事中的立体主义拼贴艺术手法及其文本意义,这样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这部小说的丰富内涵以及在叙事艺术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拉格泰姆时代>是美国小说家多克特罗的第四部小说,正是这部小说,使他跻身于美国一流小说家的行列.分析拉格泰姆音乐在小说中的隐喻作用,指出两者在结构、语言、节奏等诸多方面多有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6.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当代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在作家运用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是这部小说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元素.通过从身份的象征、色彩的象征、眼睛的象征、人物的象征等方面,探讨作者如何运用象征主义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来揭示小说主题并表达其思想.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美国的许多文学作品都蕴含了女权主义法律观的法律伦理内涵。其代表作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利斯·沃克的《紫色》。这部小说处处充满了丰富多彩的象征意象和发人深省的社会伦理,折射出作者主张男女平等、实现黑人女性生存完美的黑人女权主义思想内涵。对于这些饱含女性主义哲学思想的象征哲理的解读,必将大大加深读者对于黑人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及黑人女权主义法律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第二十二条军规》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掀起了一阵“黑色幽默”的旋风。一扫美国文坛五十年代“怯懦的十年”沉闷悒郁的格局。而它的作者海勒也一举成名,跻身于美国最重要小说家的行列。在这部小说中,海勒抛弃传统的结构形式,通过与小说内容相符的“反小说”的结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情节观,再现了混乱、残酷和缺乏理性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故事围绕着当时社会中盛行的淘金热,将这种特殊环境中挣扎的狗的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中,很多因素促成了"主人公"巴克从文明的人类社会到狼群原始生活的蜕变。其中,"大棒政策"给巴克上了精彩的第一课,也使他逐渐理解了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并在竞争中不断激发出身体中的野性。故事最后,有恩于巴克的主人遇害成为他蜕变的终极导火索。巴克的野性被彻底唤醒,他最终回归到那个属于他的原始狼群。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从传说写进神话这一过程,早在巴赫金有生之年的19世纪20—3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此后出现了不少以巴赫金为原型的小说,比如康·瓦季诺夫的小说《山羊之歌》。重读这部小说,对于理解巴赫金和巴赫金小组的思想脉络,无疑大有助益。也许,要想研究作为思想家的巴赫金,这倒也不失为一个颇有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人性的污秽》是犹太裔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著名的"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小说围绕"白人"教授科尔曼·西尔克在暮年时期的悲惨经历,向读者讲述了几位主人公各自不同的人生遭遇及困惑,向读者揭示了个体的命运要受到历史的,社会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对小说中三位出身迥异的主人公各自奋斗的美国梦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各自梦想破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追求金钱和地位,逐渐蜕变并最终堕落成杀人犯,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美国悲剧"。造成德莱塞杀人惨案的原因,不仅是罪犯本身,更主要的是现实社会。从几个方面论述破碎的美国梦以及宿命论思想观念、挥霍性消费观念、地位欲望及物化的人际关系等导致美国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吃碗茶》这部小说的细读,可发现雷庭招笔下的华裔男性的形象经历着不断的变化,从封建、专制的父亲,到懦弱、顺从的儿子,再到勇敢、积极的美国人,小说揭示了华裔男性所经历的"痛苦—挣扎—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从《美国牧歌》中所设置的标题、人物、情节等诸要素出发,探讨文本中所展现的叙事反讽艺术,并探讨了反讽艺术在表达美国犹太裔的身份认同与美国历史文化冲突的主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现代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作品。小说丰富的内涵吸引着亿万读者与评论家的关注,其中的一层涵义在很大程度上与存在主义相契合。旨在揭示存在主义与该小说之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于连是法国作家斯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主人公,克莱特则出自美国作家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这两个人都向往上流社会,最后都沦为上流社会的阶下囚,都以悲剧结束了他们的一生,但是二的悲剧色彩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从女性身体伦理叙事角度对美国著名的自白派女诗人、小说家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进行阐释。从女性“书写自我”的理性溯源、女性“生命本体”的伦理抗争、女性“身体反叛”的灵肉分离三个层面来分析。指出女性书写自我身体的意义就是要建构一种新的价值规范与文化规范,颠覆男权话语对女性身体的非理性因素强塑;女性有关身体的生命伦理叙事,应该探讨的是身体和欲望在男女性别中的权力等同。  相似文献   

18.
毕可拉自我迷失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蓝的眼睛>是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在这部小说中许多人物都在以不同方式探寻自我,小说的主人公佩科拉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种族主义影响了黑人的心理健康,这使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也带有白人文化的印记,佩科拉对自我身份的追寻就体现在她对蓝眼睛的渴望.本文从白人的眼神、黑人社区对她的孤立、家庭的漠视三个方面探讨毕可拉从自我否定、自我厌恶最终走向自我丧失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在英美文学中,"成长"既是一种小说类别,也是一个普遍主题,贯穿于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灶神之妻》主人公是一位成长在中国旧社会的女性,以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出现的引路人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极大影响着她与命运不懈的抗争和自我身份的追寻。她经历了成长和成长的仪式,并从中获得了如何确认身份的顿悟,《灶神之妻》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20.
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被视作华裔美国文学的开山之作,其作者黄玉雪作为首位获得美国白人主流社会认可的华裔女性作家在赢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也受到民族主义华裔作家的猛烈抨击批评。无论其历史功过,黄玉雪作为少数族裔女性能够跻身美国主流文化界就是一种成功。通过对小说中人物身份构建、写作内容以及叙述视角进行分析,解析了作家如何突破主流社会的阈限获得成功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