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山地旅游景区落石具有较大的运动速度、弹跳高度,严重威胁影响范围内人员与设施的安全。文章以浙江省三门县蛇蟠岛景区为背景,对景区内落石灾害的威胁区域和防治措施进行研究。通过选取古洞室洞内顶板、古洞室洞内带顶洞口及洞口边坡三个易发生落石的典型场地,进行不同形状、不同质量的现场落石试验,对落石的运动轨迹、运动特征及威胁区域进行研究。同时,针对山地旅游景区落石灾害防治提出优先采取避让措施,无法避让时,再采取工程处理措施。结果表明:①落石运动过程发生了弹跳、滚动和滑动运动,落石的一次运动中可发生多次弹跳运动,危害性较大,且洞内顶板个别落石弹跳高度较高,带顶洞口落石经洞顶台阶后,水平运动距离较远,洞口边坡坡面的树木杂草和起伏不平对落石运动影响较大。②可以采用“遮挡”措施、支顶措施等工程措施对落石灾害进行防治。此结果可指导蛇蟠岛景区落石威胁范围与危害程度判定,并为落石防治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
生态环境是九寨沟景区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保障。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九寨沟7.0级地震致使景区生态环境和部分景观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严重威胁到景点价值完整性和景区游览安全性。为重塑景区的自然生态,恢复旅游胜地的人流量、信息量以及资金链,首先要做的就是对震后九寨沟景区进行生态改善,逐步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建设,全面提升森林生态功能,降低自然灾害对九寨沟景区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点提升和重建九寨沟景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公示语翻译不规范,直接影响其信息功能的发挥。甚至会对景区所在地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对辽宁省旅游景区的英语公示语的规范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旅游景区的英语公示语存在一些典型的问题:单词拼写、语法错误、词汇使用不当,公示语内容翻译不规范、景点名称翻译不一致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水利型景区是亲水型生态景区中的重要类别,现今我国已进行了相当多的水利型景区建设。长沙市岳麓区泉水湖景区属于典型的水利型景区。文章尝试通过对长沙市泉水湖景区的生态可持续、功能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提出亲水生态景观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达到改善泉水湖目前的景观效果和兼顾环境保护的目的。研究方法主要结合生态景区的主要功能和地形地貌,分层次地去分析探讨各影响生态景区环境效果的主要要素、空间要素、自然要素、交通要素、地形要素等;最后利用叠加分析的方法对景观布局进行总体优化,选择出恰当的景观设施设置地点,得出泉水湖景区布局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4)
旅游业作为无污染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在国内炙手可热,大量社会资源纷纷涌入,推动了旅游产业迅猛发展。但是全国各地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大幅度快速上涨,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深入剖析我国旅游景区门票收费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规制措施,以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4)
在总结世界遗产和传统旅游景区门票制定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 ,整理影响世界遗产景区门票价格的因素。对遗产地景区门票价格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整理,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从高到低依次为:经济环境、游览时间、道路交通、竞争环境、旅游营销、游客满意度。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研究世界遗产景区门票定价的数学模型。并以贵州两处世界遗产:赤水丹霞和荔波喀斯特进行实证对比研究,提出了世界遗产景区门票价格制定中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孔卓琳  申世广 《园林》2023,(11):81-88
满意度的高低是游客对景区形象感知的主要体现方式,借助非介入式的网络文本能动态真实地反映使用者的旅游感受,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以南京中山陵景区为例,首先借助八爪鱼采集器抓取了中山陵景区游憩者产生的网络UGC文本数据,然后基于高频词和网络语义来划定影响因子范围,再利用扎根理论进行景观感知要素编码,构建景区满意度评价模型,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景区各因子满意度得分情况。结果表明:中山陵景区感知满意度总体为“满意”级别,但游憩者对于景区各要素的感知满意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人文景源”得分最高,但“交通可达性”和“服务设施”得分较低,需优先对其进行改进。研究旨在从游憩者的角度探讨中山陵景区的满意情况,以此作为改善其现有环境、完善服务设施、营造纪念氛围的依据,为景区后续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和平  赵娟 《规划师》2004,20(4):71-73
城市边缘风景名胜区面临着景区用地锐减、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应明确景区保护范围、划分核心景区、加强景区用地规划,有针对性地对城市边缘风景名胜区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9.
风景名胜区内的人口活动是影响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的重要因素,加强核心景区内的人口活动管理、建设旅游小城镇、核心景区人口外迁是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武陵源景区拉开拆迁序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日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水统四门景区的房屋开始拆除 ,从而揭开了武陵源景区拆迁战役的序幕。前几年 ,由于建设性破坏 ,生产性破坏以及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武陵源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风景美学价值受到了严重威胁 ,引起了中央和省领导的高度重视 ,武陵源区委区政府也迅速出台了整治景区城市化现象的措施。规定张家界、天子山、索溪峪、杨家界四大景区之内凡属污染环境、影响观瞻、有碍交通的房屋都在拆除之列 ,共需拆除旅游接待设施 1 2 4家 ,搬迁世居居民户 5 4 6户 1 791人 ,其房屋建筑面积共计 1 9 1万m2 。第一期工程是拆除景区…  相似文献   

11.
李路平 《室内设计》2015,(5):107-114
在我国境内的世界遗产往往是国 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核心景观资源,如何体 现世界遗产价值应该是风景名胜区规划工 作的重点。麦积山石窟是“丝绸之路”世界 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处遗产点,本文结合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围绕麦积山石 窟世界遗产价值体现这一中心思想,从研究 其遗产价值体系入手,进一步识别承载遗产 价值的空间载体,最后在总体规划的大框架 下,提出落实遗产价值体系保护和利用的具 体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刘滨谊  余露 《规划师》2003,19(10):99-104
风景旅游承载力是AVC三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风景旅游地的经济投入产出量、游客居民与社会文化容纳量、生态环境承受量三方面的承载接待容纳能力。它的内容可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分项标准。风景旅游承载力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规划的目的之一就是如何提高风景旅游地的承载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三效统一。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风景名胜区中避难场所缺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将风景名胜区中的村落改造为避难场所的观点,以清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景中村水流坑为例,从防灾角度对村落的区位、空间、建筑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基于避难场所提出了可行的优化办法,希望对风景名胜区中村落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风景旅游承载力是AVC三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风景旅游地的经济投入产出量、游客居民与社会文化容纳量、生态环境承受量三方面的承载接待容纳能力。它的内容可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分项标准。风景旅游承载力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规划的目的之一就是如何提高风景旅游地的承载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三效统一。  相似文献   

15.
周颖 《城市建筑》2014,(18):45-45
加强风景区的生态保护建设,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放松的环境,而且还能对景区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本文主要对风景区规划过程中的生态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开展风景区规划开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陈娜 《山西建筑》2007,33(25):68-69
以龙宫风景名胜区龙潭村半边街整治规划为例,阐述了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对策,对龙宫风景名胜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筑整治的具体措施,以改善村寨环境、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分析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自身升级是重点,旅游产品升级是根本,旅游品牌是旅游景区和城市无形资产浓缩,以厦门市北辰山省级风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为案例,浅谈建设美丽旅游景区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和措施,应注重发展模式,注重规划设计,注重优化建设,创新施工管理,根据国家工程建设及4A级景区规范标准,合理规划设计,结合景区实际,创新景区建设施工管理,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打造独具特色国家核心品牌,提升旅游品质,最大限度满足旅游需要,提升城市品牌,推进旅游战略新兴产业升级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建设美丽厦门,直至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8.
许奇 《福建建筑》2011,(7):116-118
以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为中心,充分发挥大武夷周边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加强精品景区建设,推动风景旅游资源整合,构建"一核、二环、四线"的大武夷旅游圈风景名胜区空间格局,以及为实施这一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褚军刚  谷康 《安徽建筑》2006,13(5):40-42
从概念规划的角度,综合分析扬州市资源环境,并通过与相关风景区对比、类比,确定高旻寺风景区的定位及发展方向,引导和控制城市空间的开发建设,使其成为扬州市的生态调节中心和城市休闲区。  相似文献   

20.
范小凤  吴葱  朱蕾 《中国园林》2023,39(3):88-92
无锡惠山,文献记载始自东汉,历经2 000多年的 历史传承至今,是包含了寺庙、名泉、园林、祠堂等诸多古迹 的一处风景名胜区。通过实地勘测和文献资料考证,梳理惠山 名胜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不同时期名胜要素的发展脉络。康 熙、乾隆的历次巡幸所带来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是名胜得 以持续经营的关键。从名胜的形成、保护和阐释3个方面,探 析惠山名胜的传承机制,进而总结名胜得以维系至今的原因, 为当代名胜的保护和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