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由于预应力钢筋的存在,使得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与普通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表现不一致。本文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杆系单元模型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的全新模型,该模型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分为混凝土单元、普通钢筋单元和预应力钢筋单元三种材料单元。普通钢筋单元和预应力钢筋单元通过粘结滑移模型协调变形,并且考虑箍筋和截面剪应力分布的影响,通过试验,验证了本文模型。本文模型也适用于普通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基于FEAPpv有限元分析平台,采用分离式模型,自定义一个粘结-滑移滞回模型,模拟二维钢筋混凝土构件中锚固钢筋的粘结-滑移性能;自定义模型以滕智明等的滞回规则为基础,参考了Eligehausen等关于锚固钢筋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粘结-滑移滞回关系的试验结果,修改了滕智明等的模型滞回路径中某些控制点的取值;对端部反复加载的锚固钢筋进行分析,验证本文粘结-滑移滞回模型模拟锚固钢筋和混凝土界面性能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反映锚固长度对钢筋加载端力-位移曲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纤维模型有限单元柔度法,考虑粘结滑移效应,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承受单调荷载作用下进行非线性分析。考虑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计算出构件截面的转角和曲率,迭代过程中,在截面层次用该曲率对原来的截面曲率进行修正,计算出荷载—位移曲线。通过对考虑粘结滑移和不考虑粘结滑移两种情况结果的对比,以及两种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发现:计算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破坏。  相似文献   

4.
基于已有反复荷载下的粘结滑移模型,考虑锈蚀因素,建立了反复荷载下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粘结滑移模型.该模型考虑了锈蚀条件下粘结滑移的外包络曲线、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摩擦系数及粘结应力改变系数的变化,得到锈蚀后反复粘结滑移模型.将理论所得粘结滑移模型曲线及粘结退化率与一些近年来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锈蚀后的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关系。基于已有细观受力模型及锈蚀后极限粘结力理论,综合考虑了锈蚀钢筋体积膨胀对混凝土保护层的锈胀压应力、锈蚀钢筋半径损失、混凝土有效保护层厚度的改变、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摩擦系数的改变以及粘结滑移特征值的改变等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了锈蚀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4个粘结应力特征值和滑移值,并绘出了完整的粘结滑移曲线。最后,通过现有的试验验证了建立的锈蚀后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相似文献   

6.
孙洋  刁波 《建筑结构学报》2007,28(Z1):242-246
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力是二者共同工作的基本前提;粘结强度和粘结滑移关系是分析混凝土构件承载力和预测结构寿命的基础。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混合侵蚀与冻融环境下,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退化规律。探讨了环境作用、钢筋直径、混凝土质量对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得到了粘结滑移曲线。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混合侵蚀与冻融环境下粘结强度的计算模型。分析结构表明,钢筋直径越大,混凝土强度越低、水灰比越大,钢筋的极限粘结强度越低;应重视混凝土质量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钢筋与混凝土的中心拉拔试验,研究施工期受冻对混凝土与钢筋粘结性能的影响。试验参数考虑施工期温度、防冻剂掺量和养护条件三种。试验获得钢筋与混凝土的荷载-滑移曲线,计算了极限粘结强度和粘结滑移,并与常温标准养护下的试件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温状态下,防冻剂掺量不足或养护措施不当会造成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正>《四川建筑科学研究》03/2010反复荷载下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粘结滑移模型基于已有反复荷载下的粘结滑移模型,考虑锈蚀因素,建立了反复荷载下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粘结滑移模型。该模型考虑了锈蚀条件下粘结滑移的外包络曲线、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摩擦系数及粘结应力改变系数的  相似文献   

9.
不同混凝土基体与变形钢筋的粘结滑移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方元  赵人达 《工业建筑》2002,32(10):31-33,12
参照国内外混凝土与钢筋粘结滑移之间关系的试验 ,结合高强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的粘结 滑移拔出试验 ,总结出高强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与钢筋间粘结性能的差异。分析差异的原因 ,为高强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钢筋与混凝土粘结的三种形式以及影响粘结强度的因素,其中包括混凝土质量、颗粒级配、保护层厚度等,比较普通和高强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特性,分析混凝土强度对滑移关系的影响,并对提高粘结强度提出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能反映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间相对滑移和相互作用的单元模型,此模型可模拟预应力钢筋的张拉和用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分析。采用这一单元模型建立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有限元模型,非线性方面考虑了材料和几何非线性、预应力摩擦损失、钢筋松弛、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等因素。该有限元模型可用于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张拉施工和工作阶段的全过程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弹塑性变形、混凝土开裂和破坏等。最后给出了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分析实例,受力变形、破坏形态等的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纤维增强塑料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高丹盈  朱海堂  谢晶晶 《工业建筑》2003,33(7):41-43,82
纤维增强塑料筋与钢筋性能的差异 ,使纤维增强塑料筋混凝土的粘结性能与钢筋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存在明显不同 ,因此 ,研究塑料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对推广塑料筋混凝土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的纤维增强塑料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粘结滑移的连续曲线本构模型。该模型以粘结滑移曲线的三个关键点为基础 ,物理概念明确、光滑连续 ,并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3.
<正>《四川建筑科学研究》04/2008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粘结滑移本构模型研究了锈蚀后的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关系。基于已有细观受力模型及锈蚀后极限粘结力理论,综合考虑了锈蚀钢筋体积膨胀对混凝土保护层的锈胀压应力、  相似文献   

14.
<正>英国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鲁棒模型,用于计算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中,钢绞线与混凝土平均粘结应力-滑移关系。针对三股钢绞线和七股钢绞线,研究人员提出了两种粘结-滑移模型。模型考虑了混凝土性能、钢绞线几何尺寸和表面类型的变化,以及高温下混凝土、钢绞线及其粘结性能的退化影响。通过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所提出的粘结-滑移模型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研究再生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滑移性能,是再生混凝土推广应用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拉拔试验,进行72个再生混凝土试件的拔出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分析再生粗骨料取代率、钢筋的锚固长度、钢筋类型和钢筋直径对再生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性能的影响。得到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相对粘结强度提高的结论。最后根据实测的荷载滑移曲线的结果,拟合出适用于再生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表达式。  相似文献   

16.
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FRP-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滑移关系是FRP加固混凝土结构受力分析的基础。由于FRP-混凝土界面受力情况的特殊性,通常很难通过试验直接获得粘结滑移关系,因而现有的粘结滑移本构模型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根据作者提出的细观单元有限元研究的结果,建议了一组新的界面本构模型以及界面剥离强度计算公式。根据本构模型简化程度不同,分别命名为:精确模型、简化模型和双线性模型。其中精确模型可以考虑不同界面胶层刚度的影响,简化模型和双线性模型则适用于一般界面粘结胶层。通过与大量界面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本文建议的模型可以准确预测界面的剥离强度和剥离过程,且精度优于现有各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600MPa高强钢筋与混凝土粘结锚固性能,设计了72个棱柱体试件进行拉拔试验,对600MPa高强钢筋粘结锚固的破坏形态及粘结应力分布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基本粘结滑移关系及位置函数,确定600MPa高强钢筋在混凝土结构中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采用一次二阶矩法进行可靠度分析,提出锚固长度设计建议。研究表明:600 MPa高强钢筋粘结锚固的破坏形态及粘结应力分布与普通钢筋类似且粘结锚固性能良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基本锚固长度计算公式依然适用于600 MPa高强钢筋。  相似文献   

18.
碳纤维筋是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用它代替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可解决因钢筋锈蚀造成的耐久性问题。而它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好坏,是影响其推广应用于增强混凝土结构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拔出试验,研究了碳纤维筋与混凝土结构的粘结与滑移关系,分析了粘结破坏的机理。采用了连续自动的采集方式,测出了较完整的粘结滑移曲线以及粘结应力沿埋长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
在参考了其他学者在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中所做工作的基础上,编制了完整的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程序中采用了分离式有限元模型并且考虑了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滑移关系.通过与试验梁对比,程序计算所得加固与未加固梁的极限承载力、梁的破坏形式、荷载-挠度曲线、加固层应变与试验值都很接近,验证了程序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再生混凝土与钢筋间的粘结机理以及粘结滑移本构模型,对再生混凝土与钢筋粘结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并总结了再生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强度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