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氧代谢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鲁山县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36)。对照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对比两组肺功能指标及氧代谢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EV1.0、TLC、PEF25、PEF50优于对照组,氧代谢指标ERO2、Sv O2、VO2、Ca O2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和氧合状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福娟  苏瑞雪 《甘肃医药》2022,41(2):120-122
目的:观察以驱动压导向的个体化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的肺保护策略对患者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浓度数值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5~65岁,BMI 17.8~33.2.0 kg/cm2,ASAⅠ或Ⅱ级,单肺通气时在保证每分钟通气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变化.方法 严格挑选84例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每年进行肺功能检查.两组之间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观察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最大通气量(MVV)的变化.结果 COPD患者3年后FEV1、PEF、MMEF、MVV的测量值与初始测量值相比均有明显下降,下降率最大的为MVV.而VC、FVC测量值及对照组3年后的各项指标测量值与初始测量值相比均无显著性变化.与对照组相比,COPD患者3年后FEV1、PEF、MMEF的测量值有显著性下降.结论 反映COPD患者病情进展最敏感的肺功能指标是MVV,但测量中受患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FEV1、PEF与用力有关,故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MMEF的测试结果与受试者的用力无关,反映肺功能的变化则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4.
肺切除术切除了有功能的肺组织,使肺组织减少,肺功能降低.通常一侧全肺切除术后用力肺活量(FVC)下降36%~40%;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下降34%~36%;肺叶切除术后FVC下降7%~11%,FEV1下降约9%~17%[1].对低肺功能患者行肺切术,患者的肺功能会进一步下降,从而增加术后呼吸衰竭、肺水肿及心律失常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导致病死率增加.低肺功能肺切除术的围术期处理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我院胸外科对52例中、重度肺功能障碍患者行肺切除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前瞻性分析行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各50例.肺段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和术后带管时间方面较肺叶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两组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比较,肺段组较肺叶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早期NSCLC,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疗效较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相当甚至更优.另外,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对患者肺功能影响更小,使患者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中单肺通气潮气量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2月(1组)和2010年7—8月(2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连续收治的行择期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各22例,所有患者接受胸部手术操作时均采用单肺通气。1组患者单肺通气时潮气量(VT)≥7 mL/kg,2组患者单肺通气时VT<7 mL/kg,两组患者单肺通气时均给予5 cmH2O(1 cmH2O=0.098 kPa)的呼气末正压(PEEP)。结果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1%(2/22),显著低于1组(40.9%,9/22,P=0.034)。2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0)也显著低于1组(22.7%,5/22,P=0.048)。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2.4±6.0)d,显著短于1组的(23.8±23.3)d(P=0.032)。2组患者术中单肺通气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为(40.0±4.1)mmHg(1 mmHg=0.133 kPa),显著高于1组的(32.4±2.3)mmHg(P<0.01),但两者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食管癌切除术中小VT的单肺通气策略可安全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肺癌肺叶切除病人术后肺氧合及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肺癌肺叶切除病人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参附组(S组)。S组于麻醉前及术后24、48h将参附注射液1mL/kg体质量加生理盐水至250mL静脉输注,C组同速静脉输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前(T0)及术后2h(T1)、6h(T2)、24h(T3)、48h(T4)、72h(T5)采集动脉血样,测定氧分压(PaO2)与二氧化碳分压(PaCO2),计算氧合指数;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于T0、T3、T4、T5时测量病人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计算FEV1/FVC比值。结果与C组比较,S组T1~T5时氧合指数升高,PaCO2降低(t=2.123~3.216,P<0.05);T3~T5时FVC、FEV1及FEV1/FVC比值升高(t=2.561~3.201,P<0.05);T0时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明显改善肺叶切除病人术后肺氧合及通气功能,具有一定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采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该院收治的肺癌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观察组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情况、术后疼痛及相关手术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术前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FVC%、FEV1%均有所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降低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术后第1、3、7天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肺癌患者采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均能获得良好治疗效果,但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肺功能损伤较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黄筱文 《华夏医学》2006,19(6):1102-1103
目的探讨不同分级及危险度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肺通气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对不同级别及危险度的78例高血压患者及75例血压正常者检测肺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肺活量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最大通气量MVV)。结果EH组FVC、FEV1、PEF、MVV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EH组中1级高血压患者肺功能指标高于2级、3级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随着级别上升而下降,尤以FVC、FEV1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危组各项指标低于低危组,但统计学显示只有FEV1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危组及极高危组肺功能下降明显,与中危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EH患者肺通气功能下降,并随血压的分级及危险度分层的加重而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肺保护性通气联合肺复张对全麻开腹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肺功能和氧分压(PaO2)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全麻开腹手术的6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的干预方式是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潮气量6 mL/kg)联合肺复张手法;对照组选择标准通气量(潮气量8 mL/kg)。观察并比较2组气道压、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Pa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中观察组呼吸频率、气道压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高于对照组(P < 0.01);术后观察组脉搏血氧饱和度、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1);术后2组肺功能各指标水平较术前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FEV及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VC及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均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观察组并发症率为3.33%,对照组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保护性通气联合肺复张有助于改善全麻开腹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肺功能和PaO2,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移植肺保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肺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肺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作者结合近几年文献,针对术后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PGF)所采取的肺保护方法如低温、肺通气、肺保存等作一系统性回顾,旨在为临床移植肺保护提供更好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肺挫伤及肺撕裂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肺挫伤及肺撕裂伤的CT表现,提高对肺挫伤及肺撕裂伤的认识。方法搜集连续4个月收治的肺挫伤及肺撕裂伤患者35例,其中男31例,女4例;车祸伤18例,坠落伤6例,撞伤6例,棍击伤2例,挤压伤2例,刀刺伤1例。均行胸部平扫,层厚5.0-10.0mm。结果肺挫伤33例,CT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模糊33例;小点状、小片絮状影9例;磨玻璃影5例;斑片状、片条状影24例以及叶段分布的大片影3例;以上各种表现混合存在,且合并肺不张3例。肺撕裂伤5例:其中肺气囊肿4例:3例与肺挫伤并存,1例多发,圆形或扁形,可见小气液平面;肺血肿2例,表现为边缘光滑的椭圆形结节影,最大径4.0cm,其中1例也与肺挫伤并存。结论结合病史,CT能明确肺挫伤及肺撕裂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放射性肺损伤肺成纤维细胞的活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研究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探讨肺成纤维细胞在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放射性肺损伤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建立Wistar大鼠半胸照射的放射性肺损伤实验动物模型,35只Wistar大鼠常规分为A~F、N组共7组,每组5只大鼠.A~F组在接受相同剂量照射后分别在放疗后1 d,1、2、4、8和12周处死,N组在实验第1天处死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以免疫组化检测双侧肺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 照射后照射野内肺成纤维细胞(阳)免疫组化α-SMA呈强阳性,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01);对侧未照射肺组织也可见散在分布梭形样形态的间质细胞,α-SMA阳性表达且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01).结论 肺内成纤维细胞无论射野内或射野外肺FB照射后均活化成为功能活跃的肌纤维母细胞(MF),由此猜测具有增殖和分泌活性的MF可能有部分来源于肺外,通过血液传递分布于肺组织照射野内或野外,可能参与了淋巴细胞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王亚平  李小月 《安徽医学》2023,44(4):388-393
目的 探讨晚期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特征以及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 统计分析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08例晚期肺癌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K-B扩散纸片法分析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其回归系数构建晚期肺癌肺部感染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对预测模型进行效能评估。结果 208例晚期肺癌患者中,并发肺部感染49例(23.56%),革兰阴性菌37株(60.66%)、革兰阳性菌20株(32.79%)、真菌4株(6.56%);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低,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性低。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低蛋白血症、KPS评分<80分、放疗及化疗是晚期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患者肺部感染预测模型为P=1/1+exp(-2.686+1.566χ糖尿病+1.838χ低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肺保护性通气对急性肺损伤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对急性肺损伤(ALI)患者的影响。方法40例ALI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机械通气(SIMV模式),随机分为传统通气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组,每组各20例。记录ALI患者机械通气后即刻2、h6、h2、4 h及48 h的动脉血气结果、氧合指数(PaO2/FiO2)、气道平台压(PPlat)、吸入峰值压(PPeak)、呼吸系统顺应性(Crs)、呼气末正压(PEEP)、内源性PEEP(PEEPi)及28 d死亡率。结果肺保护性通气组在机械通气48 h后PaCO2明显增加[(48.6±3.5)mm Hg比(37.7±3.1)mm Hg,P<0.05],同时伴pH值明显下降[(7.25±0.16)比(7.33±0.23),P<0.05];两组患者在机械通气后PaO2/FiO2均有改善,且肺保护性通气组在通气后6 h明显优于传统通气组[(156±12)比(146±15),P<0.05];传统通气组的PPlat和PPeak均明显高于肺保护性通气组[通气24 h后分别为:(22.1±1.3)cm H2O比(16.6±2.1)cm H2O,(28.3±3.7)cm H2O比(24.6±2.1)cm H2O;通气48 h后分别为:(24.4±1.6)cm H2O比(16.5±1.7)cm H2O,(31.7±3.5)cm H2O比(25.3±2.3)cm H2O;P均<0.05];肺保护性通气组的PEEPi略高于传统通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保护性通气组的28 d死亡率小于传统通气组(10%比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保护性通气可改善ALI患者的氧合而不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组织穿刺活检诊断肺部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在CT引导下,对52例肺占位经皮肺组织穿刺活检。结果52例穿刺成功率1OO%,病理诊断恶性肿瘤42例,良性病变10例,术后咯血3例,未见气胸发生。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组织穿刺活检有助于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侧肺移植治疗终末期间质性肺病的手术方法、效果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措施.方法4例终末期间质性肺病患者包括2例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和2例矽肺,均接受单侧肺移植,其中1例由非血缘供体肺叶移植.术后均接受抗排异免疫治疗及抗感染治疗.结果手术死亡率及术后早期(术后<90 d)死亡率均为零.术后肺动脉压力、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随访率为100%.1例术后4个月死亡,1例术后生存2年3个月死亡,其余2例仍在随访中.结论肺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间质性肺病的唯一有效手段.肺水肿、排异反应、感染、呼吸道并发症以及过度通气等是引起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的处理是保证肺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