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2种麻醉方法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行腔镜下直肠癌切除手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A组麻醉方式选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B组七氟醚复合异丙酚,观察2组术中不同时点外周血血浆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Ⅱ)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记录上述各点循环指标(SBP、DBP、MAP、HR)。结果 A组、B组Cor、A-Ⅱ、IL-10浓度在气腹后均明显升高(P>0.05),而B组充气后2h、术毕时Cor、A-Ⅱ、IL-10值显著高于A组(P<0.05),A组术后苏醒时间快于B组。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应用于腔镜下直肠癌切除术抑制应激反应优于七氟醚复合异丙酚麻醉。  相似文献   

2.
王昆鹏  宫建  白宇 《天津医药》2012,40(8):831-832
目的 观察丙泊酚、异氟醚对颅内肿瘤患者抗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IL-10及IL-13的影响,并探讨丙泊酚脑保护作用的机制。 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颅内肿瘤手术患者106例,年龄35~60岁,体重39~82kg,ASAⅠ或Ⅱ级,按性别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异氟醚组,每组各53例,丙泊酚组采用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3~6μg/mL,异氟醚组使用1% ~2%的异氟醚持续吸入,两组术中均按需静脉给予芬太尼和维库溴铵,并于手术结束前5 min分别停止丙泊酚输注和异氟醚吸入。两组均于麻醉诱导前(T0)、术后0 h(T1)、24 h(T2)和48 h(T3)各时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IL-4,IL-10,IL-13的含量。结果 丙泊酚组和异氟醚组患者血清IL-4、IL-10和 IL-13含量术后均呈上升趋势,各指标各时间点间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T2、T3时丙泊酚组和异氟醚组IL-4、IL-10和 IL-13含量均较T0、T1时明显升高(均P<0.05);丙泊酚组和异氟醚组比较,T0和T1时IL-4、IL-10和 IL-13含量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2、T3时,丙泊酚组IL-4、IL-10和 IL-13含量均较异氟醚组增多(均P<0.05)。 结论 丙泊酚靶控输注比异氟醚吸入可更好地增强颅内肿瘤患者术后抗炎性水平,这可能也是丙泊酚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乌司他丁与甲泼尼龙对体外循环(CPB)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于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三组麻醉和CPB方法相同,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1.2×104 U·kg-1,甲泼尼龙组给予甲泼尼龙2.5 mg·kg-1,对照组给予氯化钠注射液。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T1),CPB开始后1 h(T2),CPB结束后1 h(T3)、6 h(T4)、24 h(T5)及48 h(T6)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并记录比较术后气管插管时间、ICU滞留时间等。结果与T1时比较,三组血清中IL-6、TNF-α浓度在T2~T5时均增加(P<0.05),T6时与T1时无明显差异(P>0.05);IL-10浓度在T2~T4时增高(P<0.05),T5、T6时降至T1时水平。T2~T5时,乌司他丁组和甲泼尼龙组IL-6、TNF-α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T2~T4时的IL-10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而乌司他丁组和甲泼尼龙组各时点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甲泼尼龙组和乌司他丁组术后发热日数、ICU滞留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缩短(P<0.05),甲泼尼龙组和乌司他丁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和甲泼尼龙均可以抑制CPB患者IL-6、TNF-α的产生并促进IL-10的释放,调节促炎-抗炎反应平衡,两者作用类似。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对围体外循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将40例拟行体外循环(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P组)和对照组(C组)各20例。P组CPB前10min颈内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05mg/kg,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CPB前(T_1)、CPB后和术后5个时点(T_2~T_6)采取中心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并进行静脉血气分析和血糖监测。结果表明,CPB前两组患者血糖、乳酸浓度和IL-6、IL-10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血糖和乳酸浓度在T_(2-5)时点下降显著(P<0.05),血浆IL-6水平在T_(3~5)下降显著(P<0.05);而P组IL-10水平在T_2~T_6时点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先给予盐酸戊乙奎醚0.05mg/kg可减轻围CPB期应激反应,可能与整体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使其趋于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5.
徐柏明 《海峡药学》2012,24(9):120-121
目的探讨异丙酚和异氟醚全身麻醉对老年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ASAⅠ~Ⅱ级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组和异氟醚组,分别使用异丙酚和异氟醚全身麻醉。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测定患者麻醉前、术后6h、12h和24h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h、12h MMSE评分均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且异氟醚组下降的幅度较异丙酚组更明显(P<0.05),术后24h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结论异丙酚和异氟醚全身麻醉均可降低老年患者术后早期的认知功能,异丙酚的影响较异氟醚少,术后认知功能恢复早,更适合于老年患者,两者均对术后较长时间的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胸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4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用药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术前、术后1、4、24、72 h的动态变化.结果 IL-6、IL-8术后1 h均显著升高,4、24、72h逐渐降低,乌司他丁用药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降低术后IL-6、IL-8、TNF-α的水平,对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测大叶性肺炎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30例大叶性肺炎急性期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液进行采集、离心、冻存,观察两组TNF-α、IL-6、IL-10浓度水平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血清中TNF-α、IL-6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IL-10浓度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TNF-α和IL-6的浓度明显降低, IL-10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与治疗前进行对比,治疗前血清中的TNF-α、IL-6浓度明显高于治疗后,治疗前血清中IL-10的浓度低于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TNF-α、IL-6和IL-10的浓度水平变化是大叶性肺炎的诊断标准之一,对儿童大叶性肺炎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七氟醚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对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cTnI)、B型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在医院进行全麻上腹部手术的8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七氟醚组(45例)和丙泊酚组(43例),七氟醚组给予体积分数为3%的七氟醚持续吸入;丙泊酚组维持丙泊酚血药质量浓度2~3μg·mL^-1持续输注,2组均同时给予瑞芬太尼0.4μg·kg^-1·h^-1持续泵入。连续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于麻醉前、术毕及术后12 h检测患者血清cTnI、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hs-CRP、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观察围手术期患者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毕及术后12 h,2组患者血清cTnI、CK-MB、BNP、hs-CRP、IL-10和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相同时间点丙泊酚组显著高于七氟醚组(P<0.05);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相比,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对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具有较好的改善心肌损伤和保护心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对体外循环大鼠的肾保护作用,将32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体外循环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组,每组8只,通过观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肌酐(Cr)以及肾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预处理组血浆TNF-α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但低于模型组(P<0.05),且高剂量预处理组较低剂量组低(P<0.05);模型组Cr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高剂量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组(P<0.05),与低剂量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肾超微结构的改变与上述指标的变化相一致。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对体外循环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并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在冠脉搭桥术围手术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方法:选取单纯冠脉搭桥手术患者57例。液相蛋白芯片系统(Liquichip)方法检测术前,术后1、4、24及72h的血浆中IL-6、IL-8、IL-10及TNF-α的表达水平,记录患者术后临床资料。结果:CABG组和OPCAB组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IL-6、IL-8、IL-10水平均较术前有明显升高,术后1h达高峰(P<0.05),术后72h水平仍高于术前(P<0.05)。TNF-α水平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组患者术后炎症因子水平与术前相比有明显的升高;CABG和OPCAB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