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对地下水的开采和管理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保障制度,亟需建立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通过回顾国内外地下水生态补偿的实践,梳理了地下水生态补偿的问题。在充分借鉴地表水生态补偿机制经验的前提下,结合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特点,完善了地下水生态补偿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框架。为寻求地下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理论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和完善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对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以及地区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生态保护成本(或效益)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依据"公平、公开、公正"和"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提出了水源区生态补偿概念;从生态补偿主客体的划分,补偿标准,补偿模式与补偿方式,补偿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理论框架,为建立和完善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水土保持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和法律依据,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完善的补偿资金制度体系,明确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确定补偿范围和标准,完善补偿机制理论支撑,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4.
根据水土保持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和法律依据,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完善的补偿资金制度体系,明确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确定补偿范围和标准,完善补偿机制理论支撑,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芳  王孟  叶闽 《人民长江》2010,41(24):101-104
建立与完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各生态环境建设参与者的积极性,而且对生态环境破坏者的破坏行为将起到经济制约,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建设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在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在水源区建立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和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及生态补偿的方式和实现的途径,并提出了实施生态补偿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武威市地下水管理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以地下水的生态补偿成本调控地下水取用成本,使其高于地表水供水水价,并对建设工程施工降排水的节水管理立法立规,建立节水奖补机制,来促进地下水节约管理。以期完善地下水管理机制,助力国家节水行动落实,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出适合石头河流域水源涵养区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对该区域生态补偿现状的分析及存在问题,建立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模型,根据模型计算受益区应补偿的费用,并对该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提出制定流域水权交易政策、探索异地开发模式、政府补偿、建立补偿基金等方面进行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建议,可推动涵养区经济社会、人民生活与生态环境保护、水源保护等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使石头河流域的生态补偿体系更为科学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实现流域健康的重要基础。当前南四湖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补偿存在补偿机制层级分明但衔接不足、目标明确但实施方案模糊、政策支持突出但资金来源单一、补偿方式多样但侧重事后治理等问题。重点从基本原则、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操作程序、管理体制等方面对南四湖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补偿制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长江、黄河和国际河流澜沧江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与涵养区,为保证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有效的三江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结合目前的研究状况,对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进行了思考,探讨了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补偿的主体和客体、方式和标准等。建立并完善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制度,是打开制约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颈瓶、从源头保护水环境和水源的一项长远、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大量利用地下水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补偿机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研究比较热门的课题,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从流域、森林和矿产资源这几个方面入手,很少有涉及地下水工程中的生态补偿机制问题。从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入手,提出地下水工程生态补偿机制,概述了国内外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状况。并以邯郸市羊角铺地下水水源地的开发利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下水工程建成后对当地生态与社会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确定了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对补偿方式提出了一些尝试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从"谁保护,谁受益"、"谁使用,谁付费"、"谁污染,谁负责"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总成本法、水资源价值法和水质补偿赔偿法的优点,确立了基于水量、水质修正系数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并以杨木水库为例估算了用水地区对杨木水库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所在地的生态补偿额度:16 746.06万元/年,即用水地区每年向水源保护区所在地支付16 746.06万元作为生态补偿资金。所建核算方法避免了传统方法仅考虑单一因素的计算,较为全面的反映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实际情况,对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国内外水流生态保护补偿理论研究情况,探讨了水流生态保护补偿的内涵,分析了国内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法规政策和试点实践开展情况,指出目前水流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法规体系建设滞后,补偿标准和量化评估规范等技术支撑体系尚不完善,补偿资金来源和补偿手段单一,配套基础性制度体系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协商机制和平台等,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和配套基础性制度及标准体系,推动补偿资金渠道和方式多元化,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汪炳  黄涛珍 《水资源保护》2015,31(2):99-102
从淮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管理角度出发,分析淮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管理机制建立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典型问题,提出应成立淮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专门管理机构,广开生态补偿资金渠道,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范围,探索多元化的补偿方式、完善法规制度和监督机制等相关对策。对完善淮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资金的利用水平、统筹和协调区域生态补偿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绍兴市大型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做法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汤浦水库现状,为保护好一库清水,展开了制度建设、生态补偿机制、水土保持面源污染控制、水质课题研究、生态工程建设等一系列工作。通过上述保护和治理措施的逐步实施,在水源地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可为水源地水质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长江大保护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是实施长江大保护重要机制.在总结流域生态补偿科学研究现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长江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对策.分析表明:流域各地方及上下游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时空关系及互馈机制、自然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动态核算与时空转换关系、市场化多元利益...  相似文献   

16.
以区域间水权交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同一流域和跨流域两种不同的区域水权交易特征,提出基于替代方案成本估计的生态补偿方法,建立基于生态补偿机制的区域水权交易价格定价模型,为水权交易制度建设提供方法储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国内外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的调研分析,提出应加强流域综合规划和规划环评,加强生态调度,建立环境友好的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体系;加强河流生态保护目标研究,尽快建立水生态监测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并建议设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为各项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18.
综述国内外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进展,研究太湖流域省际边界地区水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中的生态补偿问题,设计跨界河湖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体系,包括生态补偿依据、补偿范围、补偿主体和客体、补偿模式、补偿标的和标准,提出跨界河湖治理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即,加快生态补偿立法和规划工作;拓展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和生态补偿方式;完善生态补偿行政管理系统,健全生态补偿工作绩效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