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铸造》2019,(4)
概述了目前我国铸造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并对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高校、职业技术院校以及行业组织对铸造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我国铸造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急需人才的情况下,希望能为我国铸造行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针对今天铸造产业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探索高等技术人才培养的历程和经验,展示21世纪铸造顶级人才培养的理念,正视经验与问题,构建和谐教育体系,运用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对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教育是育人之事业,今天铸造产业后继缺人就是警钟,在铸业加速转型的今天,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自力更生来培养中国铸造高等人才是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当前我国铸造行业发展人才需求与高校铸造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铸造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探索了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强化工程实践和职业能力培养,推行"学历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铸造行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当前高校铸造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所存在的不相适应的状况及原因,论述了以本科教育与铸造工程师专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教学体系的构建,指出了高校与企业界的密切合作对于培养高质量的铸造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铸铁》2010,30(3):106-107
<正>人才的培养虽是一个老的命题,但知识经济时代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近十年来,我国铸造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铸造专业人才的强劲需求,而人才培养的大后方——高校又大多取消了铸造专业设置,因而铸造专业人才后继无人的局面引起了全行业的高度关注尽管各级行业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绵延不已,但效果和规模的局限,加之,实用的拿来主义盛嚣尘上.  相似文献   

6.
根据现代铸造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一对多”校企合作,实现双主体育人;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突显智能铸造特色;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在线教育有机结合,推进新形态教学改革进程;建设产教融合基地和生产型实训基地,多元化拓展实践教学;实现人工智能背景下创新型、复合型智能铸造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徐兆安 《铸造纵横》2007,(1):40-41,39
看了贵刊的《中国铸协代表团赴葡萄牙、美国访问总结报告》一文,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为铸造业培养人才的校长,任重而道远。中国铸造业要想从铸造大国走向铸造强国,首先要解决铸造人才问题。铸造人才严重短缺不仅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全世界的铸造业都面临“一将难求”的尴尬局面。专家们在文中也谈到了铸造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经验。在这里我想谈谈安徽应流集团在铸造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供铸造同行们参考,不对之处请专家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铸造》2016,(9)
<正>为推进全国铸造行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在本职工作中业绩突出的青年铸造工作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及其铸造分会于2015年开始设立"全国铸造行业优秀青年人才奖"。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和各技术委员会提名、投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主任委员工作会议研究审议、批准,授予以下人员2016年"圣泉杯"全国铸造行业优秀青年人才奖。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加快铸造行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很多优秀的铸造企业已经在创新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开始特别重视铸造技术人才的培养。铸造技术人才和铸造装备一样都是铸造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同的是铸造装备的应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通过引进与吸收、内部开发等方法得以实现,而铸造技术人才的培养却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和成本来慢慢地造就。通过多种形式培养适合当代铸造企业发展的优秀技术人才是推动行业提质增效的第一资源。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对铸造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系统性的战略工程。  相似文献   

10.
《铸造纵横》2007,(10):2-3
[本刊讯]为了推进铸造行业人才培养,加快铸造技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中国铸造协会在进行了大量调研和广泛听取企业意见的基础上,于2007年启动了铸造工程师资格认证。在认证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专家组认真讨论了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精神,借鉴了相关行业职称评定的标准,研究了铸造行业技术队伍的现状和趋势,制定了铸造工程师资格认证的各项标准及实施办法。为了更好的调动全行业从业人员学习进取的积极性,专家组在制定考试范围,[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