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总结13例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消化道类癌病例,检查方法包括消化道造影、CT和MRI检查。结果:13例肿瘤位于胃2例、十二指肠4例、阑尾1例、直肠6例。肿瘤直径小于2cm者8例,大于2cm者5例,最大者直径8cm。影像表现特点包括腔内占位病变、管腔变窄、管壁僵硬等。结论:消化道类癌在影像上的表现因缺少特异性而使得定性诊断困难,影像检查的目的是发现病灶、做出定位诊断、发现有无转移等异常,最后诊断仍需结合其它临床检查资料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2.
胸部创伤X线检查的有关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合理的采用检查手段使患者及早明确诊断。方法 将本院 1998年 7月— 2 0 0 2年 10月 5 16例胸部创伤进行X线检查的病人 ,分为 3组。A组 :单纯平片检查 372例 ;B组 :平片加CT检查 82例 ;C组 :平片结合透视下点片检查 6 2例。结果 A组 :肋骨骨折 2 12例、血气胸 92例、肺挫伤 85例 ;B组 :平片显示肋骨骨折 5 5例、血气胸 2 6例、肺挫伤 2 5例、CT显示肋骨骨折 5 6例、血气胸 31例、肺挫伤 4 1例、肝脏包膜下出血 1例、脾脏挫伤 3例 (其中 1例包膜下出血 ) ,其他部位骨折 7例 ,还有纵隔及横膈受损 2例 ;C组 :肋骨骨折 5 8例、血气胸 4例、肺挫伤 1例。结论 透视下点片可采用不同的体位进行检查 ,有利于骨折的显示提高确诊率 ;CT检查不受部位厚薄及多组织结构重迭的影响 ,有利于伤情较重、多发复合伤的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6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及其胃肠双重造影、超声及内镜检查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6例患者中 ,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3 3~ 66岁 ,平均 47岁。临床表现腹痛 5例 ,腹泻 3例 ,恶心 4例 ,呕吐 3例。 6例全部进行了胃镜和小肠造影检查 ,4例进行结肠镜检查 ,2例进行胃超声检查。结果 :本组病理证实病变累及食道 1例 ,胃部 5例 ,十二指肠 4例 ,小肠 3例 ,结肠 2例。结论 :胃肠道双重造影和内镜检查时 ,胃肠道粘膜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颈部外伤病人影像检查方法的评议。方法:收集本院MR、CT、CT+3D及普通x线等检查病例共45例进行回顾性观查分析。结果:45例病人均做MRI扫描,其中骨挫伤+脊髓正常3例,骨折+脊髓损伤8例,骨折+滑脱+脊髓损伤21例(3例并附件骨折);棘突骨折2例,椎体骨折7例,颈部软组织损伤4例:CT检查24例,阳性22例,阴性2例;CT+ 3D检查2人;普通x线检查20人,阳性14例,假阴性6例。结论:MRI与传统x线、CT、脊髓造影相比,具有显示脊髓解剖及脊髓病变形态特征的明显优势,近年来被广泛用于脊髓损伤的诊断,成为医生判断了解脊髓损伤病情最准确的无创检查,而且在估计其预后,协助制定治疗计划方面也体现出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16例经内窥镜及病理证实为Barrett食管的钡餐检查表现,初步探讨Barrett食管及其并发症放射学检查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Barrett食管的内窥镜和气钡检查的记录及表现,着重探讨气钡检查的X线表现。结果:食管内窥镜和组织学检查全部病例均有炎症改变,其他可见胃食管反流、食管溃疡和食管腺癌。放射学钡餐检查结果:Barrett食管炎4例,Barrett食管溃疡7例,Barrett食管癌5例。结论:Barrett食管及其并发症至今无明确放射学征象,改进对“Z”线的检查技术和方法,有可能提高其发现率。钡餐发现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同时并发食管炎、食管溃疡及食管癌者均应考虑到本症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我院内镜室自1984年至1994年间行纤维结肠镜及电子结肠镜检查4530例,发现105例回盲部鞭虫感染,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 以下消化道症状就诊行结肠镜检查男性2900例,女性1630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23岁。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腹痛、腹泻、便血、腹胀等,病程为15天至十年不等。实验室检查:大便培养(一),常规检查正常。  相似文献   

7.
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影像诊断(附3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检查方法。方法:30例均行口服法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其中2例行CT扫描,1例行MRI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30例中,腺癌9例,平滑肌肉瘤5例,腺瘤或息肉7例,类癌、间质瘤、管状腺瘤、神经节细胞瘤各2例,血管瘤1例。发生于十二指肠15例,空肠13例、回肠2例。恶性肿瘤多表现为:肠黏膜破坏,腔内或腔外不规则龛影,肠管局限性狭窄,壁僵硬,蠕动消失。良性肿瘤多表现为:肠腔内圆形、卵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滑,形态可变,黏膜平坦。肠壁软,蠕动正常。肿瘤向肠腔外生长者B超、CT、MRI检查占有优势。结论:对临床疑诊为原发性小肠肿瘤者应首选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小肠双对比造影检查与CT扫描相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提高肾癌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8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病例,就其B超、X线(静脉或逆行肾盂造影)、CT、MRI及血管造影表现及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中,80例行B超检查,均发现异常,确诊18例,误诊8例;48例X线检查,42例发现异常,确诊6例,误诊12例;72例行CT检查,均发现异常,确诊49例,误诊8例;12例MRI检查,均发现异常,确诊8例,误诊3例;69例血管造影检查,68例发现异常,确诊56例,误诊8例。结论:B超在发现肾脏病变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CT对确定诊断有较高价值,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肾癌的影像学方法。对CT不能确诊的可行MRI或血管造影,静脉或逆行肾盂造影检查助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复习国际脉管性病变研究协会(ISSVA)脉管性病变的最新分类,将影像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探讨总结儿童软组织脉管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方法:2008年1月-2013年4月在本院诊断为脉管性病变的患者共3120例,其中1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包括脉管性肿瘤43例、脉管畸形142例。将影像诊断(超声、CT、MRI)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85例中183例行影像学检查,正确诊断163例,误诊11例,未明确定性的为9例。其中单行US检查26例,占总影像诊断方法比例14.1%,诊断正确24例,误诊1例,未明确定性1例;CT检查38例,占20.5%,诊断正确34例,误诊3例,未定性1例;MRI检查61例,占33.0%,诊断正确50例,误诊6例,未定性5例;CT及US检查检查共32例,占17.3%,诊断正确29例,误诊1例,未定性2例;MRI及US检查23例,占12.4%,全部诊断正确;CT及MRI检查共3例,占1.6%,均正确诊断;1.1%(2例)无影像学检查。结论:不同性质脉管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影像和病理特征、生物学特性及治疗方法完全不同,影像检查和在影像导引下治疗对脉管性肿瘤的准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诊断与临床诊断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和临床检查对急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诊断的价值.方法:自2000年9月~2003年12月,对76例急性创伤性膝关节血肿病例进行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两项临床检查和MRI检查,后进行关节镜手术检查.所有病例平均年龄28.0±7.9岁,关节镜手术距受伤时间平均为5.0±1.4天,其中男性58例,女性18例;左膝损伤25例,右膝损伤51例,运动损伤32例,交通伤25例,滑倒扭伤、摔伤19例.所有病例伤后8小时内均出现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标准,对临床检查和MRI检查诊断ACL损伤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关节镜检查发现ACL损伤52例,正常24例.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两项临床检查共诊断出ACL损伤31例,正常45例;MRI检查共诊断出ACL损伤51例,正常25例.以关节镜检查为标准,临床检查诊断结果:真阳性数28例,真阴性数24例,假阳性数3例,假阴性数21例,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8.4%、57.1%、88.9%;MRI诊断结果:真阳性数49例,真阴性数22例,假阳性数2例,假阴性数3例,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3.4%、94.2%、91.7%.MRI诊断急性ACL损伤的准确度显著高于临床检查(P<0.01).结论:临床检查诊断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假阴性率较高,MRI是早期诊断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86例吞咽困难的病人分别在一周时间内作了食道钡餐检查和上部胃肠道内窥镜检查,以确定X线检查对吞咽困难病人的价值。食管的X线检查取俯卧斜位,同时观察动力和结构,摄取包括粘膜像在内的3张以上食管全长照片。内窥镜检查对食管炎病人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1级:正常;2级:轻度食管炎;3级:中度食管炎;4级:重度食管炎或狭窄形成。几乎所有病例X线检查均早于内窥镜检查。结果显示86例中有66例内窥镜检查阳性,其中食管炎39例,下食管粘膜环11例,癌瘤9例,其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X线检查在胸外伤方面的多种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20例胸外伤病例,按照不同病理表现进行X线分析。结果:肋骨骨折95例,胸腔积血28例,液气胸8例,气胸8例,肺挫伤67例,创伤性肺气囊18例,肺血肿12例,支气管断裂和膈肌破裂各1例。结论:X线检查是一种常规、方便、快捷的检查方法,在诊断胸外伤时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失败的各种因素,提高冠状动脉检查成功率。方法:255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13例检查失败,分析失败原因。结果:失败因素包括:心律不齐、心率过快6例,屏气不佳3例,没有把冠状动脉完全包在扫描范围以内2例,其它原因2例。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失败主要因素有心律不齐、心率过快和屏气不佳等,合理控制可提高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成功率,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工作在18F-脱氧葡萄糖(FDG)进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扫描与CT扫描胸部融合显像中的价值。方法:经螺旋CT扫描证实≤3cm的45例肺部小结节患者行18F-脱氧葡萄糖(FDG)进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扫描与CT扫描胸部融合显像,并分别在检查前、注射药物前、检查中及检查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护理解释。然后对患者的胸部结节的CT影像、PET影像的代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检查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PET-CT检查,其中27例恶性肿瘤中26例PET-CT阳性,1例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性摄取轻度增高,18例良性患者中只有3例结核球和1例炎性假瘤放射性摄取增高。所有随访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为100%。结论:PET-CT检查为一种昂贵的具有一定放射性的检查方法,耐心、细致、熟练的护理工作是PET-CT检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和病理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iysmal bone cyst,ABC)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以期提高ABC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中行X线检查20例,行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14例,部分患者在X线检查后进行了CT或MRI检查。结果:病灶分布于四肢长骨18例,脊椎8例、骨盆4例、下颌骨1例、跟骨1例;在X线和CT表现为上ABC表现为偏心性和膨胀性骨质破坏,MRI表现为多囊性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理均表现为含血囊腔及结缔组织性的间隔。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有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普通X线检查是最基本的首选检查方法,CT和MRI在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病灶内部结构和鉴别诊断上具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和比较CT与MRI 在中枢神经系统结核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49例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患者,男25例、女24例,年龄为12~78岁,平均36.6岁。依据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特征而确诊和分型。全部病例皆行CT检查,其中18例进行MRI检查。结果:所有病例依其病变侵及部位分为3型:脑膜炎型23例,脑膜脑炎型25例,以及脊髓型1例。23例脑膜炎型患者的CT检查,其中14例有脑积水、基底池及小脑幕密度增高等改变。但未发现脑实质的病变,其中2例又经MRI检查,结果相同。25例脑膜脑炎型患者的CT检查,其中18例除有上述脑膜炎型改变外,还可看到脑实质的损害。MRI检查了15例(CT检查阴性者7例、阳性者8例)均可看到脑膜增厚,脑内干酪样病灶,结核性炎症,粟粒结节及结核瘤等改变。1例脊髓型患者CT检查为阴性,然而经MRI检查却发现其脊髓增粗,蛛网膜下腔变窄,蛛网膜增厚。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利用CT与MRI皆可发现异常改变。MRI在显示脑脊髓实质性病变上优于CT,然而,CT在显示脑膜增厚及钙化方面却又好于MRI。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肠镜检查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接受肠镜检查的病人512例,其中麻醉组243例,选用手背静脉推注丙泊酚2mg/kg,行肠镜检查;对照组269例不用静脉麻醉,行常规肠镜检查。记录病人接受检查前后不同时点的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观察操作时间、清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等。结果:麻醉组操作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麻醉组检查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较检查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病人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肠镜检查中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可缩短操作时间,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检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10例均有X线平片检查,其中7例同时做CT扫描,3例做了MR检查。结果:10例中,8例X线平片显示病灶边缘清晰,可见偏心膨胀性改变,4例病变累及骨骺,4例X线示病灶内有明显的不规则钙化。7例行CT扫描显示病灶边界清晰和斑点、片状钙化。3例MRI检查显示病灶边界清楚,T1WI低信号、T2WI混杂稍高信号。结论:X线检查是软骨母细胞瘤的首选检查方法,CT和MRI是必要的补充检查方法。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可以提高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9.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影像学检查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均摄了平片,CY检查10例、MRI检查6例、DSA检查2例.结果:2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长管状骨18例,脊柱4例,骨盆3例,跖骨1例.平片和CT多表现为偏心膨胀性骨破坏,CT常可显示骨性分隔及液-液平,MRI检查多表现为多囊长T1、长T2信号特点,CT和MRI检查16例中有6例出现液-液平面.DSA表现实质期可见中等量肿瘤染色.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特别是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甲状旁腺肿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旁腺肿瘤的US、CT、ECT表现,评估各种检查方法对原发性甲状旁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原发性甲状旁腺肿瘤患者的术前影像资料.结果:病变位于甲状腺区域5例,异位4例;B超检查9例发现病变8例,均表现为边界清晰之低回声肿块;CT检查5例发现4例,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结节,有明显强化;ECT检查3例发现3例,均表现为病变区域结节状核素浓聚影.结论:US、CT、ECT对大部分原发性甲状旁腺肿瘤均能作出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多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