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是治疗血虚寒厥的方剂。二十多来,笔者运用此方治疗多种痛证,每收良效,兹举几例。[头痛]王×,男.43岁。1970年11月诊。头痛十数年,初时头痛如裹,昏胀沉重,逢阴雨及气候转凉时尤剧,后渐以头两侧及巅顶处为甚,呈掣跳痛,夜甚于昼,重时痛如锥刺,西医诊  相似文献   

2.
一、头痛彭××,男,42岁,干部。1984年3月6日诊。患者平素夜眠不实,常感头昏神疲。近两天头痛阵作,以巅顶及头项部为主,呈抽掣钻刺状,痛时辗转反侧,坐卧不宁,难以忍耐,甚至以拳击暂缓其势。夜间发作为甚,呻吟不止,彻夜难眠。伴有心烦懒言,倦怠畏冷,四肢不温。舌淡苔滑腻,脉沉弦。此乃清灵之区被寒浊所踞,伤及阳气,  相似文献   

3.
我在临床上运用乌梅丸方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介绍如下。一、头痛王××,女,40岁。1986年3月13日诊。巅顶头痛二年余,每遇风冷或月经来潮前发作。五天前因受凉而诱发,巅顶痛如针扎,连及左额,恶风寒,口干苦。舌体胖大,质暗红,  相似文献   

4.
(接上期)五、头痛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促进全身气血之流畅,气畅则血畅,气郁日久则血必随之而瘀。肝脉上于巅顶,肝血瘀阻则巅顶作痛。血府逐瘀汤疏郁活血,绰肝气条达,气畅血行,则头痛自除。张老认为,此类头痛临床除以痛处固定,其痛如刺,舌质紫有瘀斑,脉弦长或弦  相似文献   

5.
乌梅丸本是《伤寒论》中主治蚘厥的要方,笔者以之治疗多种类型的头痛,亦获显著效果,举例如下: 1.刘×姐,女,38岁,1967年7月初诊。主诉:头痛近十年。其痛于每日上午八点开始发作,痛在巅顶,其痛如劈,中午以后,则疼痛自然减轻。常因头痛影响劳动。刻诊:患者双手抱头而卧,烦躁不安,食少,  相似文献   

6.
剧痛,一般认为多属实证,然笔者临证以来,曾遇到许多剧痛病证,初以实证论治,立于“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之理,采用泻法,反而其痛益甚,后以补法治愈,说明剧痛并非全是实证,其中也常有因虚所致的,医者不可不知。现举验案四则以资佐证。一、头痛景××,女,16岁,1982年5月26日就诊。患者上初中时,因患头痛,如刺如裂,如刀劈斧砍,不能忍受。而休学一年,经某医院诊为“神经性头痛”,医治无效。其证:头痛以前额、两侧(太阳穴处)为主,并上及巅顶,下连眉棱,目不能开,头不能抬,昼不能安,  相似文献   

7.
验案二则     
验案二则山西省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037008)何钦案一巅顶痛同发耳鸣刘×女36岁1988年4月4日初诊。患者巅顶痛、耳鸣响同时发作5年,头顶有热感,痛若锥刺。双耳鸣如吹口哨,声声不止,昼夜无定时,逢恼怒劳倦后多发。自觉饮食如常,痛止亦如常人,曾赴外...  相似文献   

8.
刺血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血疗法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可用于临床各科疾患。为使此疗法进一步推广应用,简要综述近10年来的有关文献。1 临床应用 1.1 内科:三棱针点刺百会、太阳、印堂、和翏、天柱、大椎,每穴出血2~4滴,每周2次,并配合按摩,治疗高血压50例,有效率90%。其中Ⅱ、Ⅲ期疗效较稳定。邓氏以太阳、印堂为主穴,额痛加攒竹,巅顶痛加百会、四神聪,项强加风池,眩晕耳鸣加头维,各穴点刺0.2厘米深,出血5~6滴,体质壮实,头痛严重者至10余滴。刺  相似文献   

9.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原穴,具有平肝、泻热、降逆、清理头目的作用。根据《内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肝经诸疾取太冲有独到之处,临床应用收效良好,现举例如下:1 平肝泻火 王××,女,50岁。1995—6来诊。 主诉:偏头痛发作2天。因生气致头痛欲裂,右颞颥额痛甚,痛及巅顶,伴夜不能寐,口苦目眩,舌红少津。辨证为厥阴少阳风火相逆。治疗先取右侧太  相似文献   

10.
例1.许××,男,30岁。1987年8月诊。两月前在田间劳动时,休息于水边,嗣后便头痛。曾在沈医大治疗二个月之久,无有效果。诊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苔白腻,脉濡。分析:外感风湿,上犯巅顶,清窍被蒙,清阳不升故头痛如裹;湿为阴邪,故纳呆胸  相似文献   

11.
程××,女,36岁。1987年5月4日入院。头痛四年余,时轻时重,痛如针刺,两太阳尤甚,时向巅顶走窜。曾做脑电图及脑CT 扫描未见异常。屡用麦角胺咖啡因、利眠宁、索密痛,效不  相似文献   

12.
王××,女,22岁,1979年来诊。主诉:每月均有7~8天头顶痛,痛时难以忍受,且月事久未来潮,历时3年有余。曾在外院多处治疗,疗效不显,又及于我处。诊为肝郁气滞,厥阴头痛。取其脊之肝俞以治其本,肝经原穴太冲以治其标,局部百会以应其症.一次见效,3次痊愈。不久月事来潮。  相似文献   

13.
一、行经目痛张××女36岁干部于1984年2月6日就诊。患者近半年来,每遇行经之际,眼目涩痛,视物模糊,头痛眩晕,经后其症自愈。曾在外院妇科诊为慢性宫内膜炎;眼科诊为结膜炎、角膜炎。查:面色无华,两目白睛微红,右眼黑睛有灰白色星翳。舌淡,脉细。证属肝血亏虚。治宜和肝养血,祛风明目。方用当归补血汤:  相似文献   

14.
刘俊 《河南中医》2003,23(6):72-72
高血压病属祖国医学“头痛”、“眩晕”之范畴。《内经》记载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肾虚则头重高摇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认为本病的眩晕与肝肾有关。《千金要方》指出 :“肝厥头痛 ,肝水厥逆 ,上亢头脑也” ;“其痛必至巅顶 ,以肝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故也……肝厥头痛 ,必多眩晕”。认为头痛、眩晕是肝火厥逆所致。《丹溪心法》亦说 :“无痰不眩 ,无火不晕。”认为痰与火是引起本病的另一种原因。临床做健康指导时 ,也应体现辨证施护的原则。1 心理护理①做好入院宣教 ,使患者尽快适应新环境 ,满足患者身心两方面需要。②工作人…  相似文献   

15.
巅顶头痛,以其“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冷庐医话·头痛》),又称厥阴头痛.其为厥阴经气逆乱,循经上冲巅顶,故曰“肝气逆则头痛”(《脏气法时论》),或谓“气不上下,头痛巅疾”(《方盛衰论》).临床上以  相似文献   

16.
蔡××,男,41岁。1987年8月12日诊。前额疼痛四年,痛剧时有呕恶感,多家医院皆诊为神经性头痛,久治不效。现头痛阵发,前额痛如锥刺,失眠,便秘尿黄。查头部青筋暴露,颜面潮红,眼睑青紫,舌尖暗红,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运用益气平肝法治疗头痛、眩晕、失眠等症之因子中气下陷与肝阳上亢相互并见者,收到较满意的疗效。今举典型病例三则如下: 一、眩晕姚××,女,70岁,1975年8月12日诊。有眩晕头痛病史二十余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曾经某院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此次发病亦已十余日,头晕目眩,不能起坐。查  相似文献   

18.
经期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笔者用唐氏加味柴胡汤合兼金散加减治疗经期头痛,止痛快,疗效巩固。现择二例报导如下: 例1.张××,女,48岁。1984年4月10日诊。经期头痛已5年。此次月经来潮,头痛如劈,以两侧疼痛为主,上连巅顶,伴头晕失眠,口苦纳呆,脉弦细略数,舌边尖红。诊断:经期头痛(肝气郁结型)。  相似文献   

19.
盛暑炎热,持久吹电扇风可使人致病,笔者曾治二例。【巅顶疼痛】周××,女,39岁。1988年7月15日诊。三周前,夜间入睡未关电扇,醒后感头部沉重而痛,次日延医治疗,予以复方阿斯匹林及维生素B_1、注射安定痛并服消炎痛  相似文献   

20.
梅××,女,11岁,1983年4月1日就诊。头痛眩晕,痛如抽掣,有胀热感,以巅顶为甚,发作有时,来去急速。伴烦扰不安,失眠纳差,口苦,神疲。一医作感冒治之无效。一医投小柴胡汤加川芎、蒿本,煎服一剂后头痛眩晕加剧,并见耳呜,口渴,作呕,烦躁易怒,便秘溲赤,入夜梦惊,弄舌,其面红目赤,两目盈泪畏光,舌边红少津,苔白簿,脉弦而数。证属肝火头痛。系肝阴不足,肝阳偏旺,化火上扰清窍,复因误用辛散,火愈炽则阴愈伤,有欲动风之势。法当清肝降火,养阴熄风,佐以通便通络。拟方:羚羊角粉0.5克(兑冲),钩藤8克(后下),白菊、夏枯草、北沙参、花粉、生地、瓜蒌仁各9克,鲜茅根15克,鲜竹6克,络4克,5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