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稳定期腹膜透析患者心理一致感与应对方式的状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心理一致感量表(sense of coherence,SOC-13)、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对86例稳定期腹膜透析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腹膜透析患者心理一致感和应对方式的状况及其相关性。结果稳定期腹膜透析患者心理一致感总分为(60.93±13.77)分,处于较低水平。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由高至低依次为面对、回避、屈服,其中回避和屈服维度得分均高于临床常模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面对维度与常模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一致感、可理解感、可控制感和意义感与面对维度呈正相关(均P0.05),与屈服维度呈负相关(均P0.001)。结论稳定期腹膜透析患者心理一致感处于低水平,患者较多采取面对和回避两种应对方式。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的患者其越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2.
陈懿  冉莉君  何季芳  明超 《护士进修杂志》2020,35(10):939-941,955
目的探讨罗伊适应护理模式对玻璃体切割术患者心理韧性及应对方式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0月120例于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罗伊适应护理模式,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心理韧性,应对方式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MCMQ回避、屈服评分均下降(P0.05),心理韧性评分、MCMQ应对方式评分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MCMQ回避、屈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心理韧性评分、MCMQ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伊适应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玻璃体切割术患者心理韧性,降低焦虑和抑郁负面情绪,有助于改变其心理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及应对方式现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215例UA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者心理一致感得分为(65.90±9.91)分;应对方式各维度的条目平均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回避、面对、屈服;性别、吸烟史、病程、合并症对心理一致感有影响,回避受性别、婚姻状况、病程的影响,屈服受病程和合并症的影响;面对与心理一致感总分及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5),屈服与心理一致感总分及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0.01),回避与意义感呈正相关(P0.01)。结论:UA患者心理一致感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多数患者选择采取回避方式。护理人员应将心理一致感作为一项重要指标,针对各维度得分制定干预措施,促使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知识-社会-心理照护支持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首发脑卒中住院患者80例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以脑卒中标准化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知识-社会-心理照护支持模式。两组均干预3个月。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医学应对问卷(MCMQ)及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DL评分及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MCMQ量表面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屈服和回避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知识-社会-心理照护支持模式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应对方式及ADL,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一致感与应对方式现状及两者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某三级甲等医院508例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型糖尿病病人总体心理一致感得分为(63.71±11.55)分,条目平均分为(4.90±0.89)分;应对方式中面对、回避与屈服各分量表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P0.001);面对与心理一致感总分、理解能力和价值感呈正相关(P0.05或P0.01),回避与管理能力呈负相关(P0.01),屈服与心理一致感总分及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2型糖尿病病人的心理一致感水平有待提高,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以提高病人运用积极应对方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心理一致感对艾滋病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取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及医学应对量表对160例艾滋病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心理一致感与应对方式调查测评,讨论患者的心理一致感与应对方式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艾滋病患者在心理一致感方面得分均值是(63.5±10.2)分,三因子里领会能力方面的分数最多(5.1±1.0)分,价值感与治理能力得分分别是(4.7±0.8)分和(4.6±1.1)分;艾滋病患者这三类应对形式分量表的平均条目是面对(2.2±0.4)分,回避(2.2±0.2)分,屈服(2.0±0.5)分;艾滋病患者面对分量表分数都比常模低,回避与屈服分量表分数都比常模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对和领会能力、价值感与心理一致感体现为正相关(P0.05);回避和治理能力体现为负相关(P0.01);屈服和治理能力、领会能力、价值感、心理一致感都体现为负相关(P0.01)。结论艾滋病患者在心理一致感方面急需提高,护理工作者宜结合患者切实状况开展个体化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采取面对这一正面形式主动应对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干预对化疗间歇期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及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纳入化疗间歇期乳腺癌患者82例,以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基于此给予自我效能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心理弹性[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社会支持[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Q)]、应对方式[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自我形象[采用乳腺癌患者自我形象问卷(BIBCQ)]及生存质量[采用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B)]变化。结果:干预后,两组GSES评分、CD-RISC各维度评分及总分、SSQ各维度评分及总分、MCMQ中面对方式评分、FACT-B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P0.05);干预后,两组MCMQ中回避及屈服的应对方式评分、BIBCQ总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我效能干预能提高化疗间歇期乳腺癌患者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水平,利于患者获取更多社会支持资源,并选择积极应对方式面对疾病,提高患者自我形象感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艾滋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负性情绪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1日~2019年2月1日收治的9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疾病不确定感[采用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应对方式[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等得分情况,分析疾病不确定感与负性情绪以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艾滋病患者MUIS量表总分为(104.19±10.57)分,处于中等水平,4个维度单条目平均得分由高至低分别为不明确性、不一致性、复杂性、不可预测性;焦虑发生率为71.11%,SAS评分为(54.74±9.12)分,抑郁发生率为65.56%,SDS评分为(53.11±10.27)分;MCMQ各维度单条目平均得分由高至低分别为面对(2.31±0.56)分,回避(2.20±0.43)分,屈服(2.12±0.41)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回避、屈服的应对方式与疾病不确定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面对的应对方式则与疾病不确定感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艾滋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较高,焦虑、抑郁较常见,容易产生回避、屈服心理,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降低疾病不确定感,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对肝硬化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应对方式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某三甲医院肝硬化患者110例,按病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健康教育,观察组在传统健康教育基础上给予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焦虑抑郁状态[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自我效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应对方式[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量表(MCMQ)]。结果:干预后,观察组HAD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GSES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MCMQ中的面对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回避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屈服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可明显降低患者焦虑抑郁水平,改善患者应对方式,提高患者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0.
苏洁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2):3318-3321
目的 探讨渐进性放松训练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该院收治的CML患者7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渐进性放松训练,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 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 AMD)、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癌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C30)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HAMA评分、HAMD评分、MCMQ中屈服及回避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面对评分及EORTC-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渐进性放松训练能有效缓解CML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促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大肠癌肠造口病人心理一致感现状及其与自尊、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和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140例大肠癌肠造口病人进行问卷调查,构建心理一致感与自尊、应对方式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大肠癌肠造口病人心理一致感总分为(54. 21±14. 54)分,处于较低水平;心理一致感与自尊、面对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462和0. 511,P0. 01);与回避和屈服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 213和-0. 442,P0. 05或P0. 01)。自尊对心理一致感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 172和0. 254,应对方式在自尊和心理一致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结论]医护人员应采取提高病人自尊、引导病人积极应对压力等干预措施,帮助病人提高其心理一致感,以促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对癌症患者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住院癌症患者完成一般资料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医学应对问卷(MCMQ)、中国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QLQ)调查。结果符合条件的234 例患者中,54.27%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MCMQ面对因子(r=-0.378, P=0.006)和回避因子(r=-0.374, P=0.008)与抑郁情绪呈负相关,屈服因子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r=0.684, P=0.000)。MCMQ面对因子(r=0.232, P=0.043)和回避因子(r=0.317, P=0.000)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屈服因子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r=-0.479, P=0.007)。分别以抑郁程度和生活质量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回归方程分别为:Y(抑郁程度)=-0.631+0.161X3(屈服),Y(生活质量)=3.317-0.085X3(屈服)+0.257X2(回避)。结论应对方式是影响癌症患者心理和生活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一致感与应对方式现状及两者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某三级甲等医院508例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型糖尿病病人总体心理一致感得分为(63.71±11.55)分,条目平均分为(4.90±0.89)分;应对方式中面对、回避与屈服各分量表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P〈0.001);面对与心理一致感总分、理解能力和价值感呈正相关(P〈0.05或P〈0.01),回避与管理能力呈负相关(P〈0.01),屈服与心理一致感总分及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2型糖尿病病人的心理一致感水平有待提高,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以提高病人运用积极应对方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李宁  熊英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01-803
目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理状况、应对方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心理及行为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心脏患者心理状况问卷(HPPQ)、医学应对问卷(MCMQ)分别对85例UAP患者和88例AMI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应对方式进行测评.结果 AMI组患者心理状况差于UAP组患者(P<0.05);UAP组患者与AMI组患者在采用回避、屈服的应对方式上的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的应对方式(面对、回避、屈服)与心理状况的不同维度(自主健康感、无能为力感、沮丧感、社交障碍感)之间的相关性也有所不同.结论 AMI比UAP患者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对UAP和AMI患者应采取不同应对方式的干预以促进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回馈教育联合激励式心理干预对胸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心理应激状态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80例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就诊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胸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采用常规教育联合激励式心理干预(对照组, n=37), 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采取回馈教育联合激励式心理干预(联合组, n=43)。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围术期心理应激状态〔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应对方式〔医学应对问卷(MCMQ)〕变化情况, 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结果干预5 d后较干预前, 两组SASRQ评分、MCMQ回避维度评分、MCMQ屈服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GSES评分、MCMQ面对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联合组相较于对照组, SASRQ评分、MCMQ回避维度评分、MCMQ屈服维度评分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GSES评分、MCMQ面对维度评分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家庭跟进式护理联合情志干预对卧床老年肺炎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2017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卧床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出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为60例。并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工具(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估、采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Feifel H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对患者的应对方式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HAMA评分分别是(11.87±1.83)分和(12.56±1.64)分,HAMD评分分别是(11.65±2.02)分和(12.45±2.09)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的SF-36评分在各个维度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应对评分均上升(P0.05),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回避和屈服评分均降低(P0.05),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卧床肺炎患者,出院后进行家庭跟进式护理联合情志干预的方式,能够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积极的医学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与心理社会适应、应对方式的现状及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病耻感量表(SSCI)、帕金森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量表(PAS)和医学应对方式量表(MCMQ)对266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得分(54.3511.25)分;心理社会适应总分为(83.7915.27)分;应对方式中,面对型应对方式得分(16.284.15)分、回避型应对方式得分(17.29±2.22)分、屈服型应对方式得分(11.052.86)分。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与心理社会适应及面对型应对方式呈负相关关系,与回避及屈服型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关系。面对和屈服型应对方式在帕金森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对病耻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不良,常采用回避和屈服型应对方式,病耻感较高;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的患者能直接或间接通过面对、回避或屈服型的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的病耻感,可通过提高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采用积极面对的应对方式改善患者的病耻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心理一致感和健康行为的现状,以及应对方式在心理一致感与健康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对某三级甲等医院的27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脑卒中患者面对应对方式得分低于常模,回避及屈服应对方式得分高于常模(P0.01);脑卒中患者心理一致感总分为(65.79±9.85)分,处于中等水平;健康行为总分为(123.17±18.62)分,处于一般水平;心理一致感与健康行为呈正相关(P0.01),应对方式中的面对与心理一致感和健康行为呈正相关(P0.01);回避、屈服与健康行为呈负相关(P0.01)。Bootstrap法分析应对方式在心理一致感与健康行为间起到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40.47%。结论心理一致感、应对方式对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应对方式在脑卒中患者心理一致感与健康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提示临床医护工作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心理一致感,同时改善患者的应对方式以提升患者的健康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阳性强化行为护理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81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阳性强化行为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干预后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面对得分较低,屈服、回避得分较高,干预后两组面对得分均较干预前有所上升,屈服、回避得分有所下降(P0.05),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阳性强化行为护理可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促进其选择积极应对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D)患者生命意义感、领悟社会支持及医学应对方式三者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生命意义感量表(C-ML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及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对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72例P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PD患者生命意义感得分为(37. 21±4. 94)分; PD患者生命意义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 0. 01),与医学应对方式中的面对维度呈正相关(P 0. 01),与回避、屈服维度均呈负相关(P 0. 01);家庭支持、面对是患者生命意义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两者共解释生命意义感总分75. 5%的变异。结论:PD患者生命意义感水平相对较低,临床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患者社会支持水平,鼓励其积极应对疾病,以促进其生命意义感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