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规模在急剧膨胀中出现了规模增长过快、运作不够规范等问题。风险防控的关键是从政府、银行、平台三个层面分别解决和管控,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管控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经济风险。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因而需要综合运用三种手段。管控风险的行政法、财政法和金融监管法律制度资源是平台风险管控的长效机制,也是破解平台风险体制机制难题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现状和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控风险的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推动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制度体制、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使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现了巨大的债务风险。因此分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形成原因、建立债务风险判别预警机制对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取相应指标,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判定了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状况,并探索了债务风险的成因及影响,从规模控制、预警制度、机制体制完善、创新平台融资模式和加强金融机构控制力度5个方面提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地方投融资平台作为最活跃、最值得关注的融资主体,引起国内学者和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地方投融资平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分析总结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中凸显的各类问题,从投融资平台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分权财政下提供优质公共品是地方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地方公共品供给竞争中存在地方投资范围不清、结构不合理、投资规模非理性膨胀、地方投融资压力重、制度内外融资并行、债务风险突现等问题。财政分权与地方投融资体制不完善是问题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6.
从地方融资平台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风险,相应的给出一些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对策。1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现状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也深受影响。结合国情,我国继续采取积极地财政政策,通过减税降息、增加政府投资和公共财政支出等措施刺激国内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2008年11月,中央政府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政策。为拓宽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资金渠道,央行和银监会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合规的投融资平台吸引银行信贷,并鼓励其通过债务工具进行融资。在政策激励下,各地的政府融资平台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截止2010年6月末。中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达7.66万亿元,城投债余额为4882.5亿元;再加上财政部代放的地方政府债券2670亿元,地方政府公开可以计算的总债务截至6月末已超过8.42万亿元。  相似文献   

7.
以投融资方式创新为特征的风险投资制度和以科技园及孵化器为特征的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经济组织制度成为新经济两大核心制度创新。2002年,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提出:“形成一些规模企业 构造两个运作平台”;“以华工创投为主体的项目筛选、孵化运作平台”;“以华工大学科技园为主体的项目培育、资产运作平台”;旨在形成一种集技术转化、资本运作、项目经营等多项功能在内的可持续有效转化的——“华中大模式”。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高新区投融资体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区需要建立由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健全、高效的投融资体系,以保证不同发展阶段和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融资需求.在从制度、政策、管理模式和主要融资方式方面对国内外高新区的投融资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后,总结出了健全我国高新区投融资体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融资机制为知识创新提供了一个理想平台,从根本上有利于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并进而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风险投资的这一战略价值,要求政府在发展风险投资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发展风险投资,政府的主要职责不是直接投资“开店”,而是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构建一套有利于技术创新、小企业创业和风险投资运作机制的制度基础和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效缓解了地方建设资金短缺的发展瓶颈,拉动了地方经济迅速回升,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问题与风险也逐渐突显,在此借鉴了国外地方债务管理模式,通过多种措施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规范其融资,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经济”的实质是,现代高新技术和人的智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现代技术的基础是科学,科学的基础是哲学,因此我们要想真正把科学和技术搞上去,就必须学习和移植代表理论思维结晶的各种哲学思想,而不能仅仅学习和移植科学和技术。此外,哲学思想也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土壤。  相似文献   

12.
梁清煜 《大众科技》2012,(8):100-101,33
水土保持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对水土保持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  相似文献   

13.
信用的起源、发展、形成与应用型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信任、信誉、信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信用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信任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信誉是正向信任的累积效应,信用则是信誉的长期积累并具有商品特性,尤其是具有货币的流通、贮藏、支付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探讨区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的耦合协调机制,构建二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对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水平,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度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各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299~0.654之间,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整体显现出“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格局,以及“高高—低低”集聚的空间关联性。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市场竞争程度、政府科技创新支持、环境规制、区域城镇化率等因素对我国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并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据此,基于这些驱动因素的异质性影响,提出了促进区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广东省高度重视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发展,采取了完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平台建设等行之有效的举措,但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比较,还存在信息沟通不畅、产品创新能力不够、专业机构缺乏等薄弱环节。对广东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梳理与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杜晶晶 《科教文汇》2013,(25):11-14
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对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对新马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异同分析,进而得到两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西藏区域科技合作与科技援藏的战略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援藏是支援我国西藏自治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提升西藏科技"造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应用的重要桥梁,也是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构建西藏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依托,因而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通过近20年的科技援藏与西藏区域科技合作,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技援藏的战略思路为:制定并实施科技援藏规划,构建可持续和长效合作的科技援藏机制,探索区域科技合作交流全方位立体互动模式,激发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技援藏,推动科技援藏与自身科技能力提升相结合。科技援藏与西藏区域科技合作的保障对策为:建立对口援藏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科技援藏工作;建立和完善科技援藏项目的跟踪协调评价制度;加强科技援藏的监督管理和评估机制;形成中央、援藏省市和西藏自治区三方联合支持的综合保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为科技援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对比中外期刊 找差距 谈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国外有代表性的材料科学期刊各9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找出差距,结合国外科技期刊的最新发展动向,提出了发展我国科技期刊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已成为我国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分析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构建校企平台,加强高校产学研合作,建立技术转移机构,促进知识产权实施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算法设计的能力、算法分析的能力),同时能够训练学生的算法设计思维。在本文中,主要分析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可行的解决对策,以及探索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