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鹏 《华中建筑》1990,(3):27-31,22
建筑的外部空间形式往往是高层次的建筑理论的重要表现途径,对建筑的形体塑造的研究与讨论虽不时兴,但却值得,这将会直接地提高建筑创作实践水平。本文拟就对某些建筑形象中的“雕塑性”形式感问题及其创造作些肤浅的探索。一“雕塑感”——建筑中的美学现象在建筑评论文章中,“雕塑感”一词常被用来品评一些具有个性的建筑形象,表达了品评者对建筑外的空间形象的心理感受:建筑的外形特征使他们联想到了雕塑艺术。例如:  相似文献   

2.
工业建筑的形象来源于对功能的真实反映,处理好建筑形象应针对其形象的真实性这一特征,从整体形象特色、结构的美学表现、严谨的细部和独特的识别性等几方面论述了工业建筑的空间与形象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建筑各流派中.无论是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建筑.解构主义或是其他流派.许多建筑设计利用基本几何形体所具有的个性和理性特点为创作手法,营造纯净几何空间.更有众多惯常使用基本几何形体作为造型语言的建筑师:“一直以简单几何形体为本”的卢斯.以单纯几何形体为手段来反映宇宙客观规律的俄罗斯的构成主义.后现代主  相似文献   

4.
沈福煦 《华中建筑》1994,12(1):27-30,38
建筑形象的视觉感受沈福煦一建筑形象的认知从视觉说,建筑形象只分实体和空间两部分.建筑的实体形象是指视线所及的对象(建筑实物);建筑的空间形象则比较抽象,它指的是视线行进着的、被建筑实物所限定的部分.如图1所示,通常认为a是建筑外形而b是室内,其实从建...  相似文献   

5.
依据建筑设计工程实例 ,就“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 ,“富有个性魅力的建筑形象”等方面作了详尽的叙述 ,而且在“富有个性魅力的建筑形象”的表述中 ,就如何“准确把握建筑的性质” ,“重视环境、文化、氛围的利用” ,“以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科技为创作源泉”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鲍英华 《华中建筑》2012,(12):17-19
“空白”存在于建筑作品中,表现在作品的功能、实体、空间以及审美时序等各个层面。该文通过解析空白艺术形成的内在因素,明确建筑作品中存在着表现为形象空白和意义空白的艺术空白,从建筑作品的功能的未确定、实体界面的虚空、空间效果的虚化以及审美时序的中断4个方面来分析空白艺术在建筑作品中的具体的表现形式,揭示了建筑作品中空白的存在与建筑意境生成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建筑创作应重视空白艺术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应有意识地建构建筑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这几年,农村集镇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住宅的新建、改建,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建设之快为农村历史上前所未有。但问题是在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式千遍一律,时代感欠佳,建筑造型缺乏变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认为有三点。1.是历史上“左”的思潮影响,致使民居形体乏味单调,推行“一个样”,造成民居不敢正视建筑美学和建筑艺术。2.集镇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建筑美学素质。3.只求适用,少讲美观造型。  相似文献   

8.
雕塑与建筑同属造型艺术,他们都涉及到三维、空间、实体。在当今的建筑形体塑造中运用雕塑艺术的手法是设计中的一大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注重工业化、国际时尚的几何形体美;表现曲面形体构成的自由美;运用反形式美学理念追求的残缺美。我们从雕塑艺术的角度上来看建筑形体塑造,是试图从与建筑相邻近的艺术语言中寻求新的突破点,试图从纯净的建筑构成元素的表观上来看建筑的形体语言。  相似文献   

9.
王春晓 《华中建筑》2001,19(4):34-37
该文通过对师泽园宾馆建筑设计的介绍,阐述了建筑师在满足功能要求前提下对表现建筑几何形体,动感形象和人性化空间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及其对建筑个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所有的建筑物本身都应是为了某个地方或某个特殊的计划而设计的,都必然为我们的感官所感应,抑或卓越,抑或平庸。但建筑作为一个整体,一种艺术之外的艺术品,她的产生是以对众多现实情况积极认识而进行构思设计为起点的。这一认识和构思过程将融合形状、材料、地点、社会活动及特殊历史等不同意义,通过形体和空间的创造来展示周围的主要氛围特征,并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加以创新和改善。基于这一原则,在构思设计芜湖卷烟厂综合办公大楼中,尝试运用新的建筑语言来表现这一建筑的内在特征,创造独特的外在形象和良好的空间品质。一、特征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甲午海战纪念馆的建筑形象没有创新之意,认为它如有关甲午海战电影资料艺术形象的复现,也似一种跨艺术行业的艺术形象转移。文中力求主张“建筑是表演历史的艺术形式,而不是重复历史的实在形式”的论点。  相似文献   

12.
钱锋  王伟东 《新建筑》2009,(1):72-74
结构设计是体育建筑形象创新的主要动因。通过回顾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历史,总结了现代体育建筑结构设计发展和形象创新的相互作用规律。从体育建筑已有结构技术体现层次、体育建筑已有结构形式组合和剪裁层次、体育建筑结构的创新层次等三个层次,提出了结构设计推动体育建筑形象创新的具体手法,包括:结构形式的灵活选用和真实表达、结构构件的细部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的组合或剪裁、结构仿生与仿形、计算机辅助设计创新、表现文化传统、结构体系创新等。  相似文献   

13.
张文聪 《四川建筑》1995,15(1):42-45
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今天,搞好纪念性建筑的规划、设计,为推动我国的现代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的.纪念性建筑,作为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建筑,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精神性的纪念上,它具有制约空间,塑造形象和跨越时代的特点,它是用一定的形象塑造反映出某人、某些主要的历史事件的精神文化价值,往往以崇高、伟大等概念进行正面歌颂的形式来表达。纪念性建筑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是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服务的,建筑的目的,反映着一定的阶级利害关系,建造出来的形象,必须要反映出一定阶级的思想特征,并隶属…  相似文献   

14.
从建筑表现、形体空间、建筑思想三个方面解析了扎哈·哈迪德建筑大师的建筑语言,同时体现了她的建筑的表现手法、形体空间的塑造以及建筑设计的理念,以创造出更多非凡的建筑.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解读建筑案例,探究拱结构形态对建筑局部和整体形象表现的作用,在拱结构的传统应用与衍变中,试图找到建筑艺术与结构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拱结构形态表现建筑艺术的原因,并通过详细分析、论证一些国内外的著名建筑案例,整理归纳拱结构形态的艺术化处理规律和总结拱结构形态的表现手法。此外,该文研究的拱结构主要是以砖石为材料的传统拱结构在建筑方面的应用,因此我们探究的主要方向是砖石拱结构在建筑美学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王琦 《安徽建筑》2001,8(4):2-3
建筑艺术是建立在人类工程能力基础之上的“实用艺术”,这使得建筑师的艺术创作不仅仅是造型与空间的推敲,同时还是对技术手段与力学法则的有机整合。在整个建筑艺术发展史以及现代建筑的实践中,许多经典的建筑作品无不是技术手段与艺术创作的最完美结合,本文试图从建筑艺术这种特有的属性出发,结合大量国内外作品实例,对建筑创作中技术形象与艺术形象的有机结合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以求对建筑创作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瑜  何镜堂 《南方建筑》2020,(2):120-125
文化中心建筑组群中的场馆设计受到建筑场地的约束、统一的建筑形象以及建筑体形体量的严格限定,面临着在满足整体性的基础上建筑个性探寻、文化的建筑语言转译以及建筑形体设计操作方式的问题。通过解析天津文化中心博物馆与济宁文化中心图书馆的场馆设计,为此类设计命题寻求相应的设计方法。基于地域性、时代性与文化性的思考,以整体观视角在以下三个层面展开思考。在城市设计层面,在场馆外部以“造境”组织公共空间。在建筑空间设计层面,在场馆内部以“写意”空间呼应地域文化脉络。在建筑形体设计与建造细节层面,以精细的“工笔”谱写场馆的理性形式与材料细部构筑。文化中心建筑组群中的场馆设计应在城市设计层面着重公共空间的营造,在建筑空间层面关注地域文化表达以及理性构筑建筑形体,分别借用传统艺术表达中的“造境”、“写意”与“工笔”作为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朱晔 《山西建筑》2010,36(15):14-15
以南昌国际金融中心设计为背景,阐述了大型复杂性建筑设计的思路,指出通过对空间组合的协调与退让,建筑之间的有机组织与合理安排,现代建筑技术的运用,从而创造出令人满意的建筑形象。  相似文献   

19.
知识篇     
《建筑工人》2012,(1):45-45
建筑艺术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具有物质实体的生活环境,它既需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求,也需满足人们审美的欣赏。因此,它也是通过物质实体来表现空间变化与组合的一种图形艺术。建筑形象常常是通过建筑环境的布局,建筑群体的组合。建筑物的立面造型、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和内外装饰,以及建筑材料所表现的色彩、质地、肌理、光影等多方面的处理,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建筑画”是具有专业特性的绘画,它不同于一般的绘画。“建筑画”要求在形象上表现真实,如实地反映出建筑室内外空间的整体性,表现出建筑各部分准确的比例和空间感,因此“建筑画”就不可能象一般绘画那样表现抽象的意念,超越形体的范围。“建筑画”的“真实”和“象”对于现代绘画来讲似乎就很有一些“匠气”,就很难登入现代绘画的大雅之列了。其实,“建筑画”的“真实”和“象”与艺术的感染力并不矛盾。建筑画的“象”如果能把建筑的形象揭示到一定的深度,那也是一种“美”;匠意若能达之于巧,那就不是什么匠气了。因此我感到优秀的建筑画作品仍不失之于雅,是具有相当的魅力的。过去所见童隽、杨延宝、李钊晨的建筑画,以及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