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14岁以下儿童非病毒性感染性眼病的病原体类型、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 实验研究.回顾性分析1999至2004年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临床诊断为感染性眼病儿童的眼部标本785份,对其进行细菌、真菌及阿米巴的培养与鉴定,分析培养阳性病原体的种类、分布以及细菌和真菌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 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785份送检标本中,微生物培养阳性211份,培养阳性率为26.88%,其中细菌培养阳性176份,占83.41%;真菌培养阳性32份,占15.17%;阿米巴培养阳性3份,占1.42%.176份细菌培养阳性标本中,单株细菌感染138份;多重细菌感染33份;细菌与真菌混合感染5份.共培养鉴定出细菌214株.其中淋球菌属39株,占18.22%;表皮葡萄球菌属37株,占17.29%;棒状杆菌属36株,占16.82%.培养鉴定的32株真菌中,镰刀菌属8株,占25.00%;曲霉菌属5株,占15.63%.眼部细菌对妥布霉素、诺氟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利福平及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百分比分别为62.57%、64.94%、70.06%、70.87%、71.19%、73.89%、85.80%及87.50%.左氧氟沙星和利福平的敏感性百分比均分别高于妥布霉素、诺氟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及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X2=15.654、13.536、8.767、7.908、7.286、5.538,利福平X2=13.923、11.921、7.459、6.666、6.095、4.500;均P<0.05).革兰阳性菌对左氧氟沙星敏感;革兰阴性菌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敏感.眼部感染真菌对那他霉素敏感性最高,其次为特比萘酚,对氟康唑敏感性较差.结论 细菌是儿童非病毒性感染件眼病最主要的病原体;其中淋病奈瑟菌、表皮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属常见,对左氧氟沙星与利福平敏感性较高.儿童眼部致病真菌中,镰刀菌与曲霉菌属常见,对那他霉素敏感性最高,对氟康唑敏感性较差.(中华眼科杂志,2009,45:141-145)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地分析细菌性角膜炎致病菌属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对1985份细菌性角膜炎患者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分析培养阳性菌属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共培养出细菌279株,阳性率为14.06%;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及革兰阴性球菌分别为119株(42.65%)、58株(20.79%)、98株(35.13%)及4株(1.43%)。假单孢菌属比例最高,为20.07%。细菌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妥布霉素的耐药百分比分别为20.2%、35.9%、15.5%及29.4%。老年组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妥布霉素的耐药百分比明显高于成人组(x^2=14.744,5.835,19.709;P〈0.05)。结论假单孢菌属及葡萄球菌属仍是细菌性角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各种菌属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均有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3.
临床细菌性眼内炎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Ren Z  Wang ZQ  Li R  Luo SY  Deng SJ  Sun XG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2):1106-1109
目的探讨细菌性眼内炎致病菌的菌属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临床送检的728份房水和玻璃体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鉴定和纸片扩散法药物敏感性试验;对培养阳性菌株的菌属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8份房水和玻璃体标本中,细菌培养阳性标本160份,平均培养阳性率为22.0%;共培养出168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96株(57.1%),革兰阳性杆菌18株(10.7%),革兰阴性球菌2株(1.2%),革兰阴性杆菌52株(31.0%)。主要分离菌为表皮葡萄球菌36株(21.4%),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11.3%),铜绿假单胞菌15株(8、9%)。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93.4%(85/91)、对左旋氧氟沙星为84.4%(81/96),革兰阴性杆菌对左旋氧氟沙星敏感率为88.2%(45/51)、对氧氟沙星为76.9%(40/52)、对环丙沙星为75.0%(39/52)。前4年(1999年至2002年)与后4年(2003年至2006年)主要致病菌药物敏感性比较,结果发现常用药物的敏感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细菌性眼内炎致病菌谱较广,临床常用抗菌药单一使用时常不能有效覆盖主要致病菌,因此治疗时应考虑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4.
四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眼部分离细菌的体外敏感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眼部分离细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525份眼部标本行体外细菌培养,K-B法观察培养阳性细菌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敏感性。结果体外培养阳性细菌321株,革兰阳性球菌最多,为245株(76.3%),其次,革兰阴性杆菌48株(15.0%),革兰阳性杆菌20株(6.2%),革兰阴性球菌8株(2.5%),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总敏感性分别为59.2%、66.4%、80.7%和96.6%。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敏感性(47.6%,55.3%)明显低于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76.0%和97.1%)(P<0.05)。结论眼部分离细菌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多,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加替沙星的敏感性最好,其次是左氧氟沙星。  相似文献   

5.
细菌感染性眼病病原学分析(1989~1998)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回顾分析眼科培养菌属的分布及其变化。方法:对10年间(1989-1998)培养的4705份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阳性率、革兰染色分布、阳性菌属分布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培养阳性菌共1339株,平均培养阳性率为28.6%,革兰阳性球菌占55.6%;革兰阳性杆菌占13.1%;革兰阴性球菌占2.8%,革兰阴性杆菌占28.5%,共分离鉴定出50个细菌属种。培养阳性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的比例最高,为25.3%,其次假单孢菌属为18.8%,微球菌属为11.7%,棒状杆菌属为10.1%,金黄色葡萄球菌为8.2%。10年中,革兰阳性球菌占总检出菌的比例随时间呈上升趋势,而革兰阴性杆菌的比例呈下降改变。结论: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仍为眼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但前者的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后者呈下降改变,及时了解眼部细菌菌属的分布与变化,对预防与治疗细菌感染性眼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部分医务人员眼结膜囊细菌的种类与分布。设计 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 98例医务人员眼部细菌培养标本。方法 随机选择青海省西宁市三所市级医院医务工作者98例(98眼),取结膜囊拭子,行常规细菌培养,按细菌常规鉴定方法鉴定阳性菌属种。主要指标 细菌培养阳性率、病原菌的菌群分布。结果 98例标本中有菌生长50例(51.0%),无菌生长48例(49.0%)。共分离培养出菌株6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4株(52.3%),革兰阴性菌31株(47.7%)。革兰阳性菌中葡萄球菌属比例最高,占总数46.1%,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1株(16.9%),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13.8%),其他葡萄球菌10株(15.4%);革兰阴性菌中主要以莫拉菌属(18.5%)和假单胞菌属(16.9%)为主,共占总数35.4%。单例标本分离出一种细菌共38例,两种及两种以上细菌共12例。结论 西宁市部分医务人员眼结膜囊细菌以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在医务人员结膜囊中革兰阴性菌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并分析细菌性角膜炎病原学特征、药物敏感性特点及其变迁。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6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拟诊感染性角膜炎的培养标本951份,总结并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细菌病原学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结果 共收集送检角膜培养标本951份,细菌培养阳性标本105份,占11.0%,其中来自男性患者70份,女性患者35份,男女比例为2∶1,年龄13~82 (54.3±17.2)岁。培养阳性的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59株,占56.2%,革兰阴性杆菌32株,占30.5%。肺炎链球菌(29.5%)最常见,铜绿假单胞菌(19.0%)次之。细菌对10种抗菌药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万古霉素、左旋氧氟沙星敏感率高,头孢曲松敏感率低于其他药物。多重耐药菌占总细菌的13.3%,其中葡萄球菌属(43.5%)中多重耐药菌显著高于假单胞菌属(5.0%)(χ2=8.320,P=0.004)及链球菌属(2.8%)(χ2=15.327,P=0.000)。结论 近年来,引起角膜感染的细菌种类在发生变化,肺炎链球菌为最常见细菌。角膜细菌对左旋氧氟沙星的敏感率最高,多重耐药菌主要发现于葡萄球菌属中。  相似文献   

8.
眼部体外培养细菌对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un XG  Wang ZQ  Li R  Chen L  Jin XY  Luo SY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3):163-166
目的 研究眼部体外培养细菌对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对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微生物室收集的 132 8份眼部标本行体外细菌培养 ,采用纸片扩散法观察体外培养阳性细菌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等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体外培养阳性细菌共 347株 ,其中革兰阳性球菌 192株 ( 5 5 3 %) ,革兰阴性球菌 16株 ( 4 6 %) ;革兰阳性杆菌 44株( 12 7%) ,革兰阴性杆菌 89株 ( 2 5 7%) ;放线菌 6株 ( 1 7%)。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的总耐药性分别为 2 8 5 %、2 5 9%和 34 9%。链球菌属对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明显低于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 ,诺氟沙星明显低于妥布霉素 ,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假单胞菌属对环丙沙星耐药性明显低于庆大霉素 ,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而对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的耐药性低于庆大霉素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常见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性明显低于诺氟沙星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革兰阳性杆菌对 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多数眼部常见细菌对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的敏感性较高 ,而常见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的敏  相似文献   

9.
眼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Sun X  Wang Z  Luo S  Jin X  Zhang W  Li R  Wu Y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7):405-407
目的:分析眼部感染的真菌菌属分布与变化。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眼科中心1989-2000年送检的2609份眼部真菌标本进行培养,并对真菌培养的阳性率、季节分布、菌属分布及其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09份眼部真菌培养标本中,真菌培养阳性775株(29.70%)。其中角膜标本707株(91.22%),结膜标本22株(2.84%),前房标本15株(1.94%),玻璃体标本9株(1.16%),泪囊标本3株(0.39%),其他19株(2.45%)。培养阳性菌株季节特点:1-6月份共培养出249株(32.13%),7-12月份培养出526株(67.87%),两者比约1∶2.1。主要培养阳性菌属为镰刀菌属,共455株(58.71%)。其中1989-1994年共培养出阳性镰刀菌96株,占总检出菌数的53.63%;1995-2000年共培养出359株,占总检出菌数的60.23%,后6年校前6年增加了6.60%。其次为曲霉菌属,共130株(16.77%),前6年培养出40株(22.35%),后6年90株,占总检出菌数的15.10%,后6年校前6年下降7.25%。结论:镰刀菌属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眼部致病菌属,曲霉菌属致病的比例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左旋氧氟沙星对眼部细菌感染的药敏试验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左旋氧氟沙星 (Levofloxacin)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 ,属具有光学活性的喹诺酮类抗生素。对 G 、 G-菌及厌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适用于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本实验对取自眼部的 12 3株培养阳性菌株进行左旋氧氟沙星的体外药敏试验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 :本实验标本取自 1999年 1~ 10月同仁医院眼科门诊 ,怀疑为细菌感染的角膜炎、结膜炎及睑缘炎等患者 ,共 4 6 1份 ,其中角膜标本 183份 ,结膜囊标本 185份 ,玻璃体标本 33份 ,房水标本 2 6份 ,睑缘标本 14份及其他部位标本 2 0份。上述标本经细菌培养共得到…  相似文献   

11.
眼部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ZQ  Li L  Li R  Luo SY  Bai XQ  Liang QF  Deng SJ  Sun XG 《中华眼科杂志》2008,44(3):233-236
目的 探讨眼部细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体外药物敏感性的异同.方法 非随机对照、回顾性研究.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微生物室培养阳性的619株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量抑菌环直径,观察其对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619株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372株(60.1%),革兰阴性球菌7株(1.1%),革兰阳性杆菌60株(9.7%),革兰阴性杆菌177株(28.6%),其他待鉴定3株(0.5%).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的总敏感性分别为88.4%、72.1%、64.8%及54.4%.常见葡萄球菌对加替沙星的敏感性(89.9%)高于左氧氟沙星(61.6%)、氧氟沙星(48.2%)及环丙沙星(38.8%);链球菌属对加替沙星(93.2%)、左氧氟沙星(89.2%)及氧氟沙星(87.8%)敏感性显著高于环丙沙星(62.2%);革兰阳性杆菌对加替沙星(86.7%)敏感性高于环丙沙星(58.3%),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3);革兰阴性球菌、假单胞菌属及肠杆菌科对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83).结论 眼部多数细菌对加替沙星敏感性的高于其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尤其是革兰阳性菌.(中华眼科杂志,2008,44:233-236)  相似文献   

12.
眼结膜囊培养细菌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目的 了解眼结膜囊分离细菌的菌属分布及变化。方法 对北京同仁医院 1989~ 1998年 10 a当中的 14 11份结膜囊细菌培养标本 ,按照培养阳性率、革兰染色分布、细菌属种分布及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 11份结膜细菌培养标本中 ,细菌培养阳性的共 50 6株 ,平均培养阳性率为 3 5.9% .革兰阳性球菌占总检出菌的 63 .6% ;革兰阳性杆菌占 18.2 % ;革兰阴性球菌占 6.1% ;革兰阴性杆菌 12 .1%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 )为总检出菌的 3 6.2 % ;第 2位是棒状杆菌为 16.8% ;微球菌属为 12 .5%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 10 .7% .近 5a来 ,结膜囊中分离出球菌的百分比增高 ,杆菌的百分比下降。结论 革兰阳性球菌仍然是结膜囊分离出的主要菌属 ;球菌百分比的升高及杆菌百分比的下降 ,应引起眼科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对疑为眼内炎患者房水玻璃体细菌培养结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眼内炎患者房水玻璃体培养细菌菌属的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方法 对10年(1989~1998)间培养的522份眼内炎患者的房水玻璃体标本革兰氏染色,培养阳性细菌菌属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细菌培养标本522份(房水261份,玻璃体261份),培养阳性菌共119株(房水44株,玻璃体75株),平均培养阳性率为22.8%(房水阳性率为16.9%,玻璃体阳性率为28.7%)。培养阳性菌中,革兰氏阳性(G+)球菌54株占45.4%,G+杆菌24株,占20.2%,革兰氏阴性(G-)杆菌41株占34.5%。肠杆菌科比例最高占18.5%,其次为微球菌占1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2.6%,假单胞属占10.9%。前后5年的比较结果显示,G+球菌的百分比变化不大,G+杆菌下降了13.9%,G-杆菌阳性增长了11.7%。 结论 G+球菌与G-杆菌仍是导致细菌性眼内炎主要菌属,后者比例近5年升高,这些变化应在临床诊治细菌性眼内炎时引起注意。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04-105)  相似文献   

14.
王智群  张阳  孙旭光 《眼科》2015,24(4):262-267
目的 观察眼部分离细菌的菌株分布情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研究所微生物室细菌培养阳性菌株2271株。方法 将眼部分离培养获得的病原菌调制菌液,应用ATB 半自动细菌鉴定仪行细菌鉴定;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观察其对眼科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按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2012年版标准判定结果。采用WHONET 5.6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指标 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结果 2271株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1514株(66.7%),革兰阳性杆菌261株(11.5%),革兰阴性球菌28株(1.2%),革兰阴性杆菌468株(20.6%)。革兰阳性菌中常见的依次是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缓症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革兰阴性菌最多见的是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均敏感,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占59.4%。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棒状杆菌属、非发酵菌群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65.1%、22.1%、92.3%、34.4%、26.1%。链球菌属0.3%的菌株对万古霉素不敏感。肠球菌属对眼科常用抗菌药耐药率显著高于其他菌株,并检出1例万古霉素中敏株。非发酵菌群和肠杆菌科对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7.3%、23.9%,略高于其他药物。结论 眼部多数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敏感性较高,葡萄球菌属未检测到万古霉素耐药株。大多数细菌对头孢类抗菌药耐药率较高,特别是肠球菌属多数对眼部常用抗菌药耐药率高。(眼科,2015,24:262-267)  相似文献   

15.
细菌性角膜炎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Sun X  Wang Z  Luo S  Jin X  Zhang W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5):292-294
目的:回顾分析细菌性角膜炎致病菌属的分布及变化。方法:对1989-1999年间送检的2220份细菌性角膜炎细菌培养标本进行革兰染色及分类,对不同菌属的分布及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220份培养的角膜细菌标本中,培养阳性菌株490 株,阳性率为22.1%。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50株,占51.0%;革兰阴性球菌2株,占0.4%;革兰阴性杆菌193株,占39.4%;革兰阳性杆菌45株,占9.2%。假单胞菌属的检出率最高,占32.2%,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属为18.6%,第3位肺炎球菌12.0%。10年中,革兰阳性球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则呈下降趋势。结论:假单胞菌属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属仍是细菌角膜炎较常见的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下降与革兰阳性球菌检出率升高趋势应引起临床眼科医师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