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聚对苯二甲酸酚酞酯是由对苯二甲酸和酚酞产生的一种聚芳酯,其结构为:  相似文献   

2.
以聚乙二醇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PEG/PBT)嵌段共聚物为原料 ,采用溶液浇铸 颗粒滤除法制备了在不同致孔剂粒子尺寸条件下的一系列PEG/PBT多孔细胞支架 ;用质量法测定其孔隙率 ;并在PEG/PBT多孔支架上进行细胞培养。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制备过程中致孔剂用量的增加 ,多孔支架的孔隙率逐渐增加 ,致孔剂的颗粒大小对多孔支架的孔径影响较大 ,对孔隙率影响较小。在致孔剂用量及致孔剂颗粒尺寸都相同的情况下 ,随着共聚物中PBT的增加 ,孔隙率逐渐下降 ,细胞 (培养 )在支架上繁殖情况良好 ,1周后已开始分泌细胞外基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界面缩聚法合成聚对苯二甲酸双酚A酯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乳化剂、有机相溶剂、聚合温度以及碱的用量等因素都会对聚合体系的界面特性产生影响,因而影响聚合的结果。在适当的条件下,选用聚合物的溶剂或非溶剂作为有机相溶剂都有可能得到高分子量的聚合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交叉分级法和体积排斥色谱法(SEC)分别测定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四亚甲基醚多嵌段共聚物(PET-PTMG)的分子量分布和组成分布,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讨论了PET-PTMG的交叉分级和体积排斥色谱规律。结果表明:当共聚物的各组成相容性很差时(例如PET-PTMG),交叉分级对组成分离起主要作用,而对分子量分离的效率较差;由SEC法测定共聚物的组成分布只是反映组成随分子量变化的情况,而不能代表真实的组成分布;PET-PTMG~氯仿体系并不符合SEC普适校正规律。  相似文献   

5.
采用重均分子量为1000-4000的聚乙二醇、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乙二醇为原料合成了聚醚含量在40-60%(重量)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二醇共聚物,采用差热分析和宽角×射线衍射的方法,研究了共 聚物中聚乙二醇嵌段的储能行为,探讨了采用取醚嵌段可结晶的聚酯醚为原料熔融纺丝研制具有蓄热调温功能纤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超临界甲醇解聚的方法,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降解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和丁二醇两种单体。利用液相色谱法分析产物DMT,建立了较好的分析方法。其实验操作条件如下:色谱柱为DiamonsilC18,流动相为甲醇-水(3:1,y/y),检测波长254nm。测定结果为DMT含量在0.005-0.25μg,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具有高色谱分辨率、简单、准确、重复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优选白藜芦醇桂皮酸酯的最佳合成工艺,并研究其抗肝损伤的作用.方法 以桂皮酸、白藜芦醇为起始原料,经酰氯化、酯化等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观察白藜芦醇桂皮酸酯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 设计合成了白藜芦醇桂皮酸酯,且其具有比较明显的抗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的作用.结论 提供了一种白藜芦醇桂皮酸酯的最佳合成工艺,其...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与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低聚物(GS)的化学键合产物(PBT-GS)为扩链剂,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熔融反应,制备了支化及交联PET。分析了反应过程的扭矩变化,以及支化及交联PET的特性黏数、交联度和流变性能。并以超临界CO2为物理发泡剂,通过釜式发泡对比了支化及交联PET的可发性,制备了平均泡孔直径为50~75 μm、泡孔密度为1×108~4×108 cells/cm3、泡孔形貌规整的PET泡沫材料,研究了发泡温度和饱和压力对发泡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了四氯乙烷-甲醇和三氯乙烯-庚烷两组具有不同溶解性能的分级体系,利用交叉分级方法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四亚甲基醚多嵌段共聚物(PET-PTMG)进行分级。测定了各级分的数均分子量,在氯仿溶剂中,30℃时的特性粘数以及分子量多分散系数(M_W/M_n)。结果表明,在PET含量由14.4%—26.0%,数均分子量由1×10~4—1×10~5范围内,PET-PTMG可近似用一个MHS方程表征特性粘数与分子量关系。[η]=4.60×10~(-2)M_η~(0.09)试样的数均分子量M_n可由下式计算[η]=4.60×10~(-2)(M_W/M_n~(0.58)M_n~(0.69)在订定MHS方程时,考虑了级分试样的分子量多分散性修正。  相似文献   

10.
饶天健  金跃辉  慕小瑜  李敏  冯运 《上海医学》2006,29(7):469-472,F0004
目的研制一种重建韧带的新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复合毡型人工韧带,评价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性能。方法手术切除16只羊的左、右后肢胫后肌腱各长3 cm,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复合毡型人工韧带替代。动物分成4组,每组4只。分别于移植后3、6、9和12个月取出移植物作组织学检查和体内移植材料的力学断裂强力测定。另有1只羊在双侧后肢股骨干和股骨髁的骨洞内留置人工韧带,并于移植后3个月观察移植材料与骨界面的组织学变化。结果所有移植后动物均长期存活并按期取材检查。组织学检查见植入后3个月长入网状纤维和微血管;植入后6个月胶原纤维已呈片状连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周边显现胶原带存在;植入后9个月长入的胶原纤维在毡型结构内和周边形成致密的胶原组织包覆体;植入后12个月,深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机织结构中的微孔已被胶原纤维填充,胶原纤维排列方向与移植材料长轴方向一致。测定移植后3、6、9和12个月4组移植材料的平均力学断裂强力[(1291.00±49.11)、(1239.00±109.33)、(1188.00±95.45)和(1379.00±240.30)N],并与移植前对照值[(1334.00±43.21)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力学测试结果证实,移植材料不随移植时间的延长而出现生物体内力学衰退。人工韧带植入骨洞后3个月证实其骨组织结构正常,穿过骨洞的人工韧带未见磨损或断裂。组织学检查显示,邻近骨皮质的人工韧带内长入的纤维组织已呈胶原化改变。结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复合毡型人工韧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可适用于重建喙锁韧带、肩锁韧带和环状韧带。  相似文献   

11.
以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乙二醇(EG)和聚乙二醇(PEG)为原料,采用熔融缩聚方法合成适用于涤纶织物洗涤过程添加的聚酯聚醚嵌段共聚型亲水整理剂(PPBC),研究了PEG分子量、nDMT/nPEG、缩聚反应的温度和时间、真空度等对PPBC亲水性的影响,优化了PPBC合成工艺条件。结果表明:PEG分子量与PPBC的表面活性有关,从而影响处理涤纶织物的亲水性;合成的PPBC处理的涤纶织物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耐洗性。  相似文献   

12.
以三嵌段共聚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EO-PPO-PEO,P123)为模板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介孔SiO2-P123复合物,经煅烧除去P123得到不同长径比的棒状介孔SiO2粒子,将其分散于聚乙二醇(PEG)中制成剪切增稠流体(STF),利用旋转流变仪对STF的流变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稳态条件下,STF的剪切增稠效应随介孔SiO2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强,随介孔SiO2粒子长径比的增加而减弱;在动态条件下,STF的剪切增稠效应随介孔SiO2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弱,随介孔SiO2粒子长径比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建立人表皮黑素细胞透射电镜标本制备方法。方法:以PET聚酯薄膜为支持物培养人表皮黑素细胞,纵向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人表皮黑素细胞可在PET聚酯薄膜上培养生长,有利于观察人表皮黑素细胞及其树突状突起的超微结构。结论:PET聚酯薄膜可作为支持材料应用于人表皮黑素细胞体外培养,本法可用于多极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制备不同链长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纳米脂质载体(NLCs)考察PEG链长对其口服吸收的影响。使用聚乙二醇(100)单硬脂酸酯(S100)、聚乙二醇(55)单硬脂酸酯(S55)、聚乙二醇(40)单硬脂酸酯(S40)3种不同链长的PEG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NLCs,以香豆素6 (coumarin 6)作为荧光探针,对修饰不同链长PEG的NLCs进行理化性质表征。考察了不同链长PEG修饰的NLCs在模拟缓冲液中的稳定性以及体外释药行为。同时对NLCs的细胞毒性、细胞摄取动力学以及摄取机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随着PEG链段长度的增加,其水化层厚度不断增大。与其他NLCs相比,S100修饰的NLCs(pNLC-EG100)具有更好的细胞摄取效率,证明S100的链段长度是用于口服NLCs给药的最佳长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非病毒基因载体聚乙二醇(PEG)-聚乙烯亚胺(PEI)共聚物的组成对体外介导基因传递的影响。【方法】将含PEG不同分子量和接枝量的PEG-PEI共聚物,与DNA形成复合物。考察带正电荷的PEI与带负电荷的DNA的相互作用,测定了PEG-PEI/DNA复合物的粒径和Zeta电位,及对Hela细胞的毒性和转染率。【结果】PEG侧链并未明显影响PEI与DNA形成复合物的能力;连接PEG5000能够明显降低复合物的粒径;复合物的Zeta电位随着PEG接枝量的增加而降低;细胞毒性不依赖于PEG的分子量的变化,而是取决于PEG的接枝量;共聚物PEG-PEI(2-25-1)被证实为较有效的介导体外基因传递的复合物。【结论】共聚物的结构组成对DNA复合物的理化性质、毒性和转染率都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溶液剂型和散剂型聚乙二醇电解质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400例患者。采用等距随机抽样方法将患者随机分至2组,A组200例,B组200例。A组使用溶液剂型聚乙二醇电解质口服溶液,B组使用散剂型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观察比较2组患者肠道准备的清洁程度、胃肠道不适症状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 溶液剂型和散剂型聚乙二醇电解质均有较好的肠道清洁效果(84.0%vs. 8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8,P=0.508)。2种剂型PEG引起患者恶心及腹胀的发生率较高,但散剂型恶心发生率(14.0%vs. 7.5%)及腹胀发生率(11.0%vs. 4.5%)均高于溶液剂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胃肠道不适症状总发生率也是散剂型较高(27.5%vs. 9.5%,χ2=21.490,P<0.001)。A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96±0.56,B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36±0.83,A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t=8.440,P<0.001)。 结论 溶液剂型和散剂型聚乙二醇电解质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肠道清洁效果相当,但溶液剂型聚乙二醇电解质有较低的胃肠道不适症状发生率和较高的患者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用紫外线引发接枝,研究了苯乙烯在甲醇溶剂中对纤维素的接枝。探讨了在接枝体系中加入多功能团单体(多烯酯)以后,苯乙烯对纤维素接枝所发生的变化,并通过对多功能团单体、溶剂、辐照时间以及硫酸亚铁对接枝率的影响,选出提高接枝率的途径。结果表明,多功能团单体均能明显提高接枝率,其中以1,2,3-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为最佳。甲醇是理想的溶剂。随着溶剂分子量的增加,接枝产率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缩合、偶联、自由基聚合等方法制备出了聚乙二醇(PEG)接枝或嵌段的可生物降解共聚物,分别为:聚(D,L-乳酸)-聚乙二醇二嵌段共聚物(PEDLLA)和聚(L-乳酸)-聚乙二醇二嵌段共聚物(PELLA),聚乙二醇-聚己内酯-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PECL),聚乙二醇-聚己二酸酐嵌段共聚物,聚(-氰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PECA),壳聚糖-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PECS).这些嵌段或接枝共聚物都能够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作为疏水性药物和生物药物的纳米载体,具有优良的性能.该文采用固相熔融分散法、自乳化溶剂蒸发法、透析法及复乳法制备出了疏水性药物的纳米胶束,采用复乳法制备出胰岛素纳米粒,研究表明这些药物纳米粒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粒径小且分布较窄、药物包封率高.通过胶束型纳米药物的释放行为的研究,笔者开发了组合聚合物纳米药物胶束控制药物释放的有效方法.体外经鼠皮透皮吸收试验结果表明,这种载有药物的聚合物组装胶束能够以完整的形态通过鼠皮,具有传递药物经皮释放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19.
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PEG)作为添加剂,讨论了聚醚酰亚胺(PEI)和PEG混合的相行为,对于ωPEI=0.20的N,N-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液,测定了多种非溶剂的相混合参数,其值的顺序为:乙醇〉甲醇〉乙二醇〉水。以及为凝固介质,制备了PEI超滤膜,考察了水通量,牛血清蛋白BSA的膜分离性能,此外,结合膜的电镜照片,探讨孙同相对分子质量PEG对膜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直接酯化法合成了一系列含间苯二甲酸的PEIT-PEG嵌段共聚酯,研究了聚合时间,聚合效率及聚酯的特性粘度与产物中间苯二甲酸含量及共聚酯分子量的关系,得出适于纺丝工艺及工业化生产的共聚酯分子量和间苯二甲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