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介绍了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水资源利用现状,对供、用水量及结构变化进行调查统计,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用水水平、用水效率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巴州水资源利用现状中存在的用水总量超量、农业用水过多、地下水超采、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并提出水资源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逐步落实,用水总量及用水效率控制是当前以及今后水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以流域为着眼点分析地区用水总量及用水效率等指标发展趋势是完善地区用水总量及用水效率控制的手段之一。以珠江片2001—2015年水资源公报数据为基础,分析整理了珠江流域各水资源二级区及省级行政区用水总量及主要用水效率指标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于更好的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芳莉 《陕西水利》2012,(3):19-20,23
本文采用1986年~2009年水资源公报及历年水利统计年报的数据资料作为分析依据。对渭南市社会经济各部门的用水结构、变化趋势、用水水平等用水特征及综合用水水平等做了细致的分析,为水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渭南市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水资源条件比较差。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白山市市区的水资源现状、开发利用及供需平衡情况,通过可供水量、用水结构、用水水平、用水结构等,分析了白山市市区现阶段及近远期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查明喀什地区近年来用水结构及变化趋势,在获取2016—2019年各行业用水量及占比的基础上,运用区位熵、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等方法分析喀什地区近年来用水结构变化特征及水资源用水水平。结果表明:近年来喀什地区各行业用水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用水效率较低;具体表现为农业用水空间分布特征高度平均差异性较小,生活用水空间分布的差异性逐渐增加,工业及生态环境用水空间分布的差异性逐渐减小;未来喀什地区应减小农业用水比重,增加生态环境及其他行业用水,同时应强化水资源管理能力,充分发挥水价杠杆作用,提高水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该结论对于喀什地区今后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牡丹江市区地表水、地下水、用水量、用水结构、用水水平及用水效率及牡丹江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分析,对水资源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白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白城市的水资源现状、开发利用及供需平衡情况,通过可供水量、用水结构、用水指标等,分析预测了白城市现阶段及近远期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用水总量控制"红线"就是要强化水资源管理的约束力,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用水效率,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基于"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定时应考虑当地水资源特性和当地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对水的需求两方面因素"的原则,系统讨论了狭义、广义及严格意义地表(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概念,提出了确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方法体系。最后以胶南市及乳山市为例,计算了两市各规划年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两市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建设和控制指标分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马蹄水库为例,对城乡供水工程项目水资源论证中,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现状、水源可靠性、取用水及退水方案合理性等内容进行了分析。论证结果表明:马蹄水库径流来水量、水质以及水资源配置方案能满足供水范围用水需求。水库取用水及退水对其他用水户和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方案合理可行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德州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不断完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及人才优势,对取用水户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由专家针对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情况,对建设单位提出的取用水及退水方案进行合理性分析论证审查,为办理取水许可申请提供技术依据,优化全市水资源配置,保障建设项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11.
李娜 《陕西水利》2017,(1):161-163
本文采用合阳县2012年水资源公报及水利普查、年报的数据资料作为分析依据。对合阳县社会经济各部门的用水结构、变化趋势、用水水平等用水特征及综合用水水平等做了细致的分析,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辽市水资源概况与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通辽市水资源量、水资源分布特点及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对水资源的分布不均、用水结构不合理、用水效率不高等问题,作为今后解决水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不合理等方面问题采取的相关措施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广东省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从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3个方面,计算广东省及珠三角九市近10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赤字)。结果表明:2011—2020年广东省及珠三角九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均呈下降趋势,水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近10年人均水资源承载力均大于生态足迹,整体水资源利用状态为可持续,但生态盈余量呈缓慢下降趋势。生产用水占总用水比重较大,全省农业用水仍有较大节水空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需加强水资源管理,大力推进珠三角九市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促进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总供水量难以满足总需求量的条件下,由于存在用水竞争,农业用水特别是灌溉用水部分将被挤占、压缩。在介绍灯塔市水文地质条件、水土流失现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西马峰镇节水灌溉项目区基础设施及水资源概况的基础上对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分析,得出项目区内水资源可以满足项目区内用水需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在对双塔区的水资源状况、用水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对区域用水水平及用水效率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与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了水资源开发所利用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是“三条红线”的重要指标,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工作。通过分析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及各水资源二级区用水总量、各行业用水量、用水效率和水平的变化趋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用水定额预测了2020年和2030年长江流域用水需求,分析了各产业用水量变化趋势,提出了长江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有关分析研究成果可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菊 《人民长江》2024,(2):109-115
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而水资源成为制约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推进城市群水资源科学利用,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理论,利用中国四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2012~2021年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对比分析了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结果表明:(1)四大城市群10 a来人均水资源、人均生产用水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活、人均生态用水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3种用水生态足迹中,人均生产用水生态足迹占比超过50%,人均生态用水生态足迹占比不足20%。(2)长三角城市群人均水资源及人均生产用水生态足迹最高,京津冀城市群最低;2015年后成渝城市群的人均水资源、人均生产用水及人均生活用水生态足迹均超过珠三角城市群。(3)京津冀城市群人均水资源承载力远远低于其他城市群,而人均水资源压力指数及人均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压力指数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群;2017年后成渝城市群的人均水资源承载力超过珠三角城市群。(4)研究年份内京津冀城市群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珠三角、成渝城市群水资源为生态盈余状态,长三角城市群总体为生态盈余状态。(5)随着水资...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长江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近20 a 来水资源公报成果,分析了长江流域及二级支流水资源总量、用水总量、用水结构、用水指标、废污水排放和河流湖泊水质变化情况,提出未来水资源管理的重点是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分析结果表明: 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用水总量增幅明显减缓,到2007 年以后,用水总量趋于稳定; 农业用水基本稳定,工业和生活用水增加; 万元GDP 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显著下降,用水效率增加; 废污水排放总量不断增加,河流和湖泊水质改善不明显,水污染治理任重道远。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应该借助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在加强点源治理基础上,更加重视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85~2007年近20多年来社会经济各行业对水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兵团用水效率及用水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兵团现状用水水平及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为今后兵团合理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在简述枣庄市水资源量及水环境状况的基础上,结合2010—2018年供用水数据,分别从横向的供用水结构及纵向的时间维度分析枣庄市9年间供用水现状,得出枣庄市存在水资源短缺、供水及用水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从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制定再生水回用相关政策及加强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