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脑外伤后浅昏迷状态,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意识障碍.由于浅昏迷病人的特点,一般的静脉穿刺,由于病人狂躁不安,易导致针头穿破血管壁,而重复穿刺既增加病人痛苦,甚至导致药物不能准确、及时输入,延误抢救时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在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大部分都是病情比较严重的,例如:车祸所致的脑外伤、骨折、内脏损伤,上消化道大出血,脑血管疾病等。护士接诊后一般采用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桡静脉等浅静脉处进行穿刺。但由于病人大多血液循环比较差,脑外伤病人往往躁动不安,抽血效果不理想,为了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率,避免反复穿刺造成患者的痛苦,我院  相似文献   

3.
静脉套管针在急诊抢救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是保证急诊抢救病人快速用药的必备措施。在抢救工作中,常常碰到许多急诊病人由于神志不清,烦躁不安,加上频繁地静脉注射药物使常规穿刺后的静脉针头滑脱,液体外渗,而不得不反复穿刺。为克服上述缺点,近年来,我们对急诊抢救病人采用静脉套管针穿刺置管,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自1997年5月~1998年5月,我科共对85例急诊抢救病人使用了静脉套管外置管,其中心脏骤停5例,脑外伤14例,脑血管意外22例,失血性休克12例,重症有机磷中毒ZI例,其他11例;年龄18~79岁,平均53岁。静…  相似文献   

4.
高桂英 《护理研究》2005,19(5):916-916
在护理工作中,经常会遇上静脉穿刺困难的病人。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以及肿瘤病人在化疗过程中对静脉穿刺的需求。采用浅静脉留置保留3d~5d,甚至作深静脉穿刺以保留更长时间。对于静脉穿刺处,通常用粘贴巾保护留置针。在临床中发现由于粘贴巾的不透气性,穿刺局部汗液不能散发导致局部出现潮湿、瘙痒,严重时发生感染。  相似文献   

5.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对于需接受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病人,临床护士已经常规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为病人解决输液问题.但对于老年病人,尤其是高龄病人,常由于多种慢性疾病影响,肢体活动度差,血管外露不明显,血管弹性差,采用常规PICC穿刺方法常会导致穿刺失败或由于反复多次穿刺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张贵清 《护理研究》2006,20(4):1004-1004
手背静脉由于穿刺方便,易于固定,不影响病人活动和休息,常常作为静脉输液的首选部位。常规手背静脉输液在操作过程中,扎压脉带后嘱病人握拳,穿刺成功后再嘱病人松拳。护士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一种提高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静脉留置针在抢救危重病人、输注化疗药物、静脉高营养、长期输液病人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且静脉留置针操作简便,适用于任何部位的穿刺,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不良影响,特别是长期置管病人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静脉抽血(简称P.V)是临床中应用极广,操作简单安全,而且是操作成功率很高的技术技能。为抢救病人生命及给病人明确诊断和治疗,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操作技术。不论是护理的静脉输液及化验中的静脉抽血标本都存在静脉穿刺拔针后的按压方法不当,导致穿刺部位形成血肿或淤血斑,而影响操作质量,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因此,现将静脉穿刺拔针后的按压方法体会交流如下。  相似文献   

9.
浅静脉留置针堵管处理小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杨 《护理研究》2007,21(1):40-40
浅静脉留置针因其留置时间长,可避免反复穿刺,保护血管,输液方便快捷。尤其是重危病人并发症多、输液时间长,常需静脉用药抢救,效果更明显。现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但封管后由于穿刺部位选择不佳、肢体活动、体位变化、关闭夹夹闭不紧、留置时间过长等原因,易使少量静脉血逆流到留置针内发生堵管。多数病人由于处理不当,导致重新穿刺,增加了病人的负担。现将临床工作中处理堵管的技巧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病人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护理措施。方法对9例老年病人锁骨下静脉穿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为3.75%,9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病人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为气胸、穿刺点感染、穿刺点出血、导管阻塞、休克,由于及时发现和处理,症状均能缓解。置管时间7—45d,中位天数23d。结论对老年病人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应充分评估,认真做好健康指导;穿刺后密切观察病情,精心护理,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为抢救病人及监测治疗提供通道保障,减轻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11.
手背静脉逆行穿刺法介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惠  宫玉萍 《护理研究》2003,17(10):616-616
在临床静脉输液中通常采用的是向心方向穿刺 ,但有不少病人由于治疗时间长 ,静脉破坏严重 ,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穿刺困难 ,或穿刺成功后不易固定 ,导致输注失败。为了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减少病人痛苦 ,做到计划性使用血管 ,近年来 ,我们试行了百余例手背静脉逆行穿刺 ,十分成功。现介绍如下。1 静脉的选择尽量避免穿刺成功后针柄位于关节处 ,以掌指关节处为首选 ,在此处逆行穿刺成功后 ,针柄正好位于手背处易于固定 ,输注成功率较高。不应选择手指等处的小静脉 ,在此处逆行穿刺会引起血液淤滞 ,导致输注失败。而手背等处静脉交通支丰富 ,…  相似文献   

12.
于淑英  侯曼 《护理研究》2011,25(14):1280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常规操作,静脉拔针后由于护理不当而引起穿刺点疼痛、出血、淤血、发绀等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很多人认为静脉拔针无需技术操作,护理工作的疏忽、责任心不强,导致了拔针后不必要的麻烦,使病人对整个穿刺过程满意度下降,直接影响了护理质量。随着门诊量的日益增多,病人  相似文献   

13.
逆向静脉穿刺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病人由于病程迁延、长期输液、反复静脉穿刺或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管腔狭窄、管壁硬化,甚至阻塞坏死,静脉穿刺的难度增大,穿刺易失败。如何有计划地利用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在老年病人中开展逆向穿刺法,在临床应用中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继彩  张文红 《护理研究》2005,19(9):1849-1850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操作中一项最常见的操作技术,成功穿刺不仅体现了一个护理工作者的技术操作水平,重要的是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赢得更多的时间。在临床操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病人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现象,尤其在危重病人静脉穿刺及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中更为多见。出现这种情况后,护理人员往往采取重新选择静脉进行穿刺。本文就我院800例输液病人155次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现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赵杏香 《天津护理》2002,10(5):252-252
特大面积烧伤病人,烧伤后血容量骤减及微循环改变,机体代偿功能障碍,发生休克是烧伤早期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扩容治疗,增加有效循环血量纠正休克的重要措施是多管道快速补液。另外烧伤后用药多,需持续静滴用药。但是由于机体遭受严重烧伤后,全身毛细血管痉挛、充血、渗出、血栓形成及表皮、真皮间水泡和组织水肿、皮肤脱落,常用穿刺部位均烧伤,无法静脉穿刺,而且在休克期穿刺比较困难,延误抢救时机,危及病人生命。采用股静脉穿刺插管快捷,补液通畅及时,易  相似文献   

16.
临床静脉采血小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美光 《现代护理》2004,10(9):811-811
临床护理操作中 ,静脉采血常用的有肘窝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等 ,但有些疾病如严重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等病人 ,常因双上肢严重的凹陷性水肿 ,及部分肥胖病人静脉难以触及 ,从而影响采血成功率甚至导致检验失败。另外 ,由于静脉难以触及 ,判断困难 ,而反复穿刺大大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近 1年来 ,笔者对上述病人的静脉采血部位进行反复探索研究 ,找到了一个小技巧 ,经临床实践获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 )操作止血带系于穿刺部位上方 6cm处 ,嘱病人握拳、屈肘 ,触及静脉后再嘱病人伸直放松 ,常规消毒穿刺点及…  相似文献   

17.
静脉输液回血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静脉输液操作中常常遇到许多静脉输液穿刺成功后无回血情况。由于一次性输液管壁弹性差、管腔内径小,又因液体静压及重力的作用,容易造成回血不畅。尤其是老年人、婴幼儿、休克和脱水病人,因穿刺后无回血无法判断穿刺是否成功,而反复穿刺。这样既增加了病人痛苦,又增加了护士工作量。利用负压原理和局部血管扩张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病人,女,38岁。以“舌癌术后两年双侧颈淋巴结转移”于2005年7月26日来我院治疗。查体:体温36.8℃,脉搏92/rnin,呼吸23/min,血压12/8kPa,体重38kg。血、尿、便常规及各项生化检查均正常,全身骨扫描无转移,于8月6日行阿霉素十顺铂化疗。为防止阿霉素外渗导致皮下组织坏死现象,故行静脉穿刺置管术。由于病人极度消瘦,曾3次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失败(静脉走向畸形),故行股静脉穿刺置管。2%利多卡因5mL表面麻醉,采用益心达一次性无菌中心静脉导管(单腔)行股静脉穿刺两次后成功,给予透明敷贴固定,液体输注通畅。输液完毕按常规封管。置管第3天输液时病人主诉敷料处潮湿,值班护士见穿刺处有液体渗出,用生理盐水冲管,见回血通畅,给予消毒穿刺点,更换敷料,改用无菌纱布固定。观察穿刺点无液体渗出。第4天输液时,穿刺点又有液体渗出,但液体输注通畅,给予通管后无渗出。全部化疗完毕后病人带导管出院。  相似文献   

19.
任爱萍 《全科护理》2008,6(34):3151-3151
静脉补液是肝硬化病人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临床传统的用药途径为反复浅静脉穿刺,由于药物的毒副反应,病人常常承受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的痛苦,由于血管的破坏,往往明显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建立一条良好的静脉通道是减少病人痛苦,避免药物对静脉的破坏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保证补液全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我科于2007年-2008年对10例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病人行经外周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置管,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静脉穿刺应用于静脉输液、注射和抽血。静脉输液和注射均是迅速而有效的给药方法,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占有重要位置。笔者通过临床护理实践,对克服静脉穿刺拔针疼痛和拔针后皮下瘀血这两个问题总结出一些经验。1无痛性拔针由于针头及药液对血管、皮肤的刺激,拔针时会有不同程度疼痛,所谓“无痛性”拔针,并非一点也不疼痛,而是尽量减轻或避免疼痛而采取的相应措施。1.1心理护理病人过分紧张会导致血管痉挛,拔针时容易产生疼痛。因此,静脉穿刺拔针前需做好心理护理,设法让病人身心放松,使病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然后向病人讲明拔针时及拔针后应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