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肠道手后合并梭状芽胞杆菌性肌坏死,病死率较高,但并不多见.我院自19852000年期间,发现此症4例,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例男性,年龄3572岁.2例腹部碾压伤回肠破裂,1例腹部刀伤回肠破裂,均行修补术,1例结肠绞窄梗阻肠……  相似文献   

2.
坏死性软组织感染是胃肠手术后少见的并发症,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本文报道7例,其中5例为坏死性筋膜炎,2例为梭状芽胞杆菌性肌坏死,均经切开引流,彻底切除坏死组织并应用抗菌素及全身支持疗法,4例痊愈,3例死亡。  相似文献   

3.
孟凡庆  刘东  陈晓东 《医学信息》2009,22(8):1614-1615
假膜性肠炎(pseudome mbranous colitis,PMC)又称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性肠炎、手术后肠炎、抗生素肠炎、抗生素诱发的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性肠炎等.PMC常发生于大手术后及一引起危重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索,特别是口服洁霉素后,促使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异常繁殖,产生霉素而引起肠道粘膜急性休克性炎症,在坏死的粘膜上形成假膜.  相似文献   

4.
姚玲 《解剖与临床》1998,3(1):26-26
我院1996年元月~1996年6月开展腹部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20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剖宫产均为初产妇,年龄24~30岁,孕周38~43~( 4)周。手术指征:相对性头盆不称7例,胎位不正4例,过期妊娠3例,先兆子痫1例,胎儿宫内窘迫2例,胎膜早破3例。 1.2 操作步骤:(1)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留置导尿管开放;(2)取耻骨联合上2~3cm,即Pfnnenstiel's皱褶弧形切口,长12~14cm;(3)钝性分离前筋膜与腹直肌粘连部分,剪开正中腹白线,上约7~8cm,下至耻骨联合,暴露锥状肌,腹直肌向两侧钝性分离;(4)以顶侧联合法弧形剪开膀胱前筋膜,暴露膀胱左侧窝三角区,切开膀胱后筋膜,钝锐性分离,反转膀胱,使腹膜与膀胱很快分离,暴露子宫下段,按子宫下段剖宫产步骤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MARCB1/INI1缺陷型差分化脊索瘤(poorly differentiated chordoma, PD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4例SMARCB1/INI1缺陷型PDC,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法进行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均为女童,年龄3.4~4.7岁,中位年龄4.4岁,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4例颅脑MRI示:斜坡见不规则团块状等信号影,不同程度破坏周围骨质,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镜下肿瘤呈侵袭性生长,侵犯周围骨组织,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及横纹肌样、梭形,具有黏附性,呈小叶或实性片状,4例见空泡状细胞,2例见肿瘤细胞排列似脑膜瘤,1例见骨组织化生及软骨黏液样基质,1例见不典型核分裂象,4例见小灶状坏死。免疫表型:4例肿瘤细胞CK、EMA、vimentin均胞质阳性,Brachyury(T蛋白)胞核阳性,INI1胞核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20%~50%。4例患者均行肿瘤大部分切除术,例1术前行放疗,例2术后行放疗,患者分别于术后3、6、2、3个月局部复发,例1患者复发后再次行肿瘤大部分切除术,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7、18、14个月死亡,1例患者随访4个月存活。结论 SMARCB1/INI1缺陷型PDC发现时多为晚期,有复发倾向,预后差;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Brachyury(T蛋白)胞核阳性和INI1蛋白阴性,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临床微生物学和抗生素应用是烧伤临床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每个烧伤医师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今天就以下内容和大家共同讨论:(1)相关知识复习;(2)超广谱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及其控制策略;(3)革兰阴性杆菌β-内酰胺Ⅰ型(AmpC)酶介导的耐药及其控制策略;(4)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5)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earlypostoperativeinflammatorySmallbowelobstruction ,EPISBO )系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 ,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并存的肠梗阻[1] 。通常采用非手术治疗 ,其中持续胃肠减压是治疗中重要一环 ,一般采用普通鼻胃管。自 1992年1月~ 2 0 0 2年 5月 ,我科采用自制的小肠减压导管 ,辅以综合治疗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 13例 ,男性 9例 ,女性 4例。年龄 16岁~6 2岁 ,平均 4 1.2岁。腹部经 1次手术者 5例 ,2次手术者 8例。发病时间均在术后 1周~ 3…  相似文献   

8.
结膜皮样脂肪瘤术后上睑下垂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定琴  薛艳祯 《医学信息》2008,21(10):1831-1832
目的 探讨结膜皮样脂肪瘤术后上睑下垂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2年3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行结膜皮样脂肪瘤行切除术的2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术后无上睑下垂发生;术后9例发生上睑下垂.其中,提上睑肌肌力为4~10 mm的轻中度下垂5例,应用提上睑肌修补及缩短术治疗;提上睑肌肌力为0~3mm的重度上睑下垂4例,采用额肌瓣悬吊术矫正.上睑下垂术后随访3~6个月,9例上睑下垂完全矫正,效果满意.结论 结膜皮样脂肪瘤术中提上睑肌腱膜的损伤是术后上睑下垂发生的主要原因,应用提上睑肌手术以及额肌瓣悬吊术治疗上睑下垂,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普外科胃肠道、肝、胆、胰、脾围手术期感染及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腹膜炎、蜂窝织炎等常涉及许多厌氧菌 ,包括各类拟杆菌、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梭状芽胞杆菌等 ,因此 ,围手术期有效抗厌氧菌药物使用至关重要 ,经我科临床观察 ,替硝唑对围手术期及感染性疾病中厌氧菌感染有明显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78例 ,择期胆道手术 16例 ,胰腺手术10例 ,肝脏手术 5例 ,门奇断流、脾切除 8例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18例 ,急性胆囊炎 4例 ,小肠、横结肠贯通伤并弥漫性腹膜炎 5例 ,急性胰腺炎 3例 ,外伤性肝、脾破裂 7例 ,…  相似文献   

10.
陈学斌 《医学信息》2010,23(6):1723-1723
2005年3月至2009年12月,笔者收治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1例,经保守或手术治疗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2~71岁,平均(41.5+3.5)岁;急性阑尾炎切除手术6例,肠修补术3例,胃穿孔行胃大部分切除术3例,十二指肠穿孔行胃大部分切除术2例,胃癌根治术3例,结肠癌根治术2例,胆石症胆囊切除术1例,子宫切除术1例;肠梗阻发生术后5~14d17例,15~28d4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切断家兔腓肠肌外侧头肌亚部神经后 ,观察肌内神经、肌梭、运动终板带、肌湿重等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4 0只家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神经切断组。用Sihler s肌内神经染色法染肌内神经 ;用乙酰胆碱脂酶整肌染色法染肌运动终板 ;用HE染色法染肌梭。结果  (1)术后 2周亚部肌湿重明显下降 (P <0 0 5 ) ,肌运动终板带模糊不清 ,肌内神经染色变浅 ,三级分支消失 ,但肌梭形态及梭内肌纤维尚无明显改变 ;(2 )术后 4周肌湿重进一步下降 (P <0 0 1) ,运动终板带完全消失 ,肌内二级分支染色无 ,肌梭形态及数量有改变 ;(3)术后 12周肌肉明显萎缩 ,发生纤维化 ,运动终板带无 ,肌内神经染色无 ,仅留有鞘管样结构 ,未见神经再生 ,肌梭形态、数量明显改变 ;(4)术后 16周各参数与 12周相比差异无显著性。邻近正常肌未见有侧支神经支配失神经的亚部。结论  (1)家兔腓肠肌外侧头各亚部在神经切断术后 4周 ,运动终板、肌梭的数量和形态有改变 ;(2 ) 12周后肌内神经染色仅有神经外膜鞘管样结构残存 ;(3)术后 16周末见原位的神经再生和相邻亚部神经侧支的再支配。  相似文献   

12.
王彩莲  郝晓云 《医学信息》2001,14(6):367-368
随着微创手术在妇产科领域内的深入开展 ,探讨创伤小 ,恢复快 ,手术质量高的术式 ,是妇产科领域的热点问题。我院于 1996年开始开展改良式剖宫产术式 ,即采用腹部横切口 ,钝性分离 ,不缝合腹膜 ,该术式符合解剖生理特点 ,简化了手术步骤 ,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将我院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 5 0例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在 1996 .1~ 1999.12月入我院行剖宫产的孕妇 5 6 3例 ,将入院分娩的孕妇随机采用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5 0例 ,行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5 0例加以对照。孕妇的平均年龄为 2 8.75岁 ,孕周为 38~ 41周。手术均采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腹部穿透性损伤的诊疗水平。方法 :对 5 9例腹部穿透性损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行单纯清创缝合术 17例 ,其中 4例中转剖腹手术 ;即时行剖腹探查术 4 2例 ,其中单纯性腹壁穿透伤 5例 ,合并腹腔脏器损伤 37例。结果 :全组治愈 5 7例 ,2例死于失血性休克。 8例发生伤口感染 ,1例并发胰漏。结论 :早期正确诊断是提高腹部穿透性损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积极抗休克和及时剖腹探查是改善预后的根本措施。在严密观察下 ,合理选择病人行单纯清创缝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膜血管周细胞瘤(meningeal hemangiopericytoma,M-H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6例M-HPC的临床资料,结合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病理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43~71岁。6例中5例为首发,1例复发于脑膜瘤术后。均手术全部切除肿瘤,其中1例术后接受辅助放疗。镜下肿瘤细胞密集,大小一致呈短梭形,可形成席纹状或血管外皮瘤样结构。瘤细胞胞质少,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腻,核分裂多少不等(3~5/10 HPF)。间质富含薄壁裂隙状小血管,部分扩张形成"鹿角状"。其中2例(肿瘤直径均5 cm)出现间变特征(WHOⅢ级):肿瘤细胞丰富、细胞伴中度异型,核分裂明显增多(约10/10 HPF),可见局灶出血、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BCL-2、vimentin、STAT6呈强阳性,CD99中度阳性,部分病例CD34呈片、灶状阳性,CK、EMA及S-100阴性。结论M-HPC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诊断时应注意与脑膜瘤等疾病鉴别,患者术后需长期随访,尽早发现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15.
男性乳腺腺肌上皮瘤1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患者男性 ,4 1岁。因左乳头旁肿块多年 ,胀痛 1个月入院。体检 :左侧乳头旁触及 4cm× 3cm× 3cm包块 ,质硬 ,可活动 ,表面尚光滑。行手术切除 ,术中见境界清楚包块 ,质硬。病理检查 眼观 :灰粉不整形组织 1枚 ,3cm× 2cm× 2cm ,似有包膜 ,切面颜色灰白灰红相间 ,质硬。镜检 :圆形和椭圆形的上皮细胞腺管周围围以片状和束状排列的肌上皮细胞 ,呈圆形、多边形及梭形 ,部分肌上皮细胞胞质透亮 ,与其中间的腺上皮细胞深染的胞质形成反差。腺上皮形成大小不一的腺管 ,内有嗜伊红的分泌物。肌上皮的数量大大超过腺上皮的数量。肿瘤细胞轻度异型…  相似文献   

16.
北京鸭胃的传入神经元定位——HRP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HRP蒸馏水溶液注入北京鸭(Anas Dome8tic L)胃的肌层及浆膜下,逆行追踪了分布于北京鸭胃的传入神经元胞体的位置。结果表明:1.来自前胃的交感传入神经元胞体位于T_1~L_1各节中。集中存在于T_(1~6)各节,峰值在T_3脊神经节。2.来自前胃的迷走传入神经元胞体位于结状神经节和颈静脉神经节内。其中前胃腹侧肌注入HRP后,在颈静脉神经节出现标记细胞数最多。3.来自肌胃的交感传入神经元胞体出现在T_1~L_1。其前背薄肌区集中出现在T_(1~6),T_3最多;前腹厚肌、后腹薄肌和后背厚肌集中出现于T_(2~6),T_4内最多。4.来自肌胃的迷走传入神经元胞体主要存在于结状神经节。前背薄肌注射例,在颈静脉神经节内也出现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儿童肾间变性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上海市儿童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8至2022年肾间变性肉瘤5例, 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检测结果对其进行分析并行文献复习。结果 5例患儿年龄3~15岁, 平均年龄7.2岁, 中位年龄5岁。2例为女性, 3例为男性。4例表现为腹部膨隆, 其中2例伴腹痛;1例表现为肉眼血尿伴腹痛。影像学检查:右侧肾脏囊实性占位4例, 左侧肾脏囊实性占位1例。镜下观察, 5例均可见成片状、束状或弥漫分布的肿瘤细胞, 呈梭形或椭圆形, 细胞核大、深染, 异型性明显, 可见间变性及奇异多形性肿瘤细胞, 非典型核分裂象易见, 伴部分区坏死。其中2例可见多灶软骨岛, 1例可见软骨黏液样基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5例表达波形蛋白, 3例表达结蛋白, 2例表达p53。1例行高通量测序示DICER1、TP53基因发生体细胞变异。5例患儿均行病变侧肾脏及肿瘤手术切除, 术后行辅助化疗, 随访5~57个月。结论肾间变性肉瘤是罕见的肾脏恶性肿瘤, 明确肾间变性肉瘤的病理诊断对患儿治疗及预后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建议行DICER1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术后因出血而窒息是最危急的并发症,其发生在外科领域少见但并不罕见,常发生于术后48小时之内,多源于止血不彻底,但抢救措施并不复杂,对这样的病例关键在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早期发现,及时抢救,方能获救。 我院自1978~1998年行甲状腺手术546例,术后出血引起窒息2例,经抢救获愈,现报告如下。 例1 患者,男,42岁。右颈前肿块6年,近期伴有声音嘶哑,诊断甲状腺癌,行右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手术顺利,创口放置胶片引流,回病房约40分钟后,患者感觉颈部发胀,随之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检查切口引流血液不多,颈部明显肿胀。此时病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直肠黏膜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复习28例结直肠黏膜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EnVison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8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发病年龄28~74岁,中位年龄54岁。临床上多为无症状结肠镜下偶然发现的表面黏膜光滑的小息肉,息肉直径2~12 mm,平均4.5 mm。镜下见肿瘤均起源于黏膜肌层,境界清楚,由形态学温和的梭形细胞组成,胞核细长,呈雪茄状,常可见核旁空泡,其胞质呈明显的嗜酸性,部分病例可见玻璃样变。细胞密度较低,呈交叉束状排列,未见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表型:瘤细胞SMA、Calponin、h-Caldesmon均阳性;desmin阳性率86%(24/28);EMA、S-100、SOX10、CD34、CD117、DOG1、ALK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远低于1%。18例患者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0~56个月(平均26.5个月),均无复发。结论结直肠黏膜平滑肌瘤为少见的良性肿瘤,确诊需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应与结直肠的其它梭形细胞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20.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6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67例EPISBO的临床资料.结果 有64例经非手术治疗治愈;3例经非手术治疗5~7 d后中转手术,2例治愈,1例发生肠瘘后死亡.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好发于腹腔污染重或创伤大的腹部手术,多发生于术后3周以内,有典型的肠梗阻症状和体征,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CT检查,应先采取非手术治疗,要严格掌握再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