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台湾有关统计资料得知,近十多近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台湾的服务业比重已超过了工业,农业继续下降,服务业产值比重已由1986年的47%上升到目前的68.18%。工业比重由47%下落到目前的30%多。在岛内制造业大量外移的情况下,工业比重还要继续走低,而服务业成长将会相对加快,并将成为推动台湾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产业。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西方发展经济学教科书中关于工业化的流行的定义是:“工业化是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来自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份额一般上升,……第二,从事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劳动人口一般也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不仅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这么认为,连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家也接受了这一观点。如印度著名经济学家S.Y.Thaker把工业化定义为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  相似文献   

3.
一、天津工业结构调整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九五”以来天津工业结构调整状况分析1.工业内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化。从1995~2004年工业制造业产值变动情况看,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的轻工行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石油、化工、冶金等资本密集型行业中,除个别行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外,大部分行业的比重都有所上升;在技术密集型的机电行业中不同行业变动幅度差别较大,其中有些行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例如,通用设备制造业从4.77%下降到4.01%,专用设备制造业从2.43%下降到1.7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11.3…  相似文献   

4.
中日装备制造业贸易规模与结构的主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2011年间,中日装备制造业贸易总体来说中国呈逆差状态,且逆差额以年均10.8%的速度递增,2011年中日装备制造业贸易逆差额是1995年的5.2倍.根据联合国《经济大类分类标准》(BEC)以及《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第3版)5位数产品分类,中日装备制造业贸易结构中资本品比重不断下降,由1995年的55%下降到2011年的48%;中间产品比重不断上升,由1995年的38%上升到2011年的46%.17年来中日装备制造业贸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资本品减少,中间产品增加,但除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之外,中国其它类装备制造品竞争力指数均在一般水平之下.  相似文献   

5.
服务业生产投入服务化是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1981年~2002年间,服务业生产的中间服务产品投入率约高于工业和农业,且上升更稳定,增长波动更弱小;投入结构已呈高级化趋势,金融、公用、商务等资本与知识密集型中间服务产品比重不断提高,运输邮电、商业饮食等劳动密集型中间服务产品比重趋于下降.依照相关系数的高低,服务业生产的中间服务产品投入率依次受到服务业发展规模、城市化水平、市场化水平、分工水平、服务业开放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控制失业及有效促进就业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和致力于解决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各国政府把控制失业率、增加就业岗位和有效促进就业 ,作为基本优先目标 ,通过制定和实施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就业。这些政策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产业结构(一 )服务业逐渐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近1 0年来 ,世界各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发达国家农业、工业的就业比重下降 ,而服务业的比重明显上升。多数经合组织国家从业人员在不同产业间的大体分布为 :农业占 5% ,工业占2 5— 3 5% ,服务业超过 60 %。 2 0 0 0…  相似文献   

7.
从1978年至今,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演变。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比重不断上升,而国有经济的比重逐渐下降。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看,1978年,全国国有经济比重为56%,集体经济为43%,非公有制经济仅为1%;而到了1993年,国有经济为42%,集体经济为448%,非公有制经济为123%。国有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7763%下降到1996年的3261%。四川省的所有制结构变化也呈相同的趋势,国有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84%下降到1990年的63…  相似文献   

8.
对进入新世纪后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生产性服务在服务业所占的比重有下降趋势;三是生产性服务对劳动就业的贡献在加大;四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成为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五是服务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不断发展;六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我省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9.
党的三中全会后,内蒙古自治区同全国一样,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快、形势好,特别是出口贸易有较大的增长。1981年工农业总产值较1953年增长568%,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上升到64.9%;同时期外贸收购总额较1953年增加3.5倍,对外贸易收购总额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7%。出口商品有250多种。 在出口商品的构成中,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据1977年到1981年的统计,对外贸易收购商品结构比重,轻纺产品由1977年的27.2%上升到1981年的43.85%,工矿产品由1977年的16.2%上升到1981年的43.85%,农牧副土特产品由1977年的56.6%,下降到1981年的38.03%,传统的大宗的农牧副产品,在全部出口商品总额中,比重逐年下降,轻纺产品和工矿产品出口明显增加。化纤纺织品、砩石、氯化稀土、煤炭、麻黄素、电石、钢材、三爪卡盘、机械设备等产品大有增长。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对外贸贸商品中的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10.
<正>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自1980年以来,除农业在全国的比重略有上升外,整个工业比重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变动是与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紧密联系的一个有序的动态过程,贯穿这一过程的一个规范化事实和普遍规律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加值总额和总就业量中农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所占比重逐渐上升,服务业所占比重则可能相对稳定;当人均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服务业所占比重则可能呈上升趋势.这就是配第一克拉克定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宏观经济结构剧烈地发生变动,使各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和带动作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分析和把握产业结构变化的模式、机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正确指导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待续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尽管服务业就业吸呐能力在三大产业中最强,相对本身而言有明显下降趋势。传统流通服务业运输仓储与商业,占服务业就业比重下降,但占全社会就业比重上升,就业吸呐潜力较大。高端生产者服务业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部门占服务业就业与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均上升,两类行业部门就业吸呐能力与潜力都很大。人均GDP、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城镇化率、市场化率是影响服务行业部门就业的重要因素。应采取加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加快城镇(市)化进程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提升服务性行业市场化水平等举措,充分挖掘服务业分支行业部门潜能,增强其就业吸呐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3.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证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发达地区而言,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具有其特殊性。2000-2007年山东省聊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的轨迹具体概括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经济所占比重快速提升;农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趋于下降,畜牧业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在轻工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呈现出明显的重工业化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生活服务业所占比重趋于提高。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具体包括:坚持把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经济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努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坚持从全国统一市场的需求前沿出发,选择战略产业;坚持培植战略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相兼顾,抓好传统产业的发展;坚持把提升产业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坚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具体表现为农业比例下降,工业比例上升,工业超过农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再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业比例继续下降,工业比例下降,服务业比例超过70%,发达国家知识服务业比例超过40%,知识服务业比例超过劳务服务业比例,世界经济前沿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三次产业分类已不能反映发达国家的经济变化,世界经济需要新的产业分类方式。《中国现代化报告2016》提出了面向知识经济的"国际行业分类(建议版)",把世界经济分为物质产业、服务产业和知识产业三大产业,以及6个产业集群和24个经济部门。本文介绍"国际行业分类(建议版)"的推导过程、产业分类和统计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一、“八五”时期,广东应基本稳定现有产业结构 1.广东现有三大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水平不宜急于大调整。近10年来,广东三大产业劳动者人数构成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而三大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却是扭曲的:第一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9.9%下降为1988年的27.8%,降幅为7.0%;第二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46.4%下降为1988年的40.4%,降幅为12.93%:第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3.7%上升为1988年的31.7%,升幅为33.76%。而三大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在同时期内的变动幅度是:第一次产业降幅为27.12%;第二次产业升幅为80.36%;第三次产业升幅为70.04%。由上可见,第一次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引起了产值比重的微小下降;第二次产业劳动力比重大幅度上升而产值比重却反而下降;第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构建西部现代产业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劲 《天府新论》2010,(3):36-39
大力推进西部农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推进农业发展,以工业反哺农业,是实现西部农业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是建设西部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先进的信息化制造业的实现载体是具体的企业,其建设包含信息化规划、系统建设和标准建设三大部分。企业信息化规划和标准建设是信息化的核心,系统建设是根据规划,按照标准执行的结果。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融合发展,有利于积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推动就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外历史比较与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在尚未全面完成工业化进程的情况下,具有从就业形态上提前跨入后工业社会,并依此彻底解决当前就业难题的可行性。支持这一可行性研判的主要结论:一是我国以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部门为主的新兴生产服务业,以及社会个人服务业存在着巨大的就业拓展空间,这将为我国第三产业就业量的高速增长提供现实可行性;二是制造业迂回生产所衍生的众多服务性就业岗位的涌现,将为第三产业新增就业量的高速增长提供现实可行性;三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就业的加速转移及其所呈现的结构调整态势,将为我国农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以及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扩张提供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人口年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有利于外向型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限制了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未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口因素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将从过去的抑制作用转为促进作用。老龄化将通过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作用机制促进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迎来快速上升期。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发展,本质上是保持城市化水平与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协调。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指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和产值比例,由低水平逐步过渡到高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使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农业产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同步的,聚集效应使得工业集中分布在城市,并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持续动力,在城市化的加速阶段,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增加,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持续上升。要保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20.
梁东黎 《江海学刊》2012,(1):84-91,238
劳动报酬份额和服务业比重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影响关系,须通过一般均衡分析,对劳动报酬份额和服务业比重在理论上做出均衡决定。在劳动报酬份额是服务业比重的减函数情况下,社会分工深化、国内企业竞争力提高导致服务业比重提高而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在劳动报酬份额是服务业比重的增函数情况下,社会分工深化、国内企业竞争力提高、技术"生产"部门扩大、劳动价格提高的影响小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导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且服务业比重下降。由于劳动报酬份额和服务业比重是相互影响的,旨在提高劳动报酬份额的政策和提高服务业比重的政策必须统筹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