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从动脉粥样硬化热毒的形成、致病特点及临床与科研实践反证等方面阐述了瘀热蕴毒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键和主导因素,瘀热蕴毒损脉为害的共同病理基础,并进一步探讨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医学内涵,以期开拓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的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朱丹溪论述瘀血的病因病机概括为情志失调、气滞血瘀,血虚脉道失充、血行不畅,寒凝血瘀,痰瘀互结,热壅血瘀、蕴毒成痈,湿热瘀互结,经产留瘀,跌打损伤、瘀血为滞。并阐述治法及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3.
湿热疫毒蕴伏肝脏血分是慢性乙肝的初始条件和启动因素,是慢性乙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临界点。湿热疫毒蕴伏肝脏血分,继困于脾,终伤及心肾,形成湿、热、毒、痰、瘀、虚相互错杂的病机规律,符合随机性中蕴涵着确定性机制的混沌特点。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出治疗慢性乙肝的中医药混沌疗法。  相似文献   

4.
臁疮又叫“老烂腿”和“老烂脚”等,是静脉疾病的一种并发症,缠绵不愈,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本病多与久站及负重有关,外有湿热邪毒侵及,内因气血虚弱,湿热内蕴。由于负重下肢气血运行受阻,气血瘀滞,湿热毒邪蕴聚,蕴蒸肌肤,瘀热肉腐,形成臁疮,以经络阻塞、气血凝滞为主.  相似文献   

5.
笔者根据临床观察及文献查阅,发现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与湿热瘀毒郁结损伤机体阳气相关,进而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提出肿瘤疾病的发生是机体损伤反应的积累,为机体湿、热、痰、瘀等病理因素长期胶结,蕴而成毒,损伤机体阳气,导致癌瘤发生,并论述了扶阳法应贯穿肿瘤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6.
以毒邪的角度对紫癜性肾炎的病因病机做以分析,其主要致病因素为"热毒、瘀毒、湿毒",热毒多见于早期,瘀毒贯穿病程始终,湿毒使病程缠绵,热毒、湿毒、瘀毒常相兼并见,肾虚毒蕴为其病机关键,治疗当扶正解毒,虚实兼顾。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病机是脉郁毒损,其中脉郁是毒邪产生的内在和前提条件,毒损是推动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毒结于内,而机体症状不显,难以觉察,谓之伏毒;其初始伏藏,渐积转盛,延至后期,积久生变,毒性猛烈,谓之苛毒。同时在机体长期的邪正交争中,必然伴随着气、血、津、液的虚损以及湿、痰、瘀、热等实邪产生,使动脉粥样硬化病机虚实夹杂。"调脉以扶正,解毒以祛邪"应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大法。扶正法即通过调脉扶正、顺气活血,恢复脉之舒缩、充盈脉之气血、补益脉之正气、抵抗脉之毒邪;解毒法即解毒配合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等治法,清除病邪、解毒护脉,从而避免毒邪腐败脉道及痰瘀热邪阻滞脉络,使气机通调、脉道通畅,遏制疾病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瓦利主任医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辨证用药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瓦利主任医师认为,银屑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等,均可导致血热内蕴,郁久化毒,毒热之邪燔灼阴津,以至血热毒邪外壅肌肤而发病。本病临床表现往往是虚实并见,错综复杂,但在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毒和瘀始终贯穿其中,故“血分蕴毒,瘀阻脉络”可视为其本。因此,治疗在坚持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强调解毒凉血活血,重视虚实兼症,同时注意生活调理和情志调节,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在大、中动脉,这些解剖学结构与中医学中的"脉"具有交叉性;而动脉壁内皮损伤及脂质的沉积则与中医学的浊、痰、瘀、毒密切相关。从中医理论角度而言,动脉粥样硬化是在浊、痰、瘀、毒病理因素作用下导致的血液、脉道及相互之间相互关系失调而发生的一种病理变化。其中,浊邪蕴积是上述病理变化过程的始动因素。文章中论述浊阴浊气的生理学含义、浊邪浊病的病理学意义,进而探讨浊邪与痰、瘀、毒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病机学演化规律,最后诠释浊痰瘀毒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中医学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肝硬化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理论的科学内涵与临床应用,认为湿热瘀毒复合病机是肝硬化进程演化中的核心病机,瘀热是肝硬化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中的关键环节。并对肝硬化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的现代医学病理生物学基础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清化湿热瘀毒法辨治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临床思路,揭示了清化湿热瘀毒法对肝硬化形成和加重过程中免疫及炎症反应网络的多环节调控作用机理,为中医病机理论的创新研究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内生热毒之内涵、演变及特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风病之内生热毒的内涵、形成演变及致病特性等方面阐述了内生热毒与中风病的密切关系 ,认为内生热毒乃中风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其形成与演变大体经历了隐匿态、显现态、极变态三期 ,其致病具有骤发性、酷烈性、火热性、兼夹性、善变性、顽固性等特点。热毒内炽、痰瘀交阻、相激相助、犯脑损络而发为卒中当为中风病发生的主导病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临床研究探讨瘀热毒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对124例SLE临床病例瘀热毒相关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瘀、热、毒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相互间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多重相关性。药物治疗中,病例90.20%都静脉用活血化瘀药,病例6.70%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结论:瘀热毒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病理因素,热毒炽盛,深入营血,血络瘀阻,往往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活的基本病机,在本病的发病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瘀贯穿病程始终。  相似文献   

13.
顽固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与虚、痰、瘀、毒密切相关。其病因病机演变极为复杂,主要表现为阳(气)虚、痰湿、血瘀、热毒等方面。从虚痰瘀毒论治顽固性心力衰竭,可根据其不同证候阶段所表现的阳(气)虚、痰湿、瘀血、热毒的轻重不同进行辨证治疗,从而找出虚—痰—瘀—毒的辨证及治疗规律。在顽固性心力衰竭早期多表现为气虚血瘀,痰浊痹阻;当顽固性心力衰竭形成后,则以瘀阻心脉为主要表现,且易形成痰瘀互结。虚、痰、瘀、毒四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性。气虚血瘀、痰湿壅盛、热毒入络是形成顽固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益气温阳、祛痰利湿、化瘀通络、清热解毒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4.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及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瘀热相搏证是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证候类别。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搏结,脏腑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我们以“瘀热相搏”主证为基础,根据病证、病位、病理特点,分别针对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瘀热水结证、重症肝炎的瘀热发黄证、出血性疾病的瘀热血溢证、出血性中风的瘀热阻窍证及高脂血症的络热血瘀证等若干子证,进行了理论、临床、实验及新药开发等较为系统的研究,显示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有关黄疸病古代文献及近年来中医黄疸理论的分析,探讨黄疸病的病因病机,指出黄疸病因以湿热疫毒为主,病机以湿为关键,湿热、寒湿、疫毒入脾胃肝胆,并深入血分,致气血阻滞,后期致气血阴阳耗伤。并说明湿、毒、瘀三者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三者在黄疸病机演变中的相互影响及演变。提出黄疸病机演变是湿、毒、瘀三者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互参《伤寒杂病论》和《中医内科学》中黄疸的辨治内容,总结出广义黄疸的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失治误治、内伤酒食、房劳虚劳;病机以湿邪为主导,涉及疫毒、表邪、湿热、寒湿、虚寒、瘀血、水饮等;临床分型包括湿热疫毒炽盛证(急黄)、湿热内蕴、湿热壅上、寒湿困脾、少阳胆腑郁热、血瘀发黄、表郁发黄、房劳伤肾、水热互结、脾胃虚弱、肝脾不调,共计11个证型,相应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涌吐开壅、温中化湿、和解少阳、活血祛瘀、解表祛湿、宣肺利水、温补中焦、调和肝脾。  相似文献   

17.
总结李如奎教授从毒论治神经系统疑难病症的学术思想,并举验案2则予以说明。认为毒邪致病依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外毒和内毒。内生之毒多因饮食或七情所伤,致脏腑功能失调,正常气血津液输布失常所致。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瘀血、痰浊日久,痰瘀互结,邪气蕴结不解可以转化为内毒。神经系统疾病多由内伤或外感六淫或毒素致病,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的瘀、痰、毒等毒损元神或毒伤脑络是其基本病机;人老气衰,脏腑功能衰退,排毒乏力化生内毒。治疗应截断毒邪滋生途径,解毒排毒,祛毒护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脉通灵合剂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脱疽)热毒伤阴型的疗效.方法 选择诊断明确的中医辨证属热毒伤阴型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脱疽)患者,用脉通灵合剂治疗并总结疗效.结果 临床痊愈28例;显效3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91.25%.肢体皮肤发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愈合等症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P<0.01).结论 脉通灵合剂是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有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