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肝脏淋巴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9例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原发性2例,继发性7例,采用螺旋CT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原发性肝脏淋巴瘤2例(均为单发),继发性肝脏淋巴瘤7例(单发1例、多发4例、肝弥漫性浸润2例).CT平扫肝脏病灶大多呈低密度,增强后病灶不强化、轻度强化或边缘强化.原发性肝脏淋巴瘤以单发多见,继发性肝脏淋巴瘤以多发或弥漫浸润多见.结论:原发或继发性肝脏淋巴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2.
脂肪肝CT、MRI定量诊断的对照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脏脂肪含量与肝脏、肌肉CT值比、肝脏CT值及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及相关强度。方法:对正常组和随机抽取的2 3只实验组家兔行肝脏CT平扫及化学饱和法脂肪抑制前后肝脏MRI(SE序列,T1WI) ,测得肝脏CT值、竖脊肌CT值,计算肝脏、肌肉CT值比及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对实验动物的肝脏进行组织学检查,并用显微图像分析仪测定肝中脂滴占肝脏单位体积的百分比(Vv 值)。结果:肝脏肌肉CT值比值与Vv 值之间存在有意义的高度线性负向相关关系(r =- 0 .896 ,t =- 10 .2 89,P <0 .0 0 1) ;肝脏CT值与Vv 值之间存在有意义的中度线性负向相关关系(r =- 0 .818,t =- 7.2 4 9,P <0 .0 0 1) ;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与Vv值之间存在有意义的中度线性正相关关系(r =0 .5 5 6 ,t =3.4 0 7,P =0 .0 0 2 )。结论:肝脏肌肉CT值比值较肝脏CT值绝对值、脂肪抑制前后肝脏信号强度衰减率具有与Vv 值更高的相关强度,该指标可望用于活体无创估计肝脏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3.
肝脏ADC值对肝硬化进展程度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价肝硬化进展方面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测量比较正常肝脏及Child A、B、C组肝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活力与其肝脏ADC值的相应关系. 结果 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肝脏ADC值降低,相邻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DC值的降低与肝脏合成ChE能力的下降相关. 结论 MR-DWI能早期反映肝硬化病变.肝脏ADC值与肝硬化程度相关,且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肝脏区域化疗即在肝脏局部灌注化疗药物,是晚期肝癌首选的治疗方法.肝动脉灌注及肝脏隔离灌注是肝脏区域化疗的主要方式,各有其优势及局限性,在实验及临床研究中仍在发展改进.肝脏区域化疗灌注途径选择及药物应用方面的认识在不断深化.高温低氧灌注及生物化学治疗在肝脏区域化疗中的应用更是拓展了肝癌化疗的思路,将其带入了一个新境界.肝癌细胞耐药性是肝脏区域化疗面临的挑战及研究的热点,解决这一难题是提高化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并发肝脏损害肝脏密度降低的原因,是水肿或是肝脏脂肪含量增加.方法 分别对35例肝脏脓肿患者周围低密度水肿带和35例急性胰腺炎肝脏损害患者密度降低的肝脏进行MRI影像学对比观察;检查序列为T2WI脂肪抑制,T1WI同相位,T1WI反相位.结果 35例肝脏脓肿水肿带T2WI脂肪抑制呈高信号,T1WI同相位和T1WI反相位均为低信号,同反相位信号变化不明显;35例急性胰腺炎肝脏损害患者肝脏T2 WI脂肪抑制呈等信号,T1WI同相位为稍高信号,25例T1WI反相位呈低信号,10例T1WI反相位呈稍低信号.结论 急性胰腺炎肝损害患者与肝脏脓肿周围水肿带MRI影像有明显不同,提示急性胰腺炎肝脏损害不是肝脏水肿,其影像特征符合肝脏脂肪成分增加导致.  相似文献   

6.
肝脏疾病中存在着许多相似的病理改变,可呈现一些类似的影像学表现,给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困难.本节中介绍的内容包括肝脏富血管性病变、肝脏囊性病变、肝脏弥漫性病变、伴中央疤痕的肝脏病变、伴钙化的肝脏病变、伴出血的肝脏病变、伴有脂肪的肝脏病变、伴肝包膜回缩的肝脏病变、肝脏结节样病变及肝内肿块(瘤)性病变等十方面病变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后肝脏信号强度在肝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80例患者(肝硬化49例,非肝硬化31例)使用Gd-EOB-DTPA作为对比剂行肝脏MR检查,肝硬化组按照Child-Pugh分级法进行肝功能分级.统计分析肝硬化组及非肝硬化组、肝硬化组不同功能级别间肝脏信号强度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肝硬化组与非肝硬化组间、肝硬化组中三种不同级别肝功能间肝脏与脾脏、竖脊肌信号强度比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肝脏信号强度与Child-Pugh分级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Gd-EOB-DT-PA MR增强后肝脏信号强度可反映肝脏细胞的功能,有望成为肝脏功能评估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定量CT(QCT)技术在定量诊断脂肪肝中的价值.方法 113例弥漫性脂肪肝患者及17例正常肝脏检查者进行腹部CT平扫.经QCT后处理软件(QCT Pro)测量并得出所有患者肝脏的骨密度(BMD)值、校准斜率(Slope)、扫描野校准系数(FUC)值以及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使用SPSS19.0分析轻、中、重度脂肪肝组及正常对照组肝脏CT值平均值、肝脏BMD值平均值、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及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轻、中、重度脂肪肝组及正常对照组肝脏CT值平均值、肝脏BMD值平均值、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平均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的肝脏CT值平均值与肝脏BMD值平均值、肝脏CT值平均值与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p值平均值以及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平均值与肝/脾CT值比值(L/S)平均值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r=0.976、-0.977、-0.959,P<0.05).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在定量诊断脂肪肝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0.912)及特异性(0.882).结论 QCT得出的脂肪肝患者肝脏CT值平均值与肝脏BMD值平均值、肝脏CT值平均值与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平均值以及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平均值与肝/脾CT比值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肝脏脂肪含量百分比β值在定量诊断脂肪肝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50例肝癌患者,全部患者均给予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在对肝癌患者进行诊断时,肝脏增强CT和肝脏MRI检查的影像学结果存在差异,40例患者为显著强化的高信号动脉相为富血供肿瘤的癌灶;10例患者为却乏血供型肝癌,其中3例患者在动脉期轻度强化表现为等信号,7例患者无强化.在肝癌诊断准确率方面,肝脏MRI显著高于肝脏增强CT(P<0.05).结论 在对肝癌患者进行诊断时,和肝脏增强CT检查相比,肝脏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吴梅  李帅  滑红艳 《武警医学》2016,(4):346-348,352
目的 评价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不同组织来源的肝脏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1.5T MRI检查的肝脏转移瘤患者的扩散加权图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76处肝脏转移瘤的ADC值,比较不同肿瘤组间的差异性.结果 来源于胃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的肝脏转移瘤的平均ADC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来源于肺癌的肝脏转移瘤的平均ADC值低于其他来源的肝脏转移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源于胰腺癌的肝脏转移瘤的平均ADC值高于其他来源的肝脏转移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在肺癌和胰腺癌来源的肝脏转移瘤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