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水生生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质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监测作为水质监测的一种常用方法,主要是通过水生生物在受污染的水环境下生物特性发生的信息来判断水体受污染及污染程度的一种技术手段。本文介绍了水生生物在水质监测中的相关应用及现实存在的问题,并就完善水生生物监测技术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应用微型生物监测水质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微型生物监测水质污染●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郭沛涌林育真□环境监测1前言水生微型生物主要包括藻类、原生动物、细菌、真菌、轮虫及浮游甲壳动物等。它们在水体中分布广,易于取样检验,对外界胁迫因子能产生特殊反应。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性的水污染日益严重,生物...  相似文献   

3.
我国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推导的物种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旨在保护水生生物不受水体中化学物质的有害影响,是水质基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区域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区系不同,导致基准值也会存在差异.在综合研究美国、欧盟、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在推导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的物种选择及其考虑因素的基础上,初步研究我国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推导的物种选择原则.结果表明:推导我国水生生物水质基准需要选择来自8科的水生生物,分别为鲤科鱼类、硬骨鱼纲中的另一科、两栖动物纲的一科、浮游动物中节肢动物门和轮虫动物门各一科、底栖动物中节肢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各一科及一种最敏感的大型水生植物(或浮游植物),可全面代表我国水生态系统不同的营养级和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4.
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是水质基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地区的生态体系存在差异,所需要推导的水质基准也存在不同。目前太湖流域的水质基准研究刚刚起步,国内外制订的水质标准并不能代表太湖流域的水生生物和环境特征。因此,开展基于太湖流域的水生生物和环境特征的水质基准研究,对于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保护和水质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的物种选择方面,选择了两种鱼类、两种浮游动物、3种底栖动物以及一种水生植物或浮游藻类,可以全面的代表太湖流域的水生态结构和营养等级。  相似文献   

5.
何珊  郭渊  王琛  吴丰昌  何佳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5):2339-2351
目前镍的毒性评价大多基于单一指标和室内控制实验研究,如何综合考虑镍在水环境中的形态及天然复合水化学条件的影响,进而准确预测水体中镍的生物毒性是水质基准及生态风险评估领域的难题.本研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镍的来源、形态、生物有效性、毒性机理、水质基准和标准及污水处理工艺等进行归纳总结.重点围绕镍的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展开,剖析了水化学因子对镍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概述了镍对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的毒性表现,总结出镍对淡水水生生物的六大毒性作用机理,展望镍的生物有效性对毒性效应的影响趋势,对我国镍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具有高毒性和不可降解等特点,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等产生危害,进而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最近研究表明,自然环境中存在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或通过人工添加的方式改善重金属对生物的不利影响.这些研究对认识水环境中的自然净化、生态修复与水生态健康评估具有重要价值,但目前对生物活性物质改善作用的总结和深入机理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调查并总结了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水生生物重金属胁迫的改善作用,研究其可能的改善机制.对水生植物而言,生物活性物质主要通过调节植物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叶黄素循环以及维持植物光合色素平衡来改善重金属毒性;对于水生动物,生物活性物质主要通过缓解氧化应激、螯合重金属离子和维持肠道健康来减轻重金属毒性.因此,本文能为预防和改善水环境中重金属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提供支持,并为进一步研究重金属的自然修复技术、污染控制及水质改善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对水产养殖中生物的日常管理、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水质生物监测的原理、特点及其主要方法。并对水生生物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是最早商业化生产、产量最高、需求最大、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其对水生生物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水体微型生物往往被作为水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指示生物类群。文章介绍了微型生物群落在水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水体纳米二氧化钛污染及其环境行为、纳米二氧化钛对水体微型生物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纳米二氧化钛对水体微型生物影响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的水生生物区系特征,筛选了包括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等90个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数据,使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探讨了各类物种的敏感度分布特征,推导了中国无机汞的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结果表明,甲壳类生物对无机汞最为敏感,Log-Slogistic3对各组数据拟合效果最佳.基于对全部数据的拟合结果,得出无机汞的急性水质基准和慢性水质基准分别是1.743和0.467μg.L-1.该基准值与其他国家使用类似统计外推法得到的基准值在同一数量级,但也存在着差异,反映了各国水生态系统物种组成的差异.中国无机汞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的建立,旨在保护中国地表水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物免受无机汞的高浓度急性暴露以及低浓度慢性暴露产生的毒害效应.比较不同水体无机汞的浓度水平发现,除嘉陵江水体溶解态汞可能会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风险外,西南地区地表水活性汞均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0.
太湖水质与水生生物健康的关联性初探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分别利用内梅罗指数法和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法评价2008~2012年太湖水质和水生生物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太湖全湖水质受到污染,水生生物健康基本处于亚健康状态.水质评价和水生生物评价结果在较大的尺度上呈现相同的趋势:从全湖尺度上看,水质和水生生物评价都显示东太湖的水生态健康状况总体上好于太湖其他部分.从时间上看,2008~2012年太湖水质等级和水生生物健康状况均低于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两种评价结果在短时间尺度和某些点位间存在差异,这是由于:①两种评价方法关注的时间尺度有所差异;②水生生物健康不仅与水质有关,还与水体生境有关.有机污染物和过剩营养盐是影响太湖水质和水生生物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因此降低太湖及其入湖河流中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盐的浓度是改善太湖水质和水生态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载体,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环境中污染因子的监测也越来越重要.而生物监测是一种新型的监测技术,被认为是未来监测技术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其方法本身、技术的原因, 限制了其应用..随着水环境污染状况的日益加剧,对水体环境的监测以及水体安全的及时预警响应要求极为迫切,水环境生物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对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环境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并从技术、方法、应用等角度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应用技术进行了总结.最后对生物监测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以赣江流域为例,提出了基于GIS的TMYL计划技术框架,构建了以保持水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在ARCGIS9.3的环境中,利用GIS的叠置技术,建立基于控制单元为管理核心、污染源在线监控为配套建设的三级监控体系.结合流域水污染防治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及评估分析,为流域水污染控制的总量控制方案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浅析水生植物在异龙湖水体净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异龙湖历年的水质变化及湖泊水生植被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利用生态工程治理异龙湖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治理方向。在水污染外源得到控制后,湖泊健康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关键在于优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提高对水质净化作用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活性污泥中PFU原生动物群落的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重要环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作用.在水环境质量变化评价与发展趋势预测中,在水质监测应用方面,PFU原生动物群落显示了其它较高等生物类群无法比拟的很多优点.文章阐述了活性污泥中PFU原生动物群落的特征,重点介绍了活性污泥中PFU原生动物的应用,同时指出了应用中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岸海域水环境是海岸带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岸海域的水质状况对海岸带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根据大连市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状况调查材料,评价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指出了近岸海域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治理海域污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研究是当今国际热点,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已成为世界各国水生态系统保护的目标、方向和管理策略. “十三五”以来,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效果显著,但部分流域或局部水生态退化问题成为突出短板,强调水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促进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将是未来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 本文详细剖析了典型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现状和需求,阐述了我国开展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研究的重大意义,系统总结了完整性研究国际进展和应用实践,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完整性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了未来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 加快研发完整性监测与评价新技术,建立物理、化学和水生生物多要素统筹的完整性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发展多尺度完整性评价理论,持续开展典型流域完整性状况评估,摸清水生态家底及演变趋势;突破完整性退化诊断与修复调控新技术,厘清退化机制及驱动因子,阐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复杂压力下退化水生态系统修复路径和调控策略,提升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科学性,加快推动我国水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迈上新台阶,为恢复和维持重点流域水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7.
流域水生态功能区概念、特点与实施策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的水质管理向水生态管理转变的关键阶段,水生态功能区是实施流域水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单元. 结合区划理论的发展,对国内外区划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界定了水生态功能区的基本概念,提出了水生态功能区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主要作用,辨析了水生态功能区与水功能区、生态功能区和主体功能区的关系,提出了水生态功能区实施的政策保障体系. 结果表明,水生态功能区是开展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识别水生态功能和确定水生态保护目标的基本单元,具有基于流域单元进行划分、以水生态系统等级结构为主线、区域区划与类型区划相统一、陆地与水体保持一致性等特点;不同功能区在基本概念、法律和政策依据、分区目的、分区体系、分区指标和方法及其在管理中的作用等方面差异显著,水生态功能区是对上述功能区的发展、补充和完善;作为一个崭新概念,水生态功能区的实施需要从法律、机构、政策和技术等方面全面保障,在此基础上构建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技术体系,支撑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滇池及入湖河道富营养化治理的人工辅助增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池及其入湖河道深层水体严重缺氧,水生生态系统近于彻底崩溃,进一步加剧了富营养化。人工辅助增氧因不会引入新污染物、新物种等优点,环境友好,是治理富营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滇池面积巨大,入湖河道、管道复杂,富营养化严重,需要大规模的人工辅助增氧才可能获得良好的治理效果,而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大型污染湖泊大规模人工辅助增氧的经验可资借鉴。结合昆明旅游城市及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求,为尽量减少或分散增氧投资,发挥综合效益,提出了一系列城市排水管道增氧、排放口增氧、穿城河道增氧及滇池增氧的具体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坚持陆海统筹,是新时代我国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内容.在生态环境领域,河口区地处陆海交汇区域,是破解陆海统筹环境管理难题的关键区域.目前,河口区环境监督管理存在管理边界不明确、生态环境监测覆盖面不足、缺乏生态环境评价标准等问题.新形势下,亟需进一步优化完善河口区陆海统筹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破除陆海空间界限和行政管理壁垒,优化陆海衔接、海陆协同的污染防治体系,建立陆海一体、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因此,本文提出河口区陆海统筹生态环境质量监管对策,包括划分河口水体管理单元、建立河口区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构建河口水环境基准体系、开展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协同治理、建立信息共享和智慧监管平台等,强化河口区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估,为推进河口区域联动机制的建立及陆海统筹环境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与质量目标管理技术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制定中国的水生态功能分区方案、提出流域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技术体系是解决中国流域污染控制的重大科技需求,不仅可以提升我国水污染控制的科技水平,而且对于我国流域水生态安全保障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水生态功能分区与质量目标管理的意义、概念、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与质量目标管理技术研究的迫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